认知功能障碍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6.71 MB
- 文档页数:170
感统失调知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数学教材《感觉统合失调》一章。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及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训练来改善感统失调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各种感觉刺激的整合和处理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这种能力出现障碍,导致个体在接收、处理和利用感觉信息时出现困难。
2. 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型:包括视觉失调、听觉失调、触觉失调、嗅觉失调和味觉失调等。
3.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
4. 改善感统失调的训练方法:包括视觉训练、听觉训练、触觉训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及表现,提高对感统失调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感受,主动参与感统失调的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型及表现,如何进行相应的训练。
2. 教学重点: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各类型感统失调的训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
2. 知识讲解:讲解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及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感统失调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3. 训练方法讲解:讲解各类型感统失调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改善自身的感统失调。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感统失调训练,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感统失调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表现及训练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自己是否存在感统失调现象,并说明原因。
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分析自身是否存在感统失调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教案名称:实训七——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医学护理学基础》中的“实训七——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部分。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基本概念,掌握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但对于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和训练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掌握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 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2. 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3. 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五、教学对象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授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示范法:教师或助教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和体会,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4. 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过程,加深对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应熟悉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器材。
课程目标:1. 帮助认知障碍患者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训练,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 培养患者独立完成训练任务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对象:认知障碍患者教学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教学地点:康复训练室教学工具:认知障碍训练教材、卡片、计时器、计算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训练的目的和内容。
2.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调整心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训练改善认知功能。
二、注意力训练(1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简单的听觉或视觉刺激,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
2. 患者根据教师指令,迅速做出反应,如指出不同颜色的物品、跟随视觉移动的箭头等。
3. 教师根据患者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调整训练难度。
三、记忆训练(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系列物品,要求患者记忆并复述。
2. 患者尝试记住物品的顺序,并按顺序复述。
3. 教师逐步增加物品数量,提高训练难度。
4. 患者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等感官,进行记忆训练。
四、计算力训练(10分钟)1. 教师出示简单的加减乘除题目,要求患者口算或笔算。
2. 患者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计算并回答。
3. 教师根据患者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调整训练难度。
五、思维能力训练(10分钟)1. 教师出示简单的逻辑推理题目,如“下列哪项与题目中的关系相同?”2. 患者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推理并回答。
3. 教师逐步增加题目难度,提高训练效果。
六、总结与反馈(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训练的收获,肯定患者的努力和进步。
2. 患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1. 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训练难度,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进行训练。
2. 注重患者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合患者的生活实际,设计实用的训练内容,提高训练效果。
4. 定期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调整训练方案,确保训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