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功能障碍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6.71 MB
- 文档页数:170
感统失调知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数学教材《感觉统合失调》一章。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及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训练来改善感统失调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各种感觉刺激的整合和处理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这种能力出现障碍,导致个体在接收、处理和利用感觉信息时出现困难。
2. 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型:包括视觉失调、听觉失调、触觉失调、嗅觉失调和味觉失调等。
3.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
4. 改善感统失调的训练方法:包括视觉训练、听觉训练、触觉训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及表现,提高对感统失调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感受,主动参与感统失调的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型及表现,如何进行相应的训练。
2. 教学重点: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各类型感统失调的训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
2. 知识讲解:讲解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及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感统失调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3. 训练方法讲解:讲解各类型感统失调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改善自身的感统失调。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感统失调训练,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感统失调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类型、表现及训练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自己是否存在感统失调现象,并说明原因。
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分析自身是否存在感统失调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教案名称:实训七——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医学护理学基础》中的“实训七——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部分。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基本概念,掌握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但对于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和训练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掌握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 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2. 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3. 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五、教学对象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授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示范法:教师或助教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和体会,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4. 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训练过程,加深对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应熟悉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的概念、原因、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器材。
课程目标:1. 帮助认知障碍患者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训练,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 培养患者独立完成训练任务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对象:认知障碍患者教学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教学地点:康复训练室教学工具:认知障碍训练教材、卡片、计时器、计算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训练的目的和内容。
2.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调整心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训练改善认知功能。
二、注意力训练(1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简单的听觉或视觉刺激,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
2. 患者根据教师指令,迅速做出反应,如指出不同颜色的物品、跟随视觉移动的箭头等。
3. 教师根据患者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调整训练难度。
三、记忆训练(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系列物品,要求患者记忆并复述。
2. 患者尝试记住物品的顺序,并按顺序复述。
3. 教师逐步增加物品数量,提高训练难度。
4. 患者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等感官,进行记忆训练。
四、计算力训练(10分钟)1. 教师出示简单的加减乘除题目,要求患者口算或笔算。
2. 患者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计算并回答。
3. 教师根据患者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调整训练难度。
五、思维能力训练(10分钟)1. 教师出示简单的逻辑推理题目,如“下列哪项与题目中的关系相同?”2. 患者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推理并回答。
3. 教师逐步增加题目难度,提高训练效果。
六、总结与反馈(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训练的收获,肯定患者的努力和进步。
2. 患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1. 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训练难度,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进行训练。
2. 注重患者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合患者的生活实际,设计实用的训练内容,提高训练效果。
4. 定期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调整训练方案,确保训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课程目标:1. 帮助认知障碍患者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 增强患者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认知障碍患者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安静、宽敞的教室或活动室。
2. 教学器材:卡片、图片、数字卡片、计时器、笔记本等。
3. 教学内容:注意力训练、记忆训练、计算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
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与学生打招呼,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介绍本次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注意力训练1. 反应时训练:- 教师展示卡片,学生迅速指出卡片上的数字或颜色。
- 计时器记录学生完成的时间,逐步提高难度。
2. 注意的稳定性、选择性、转移性以及分配性训练:- 教师发放卡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下任务:a. 找出所有红色卡片。
b. 找出所有数字为奇数的卡片。
c. 同时完成上述两项任务。
三、记忆训练1. 复述训练:- 教师朗读一段文字,学生复述。
- 逐步增加文字长度和难度。
2. 视意象训练:-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四、计算力训练1. 心算训练:- 教师给出数学题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
2. 笔算训练:- 教师发放数字卡片,学生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二、思维能力训练1. 分析、判断、推理训练:- 教师出示情境,学生分析问题,给出判断和推理。
2. 脑力活动时间:- 教师设计思维游戏,如智力拼图、数独等,让学生参与。
三、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项目四认知及知觉功能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任务五失用症患者的作业治疗失用症是指将任务概念化障碍和不能自动地按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运动,因为患者不能理解该项任务的总体概念,不能在脑中保留该任务的意念,不能形成该任务所需的运动形式。
临床常见的失用症包括意念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运动性失用、结构性失用和穿衣失用。
失用症在临床上很少孤立地出现,往往同时兼有几个类型。
―、失用症的临床表现(一)意念性失用意念性失用是指意念中枢受损以致动作的逻辑顺序紊乱。
表现为患者失去执行复杂精巧动作和完成整个动作的观念,表现动作混乱,前后顺序颠倒等。
1. 症状不局限在某侧肢体或个别上肢或下肢,一般都是两侧性的。
动作错乱可表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2. 不能口述动作过程,能模仿检査者的动作。
即动作计划是从外部呈现的。
3. 完成简单动作无错误,不能成功地制订动作计划,程序错乱。
程序越复杂,进行越困难。
4. 组合动作的部分省略,如冲糖水,应是:取糖一入杯一倒水一搅拌。
而患者可直接向糖中倒水。
5. 组合动作的部分合并,如冲糖水时患者可边取糖边做搅拌动作。
6. 执行动作不完整,如火腿肠未切断就往嘴里放。
7. 执行动作过于夸张,令患者脱掉外衣,患者可将其他衣服也脱掉。
8. 动作有空间和反向错误,如搅摔糖时手上下动,拔插座时手向下按。
9. 做事常表现心不在焉。
10.纠正错误动作时表现无耐心。
(二)意念运动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是指患者能做日常简单的动作,但不能按指令完成复杂的随意动作和模仿动作,患者知道如何做,也可以讲出如何做,但自己不能完成。
1. 能正确口述动作,但执行困难,患者常感手不听使唤。
2. 能在自然情况下完成动作,但不能完成指令性动作。
如令患者开口,患者可能用力闭眼,而若给他一个苹果,便自然张嘴去咬。
3. 自己知道执行动作中的错误,但无所适从。
4. 启动困难,不知所措。
5. 重复动作,无论给任何指令,患者均以相同动作执行,难以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
项目四认知功能障碍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任务七感觉统合失调评定与治疗一、感觉统合失调评定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f, dysfunction, SID)是指大脑不能有效地组织处理从身体各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导致机体不能和谐的运转,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出现一系列行为和功能障碍。
所有感觉系统都可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行为障碍,但有行为障碍表现不一定就有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评定必须与神经运动功能评定、智力测验、气质问卷、既往诊断等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并可从异常行为表现、器具评定以及量表评定多方面进行。
(一)异常行为表现由父母在儿童穿脱衣、用餐、游戏以及学习等活动中进行行为观察并填写记录,交由医生、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再重新观察,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行为观察只是大体的判断,准确的评定需要标准化评定量表。
1.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表现(1) ADL动作笨拙:穿脱衣服、扣纽扣、戴手套、坐着穿脱鞋、系鞋带、站立或坐着穿脱裤子等动作过慢或笨拙。
避免接触某些衣服,不肯穿袜子、拒绝穿衣服,或坚持穿长袖衣裤以免暴露皮肤。
(2) 进食困难:婴儿时喂养困难,辅食添加困难,拒绝含橡胶奶嘴甚至母亲乳头,容易诱发恶心、呕吐;儿童进食时容易掉饭粒、筷子用得不好,将水倒入杯中困难,整理餐具困难;严重偏食、挑食,不愿吃某些质地(如过于绵软、粘黏、坚硬等质地)的食物;经常口含食物而不吞咽,或喜欢刺激性强的食物等。
(3) 接触困难:儿童不喜欢被人触摸、拥抱,尤其不喜欢被触摸脸、口周,特别是口腔内,不愿亲吻;不喜欢洗脸、洗头,害怕手部接触粘黏性的胶带、胶水、颜料等,不喜欢剪指甲、洗手;不易察觉别人的触摸,对于碰触分辨不清位置,需要用力拍打才能取得注意;或过分喜欢别人的触摸及用力地触摸别人;喜欢扭动嘴唇、扯头发、咬指甲、铅笔、橡皮擦、衣服等。
(4) 抗拒乘坐交通工具:抗拒乘坐交通工具或电梯,上下车、移动坐位、上下斜坡及楼梯等;动作非常缓慢,上下楼梯困难,或用足击打台阶;方向感差,害怕双脚离开地面,不喜欢玩举高高游戏,在高处时特别恐慌;不愿尝试移动性游戏,如秋千、旋转木马、摇篮,旋转时特别恐慌甚至呕吐;厌恶低头、倒立、翻跟头、打滚、旋转等动作或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