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预算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陈共第九版)
- 格式:pptx
- 大小:572.93 KB
- 文档页数:1
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一、概念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特定的行政体制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基本制度。
具体地说,它是国家在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预算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处理政府财权财力划分的一项制度,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反映着特定经济基础的要求并由其所规范和界定着财政的一切活动,它由财政分配关系所决定,必须与各个特定时期的财政分配关系相适应。
因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以制度的形式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集中与分散的财政分配关系,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曾遇到过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主要是通过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来解决的。
因此,在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就成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二、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也称高度集中的顶算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蕊本特点是财力与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地方组织的财政收人全部上缴中央。
地方一切开支由中央核拨。
这种“统收统支。
的预算管理体制使地方的财权很小,机动财力很少。
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
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年份里,曾实行过这种类型的体制。
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集中必要的财力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起过积占。
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预算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宏观调控和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预算管理体制这是实现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关键。
三、分税制的重要意义与其他类型的预算管理体制相比,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1.明确划分了各级政府的事权。
划分事权是实行分税制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需要。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级经济师-政府预算
高频考点 1: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和内容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2.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
3.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技术原则。
4.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是税种属性。
5.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原则:
①集权原则: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
②效率原则: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③恰当原则:调控能力较强的税种、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④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对于收益与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一般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6.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中国分税制改革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核心问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中国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变化:(1)统收统支体制(1949-1953)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财政包干体制)(1980-1993);(4)分级预算体制或分税制体制(1994-)。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建立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调节政府间收支差距;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从支出角度分析,接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管理原则。
它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预算监督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
其实质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
预算编制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它包括预算编制范围、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的规定,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
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规划和确定、政府债务管理等。
它的目的是确保预算收入规模与支出规模相匹配,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预算执行制度是指预算经过批准后,各部门按照预算数开展财政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它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资金管理和支出审批等环节。
预算执行制度的核心是预算控制,即通过控制预算执行进度、执行规模、执行方式等,以确保财政活动与预算计划相一致。
预算调整是指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的预算额度、项目和结构的调整。
预算监督制度是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它包括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追究。
预算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审计制度和财政监察制度。
审计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财政监察制度通过监察机构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纪律问题。
绩效管理制度是指将绩效考核与财政预算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推动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它包括预算绩效指标的确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绩效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财政使用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
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制度环节的规定和实施,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与协调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财政是指各地方政府层面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而中央财政则是指国家层面的财政运作。
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协调是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与协调。
一、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
地方财政的发展依赖于中央财政的支持和调配,而中央财政则需要地方财政的积极配合和协调。
具体来说,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
中央财政通过税收和其他财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获取财政收入,并将部分收入下放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则依靠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来满足本地区的财政需求。
这种财政收入上的关系使得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其次,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财政支出方面互相补充。
中央财政通过预算分配的方式,将资金投入到各个地方政府的建设和发展中。
地方政府则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将这些资金用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可以说,中央财政的支持是地方财政能够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关键。
第三,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财政管理方面需要协调一致。
中央财政需要对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管和调控,确保财政运作的规范和合理。
地方政府则须遵守中央财政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效益。
只有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密切配合和互相协调,才能保障国家财政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协调机制为了加强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之间的协调,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协调机制,确保两者之间的顺畅合作。
下面就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协调机制。
首先,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财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下放给地方政府,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这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既保障了地方财政的运转,又保持了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课程编号:110001英文名: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
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
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
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
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