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道客巴巴存在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8
存在主义的思想起源存在主义的思想起源2009-09-02 23:23一、真理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康德的影响以前的传统西方哲学中,人们总认为认识的主体就是一块白板,一面镜子,完全被动地接受客观事物的映照,而主体自己什么也不要做。
或者有人认为,所谓客观事物完全是主体活动的幻象,并不存在外来依据。
康德(1724-1804)的先验唯心论率先突破了这两种对立的思维--他认为,真理毕竟有外来依据,但真理以什么形式显现在意识中,则是由主体自己说了算。
就是,外界只提供混沌不可知的感觉材料:物自体。
主体用自己先天就有的框架,把物自体改造成具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具体现象。
康德关于纯粹客体完全不可知的说明虽有些偏颇,但毕竟他第一次说明了真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能动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种思路被广大的哲学家所接受(包括马克思、叔本华、胡塞尔),成为了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存在"的新定义--克尔凯郭尔和柏格森"存在"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一种静态的东西,一个茶杯一动不动的在这里,这个茶杯就是"存在",带有偶然性,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因而存在往往被理解为"实体",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永远在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等人甚至直接把存在理解为一个一个偶在的物体。
即使"存在"被当作动词,那也是判断动词,是一种逻辑的认知,所以贝克莱干脆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很显然,这些解释要么把存在理解为机械的实体,从而认为必须要上帝来操纵运动,要么就把它完全主观化了,从而陷入了极端唯心论。
克尔凯郭尔(1813-1855)从存在主体性的角度,率先认为"存在"是一种动态,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对自我的不断实现,是从过去向未来不断前进的过程。
克尔凯郭尔还仅仅涉及个人的自由存在。
而著名的"生命哲学"大师柏格森则认为存在是"生命之流",宇宙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生命冲动"在时间上不断流变的动态反映。
存在主义——走向存在的《城堡》袁彩云(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卡夫卡归于表现主义旗下。
但纵观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卡夫卡从根子里就是一位展现现代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状况的天才,就是一位揭露现世存在的荒诞的天才,就是一位“纯粹的存在主义者”。
一方面,他怀着对生活、世界的畏;另一方面,他也怀着“超人”的梦想,要把现世的障碍与荒诞砸个粉碎。
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是直面存在的——存在中的痛苦与磨难,存在中的虚无与荒诞。
存在中人的目标、意义与价值。
而他笔下的人物也具有蔑视、挑战既定的多舛命运的勇气,正视生存的坚韧精神。
这在《城堡》的出场人物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论文试以人物分析为主,以《城堡》为主体探寻卡夫卡的存在主义。
世界虽然荒诞,但值得探索与抗争。
关键词:《城堡》;存在主义;荒诞一、K的抗争在《城堡》中,K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形象。
“我是为了战斗才来到这里的,可我不想在到达前就挨一闷棍。
”[ [奥]卡夫卡.审判·城堡[M].韩瑞祥、张荣昌,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8页]K对初次见面的伊丽莎白说。
K不仅要把一切的事情都搞清楚,还敢于挑战一切的传统与惯例,反抗一切的权威。
他敢于拜访被众人冷落、疏远的阿玛丽亚一家,那是犯了极大的忌讳的。
他敢于违拗客店老板娘、弗丽达和秘书的意愿去找克拉姆,而只有被召见的人才有资格去见他。
K这样做,只会进一步丧失接近城堡的机会,但他无视这一切。
虽然最终没有见成,但一切的权威、传统、惯例,一切被众人奉若神明的东西,都遭到K 的蔑视。
固有的、已定的、早就安排好的命运,不能使他屈服。
那么,他为什么而战斗呢?是为“人”而战斗。
在城堡下的村庄生活,什么都无法让他高兴起来;只有“生命的标志使他感到欣喜”,当“认出来人是那两个助手”时,他“感动非常失望,他不知道为什么”。
K 又在追求什么呢?是对人的存在的确认。
一个丰富的、完整的、鲜活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现代社会,种种障碍,纠缠着人,束缚着人,使人失去自由——言说的与行动的,使人失去为人的尊严与地位。
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就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她的本质,其意义就就是说她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她自己。
但就是存在并不创造她,她就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她自己的。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就是指什么呢?她的意思就是:首先就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瞧法,如果人就是不能下定义的,那就是因为在最初她什么也不就是,只就是到后来她才就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就是她本人把自己造成了她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就是她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就是当她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
人,除了她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就是。
”可见,人的本质就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就是给定的。
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1、“存在”的认知观理解就是:从发觉、识别、属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统化的归纳。
2、就是指人的存在,不就是指某种‘物’的存在。
“物”只能处于“在”的状态下,等待人来发现它的“存在”。
3、就是指人的存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存在。
动物的感觉不具备到达人对“存在”的理解定位。
4、就是指人类“感知到”事物的存在。
因永远有事物处于一种“在”的状态下,使人类无法觉察到它——在。
5、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还没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定会在此世间——此在。
6、人对“自身认识”的存在。
有理性的认识与非理性的认识,在此认识的过程中,体会着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7、个体发出的一种“存在”信息,将她“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众发布,由信息反馈而获得共鸣,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就是隐秘的,由“接收者”感知这种隐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