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8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作者:宿铮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包括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二因素理论、价值量理论、价值规律理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理论等多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18-02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价值量及其变化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多个方面的关系,形成了劳动价值的系统理论。
劳动价值论对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基础。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1劳动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或消耗,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所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剥削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使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对等交换原则。
只有在商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实现。
劳动价值论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物品的互换,更是劳动的互换,价值的对等交换。
这为人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过于强调劳动时间,忽视了劳动的质量和创造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某些非劳动要素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关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理论,它对于
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
改革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这对于我国
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
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劳动的价值,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
公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这对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
制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这对于我
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消除剥削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消除剥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指导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何家伟4-40 应化1202班 1505120626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
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 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地概括为“物的有用性”。
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使人们免于饥饿;棉被可以防寒取暖等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冯福荣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11022927)【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虽然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 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作者:廖佳怡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4期摘要:从根本上来讲,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也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它能够在根本上深入探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并有针对性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针对这样情况,本文着重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现实意义;理论启示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认为,价值所体现的是无差别的一般性的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和汇集。
然而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果只是有一般性的劳动是完全不足够的,务必与别的生产性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构成价值,换句话说就是,针对价值形成的层面而言,劳动形成或者是构建起价值的前提是有条件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所涉及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说,把整个商品生产过程看作是一种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意义上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商品的价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启示从根本上来讲,人类的活劳动构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认为,无差别的人类一般性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价值和财富有相当程度的联系,但是他们是两个含义差别很大的概念,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类的一般性劳动的凝结,但是劳动并不仅仅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物质财富的唯一的途径,就像威廉·配第所说的那样:“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简而言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所称之为的生产劳动的二重性主要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社会的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然而,很多经济学家都对于一个事实没有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那就是,如果说商品有二重性,但是像斯密、李嘉图等相关学者,仅仅单纯对于劳动进行分析,就只能认识到表象而产生很多误区,从本质上认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从根本上来讲,在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之后才能够真正形成价值。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定义了物品在交
换过程中的运作,认为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唯一来源,在其中价值是通
过劳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仅仅是通过劳动而产生的,无论是实物商品还是精神商品,价值都只由劳动而决定。
其当代意义
在于,让人们认清劳动的地位,它从根本上推翻了商品价值的神话,
让拥有劳动力,再努力的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回报,保护了劳动者的权利,避免了剥削,让劳动者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这正是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的思想,其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切实体会到的社会主义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