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文地理概况共3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25
河南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商丘建都起,河南又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闻名海内外的古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其四。
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地理位置: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接陕西,南临湖北。
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省区市第17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在全省面积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
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3年末户籍人口为1.06亿人,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云台山简介: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含百家岩、红石峡、子房湖、泉瀑峡、潭瀑峡、猕猴谷、叠彩洞、茱萸峰、万善寺、峰林峡、青龙峡等主要景点。
山区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与山势山形变化各异、差异明显。
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四百多种。
云台山整个景区山峦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4米,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太行深处,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黄河如带。
云台山有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坐落在景区泉瀑峡的尽端,是中国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天门瀑、白龙潭、黄龙瀑、丫字瀑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
河南地区文化介绍河南概况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截至2018年05月,河南省下辖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5个县,52个市辖区。
河南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是中国姓氏的发源地;位居天地之中,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神龙文化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
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
被称为五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
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汉字文化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
2020河南中考必备: 乡土地理——河南地理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河南省地处黄河中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称“豫州”,故简称“豫”,因在”九州“之中,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曾长期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区域。
(1)从纬度上看:位于北纬31023,-36022,、东经110021,-116039,。
(2)从全国行政区划上看:(找邻省)承东启西,连南贯北。
(3)从全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带的关系上看:河南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
既有利于利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又便于利用西部丰富的资源,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2. 面积:士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3. 地形地貌:河南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呈现“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西部地区地势高,起伏大;东部地区地势低,起伏小。
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1) 平原:中、东部为豫东平原,又称黄淮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2) 山地:豫北山地、豫西山地和豫南山地三部分:主要山脉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
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
(3) 盆地: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境内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面积比为55.7%、26.6%、7.7%。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4. 气候:(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大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西部山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相对较大。
(2)降水: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10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有湿润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特点,南部及西部山地降水较多。
降水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3)气候: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因伏牛山—淮河一线从河南省南部穿过,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
河南概况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其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自北向南分别与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6省接壤,东与江苏相邻,呈承东启西、望北向南之势。
河南简称“豫”,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全省分17个省辖市,下辖88个县和21个县级城市,省会郑州。
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位居第18位,整个河南省域的轮廓犹如一片叶柄朝东的树叶。
如今的河南已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连续数年GDP总量列全国第五位,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河南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全省总人口已近一亿人,位居全国第三,排在广东、山东之后。
由于河南位居黄淮海冲积平原,水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河南还是一个农业大省。
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河南利用自身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在全国每10个饺子里有4个产自河南,每10个汤圆中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河南生产采购。
古河拳根花,红绿玉瓷茶古:就是指河南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就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
若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算起,直到今天,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这5000年中,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宋朝以前的4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这条中轴线上摆动。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全省现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
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1135.4万亩。
湿地面积166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6%。
全省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公园达94处,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演示文稿2.ppt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
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
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初中地理知识点河南版高一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一个地处华北平原,既有著名的黄河,又有豫、陕、鄂三个省区的交界处,河南的地理特点十分独特。
本文将从河南地理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及经济地理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自然环境1. 地形地貌河南地势南低北高,黄河把河南切成两部分,形成明显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个地貌带。
其中,北部的黄河滩涂平坦,土地肥沃,南部的黄土高原则起伏不平,丘陵起伏。
2. 气候特点河南气候温和,并且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左右。
其中,南部地区温暖湿润,北部地区则偏温暖干旱。
3. 水系河南有许多重要的河流,最重要的当属黄河。
黄河是中国母亲河的一部分,也是河南最大、最长的河流。
在河南境内,黄河流经洛阳和安阳两个州市。
此外,河南还有许多重要的支流和水库,如伊洛河、沙河等。
二、人文地理1. 历史文化名城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洛阳、郑州、安阳等城市都是中国的历史古迹,拥有丰厚的历史遗产。
其中,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曾经是东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地理位置的优势河南地处中国中部,交通便利,是连接华北、华东和中西部的节点。
河南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交通发达。
三、经济地理1. 农业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河南的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果品等。
此外,河南还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肉类和牛奶供应充足。
2. 工业河南的工业十分发达,以制造业为主导。
主要产业有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力、石油化工等。
郑州、洛阳、新乡等城市都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3. 旅游业河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少林寺和云台山,以及其他历史古迹和名胜古迹,如洛阳的龙门石窟、郑州的嵩山和兰考的彩陶遗址等。
旅游业对河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河南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历史名城丰富的省份,其地理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河南省十八地市人文地理地图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今年的春晚分会场设在郑州,河南硬核防疫,无一不折射出河南的奋进。
在每日的学习强国中,愈发意识到这款app的强大。
身为地理老师的小编,也是发现了太多如每日人文地图这样的良心好专栏,果断下手,立马收集整理下来。
足不出户,便能体会到老家河南各地市特色文化,就问你香不香?对高考地理而言,如虎添翼,补充了教材资料这部分内容的空缺,相见恨晚!话不多说了,小提示:点开图片可放大。
作为河南省人均GDP最高的济源市,因学习强国还没更新出来,所以,未能凑齐河南十八地市全家福。
以下地市排名不分先后,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吧!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古称中原、中州、豫州。
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此,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有“人祖”伏羲太昊陵庙、黄帝故里;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等。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境内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黄帝故里、杜甫故里、嵩山少林寺、中岳庙等历史古迹近万处,文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
郑州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主枢纽城市,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圃田西站、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等。
开封,古称“汴州”“汴梁”,作为“八朝古都”,迄今已有40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
北宋时期,东京城(今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会。
城内“五湖四河”环绕分布,素有“北方水城”之称。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汴京舟船往复、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
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姓名:王梦頔学号: 20134150147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20134150147王梦頔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
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下将分别以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从生物方面看,河南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西地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5 个自然地理区: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据统计,河南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 种,其中树木约400 余种;高等植物约有197 科,3600 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占三分之一。
自然植物资源中主要用材树种有15 种,木本油料树种有7 种,淀粉植物树种5 种,药用植物约800 多种。
栽培植物资源中主要粮食作物有7 种,经济作物有7 种,果树资源有20 余种。
河南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0 余种,占全国动物种的20 % 。
其中哺乳类60 余种,鸟300 种,爬行类35 种,两栖类23 种。
河南各地市人文地理旅游资源概况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对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炎黄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证明中原地区就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
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更有无数英雄豪杰、圣人贤达、名流雅士八方荟萃,在中原大舞台上,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
殷商甲骨文、商周的青铜器、春秋礼器、战国车马坑、汉代画像砖雕石刻、北魏、隋、唐石窟造像艺术等,无不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龙门石窟、河南博物院、少林功夫、洛阳牡丹、清明上河园以及蕴含于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淀积,无不展示出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
此外,河南还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郑州的中岳嵩山、洛阳的龙门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和王屋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平顶山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位于河南省中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原城市群9个骨干城市之一。
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别名鹰城。
平顶山是国家级旅游城市,著名景点有内八景外六景:平山叠翠,广场新辉,白龟望月,东湖晚钓,湛河春晓,应水渔歌,体育绿茵,石人红叶,叶墓紫烟,苏坟夜雨,石漫澄波等。
安阳殷墟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洛阳市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河南省省情一、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
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
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二、行政区划河南省包括18个地级市。
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焦作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
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1个、县级市5个、区6个。
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7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4.1万人,乡村人口297.1万人。
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姓名:王梦頔学号: 147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147王梦頔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
全省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米。
河南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下将分别以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从生物方面看,河南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西地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5 个自然地理区: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据统计,河南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 种,其中树木约400 余种;高等植物约有197 科,3600 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占三分之一。
自然植物资源中主要用材树种有15 种,木本油料树种有7 种,淀粉植物树种5 种,药用植物约800 多种。
栽培植物资源中主要粮食作物有7 种,经济作物有7 种,果树资源有20 余种。
河南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0 余种,占全国动物种的20 % 。
其中哺乳类60 余种,鸟300 种,爬行类35 种,两栖类23 种。
从水文方面看,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