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 格式:pptx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94
杭州市1949年—2021年行政区划调整情况1949年将杭州市定为省直辖市和省会所在地1949年5月杭州解放,将杭州市定为浙江省直辖市和浙江省省会,原杭州市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改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笕桥、拱墅8区。
将杭州市上城等5区改为区公所将杭州市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墅5区的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市区面积为252.835平方公里。
撤销杭州市上城、中城、下城等三区对部分专区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建德专区,将原属建德专区的分水、桐庐两县划归临安专区管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4个县划归金华专区管辖。
将省直辖的杭县划归杭州市杭州市建立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艮山、笕桥、上塘、古荡等10个区建制。
将杭州市所辖杭县改由省直辖对部分专区区划进行调整撤销临安专区,所属新登、富阳两县由省直辖;桐庐、分水2个县划归金华专区;1950年1953年1951年1952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作为南宋古都、浙江首府,杭州因运河而兴,后发展为以西湖为中心,再到以钱塘江为轴跨江发展、拥江发展的特大城市,其版图在历史沿革中不断变化。
回望历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余年里,杭州市行政区划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调整变更,市辖区数量、市区面积不断增量扩张,城市空间格局、功能布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提升,正向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迈进。
撤销杭州市中城区建制撤销杭州市中城区建制,将原中城区并入上城、下城2个区。
将建德县部分区域划入寿昌县管辖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杭县,将原杭县瓶窑镇、长命乡划归余杭县管辖,其余35个乡镇和余杭县的闲林乡划归杭州市管辖。
撤销遂安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淳安县,两县合并定名为淳安县。
撤销于潜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昌化县。
撤销余杭县,其行政区域并入临安县。
撤销新登、分水两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桐庐县。
撤销寿昌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建德县。
宁波专区的萧山县划归杭州市撤销建德专区及区划调整撤销建德专区,将所属的临安、昌化两县划归嘉兴专区管辖;开化、桐庐、建德、淳安四县划归金华专区管辖;富阳县划归杭州市管辖。
八、满清杭州清承明制,有清一代均称杭州府,但杭州府隶属浙江行省多有变更,清初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顺治十五年(1658)改属为浙江行省,康熙六年(1667)复改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又复属为浙江行省,此后隶属又略有变动,及至乾隆十九年(1754)直至清末,最后被确定为隶属于闽浙总督、浙江行省、杭嘉湖道,为浙江省省会及杭嘉湖道治所。
清初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杭州府下辖九县:钱塘、仁和、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城、昌化和海宁;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宣统二年(1910),因海宁县升为州,而辖八县一州;及至清末宣统三年(1911),因裁撤钱塘、仁和两县,归并杭州府直辖,故下辖六县一州。
尽管上隶下辖的行政建置有所变动,但杭州府的地域范围在清代一直未变。
1、雉堞袭旧,增筑满营清代杭州城墙沿袭明城墙,其范围界限没有变化,明末有人作了统计,其计算结果为:“杭州城计九千八百五十三堞。
万历四十年(1612),每堞用鱼脊石版一片覆之,堞每高六尺,长一丈八尺”。
1但有清一代,还是有多次维修城墙的记录。
顺治十五年(1658)总督李率泰“并女墙二垛为一”,2因此,清代杭州城墙的女墙垛口较宽,从保存至今、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旧照片可以看到这一城墙改造的结果(参见旧照片《古钱塘门》)。
康熙五年(1666),“永昌门毁,总督赵廷臣重建”,3又以“永昌门为李自成号,改曰望江门”。
4康熙八年(1669),“清泰门圮,知县何玉如捐俸鼎新”。
5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赵士麟以城久颓坏,楼橹俱圮,捐俸,委府卒靳襄、宋德深等修造”,6“而雉堞既崇,翠彩复丽屹然,称天险焉”。
7雍正五年(1727),“巡抚李卫修城”。
8“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城垣修治,均无案牍可稽。
同治三年(1864),省城克复,大加善治。
其后岁时修葺见于档案者:同治十三年(1874),通判刘梓材修庆春门城墙……;光绪元年(1875),副将康荣诏修清泰门城墙……、知县程钟瑞修艮山门城墙……;(光绪)三年(1877),同知陈锡永修凤山门城墙……、知县倪望重修钱塘门城墙……、又修涌金、清波两门城墙、又修庆春门城墙……、同知宗修涌金门城……;(光绪)九年(1883),同知唐怿榕修清泰门城墙……、知县庄殿华修涌金门起至云居山钱王祠一带城墙……。
浙江杭州的历史沿⾰(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
传说在夏禹治⽔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阔地域均泛称扬州。
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曾乘⾈航⾏经过这⾥,并舍其余杭(“杭”是⽅⾈)于此,故名“余杭”。
⼀说,禹⾄此造⾈以渡,越⼈称此地为“禹杭”,其后,⼝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
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归⼊楚国的版图。
秦统⼀六国后,在灵隐⼭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七年⼗⽉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钱唐,临浙江,⽔波恶……。
”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
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
新莽时⼀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
这时杭州农⽥⽔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万松岭修筑了第⼀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
因外族相继⼊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化的发展。
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湖”之称。
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的名刹。
随后有⽅⼠许迈及葛洪等⼈在武林⼭下、韬光、宝⽯⼭⼀带进⾏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胜⽔也渐次开拓。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钱唐县为临江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次出现 隋王朝建⽴后,于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次出现。
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
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
开皇⼗⼀年,在凤凰⼭依⼭筑城,“周三⼗六⾥九⼗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
⼤业三年(607),改置为余杭郡。
杭州新城县今昔考袁氏家谱网袁资友武夷山《袁氏家谱》记载:我祖世居杭州新城县百丈村。
看《富阳县志》,所谓杭州新城县,或叫新登县,只是历史上存在的县,故址位于今浙江西北部的富阳市,总面积629平方公里。
新城县是新登县的原名,公元226年由富春县析出。
公元907年,改名为新登县。
1958年10月,并入桐庐县。
1961年8月,新登并入富阳县。
1958年10月新登县建制撤销。
1961年12月,原新登、富阳地从桐庐县析出,合臵富阳县(现为富阳市)。
经查,历史上的新城县百丈村,现名富阳市渌渚镇杨袁村,位于新登百丈山东南向。
一、杭州新城历代沿革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
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
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
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
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
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
高宗绍兴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
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祜二年),元军攻占临安府,没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
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
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臵总管府。
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
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
二、杭州新城袁氏由来东安袁氏(即新登袁氏或新城袁氏)来源于汝南袁氏,其发展分二个时期:第一时期,南北朗时刘宋尚书袁氏第十一世祖袁粲随司马渡江南迁,遂举家迁居浙江东安(今富阳新登),唐末避乱于桐庐桐君山,之后迁居分水桐江侯浦。
杭州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一、城市概况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杭州素以湖光山色,风景秀丽著称于世。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城西“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是举世闻名的西湖风景名胜区;城南“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壮丽的钱塘江依城而过;城北和东北面为杭嘉湖平原,沃野千里,田园如画;京杭运河等十余条古河道和数不清的池塘纵横在城乡之间,一派水乡城市风光。
目前杭州仍保留着这种“依江带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有环境风貌。
吴山、宝石山一南一北锲入市区,遥相呼应,与城市、湖面构成了极其优美的城市空间轮廓线。
天赋的自然条件加以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了杭州独特的风貌。
浙江:杭州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二、历史沿革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萧山区跨湖桥一带就产生了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特征有明显差异的、发展水平很高的跨湖桥文化,使杭州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约5300—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祖先创造了以玉器、黑陶为特征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阶段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文化,使杭州成为史前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大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文明的圣地。
杭州,雷峰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杭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二千二百多年。
秦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2年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县,属会稽郡,是杭州最早的建制。
王莽时(公元9-23年)改钱唐为泉亭县,东汉时恢复旧名钱唐县,属吴郡,县治从灵隐山迁至宝石山东面,后又置钱塘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唐郡,设置杭州。
开皇十一年,州治从宝石山麓迁至凤凰山下,依山筑城,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杭州作为大运河南端的起讫点,地位日益显要,经济逐渐繁荣,到隋朝末年,杭州已发展成为珍异所聚、商贾辐辏的商业都市。
杭州是哪个省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您介绍杭州所在的省份——浙江省。
一、地理位置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浙江省中部偏北,东临上海,南接福建,西南界靠近江西,北界与安徽相邻。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8°01′-31°17′。
二、历史沿革杭州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时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杭州是南宋(1127-1279年)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和富庶的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杭州一直是中国文化、商业和政治的中心之一,曾多次成为中国的首都。
三、经济发展1. 传统产业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和经济中心,杭州在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几十年里,杭州经济以传统的丝绸、茶叶、丝绸织造和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为主导发展起来。
其中,杭州的丝绸产业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高品质的产品享誉全球。
2. 新兴产业近年来,杭州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前沿。
杭州是中国著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
杭州还拥有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和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浙江大华等,为杭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杭州也以其发达的服务业而闻名。
旅游业是杭州最重要的服务业之一,西湖景区被誉为中国的“人间天堂”,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此外,杭州还发展了健康医疗、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多个服务领域,为城市的经济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文化和旅游杭州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
作为千年古都,杭州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如西湖、灵隐寺、六和塔等。
这些古迹和景点不仅是旅游资源,也体现了杭州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杭州的传统文化也是独具匠心的。
茶文化是杭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井茶是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之一,而且在全球享有盛誉。
杭州还有自己的美食文化,著名的杭帮菜以清淡、鲜美的口味著称。
杭州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省,副省级城市,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
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
杭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
杭州还是五代吴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元朝时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中文名称:杭州外文名称:Hangzhou City别名:杭,,,杭城,等行政区类别:,省会城市所属地区:,下辖地区:8个,2个县,3个政府驻地:杭州市环城北路318号电话区号:0571邮政区码:310000地理位置:南沿,下游面积:16596平方公里人口:870.04万(2010年)方言: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著名景点:,,,url灵隐寺,等机场:火车站:杭州站,杭州东站,杭州南站等车牌代码:浙A地区生产总值:7,011.8亿元(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78,156.5元(2011年)市树市花:市树:,市花:现任市长:邵占维著名学府:、等杭州城标杭州市(本地吴语读音(IPA):愂tsei)简称,中国浙江省,副省级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科教中心,副中心城市和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的金融中心和行政中心,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古时杭州曾称“”、“”、“”等。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处南缘,拥有约2300年的建城史,是一个典型的山水文化名城。
、、以及周边丘陵构成了杭州的山水美景。
自古以来,杭州的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素有“东南第一州”之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赞美西子湖之美。
活跃的多元化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教育使杭州成为浙江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市花:桂花市树:香樟城市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东临杭州湾,南与、相接,西南与相接,北与、两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宣城交接。
杭州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型与发展作者:张本效李科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3期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与质量提升,是杭州市城市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利好和基础条件。
这些重要的外部条件推动和诱导着杭州市城市管理体制由建国后的初始状态,一步步升级为具有“样板”意义的先进典型。
本文从系统梳理杭州市城市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及管理职能的转换与更替入手,透视杭州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期对新形势下特别是G20峰会成功召开后,杭州市城市管理转型升级提供些许启迪。
一、杭州市城市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杭州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53年6月1日成立的杭州市环卫处。
当时,杭州市环卫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道路清扫、垃圾粪便收集清运和销售,是杭州市卫生局管理下辖的一个职能部门。
1980年1月,杭州市环卫处划归杭州市城建局。
1983年10月,杭州市城建局撤销,成立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环境卫生管理处。
1984年9月,建立杭州市市容管理办公室(简称“市容办”)。
1989年10月,撤销杭州市市容办和杭州市环卫处,成立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系杭州市城市管理的协调机构,由杭州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和协调杭州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负责城市街面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同时,杭州市各区也相应成立了区城管办。
1991年6月,杭州市城管、环卫两部门分开设立,成立杭州市环卫处,归属杭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管理,定员25人(1991年9月,实行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杭州市设立城管监察大队,归属杭州市城管办。
区设城管监察中队,由区政府委托区城管办代管)。
1994年9月15日,撤销杭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建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
2001年9月9日,成立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03年6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