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 格式:pptx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94
杭州市1949年—2021年行政区划调整情况1949年将杭州市定为省直辖市和省会所在地1949年5月杭州解放,将杭州市定为浙江省直辖市和浙江省省会,原杭州市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改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笕桥、拱墅8区。
将杭州市上城等5区改为区公所将杭州市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墅5区的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市区面积为252.835平方公里。
撤销杭州市上城、中城、下城等三区对部分专区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建德专区,将原属建德专区的分水、桐庐两县划归临安专区管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4个县划归金华专区管辖。
将省直辖的杭县划归杭州市杭州市建立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艮山、笕桥、上塘、古荡等10个区建制。
将杭州市所辖杭县改由省直辖对部分专区区划进行调整撤销临安专区,所属新登、富阳两县由省直辖;桐庐、分水2个县划归金华专区;1950年1953年1951年1952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作为南宋古都、浙江首府,杭州因运河而兴,后发展为以西湖为中心,再到以钱塘江为轴跨江发展、拥江发展的特大城市,其版图在历史沿革中不断变化。
回望历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余年里,杭州市行政区划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调整变更,市辖区数量、市区面积不断增量扩张,城市空间格局、功能布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提升,正向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迈进。
撤销杭州市中城区建制撤销杭州市中城区建制,将原中城区并入上城、下城2个区。
将建德县部分区域划入寿昌县管辖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杭县,将原杭县瓶窑镇、长命乡划归余杭县管辖,其余35个乡镇和余杭县的闲林乡划归杭州市管辖。
撤销遂安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淳安县,两县合并定名为淳安县。
撤销于潜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昌化县。
撤销余杭县,其行政区域并入临安县。
撤销新登、分水两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桐庐县。
撤销寿昌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建德县。
宁波专区的萧山县划归杭州市撤销建德专区及区划调整撤销建德专区,将所属的临安、昌化两县划归嘉兴专区管辖;开化、桐庐、建德、淳安四县划归金华专区管辖;富阳县划归杭州市管辖。
八、满清杭州清承明制,有清一代均称杭州府,但杭州府隶属浙江行省多有变更,清初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顺治十五年(1658)改属为浙江行省,康熙六年(1667)复改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又复属为浙江行省,此后隶属又略有变动,及至乾隆十九年(1754)直至清末,最后被确定为隶属于闽浙总督、浙江行省、杭嘉湖道,为浙江省省会及杭嘉湖道治所。
清初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杭州府下辖九县:钱塘、仁和、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城、昌化和海宁;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宣统二年(1910),因海宁县升为州,而辖八县一州;及至清末宣统三年(1911),因裁撤钱塘、仁和两县,归并杭州府直辖,故下辖六县一州。
尽管上隶下辖的行政建置有所变动,但杭州府的地域范围在清代一直未变。
1、雉堞袭旧,增筑满营清代杭州城墙沿袭明城墙,其范围界限没有变化,明末有人作了统计,其计算结果为:“杭州城计九千八百五十三堞。
万历四十年(1612),每堞用鱼脊石版一片覆之,堞每高六尺,长一丈八尺”。
1但有清一代,还是有多次维修城墙的记录。
顺治十五年(1658)总督李率泰“并女墙二垛为一”,2因此,清代杭州城墙的女墙垛口较宽,从保存至今、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旧照片可以看到这一城墙改造的结果(参见旧照片《古钱塘门》)。
康熙五年(1666),“永昌门毁,总督赵廷臣重建”,3又以“永昌门为李自成号,改曰望江门”。
4康熙八年(1669),“清泰门圮,知县何玉如捐俸鼎新”。
5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赵士麟以城久颓坏,楼橹俱圮,捐俸,委府卒靳襄、宋德深等修造”,6“而雉堞既崇,翠彩复丽屹然,称天险焉”。
7雍正五年(1727),“巡抚李卫修城”。
8“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城垣修治,均无案牍可稽。
同治三年(1864),省城克复,大加善治。
其后岁时修葺见于档案者:同治十三年(1874),通判刘梓材修庆春门城墙……;光绪元年(1875),副将康荣诏修清泰门城墙……、知县程钟瑞修艮山门城墙……;(光绪)三年(1877),同知陈锡永修凤山门城墙……、知县倪望重修钱塘门城墙……、又修涌金、清波两门城墙、又修庆春门城墙……、同知宗修涌金门城……;(光绪)九年(1883),同知唐怿榕修清泰门城墙……、知县庄殿华修涌金门起至云居山钱王祠一带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