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十二讲中古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862.00 KB
- 文档页数:59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普通话语音是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继承和发展,这与中古音对上古音的继承一样,都是汉语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古音与普通话语音声母的关系从中古音到普通话语音,声母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变化:1)中古全浊声母一律清化,变成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变为送气清声母,仄声变为不送气清声母。
2)中古禅、邪二母为擦音,禅母为舌尖后擦音,邪母为舌尖前擦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禅、邪二母各有一部分变成同部位的塞擦音。
3)影、喻、疑、微合流,除个别字外,都变成零声母。
4)见、溪、群三母分为两类,开口呼、合口呼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齐齿呼、撮口呼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同样原因,精、清、从、心、邪也分为两类,一类为[]、[]、[],一类为[]、[]、[]。
就是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来源于中古的见、溪、群和精、清、从、心、邪两组声母。
5)知、彻、澄与照、穿、神、审、禅合流,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2、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的关系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简化。
许多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母都合并为一个韵母了。
当然,也有中古一个韵母分裂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几个韵母的情况。
中古有61个四声相承的韵类,90个韵母(入声不另立,与相配的阳声合而为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为39个韵母,由此可知从中古到现代,韵母总数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粗略地说,从中古汉语语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最明显的变化有以下五点:1)中古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变成相应的阴声韵。
2)中古收[]韵尾的韵母,全部变成收[]韵尾的韵母。
普通话[]韵母是中古音没有的,它来自中古歌、戈、麻、齐、微等韵的一部分字。
普通话[]韵母来自中古支、脂、之韵的一部分字。
5)中古音只有开、合两呼,普通话有开、齐、合、撮四呼。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语言基础常识」古今语音的异同语音是语言的形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也包含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要素。
学习古代汉语,只掌握它的词汇和语法特点而不了解它的语音,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能深入的。
比如古书里的假借问题,看来是一个文字、词汇的问题,实质上是个语音问题。
例如《愚公移山》中有句“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读“wú”。
为什么和今音读音不同的“亡”可以假借为“无”呢?因为它的古音相同,故叫“古音通假”。
所以不懂古音就难以识破古书中的假借字,难以判断什么地方是假借,什么地方用的是本字。
本来语言是个整体,词汇、语法和语音都有密切关系。
古代的散文有语音的问题,古代的诗赋韵文都有声律押韵的问题,更需要古音知识,需要懂一点儿研究古音的音韵学。
要学习音韵学,掌握一点儿古音知识,首先要树立发展的观点,真正认识到古音不同于今音。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今音的差别。
我们知道,汉语语音是以音节为基本结构。
一个音节写出来就是一个汉字。
每个字音又都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
如电视的“电”用拼音字母拼写下来就是dian,其中d是声母,ian是韵母。
现代普通话共有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38个韵母。
此外汉语音节都有音高的变化,这就是声调。
如“颠”和“电”,声母、韵母都相同,但声调不同,“颠”是阴平,“电”是去声。
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
各地方言的声调,一般要比普通话复杂一些。
语音最富有系统性。
古代汉语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也表现在字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先谈古今韵母的不同,因为这方面比较容易察觉出来。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押韵。
韵脚一般在双句的末一字,七言律诗的首句往往入韵。
所以这首《登高》的韵脚是“哀、回、来、台、杯”。
这五个字用现代普通话读起来,“哀、来、台”的韵母是ai,“回” 的韵母是“ui”,“杯”的韵母是“ei”。
从苗语和汉语的历史比较看汉语音系的演化从苗语和汉语的历史比较看汉语音系的演化麻荣远龙文玉向来研究汉语的声韵系统及其变化都只在汉语系统内部进行,而罕有与亲族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者。
虽然也有人以日本、朝鲜、印度等语言的语料做为参照,但都与语言学意义上的历史比较法无涉。
可是王力先生说:“汉语的亲属的研究,和汉语史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将来东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有了伟大的成就的时候,汉语史上的许多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汉语史稿》p11)汉语音系的演化属于汉语史的范畴,因此这个问题局限在汉语内部就难获进展。
梅耶也说:“一种语言只要是孤立的,就没有历史可言。
”所谓“孤立”即指还没有跟同系语言进行成功的比较。
一.关于苗语和汉语和亲属关系在汉藏系中,苗语和汉语最为接近,它们的亲属关系也早为国内多数学者所共识。
可是美国的白保罗对苗语和汉语间究竟是发生学上的同源还是类型学上的相似提出了重大质疑,接着国内学界亦有随附。
现在经过系统的比较(详见《苗汉语的历史比较》一书),应该说苗、汉语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已经不再有任何悬念。
因为以往所谓同源词和借词难以区分的难题已经被彻底解决,该书列举的同源词已经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上千个。
这还只是举例性质的,如果写一部关于苗、汉语同源词的专著的话,三倍于此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精髓在于“特殊的相符”或“细节上的相符”。
梅耶说:“那种以为有一种水可以使人长生不死的想法实在太自然了。
所以不会是什么民族的特点。
可是在每个印度-欧罗巴民族中都或多或少碰到这样在一个巨桶里酿制‘长生水’的传说,这个传说还加上假未婚妻的故事或神仙和恶魔搏斗的传说。
可见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特殊的情节。
这些特殊的情节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决不是偶然的。
”他还反复说:“在显而易见的相似点所指引的可靠途径上,常常出现可供佐证的独特细节”,“两种语言间相符合的事实越特殊,它们的证明力就越大。
中古音1. 简介中古音(Middle Chinese,简称MC)是指汉字方音之一种,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族的一种发音方式。
中古音使用方块字符表示音节,并使用韵母和声调来标记音节的音高和声调。
中古音是古代汉语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声韵变化、发音特点以及与近代汉语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古音的特点、标记方式以及研究价值进行介绍和探讨。
2. 中古音的特点中古音形成于唐宋时期,大致可追溯到6至12世纪。
中古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声调中古音的声调是使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的,共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声调不标记数字,上声标记1,去声标记2,入声标记3。
这种声调标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
2.2 韵母中古音的韵母有多种类型,具体可以分为前韵母和后韵母。
前韵母包括单元音(a、e、i、o、u)、双元音(ia、ie、io、iu)、鼻化韵母(in、ing)、三声元音(ian、iang、iao、iong)、元音加介音(uai、ui、-ueng)等。
后韵母包括鼻化韵母(un、uen)、清韵母(i、u)等。
2.3 辅音中古音的辅音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发音方式,常见的辅音包括塞音(p、t、k)、擦音(s、sh)、鼻音(m、n、ng)、舌中音(r、l)等。
辅音的发音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研究中古文献和方言音进行推测和分析。
3. 中古音的标记方式中古音使用方块字符来表示音节,方块字符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常见的标记字符有ᵦ、ᵧ、ᵨ、ᵩ、ᵪ、ᶯ、ᶮ等。
这种标记方式虽然与现代汉字不同,但在研究中古音时非常方便,并且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音节的发音特点和声调变化。
4. 中古音的研究价值中古音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语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古代汉字音韵,还原古汉语的原始音韵体系,以及研究方言的历史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古音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包括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方言音的调查和比较、声韵学的研究等。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普通话和古汉语发音接近吗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古汉语,因为上古汉语(以商周时期为代表)与中古汉语(以唐朝为代表)之间差别就很大。
就不摘抄大段的专业术语罗列了,简单说一下,上古汉语没有声调,或者说音高不表义,上声带喉塞尾,去声带-s尾;声母系统比中古汉语复杂,复辅音多,韵母系统比中古汉语稍简单,但元音分长短。
因此在听感上,尤其是外行人听起来,上古汉语和藏语的相似性可能要高于上古汉语与普通话的相似性。
而中古汉语出现了声调,声母系统比上古简化但还是比普通话多,韵母系统变得复杂。
中古汉语在外行人听起来,应该会有和粤语、客家话很像的感觉。
另外一个可能是更近的亲属语就是白语,即白族话。
中古汉语的语音特征,没有任何一种汉语方言保留全了。
如果不考虑“存古”的多少,只考虑听感上的相似性的话,与中古汉语最像的估计是客家话了。
大概能保存唐宋时期标准音的八分以上神韵。
在看普通话: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来自通用的北方白话。
语音则以北京音为主。
北京音是汉语方言最北端的一种,它源自古代的古幽燕方言。
今天的北京音和中原音差别不大。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无论古汉语中的文言还是白话,都与普通话即北方话差别不大。
古汉语的发音是什么音,首先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也会变成古人,再过1千年,假如公元3000年的人问:2000年的古汉语的发音是什么,答案应该是:普通话的北京音,再加上山东音、河南音、晋语音、吴语音、粤语音等等所有的方言音。
但现在我们问:1000年宋朝时古汉语的发音,答案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开封音,加上和今天一样各地的方言音。
所谓的“古音”、“正音”,只存在韵书中,从人们口中发出来的音需要以某种方言为载体,这个载体方言通常是京城方言,因为朝廷是正音的第一大用户。
所以,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定义好古汉语的古。
普通话四声与古四声的关系01"四声"的不同内涵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古代汉语,主要指中古汉语的声调,一般认为也是四个: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也叫"四声"。
从古四声到现代四声,其演变大致有以下规律:浊上归去和入派四声。
首先了解以下基本概念:1.清浊和阴阳:所谓"清",指声母是清辅音;所谓"浊",指声母是浊辅音。
古汉语中浊辅音声母相当多。
由于声母的清浊跟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传统音韵学把四声分为两类:清辅音声母的声调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而把浊辅音声母的声调叫做"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声调区分阴调和阳调,就是依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
2.全浊和次浊:全浊声母是指声带振动的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浊声母指声带振动的鼻音和边音以及零声母。
02声调演变对应规律1.浊上归去:普通话声调里的阴平和阳平分别来自古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如:古阴平(现阴平):公司、高升、飞机古阳平(现阳平):人才、黄河、和平古汉语的阴去和阳去,到普通话里,已经合为一类,就叫去声,如:古阴去(现去声):报告、贡献、再见古阳去(现去声):现代、坐垫、步骤古上声分为阴上和阳上,阴上发展到现在仍为上声;阳上分为全浊阳上和次浊阳上,次浊阳上也仍为上声,只有全浊阳上发生了变化,归为去声,所以"浊上归去"的确切内容是指全浊阳上变为去声,如:古阴上(现上声):水果、展览、手表古次浊阳上(现上声):买米、有礼、冷雨古全浊阳上(现去声):动荡、舅父、近似2.入派四声: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在南方诸方言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入声,而在北方方言中则基本消失了,只有局部地区还保留着。
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里,古汉语的阳入的演变比较有规律,为:第一,古全浊入声一般归为阳平,如:杂、学、别第二,古次浊入声归为去声,如:木、麦、逆但阴入声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无明显规律,如:现代阴平:失、惜、说现代阳平:识、即、竹现代上声:尺、匹、百现代去声:式、切、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