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75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高考历史学科中,文化常识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得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地复习高考历史文化常识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
一、梳理教材中的文化常识教材是复习的基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常识。
考生应当仔细梳理教材中各个章节中涉及的文化常识,比如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以政治制度为例,从先秦的分封制、宗法制,到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及明清的内阁制、军机处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复习时,要明确这些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对于经济方面的文化常识,如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商业发展、货币演变等,也要逐一进行梳理。
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坊市制度的变化以及交子的产生等重要知识点。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发展,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同时,还要关注古代的教育制度,如太学、书院等的发展情况。
科技成就方面,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传播和影响,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领域的重要成果,如《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等,都要牢记于心。
文学艺术方面,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和代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作品也要有所了解。
二、拓展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考生还应该拓展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储备。
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通史类书籍,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帮助自己构建宏观的历史框架,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专门介绍文化常识的书籍,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文化史》等,深入学习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高考学生历史科目复习诀窍技巧高考历史的学习方法1、做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
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
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2、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
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
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
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平时,在历史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
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
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方法1、熟记课本,画关键字词。
历史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一般地讲,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牢记教材的每一节内容、每一个知识点。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常翻课本,学会在段落文字找到关键字词,并用颜色醒目的笔,标记圈出来,作为复习时的重点。
2、构建知识体系。
自己要将复习的高中历史进行总结,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知识网,将复习的知识进行归类,如果是经济可以按生产部门分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
3、经常复习。
复习时免不了要做题,做历史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
将错题进行统一管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2020年36期┆61研究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与计划蔡航空一、指导思想根据《2018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教育部)的相关精神,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全国卷,及时关注高考改革的新动态,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我校近几年高考复习备考的经验,精心备考,注重方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二、考情分析(一)近年来,高考“去教材化”的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师教的高考基本没考,高考考的老师基本没教”,这是近年来很多考生走出考场后的戏谑与无奈。
全国卷高考命题虽然依托的是教材主干知识,但近几年历史高考“去教材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试题其“枝”均伸出“墙”(教材)外,这是因为高考考的是“历史”而不是“历史教材”。
所以历史学习的关键是理解,认识历史,而非单纯的识记历史,也因此,历史教学的关键是教“历史”,而非单纯地教“教材”。
识记是前提,理解是关键,认识是目的。
(二)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通史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本届考生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专题线索编排的,专题学习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虽然光彩夺目,但要拿出来时却七零八落,不堪使用。
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就必须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还原历史的完整性,让学生站在整体性的高度上看历史,这就需要建立起通史模式,在通史的视角下搭建起历史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三、学情分析我校2019届文科共5个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2个实验班,3个重点班。
学生由于初中历史开卷考试,高一课时较少,目标又不明确,所以虽高二转入文科班学习,但普遍基础校差。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史实识记不到位,知识的精准度欠缺,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度更是无从谈起。
2、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更是欠缺,缺乏对历史的系统感知,核心概念的把握也很不到位。
3、学习方法欠佳,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倾向于死记硬背,灵活运用不足,学习效率低下。
新课标下的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复习策略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专题复习便成为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奠基工程,它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
本文将从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对历史教材的分析和加强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等方面加强历史复习,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复习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专题复习便成为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奠基工程,它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
怎样才能提高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复习效率呢?笔者建议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化零为整”在目前“一标多本”的情况下,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注重通过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对考生进行考察这种情况往往容易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教材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教材虽不是唯一的备考资源,但仍然是最重要的。
对历史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越扎实、越广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强,知识的迁移、组合、融合的程度才会越高。
如复习戊戌变法这节内容时,同学们感到最为困难的就是变法法令的内容的掌握,因为其内容非常庞杂,不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没有实现知识的“化零为整”。
如果能从“化零为整”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内容,就会将此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特别是准许士民上书言事。
这就破除了民众向皇上上书的禁令,这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因此梁启超把它视为中国从最古老的国家一跃而变为最先进的国家的前提,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开始瓦解了清朝统治的社会基础。
经济方面,在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以官方的名义宣布保护工商业,这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突破。
奖励创制发明,促使人们从传统的儒家经典中走出来,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接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管理模式,是监督和削弱君主专制的表现,使得民众可以干预国家的财政。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复习的策略研究1.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复习的基础。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需要理清复习的内容和重点,使每一个阶段的复习都有目标和重点。
可以将整个历史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按照篇章或主题制定每日的复习计划。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节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避免出现过于紧张或过于松懈的情况。
2. 合理安排时间随着新高考的实施,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学生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考试情况,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难易程度和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来制定时间分配,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避免在最后冲刺时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
3. 合理分配复习重点历史学科的复习内容非常多,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需要根据历史每个模块的权重和重要性,合理分配复习的重点。
在新高考背景下,可以参考历年考试的命题情况,了解历史考试的重点和考点,并根据这些重点和考点来进行复习。
4. 多维度整合复习材料历史学科的复习需要借助多种形式的复习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历年真题、参考资料等。
学生要善于挖掘和整合这些材料,以便更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和相关情境。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复习资源,如网络视频、在线课程等,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复习的内容。
5. 加强训练和应试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小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应试能力。
学生需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加强一些训练,如历年真题的模拟练习、定期的考试训练等,以提高应试能力。
在训练中,要重点关注历史学科的考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6. 多角度理解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历史知识,如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实例解释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7. 扩大知识面历史学科的知识面非常广阔,学生需要在复习过程中逐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020届高三历史备考经验交流发言稿一、总结2019届高考备考经验1、扎实做好第一轮的复习备考工作。
第一轮复习备考就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那么第一轮复习如何打基础?就是突出主干知识,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从授课到训练,既要达到面面俱到,又要精讲精练,这就是一轮复习的关键之所在!2、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务必紧紧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主题,把五个核心素养牢牢把握。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其中突出时空观念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为其他核心素养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比较难于掌握。
所以,在高考备考中,如何突破对学生时空史观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都是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记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同时我们的做法策略上就是要做调整,比如,在寒假之时,我们要让学生去总结历史阶段特征、画历史时间轴、研究历史大事年表,通过这些方法,熟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特征,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征、影响、意义等着要的知识,才能很好的做好高考题!3、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备考工作!学生如何做题,其实很关键就是如何审题,审题不清,就不能准确解题!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审题必须查找关键词,关键句子。
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四要素去理解。
每段话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非常关键的。
其实准确审题,与学生的史学知识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而这个课外书主要是关于历史科的,比如史学名著、史学研究、考古成就、经典历史事件等,比如钱穆先生的作品《国史纲要》,刘宗绪先生的作品《历史学科专题讲座》,顾颉刚先生的作品,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作品,还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作品《全球通史》等,只有了解他们的作品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解高考题!4、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有效方法。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二)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复习建议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查一般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二是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三是突出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将是主要形式,还会有新情境、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从内容上看,注意探索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新的革命道路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
知识清单抗日战争的战争进程(1937-1945)解放战争的战争进程(1946-1949)考点聚焦考点一、抗日战争(1937-1945)(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须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时机有利: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等国顽固推行绥靖政策等。
(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七七事变①时间:1937年7月7日②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③影响: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两个战场的形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其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三)正面战场的会战和国统区状况1.正面战场的会战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中国军队虽英勇作战,但无力阻止日军的进攻,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
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
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
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
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
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