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景观植物的空间营造和空间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16.90 MB
- 文档页数:2
景观植物的6大构筑空间1. 植物的舞台:让空间生动起来说到景观植物,咱们得先从“舞台”说起。
想象一下,一片空旷的地方,如果没有植物的点缀,那简直就像一桌子没有菜的宴席,干巴巴的。
植物就像那些五光十色的演员,把空间装扮得热闹非凡。
比如,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像极了小朋友的彩笔,在画布上肆意挥洒。
而高大的树木呢?就好比舞台的背景,给整个景观增添了层次感和深度,仿佛让人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1.1. 色彩的魔力色彩在植物中真是个神奇的存在。
不同的植物组合,就像调色盘上的颜料,能调出无数种风格。
春天,花开得热烈,夏天,绿树成荫,秋冬则是金黄与静谧。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主角在“上演”,这让我们的生活都变得更加有趣。
没错,植物不仅在“演戏”,它们还在为我们编织生活的美好。
1.2. 形状与层次除了色彩,植物的形状和层次也很关键。
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同高度的植物,像是排好队的小朋友,有的高高在上,有的矮矮在下,错落有致。
这样的布局,让整个空间看起来不再单调,而是充满了韵律感。
就像一场交响乐,低音和高音交替,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2. 生活的庇护所:植物的庇护功能再说到“庇护”,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想象一下,在烈日下,找到一片树荫,简直比找到宝藏还开心。
这些高大的树木就像忠实的守护者,不仅提供阴凉,还能净化空气。
对了,听说植物还能吸收噪音,让周围变得安静不少。
这感觉就像在城市的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小岛,真是美滋滋啊。
2.1. 生态的平衡而且,植物还在维护生态平衡。
花儿吸引了蜜蜂,蜜蜂则帮助它们授粉,真是相辅相成。
这样一来,整个生态链就更加完整了。
每个小生命在这里都有自己的角色,宛如一部精彩的电视剧,缺一不可。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能不开心呢?2.2. 人们的心灵港湾而且,景观植物还能让人放松心情。
当你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看周围的绿意,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植物就像老朋友,陪伴我们,安慰我们,带来舒心的感觉。
(1)开敞空间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视线通透,视野辽阔。
外向,无私密性(2)半开敞空间四周不完全开敞,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遮挡,视线时而通透,时而受阻,富于变化
(3)封闭空间植物高过人的视线,人的视线在四周和上方均被屏蔽的空间,成为封闭空间,空间黑暗,无方向性,私密性与隔离性强
(4)覆盖空间由乔木浓密的树冠相互交接构成覆盖顶面,视线不能向上,只能通过四周通透的空间。
(5)纵深空间两侧从上到下均被植物所挡,形成纵深空间。
具有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的端点。
(6)垂直空间四周从上到下均被植物所挡,形成垂直空间.视线四周受阻,只能由地面导向天空,空间高度感强。
广州陶粒厂广东陶粒厂 编辑:ejdnchh。
史上最详细植物空间营造!!来源:园林植物设计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一、植物空间的建造功能植物对室外空间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室外空间形成的重要介质。
在种植设计中建造功能是最先考虑的,其次才是观赏特性和其他因素。
1.室外空间形成室外空间是由地平面、垂直面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实际存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
地平面:以不同高度不同种类的地被和矮灌木来暗示空间。
如:草坪和地被之间的交界虽然没有植物实体对视线的屏障作用,但却有空间范围的暗示作用。
垂直面:树干以暗示的方式形成空间分割,其空间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疏密及种植形式不同而不同,树干越多,围合感越强。
如:自然界的森林、有行道树的道路、植篱和林地。
密林行道树绿篱沼泽庭院-——西班牙苔藓顶平面:植物的枝叶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限制了向天的视线,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和感受。
季节、枝叶密度以及树木本身的种植形式会影响顶平面的形成效果。
2.植物形成的典型空间类型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与覆盖空间相似,但空间的四周被中小型植物封闭,常见于森林中。
光线较暗,无方向性,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隐蔽性。
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形成一个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垂直感的强弱,取决于四周的开敞程度。
这种空间的营造尽可能用圆锥形植物。
完全封闭空间3.植物空间序列的形成就像建筑中的通道、门、墙、窗,引导游人进出和穿越一个个空间。
如植物改变顶平面,同时有选择性的引导和组织空间的视线,就能有效的缩小空间和放大空间。
空间的节奏需在设计时进行控制。
如: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等。
围合:完善由建筑和墙所构成的空间范围。
当一个空间的2面或3面是建筑或墙,剩下的开场面可由植物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连接:用植物将景观中其他孤立的因素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同时形成更多的围合面。
连接形式多用线性的种植。
当然植物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山水、建筑的联系,使人工和自然要素统一在绿色中。
现代园林植物空间的类型植物空间以时间维度为导向,由基面、垂直分隔面和覆盖面三个构成面通过多样的变化方式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1、开敞植物空间园林植物形成的开敞空间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这种空间没有覆盖面的限制,其空间的大小形态只是由基面和限定该空间的竖向分隔面决定,但在该空间内,竖向分隔面仅用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人们身处其中,视线通透,视野辽阔,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容易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除了运用草坪和花卉外,应推广使用生命力强、易于养护管理的地被植物来营造此类空间。
2、半开敞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四周围不全开敞,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方向性强,指向开敞面,是开敞空间向封闭空间的过渡,是园林中出现最多的一种空间类型。
它也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完成。
半开敞空间的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达到"障景"的效果。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封闭面可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三层配置方式,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3、覆盖植物空间覆盖植物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下与地面之间,通过植物树干的分枝点高低,浓密的树冠来形成空间感。
高大的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良好材料,此类植物分枝点较高,树冠庞大,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无论是一棵几丛还是一群成片,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这类植物空间的营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
此外,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门、木廊等攀附在其上生长,也能够构成有效的覆盖空间。
4、纵深植物空间狭长空间的两侧被景物所挡,形成纵深空间,它具有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的端点。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由植物材料营造的纵深空间在园林中很常见,如两旁植有密林的河流、峡谷等形成的空间。
道路两侧栽种行道树亦能形成纵深空间。
此类空间的营造宜采用枝叶茂密的高大乔木,增强纵深感,同时也能取得更大的绿量,提高生态效益。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方法和措施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方法和措施1、园林植物种类多样性、栽种的空间间隔性,是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首要条件。
要想营造变化多样而又不显杂乱的园林植物空间,首先要从改变园林植物的形态、色彩或质感等方面体现。
因此,在栽种园林植物时,就必须注重选择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栽种。
但是,为了避免因种植过多种类的植物而导致变化过多而引起视觉上的杂乱无章感,种植园林植物时又必须注重选择变化可控制的、与涉及构图有关联的植物种类,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理想的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又不会使观者产生严重不协调感和跳跃感。
另一方面,为了营造园林空间结构上的层次感,种植园林植物时,还应该注意使用不同植物将不同园林空间结构隔离开,并通过将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岛屿等外在景物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加所营造空间的层次深邃感和更鲜明的空间隔离效果。
2、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变化,协调园林空间布局,是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必要措施。
园林植物的形态变化,主要通过树枝、枝桠的生长方向,树叶的数量和形状等表现。
园林植物的色彩也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千变万化的颜色。
因此,园林植物千变万化的形态和五颜六色的色彩都会给人不同视觉和感觉效果,从而影响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效果和质量。
所以,通过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变化,协调园林空间布局,就能营造一个既富有层次、不断变化,又彼此关联、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空间。
3、注重植物空间的生态性,是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重要特色。
虽然园林景观的设计,对当代城市美化和环境绿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但是,在园林空间的营造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其生态性的维护,不然不仅没有美化和绿化的作用,反而会加剧环境恶化,浪费前期投人,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时,首先要以本地园林植物为主,以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园林植物为辅,努力打造乔、灌、草、藤相互结合的、较合理的园林植物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空间,尽可能增大绿化面积其次,出于对光照、通气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和分析,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时,又要切忌植物密集度过高,所以要适当减少遮荫面积。
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分析摘要:在进行植物空间营造时,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还应对植物的空间特性、色彩属性等艺术要素的特性熟悉、了解,并挖掘其形态及组合的可塑性及多样造型,使各类园林空间巧妙组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本文对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一、园林植物对空间景观研究的重要性1、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去采纳,然后让它们成为这个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部分。
现代景观设计中存在着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这样的景观概念,它包含了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等。
2、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生态功能是我们在整个植物空间的营造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以绿篱、树墙为背景来设置花境,则能够打破这种沉闷的格局,绿色的背景又能使花境的色彩充分显现出来。
园林中多用常绿篱作为某些花坛、花境、雕塑、喷泉及其它园林小品的背景,以烘托出一种特定的气氛。
如在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旁常配植整齐的绿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在一棵古树旁,植一排半圆形的绿篱,利于遮挡游人视野,使古树更加突出3、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通过不同的空间效果以及时序景观变化的效果,极大的为我们园林景观空间构成添姿添彩,也为人们提供了比较多的空间类型让我们进行选择。
“没有量, 就没有美”, 此区人行道前设计二、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1、园林植物空间的形态要素园林植物的空间形态限定要素有:基面、垂直面、顶面,正是这三种限定要素的组合和变化而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植物空间。
1)基面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间范围的暗示,保持着空间视线与其周边环境的通透与连续。
园林植物空间中,常常用草坪、模纹花坛、花坛、低矮的地被植物等做为植物空间的基面。
2)垂直面垂直面是园林植物空间形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形成了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强烈的空间围合感,在植物空间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强于基面。
主要包括:绿篱和绿墙、树墙、树群、丛林、格栅和棚架等多种形式。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被类型及造景特色提纲:1. 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2.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位置及其利用方式3.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颜色搭配及其效果4.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高度、形态和密度的运用技巧5.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保养和管理问题1. 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植被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常用的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水生植物等。
每种植被类型都有其特点和优点。
乔木:乔木高大,形态优美,可作为园林景观中的主体。
常见的乔木有紫玉兰、银杏、红豆杉等。
这些树木高大且形态各异,可在园林中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灌木:灌木是一种中等高度的植物,体态分枝矮小,枝干丰满。
常见的灌木有月季、花叶竹等。
灌木在园林中可作为景观的衬托和过渡。
草本:草本植物低矮,简单而自然,常用于绿化和景观中。
常见的草本植物有紫苏、牵牛花、百合等。
这些草本植物具有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特点,可增强园林的视觉效果。
藤本:藤本植物可以爬上墙壁或树木形成形态多样的树丛,在设计上可以打破水平线、增加垂直线,提升景观的空间层次。
常见的藤本植物有紫藤、金银花、七叶树等。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它们与池塘、溪流和湖泊形成了自然的生态环境。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荷花、菖蒲、芦苇等。
水生植物的运用可以丰富园林的生态环境,美化园林的水系。
2.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位置及其利用方式植被在园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衬托主体建筑、填补空白、绿化环境等等。
在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位置和利用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场地情况、功能要求以及设计风格来考虑。
在大面积的庭院或公园中,可以将乔木和灌木作为主要的绿化植物,布置在园中的主轴线、重要视觉节点或边缘防护中,起到衬托和突出建筑体量、强化景观空间的目的。
草本植物可与景观水池搭配,形成一个水景庭院,增加视觉感受且绿化效果显著。
在小型的庭院设计中,可将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等小型植物放入花园中,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手法一、植物空间的营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种类、高度、质感的植物以不同的配置方式结合地形设计,对空间进行一定的围合与划分,营造出特定景观或特殊的环境气氛,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根据植物不同的围合方式,所营造出来的植物空间主要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垂直空间和封闭空间。
1、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的营造主要是利用低矮的灌木及地被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人们身在其中,视线开敞不受阻,心情较舒畅。
这种外向的开敞空间属于友好型集体活动场所,不需要私密性。
该类空间多用于公共活动空间,如公园大草坪、河边草坡等。
2、半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与开敞空间相比,视线一面开敞一面受阻,方向指向性强,障景效果好,给人一定的空间领域感,此类空间在公共绿地中受欢迎程度与利用率都较高。
封闭面植物配置宜采用"乔、灌、地被、草"复层搭配的方式,增加空间的围合感。
多用于公园、小区等半开敞空间的营造。
3、覆盖空间覆盖空间一般是指冠大荫浓的大乔木或攀援植物覆盖的花架、拱门等,构成顶部覆盖、四周开敞的下部活动空间。
这类空间比较凉爽,视线通透,下部只有树干,活动空间较大,遮荫效果好。
多用于林荫道、花架等绿化。
4、垂直空间利用植物封闭两侧垂直面,放开上部顶平面,具有"夹景"效果的空间即为垂直空间。
该类空间的遮蔽性较强,引导性也强,加深了植物的空间感,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景观氛围。
一般使用分支点较低、树冠紧凑的中小乔木形成树阵,或由修剪整齐的高篱围合。
多用于公路、河流两岸、陵园绿化等。
5、封闭空间封闭空间指四周、顶面都有植物围合、遮挡的空间,与覆盖空间相比,其垂直面用中小型植物进行封闭,围合感很强烈。
这类空间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隔离性,同时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空气清新,多建于风景游览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
二、植物色彩的搭配在园林景观中,色彩是人们对景观的直接感受,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4年第10期现代园艺园林丰富的空间类型、组成与营造李丽园(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随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园林的发展,空间环境的设计也在不断变化。
经过对分界洲岛、南山寺以及各大度假酒店的园林设计进行了分析整合,进一步了解园林中各种空间的类型与组成部分,并学习如何营造好的空间效果。
空间类型是以根据人不同的需要与景观效果进行了划分,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空间效果,合理的空间布局及形态能够营造人性化的园林景观。
一个好的空间环境可以提升整座园林的品质,对于学习研究园林设计的人来说,了解园林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空间;类型;营造1空间的类型1.1边界空间边界空间是根据空间边界的有无来进行区分的,如绿篱,景墙,建筑物等这些可以形成边界的屏障物,将空间大致分为以下3个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围合空间。
不同的园林有不同的空间设计,大环境的园林设计中,往往是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如南山寺与滨海酒店中就有大面积的草坪,并结合地形,形成开阔的感觉。
而一些相对较小的休憩庭院设计中,往往以半开敞或围合空间为主,如三亚的一些度假酒店的休憩设置(坐凳,凉亭等)中都设有小的围合空间。
1.2内外空间园林的内外空间是对园林本身空间的放大与缩小的关系。
园林的外向空间并不影响园林的内向空间设计,如果二者恰好结合,便能相得益彰。
中国古典园林中,拙政园内的空间庭院设计已经相当丰富,但其恰好能观望远处的虎丘塔这一外向空间的延伸,让庭院韵味更浓。
古典园林如此,现代园林亦是如此。
1.3层次空间层次空间在园林环境中主要体现在景深的空间变化上,层次可以增加景观空间的景深,景深的层次变化丰富了园林的视觉审美。
空间变化可以通过园路的引导或竖向变化中视线的引导来实现。
1.4序列空间序列空间就是要根据“开端———过程———高潮———结尾”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
从入口处就要有引导,以相同的元素联系各区域,形成统一的主题。
1.5“灰空间”“灰空间”在园林中应用广泛,既不是室内也不是室外空间,但其作用巨大,将建筑的“绝对空间”与外环境空间相互联系,弱化建筑本身的沉重感,同时能带给人以空间的转变。
花园植物景观设计之空间组合(1)整体形态植物的树枝、树干、生长方向、叶子疏密等外观表象被称为植物的整体形态。
常见的形态有:球形、圆柱形、椭圆形、锥形、不规则形等等。
整体形状影响着植物在空间中作用:球形视觉和谐,可用于衬托背景;椭圆形、锥形、圆柱形有较强的立体感,可以作为构图焦点;不规则形造型奇特,可独立成景。
(2)质感植物的质感是植物材料可见或可触的表面性质。
如单个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
植物的质感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一方面是植物本身的因素,即植物的叶片、小枝、茎于的大小、形状及排列、叶表面粗糙度、叶缘形态、树皮的外形、植物的综合生长习性等;另一方面是外界因素,如植物的被观赏距离、环境中其它材料的质感等因素。
质感不同,人们就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悬铃木△波斯菊草本和木本植物、观花和观叶植物合理搭配可以满足景观对花期、层次的要求。
同时草本和木本植物、观花和观叶植物在质感上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同样粗细的木本和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给人的感觉会要粗壮、直立得多。
观花植物的质感总是要比观叶植物细,而且轻盈、雅致的多。
(3)色彩月亮植物的色彩千变万化,主要通过叶、花、果以及树皮来呈现。
植物的色彩影响植物空间的距离感和尺度感,鲜艳的色彩使空间距离变短、尺度缩小。
冷色能扩大空间的尺度感。
红色含义:兴奋、快乐、喜庆、美满、吉祥常见搭配:红色+浅黄色/灰色红色+蓝色粉色含义:温柔、浪漫常见搭配:粉色+白色/紫色粉色+橙色/黄色橙色含义:金秋、硕果、快乐、富足常见搭配:橙色+淡黄色/红色橙色+蓝色黄色含义:辉煌、财富、阳光常见搭配:黄色+淡绿色黄色+白色绿色含义:生命、休闲、和平常见搭配:任何颜色蓝紫含义:神秘、清凉、永恒、忧郁常见搭配:蓝紫+白色/粉色蓝紫+红色白色含义:纯洁、干净常见搭配:白色+蓝色/粉色白色+黄色△绿&金△红&绿△红△粉△黄△蓝△白(4)气味植物的气味在空气中散发,进而刺激人类的嗅觉,产生联想。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长久以来,植物配置存在着两个误区:其一是把植物仅仅当作“建筑材料”,不看重其生物学特性;其二是把植物配置当作单纯的艺术创作,仅仅关注于细节之美。
但若想塑造出完整而连贯的植物空间,则任何造园要素都不能被单独考虑,应从空间与结构入手塑造丰富的植物空间环境。
1 植物景观空间概述1. 1 植物景观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的统一尤纳•佛莱德曼( Yona Friedman) 在1956 年现代建筑大会提出“可变”概念:“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休闲活动,建筑师必须允许一定的自我建造,并使这种建造尽可能的…可变‟[1]。
”正如纽约中央公园一样,Olmsted 将植物空间简单地分为两类:“友好的”和“群体的”,而这种“可变”的植物空间能在任何时期适用于人们的多种用途。
“可意象”是指“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对这种潜藏认知结构的一种量化的描述”。
分析显示,秩序规整的平面,其几何形式虽清晰可辨,但可理解度可能较低,如果没有地图指引,人们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而某些古镇的迷宫式变形网格平面却具有较高的可理解度,其中集成度高的地方往往与更多的街巷相连,即使陌生人也只需稍加走动,便能来到集成度较高、人们活动较集中的少数空间中,因而不会迷路。
因此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相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在设计之初建立一个完备的结构体系。
1. 2 植物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1. 2. 1 水平层面水平层面界定区域的边界,包括不同种类、高度、色彩和质地的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它们暗示着空间的地平面边界。
1. 2. 2 垂直层面垂直层面分为“结构构件”和“可变构件”两类。
“结构构件”类似于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它们支撑着整个空间,为空间氛围定性,使得空间“可意象”,提高其“可理解度”。
“可变构件”相当于室内的家具或围隔结构,为空间提供更为适宜的功能,需结合园林中其他造园要素,单就植物而言,可以采用耐修剪的绿篱、垂直绿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