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优质课·试讲课·公开课
- 格式:pptx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11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背诵和运用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词的语言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营造秋意氛围1. 情境导入,感受秋天气息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秋天景色的图片或短视频,如落叶纷飞的林间小道、金黄稻田中的劳作农民等,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秋意之中。
我会邀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秋风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温度,以此作为进入《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学习的情感铺垫。
2. 互动交流,探索秋思之源接下来,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心中,秋天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然后,我会将话题转向课文:“那么,诗人马致远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他的秋思与我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3. 诗意导入,铺垫学习情感最后,我会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注重情感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初听之下就对词中的情感有所体悟。
朗读结束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词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以此作为进入正式学习前的情感铺垫。
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我旨在营造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我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特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1. 自主阅读与初步理解(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天净沙·秋思》,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或觉得有深意的词语和句子。
《天净沙秋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天净沙秋思》,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好,同学们上课,大家好,请坐。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明星F4团体,他们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
其中我们学过关汉卿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就是《窦娥冤》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与关汉卿齐名的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
好,同学们请打开课本,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在朗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课下注释对某些字音字形的强调。
好,现在开始。
好,老师听到大家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预习的成果。
请跟随老师看黑板上的这两个字分别读什么?同学们说第一个字应该读“藤”,那第二个字你讲在这里要注意断肠人在天涯的“涯”,不要写成悬崖的崖,它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
好,大家预习的都非常的认真仔细。
那么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音频,请同学们拿出笔跟随音频朗读的节奏去划分诗歌的节奏。
好,我们现在开始。
老师观察到在过程中,每位同学都拿笔积极的在跟随着音频划分节奏,非常的认真,老师为大家点个赞。
接下来时间交给大家,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并按照你刚才所划分的节奏来朗读。
好,我们现在开始,《天净沙秋思》一二。
好,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因为大家朗读的声音都非常的洪亮。
那接下来我们完成一个小小的挑战,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为大家大致疏通一下这首诗歌所讲解了什么内容?好,我们请这位同学,在这里老师给一点点小提示。
在讲解的过程中,你可以将课下注释带回诗歌原文之中,去辅助你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思。
好,请开始。
请坐。
这位同学不光举手发言非常的积极踊跃,回答的问题也非常的完整。
好,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描述,已经掌握了这首诗歌所讲解的大致内容了。
那么接下来老师为大家补充一个小的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以及宋词。
还有就是今天我们所讲解的重点组织元曲。
天净沙秋思省一等奖优质课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4.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难点1.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四学法指导朗读法、研讨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思念亲人的词,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会背吗?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学生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二)解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一是散曲。
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等。
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曲》。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天净沙秋思》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天净沙秋思》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马致远及其《天净沙》系列,引出本课《秋思》。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深入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5 课堂练习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教师点评。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学习收获进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六章:课后作业6.1 抄写《天净沙秋思》全文,注意字迹工整。
6.2 结合课文,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6.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体会诗词的美感。
第七章:拓展学习7.1 了解《天净沙》系列其他作品,对比分析《秋思》的特点。
7.2 推荐阅读马致远的其他诗词,感受其文学风格。
7.3 参加诗歌朗诵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第八章:评价方法8.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8.2 课后作业: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分析及自己的赏析。
8.3 拓展学习:对《天净沙》系列及其他诗词的阅读、理解。
第九章:教学进度安排9.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9.2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表现手法,课堂练习。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曲。
-理解曲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掌握曲的基本内容。
-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能够区分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上的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曲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分析曲中的意象组合,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羁旅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理解曲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例如,“枯藤”给人一种衰败、荒凉的感觉,“老树"则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昏鸦”在黄昏时分归巢,而游子却漂泊在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所营造的孤寂、凄凉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曲中的表达。
全曲没有直接点明思乡,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要引导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种情感的表达,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
背诵全曲。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曲中的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理解元曲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区别。
《天净沙·秋思》试讲稿试讲教案(一)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小组讨论,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凄苦哀凉的意境,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奠定基调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继而引出题目《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元曲,整体感知1.了解元曲题材和作者生平,教师借助多媒体适当补充。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读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赏析诗句,体会情感1.提问: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要求:学生再读内容,思考回答。
明确: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3.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令。
4.提问:最后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结合相关背景和注释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适当总结。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XXXXX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一、课前导入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句吗?【明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杨万里《秋凉晚步》二、自主学习1.体裁介绍: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
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2.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本篇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介绍: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三、整体感知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自由朗读3.这首小令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特点:萧瑟凄凉4.文中哪一句表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景象?【明确工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看见炊烟袅袅,桥边人家的欢乐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5.诗歌抒情句是哪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XX】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诗人将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假如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下来。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部编版语文《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描摹画面,画面感知情感,将声音、画面、情感结合起来领悟意境美。
2.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体味作者内心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诗歌,描摹画面,领悟意境美。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培养阅读兴趣,体味作者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以声描画,以画意情”的引导性学习方法教学准备:PPT、一人一马图教学理念:本文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是一篇抒情作品,除了最后一句,全是景语,却又处处扣“情”,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因而采用将声音、画面、情感结合起来的方式,带着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二、整体感知 1.解题 2.初读感知:引出“断肠人” 三、深入研读(一)绘制断肠人所经之景:1.枯藤老树昏鸦:①景中品情境:结合补充资料,进行意象、词语、颜色、画面、情感上的比较品析。
②话中绘丹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画面。
2.古道西风瘦马结合补充材料理解古道、西风两个意象的含义,衬托悲凉、凄清气氛。
初步感知断肠人的内心。
3.学生探讨赏析“夕阳西下”、“天涯”两个词语的含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
4.笔下生意境:用自己的文字描绘脑海中的画面。
(二)朗读指导:通过声音勾勒出图画悲凉的意境。
(三)体味“小桥流水人家”,明晰写作手法。
1. 言语显身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画面。
2. 着色析情感:把这句话添加到画里应该如何选择颜色3. 讨论见真知:这句话与全文的悲凉色彩不矛盾四、情感探究结合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探究情感。
五、拓展延伸刘禹锡《秋词》和《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古小桥老西断肠人流水天涯昏瘦人家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