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网和时间的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1
08年高二地理复习学案之一——第一篇地球和地图考点知识和考纲解读[《考试说明》中涉及本考点的知识点]: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级、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经纬网及意义,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和北京时间;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考纲解读]: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阅读地图也是地理学的基本技能要求之一。
地球部分重点内容为经纬网部分,地图部分的重点为地图的比例尺和方向及其等高线地形的判读。
在近几年高考中,涉及本考点的内容的命题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综合行、分析性和实用性明显加强。
如时区计算、昼夜长短、根据经纬度判断位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等,特别是于现实联系密切的内容。
第一章 地球基础知识-经纬网一、知识结构体系二、基础知识思考训练(一)经线和纬线基本常识对比要求:阅读教材-区域地理第3页至第4页,结合图1-1,完成以下问题和表格。
①、观察经纬线,说出经线和纬线的不同;区分东西经和南北纬,确定经度和纬度的范围。
②、描绘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描绘0°经线和180°经线。
③、读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读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半球位置。
基本常识经线及经度 纬线及纬度实际应用 纬线的概念、特点 纬度的划分 重要的纬线经线的概念、特点经度的划分重要的经线确定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方向) 确定两点间最近距离的方向地图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纬表格1-经线和纬线对比表格2-经度和纬度的对比东半球20°北极南极60°30°0°°60°10°40°70°100°130°160°西半球图1-1[实战操练]1.以下有关地球上纬线和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任何地方,纬度差1°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B .经度差1°的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C .O °纬线的长度是O °经线的两倍多 D .任何纬线圈都长于任何经线圈2.关于东西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B .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界线C .1800经线在东半球D .200W —00—1600E 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 3.用200W 和1600E 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界线的依据是( ) A .这两条经线都从海洋上经过,不经过陆地 B .这两条经线正相对 C .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各国边界上通过D .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读右经纬网图,回答4—7题: 4、穿过海洋最长的经线是:( )A 、A 线B 、B 线C 、C 线D 、D 线 5、比较不同纬线的长度:( )A 、①线是②线的1/2B 、②线比③线长C 、③线比④线长D 、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6、甲、乙两人从G 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 如果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7、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的是:( )A 、E 点B 、G 点C 、H 点D 、K 点(二)经纬网的基本常识及其应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训练1要求:阅读教材-区域地理第4页至第5页,结合图地图册,完成以下问题和表格。
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在历次高考中均占有一定比重。
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学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学生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意义和地理规律,即能够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
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高考地理考查范围包括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知识。
这里我们对中学地理涉及的地理计算进行了归纳,并罗列了各类与计算有关的地理原理,以及解题方法。
对于各类地理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其次要多练习,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变不惊。
地理计算包括初中地理计算和高中地理计算两大类。
初中地理计算主要有比例尺、两点间距离、相对高度和温度计算四大类。
高中地理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类地理计算,人文地理主要有地方时区时、日期、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五类,人文地理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市人口比重两大类计算。
一、初中地理计算1、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2)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2、两点间距离计算(1)在比例尺地图上: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2)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θ千米,其中θ是纬度度数3、相对高度计算:在等高线地图上,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n-1)d ≤H<(n+1)d (n为两点间或陡崖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4、温度计算: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
初中地理经纬网知识点地理经纬网是地球上一种划分地理位置的方法。
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球表面的具体位置。
初中地理经纬网知识点主要包括经纬线的概念、地球的经度和纬度、经纬线的作用以及经纬网的使用方法等。
一、经纬线的概念经纬线是地理经纬网的基本组成部分,也称为经线和纬线。
经线是指沿着地球表面从北极到南极方向一直延伸的线,也叫纵向线。
而纬线是指沿着地球表面大致等距离地画出的水平线,也叫横向线。
经纬线相交在地球表面上的点被称为坐标点,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二、地球的经度和纬度经度:经度是指通过地球两极的圆心,并且与地球的旋转轴相垂直的面上所延伸出来的线。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始线,东经0度到西经180度。
经度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绕着旋转轴旋转所形成的一个平面与地球表面的倾斜角度。
从赤道开始,向北和向南划出的水平面上的圆弧。
赤道是0度纬度,南北极是90度纬度,北半球的纬度为N,南半球的纬度为S。
纬度的单位也是度,用符号°表示。
三、经纬线的作用1. 确定地理位置:经纬线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标志,通过经纬度可以精确地确定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
这对于地图绘制、航海、航空、导航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时间计算:经度与时间有密切关系。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需要24小时,按照每一小时相差15度的原则,可以根据地方经度的差异计算出时间的差异。
3. 气候影响:纬度的不同对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赤道地区因阳光直射而气候炎热,而高纬度地区则因太阳辐射角度较小而气候寒冷。
四、经纬网的使用方法1. 地图阅读:地图上通常会标注出经纬线,通过读取经纬线的数值,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位置。
2. 航海导航:船舶在航海过程中需要准确确定自身位置,经纬网是航海导航的基础,可以通过测算经纬度,使用导航仪等设备准确导航。
3. 气象预报:气象学中,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气象观测点的位置。
这对于制定气象预报和研究气象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专题十经纬网与时区计算考纲要求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主干知识分析:一、首先了解构成经纬网的基本要素的知识:1.地轴和两极(1)地轴是地球自转运动的旋转轴。
它通过地心连接两极。
(2)两极是地轴的两端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其中对着北极星附近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两极是地面上确定向北方向的依据,我们把向着北极的方向定为北,北极是地面上的最北点,在北极四面八方都是南;向着南极的方向定为南,南极是地面上的最南点,在南极前后左右都是北。
在地球门转过程中,地面上除了两极之外的各点都能在空间旋转成不同大小的圆,只有南极和北极是两个旋转的点。
2.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和东,西半球(1)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经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所有的经线都在南极和北极汇合。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也叫南北线或子午线。
③所有的经线长度大致相等。
纬度相差一度的经线的长度为111km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
⑤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两半球。
(2)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始经线,又名“首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全球经度以它作为零点(3)经度是以通过当地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来量度的。
①东、西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属于西经。
②经度的读写,除了0°经线和180°经线之外,其余的经度都要区分东经或西经。
经度的书写方式,如东经120°也可写成120°E③在地图上判别东、西经:经度度数向东增大的是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增大的是西经。
高一地理计算时间知识点时间在地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分布等诸多地理现象密切相关。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与时间有关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围绕这些地理计算时间的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时区计算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经度。
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0°作为起点,向东西两个方向依次增加或减少。
当我们要计算某一地点相对于格林尼治时间的时差时,只需将其所在经度除以15即可。
例如,某地经度为135°E,那么它与格林尼治的时差为9小时(135°/15=9)。
二、经度和时间的换算经度换算为时间的方法,可以通过乘以4再除以60。
即一个单位的经度对应15分钟的时间差。
例如,在120°E处,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120°×4÷60=8)。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经度来计算相应的时间差,便于理解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三、地球自转速度计算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根据测算,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地球自转速度。
地球的自转速度可以用日平均自转速度来表示,共计24小时。
而实际上,地球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速度自转,所以我们需要计算地球在不同时刻的自转速度。
假设地球自转一周共360°,即每小时自转15°,那么我们可以用360°除以24小时,得到每小时自转15°的结果。
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推导出其他时间段的自转速度。
例如,要计算某一地点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之间的自转速度,可以首先计算这段时间的总自转角度,即4小时×15°/小时=60°。
然后再将这个角度除以时间的差值,即60°/4小时=15°/小时,得到所需的自转速度。
怎样利用经纬网图进行计算1.昼夜长短的计算要求某点的昼夜时间的长短,可过该点作一条纬线,这条纬线被晨昏线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段弧。
向着太阳的那段弧长就是昼长,背着太阳的那段弧长即夜长。
如图一中的A点和B点,可分别过A、B点作一条纬线,A点在30°E处与晨线相交,图中A点的昼弧(AA'弧长×2)长240°,由图中可知,240°÷15°=16小时,故A点在一天所经历的昼长为16小时,夜长为8小时。
同理,B地经历一天的昼长为4小时,夜长为20小时。
实际上,昼夜的长短就是这两段弧长各自所跨的经度。
2.地方时的计算计算地方时,首先抓住关键一条,即太阳直射点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而相对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晨线与赤道相交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据此推算,向东时刻早,向西时刻晚(计算时东加西减)。
每隔15°经度,时间差1小时。
且在赤道(考虑除春秋分日外的任意一天)上,晨昏线与之相交的经线的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经线的度数呈90°角。
故只要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经线,或晨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度数,便可求出任意一条经线的地方时。
如图二,太阳直射点的经线度数是120°E,晨昏线在赤道上与30°E经线相交。
由此可知,此刻B点所在120°E的地方时是12时,相应的A、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2时。
又如图三,由图可知60°E的地方时为0时,对应的120°W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即太阳直射点位于120°W上,而C、D两点的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18时。
3.利用经纬网求日出日落时间若求某点的日出日落时间,就必须懂得:由黑夜进入白天,是经过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是经过昏线。
前面说过,晨线在赤道与某条经线相交,该条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在赤道与某条经线相交,该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专题04 “计算类”选择题答题技巧关于地理计算类问题,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加以介绍和归纳讲解,但在以能力考察为命题原则的高考中,却经常会考察考生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地理事物需要进行数字统计、测量、计算,才能得出结论。
【题型分析】高考中的地理计算一般考查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需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但是因为此类问题的题干常以图表或材料的形式呈现,需要从图表或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所以难度较大。
【命题方向】(1)地球运动类(包括:时间计算、太阳直射点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昼夜长短计算等)(2)比例尺、经纬网计算类(3)人口问题类计算(包括:人口密度计算、自然增长率计算、城市化水平计算)这类题除需临发挥外,更需要考生在平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狠抓规律和原理的应用。
一.地球运动类计算(一)计算时间和日期范围的模式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以及日期范围的计算使用的都是同一个计算模式。
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根据材料提供的已知地点及时间,推算某地是某时(或根据时间推算在某地)。
具体的解题步骤:【解题步骤】① 找出两地经度,将东经度放东边,西经度放西边的模式进行分布。
① 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15°=1h,1°=4min① 东加西减。
超过24,加一天,负数加24,日期减一天。
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1、时区数=经度/15(如果出现小数就四舍五入)2、时区数=经度/15=商……余数(如果余数小于7.5度,则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度,所在时区=商数+1)注意: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如:东经100度在(东七区)100/15约=7 或100/15=6……10(余数大于7.5度)所以东经100度在东七区。
【扩展】根据时间推算在某地的原理相同,根据东早西晚原理,把时间大的放东边,时间小的放西边。
根据时间差推算经度差,即可根据已经地点的经度进行推算。
东7区,但使用的是东8区的标准经度。
由于这个原因,地球上不但有东12区,而且还有东13区,却没有西12区。
可以说,全世界的法定时区系统,几乎比理论时区系统向东漂移了一个时区。
极区特殊原则通常的标准时,既不同于因经度而变化的地方时,又不同于全球通用的世界时,在这方面,南北极地区存在着特殊情况。
这是因为,所有经线在南北两极相交,如果仍按经度划分时区,那么,钟点的进退将是极其频繁的,也是不胜其烦的。
因此在南北极地区,人们与其使用因经度而不同的时间,倒不如使用全球一致的时间。
但是,在乔治岛上的各国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圈以外将近400公里,使用西4区的标准时,即与智利相同。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一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二.区时(一)时区的划分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其实,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仅为半时区。
思维导图考情考向考点读高考设问知考向时间计算(2018·4月浙江选考,28)(4)计算①、②两地间经线长度。
若测量在北京时间12时40分进行,计算两地的地理坐标,并判定两地是否在图示区域内。
昼夜长短(2020·7月浙江选考,20)当日,甲地日出的地方时为(2018·11月浙江选考,29)(4)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方时数值的大小,并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
(2017·11月浙江选考,29)(4)比较气象卫星拍摄照片那天甲、乙两地的日落地方时大小。
根据图2用虚线绘出照片拍摄时的晨昏线位置,并分别标上晨线、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2020·1月浙江选考,19)若h为11°,则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019·4月浙江选考,29)(4)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甲地与该中学直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长短变化。
(2018·11月浙江选考,29)(4)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方时数值的大小,并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
(2018·4月浙江选考,28)(4)计算①、②两地间经线长度。
若测量在北京时间12时40分进行,计算两地的地理坐标,并判定两地是否在图示区域内。
(2017·4月浙江选考,29)(4)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地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说出观测地相对于赤峰市的方位。
考点1时间计算(2018·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东南亚部分区域略图。
该区域火山众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往往会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喷入大气。
图2是正午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位置关系示意图。
某经线上①、②两地秋分日测得:α为5°,β为7°。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乙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炼油工业,出口石油制品。
当前,其每天的原油加工能力相当于东南亚地区总量的40%,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