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羊肉串资助上百贫困生阿里木事迹感动中国
- 格式:docx
- 大小:12.74 KB
- 文档页数:2
阿里木的故事在咱们这片热土上,有个叫阿里木的小伙子,他的故事啊,就像那沙漠里的绿洲,让人听了心里头暖洋洋的。
阿里木,土生土长的南疆汉子,皮肤晒得跟熟透的杏子似的,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透着股子憨厚劲儿。
他家里不富裕,小时候就帮着爹娘放羊,那时候他就想啊,长大了得干点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时间过得比羊儿跑得还快,转眼间阿里木就长大成人了。
他没念过多少书,但心里头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有一天,他听说城里人爱吃羊肉串,心里一动:“嘿,这不就是我的老本行吗?”于是,他卷起铺盖,揣着几个干馕,踏上了去城里的路。
城里的生活可不比乡下,刚开始,阿里木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更别说找地儿摆摊了。
但他不怕,每天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地问,终于在一个热闹的小巷子里找到了落脚的地儿。
他支起炉子,穿起羊肉串,那手艺,真是绝了!外焦里嫩,香气四溢,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阿里木人实诚,做生意从不缺斤少两,还总爱跟客人拉家常,一来二去,就交下了不少朋友。
他的羊肉串摊也慢慢有了名气,生意越来越红火。
但阿里木心里头有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做点啥。
有一天,他听说村里的小学缺书缺文具,孩子们上学条件艰苦。
阿里木心里那个急啊,跟被火烧了似的。
他二话不说,拿出攒了好久的钱,买了几大箱子书和文具,还特意挑了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开着自己的小三轮,一路颠簸着送回了村里。
当孩子们看到那一箱箱崭新的书籍和文具时,眼睛里都闪着光,围着阿里木又蹦又跳,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阿里木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他拍拍胸脯说:“以后啊,你们的书我包了!”从那以后,阿里木就更忙了。
他不仅忙着卖羊肉串,还忙着联系各方爱心人士,为家乡的学校筹集更多的物资。
他的事迹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四面八方。
人们都说:“这阿里木啊,真是个大好人!”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年过去了。
阿里木的羊肉串摊已经成了城里的一道风景线,而他也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变成了大伙儿心中的“爱心大使”。
新疆人阿里木“十年慈善”感动中国中广网贵州1月5日消息(刘莹)1月4日,《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以及《贵州日报》等新疆、贵州多家媒体来到毕节市,采访新疆人阿里木。
阿里木扎根毕节地区、靠烤羊肉串支持百余名贫困学生上学的故事,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39岁的阿里木是新疆和静县人,20岁就离家出来“闯江湖”,到过乌鲁木齐、北京、重庆、昆明及贵州的几个地州市,但均未立足下来。
2001年夏天,阿里木来到毕节,经历了贫困的煎熬,靠一个素不相识的酒吧老板借的100元钱,阿里木在这位老板门前摆烤肉摊,每天二三十元钱,一个星期以后,阿里木还给酒吧老板100元钱。
随后,烤羊肉串成了阿里木的生存手段。
在与毕节人的接触中,阿里木感受到了毕节人给他带来的温暖。
“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得到毕节好心人的帮助。
我来毕节10年了,毕节人容纳我,把我当朋友,每年过年,都有好心人接我到家里过年。
”阿里木说。
怀着感恩之心,阿里木把户口从新疆迁到贵州毕节,决定把卖羊肉串挣来的钱用来做慈善。
他选择的慈善方式主要是资助贫困生上学。
毕节学院的贫困学生则是阿里木长期资助的对象。
2006年,阿里木拿着烤羊肉串攒下的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学生资助中心,提出要帮助这里生活困难的学生。
看着一张张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味道的毛票,院方被震动了,最终,毕节学院将这笔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
从阿里木最初设立助学金到现在,毕节学院来自各方的资助金已经翻了10倍,很多人都是因为阿里木的行为而选择了无私捐助。
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说:“阿里木的助学金是全院资助金额最小的,无法与其他高达几十万的助学金相比。
但他体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助学情结,从德育教育的角度看,资金小而意义大。
”阿里木在与毕节人打交道时,了解到大山里有很多贫困孩子,他就不辞辛劳前往资助。
大方县达溪镇的聚河村是一个不通公路的地方,他了解到那里的180多名孩子没有书包,就买上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把书包送到学生手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优秀7篇.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篇一40岁,新疆维吾尔人。
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只有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
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中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辞∶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
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
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卓琳——平凡至伟篇二原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邓小平同志夫人卓琳。
1937年,卓琳离开北平,转到延安。
1939年认识邓小平并与邓小平结为连理。
为着支持抗日,鼓舞士气,卓琳跟随邓小平不避炮火连天。
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卓琳在解放后,邓小平成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后,依然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遵循着党的原则,有着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仰;文革中,卓琳陪伴邓小平在江西度过流放生活,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她仍然以顽强精神,赴港见证香港回归。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把个人的积蓄10万元全部捐给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
感动中国2023十大人物颁奖词(含人物事迹篇三“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
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
下面是详细介绍:1、明月共同途归根清华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及颁奖词1、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の并蒂雪莲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の孩子,是为了更多の孩子。
他们放下苍老の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の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の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の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の并蒂雪莲。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の富庶在于爱和信念の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の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の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人物事迹:刚刚过去の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
“能够担の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
”作为校长,胡忠眼中の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の孤儿都是他の孩子。
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の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の孤儿而言,我の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の命运。
”在颁奖典礼现场の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
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の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の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の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の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
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の生活起居。
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
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の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の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
与孤儿们接触の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の念头。
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の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の过程充满了委屈。
刚来の几个月,3岁の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
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の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の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の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の支教同行。
三项学习教育范文“中国网事·感动xx”年度网络人物阿里木今年,40岁的族汉子阿里木当选为“中国网事·感动xx”年度网络人物。
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搁在两年前,毛利仅2毛钱,要赚10万元,至少需卖出30多万串。
阿里木以烤羊肉串维生,8年间先后捐赠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还在高校设立了以自己命名的助学金。
他的举动,资助着贫困生继续学业,也激励着网民关注身边需要援手的群体。
被阿里木的故事所打动的很多网民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从到贵州,近乎崇拜般尊重文化的阿里木始终坚持着一个朴素的信念:“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详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章华生她是新时期阿克苏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楷模,是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是红桥辖区各族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面对这样的评价,章华生显得很平静。
身为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章华生认为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个人民公仆应该做的事情。
这些年来,章华生先后为辖区12户贫困户小额贷款担保23万元,先后帮助10多户贫困户开店做起了小生意。
xx年7月,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章华生组织辖区下岗失业人员50多人,挂牌成立了“红桥街道下岗人员建筑队”,帮助近200人实现了就业。
章华生先后资助特困户家庭子女20多人参加缝纫、电器维修、电脑操作、手工编制等技能培训;帮助4名孩子圆了大学的梦;帮助6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
【详细】优秀组工干部艾买尔·依明“是党员,就要为群众办事!”这是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党委副书记的艾买尔·依明常说的一句话。
1986年从部队退伍到阿依库勒镇参加工作以来,艾买尔·依明先后当过电影放映员、改水技术员、防雹队队长、人武干事、组织干事。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忠实地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
xx年11月,他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优秀组工干部”。
阿里木的感动中国故事阿里木的感动中国故事阿里木,一个从新疆来到祖国内地做烧烤生意的新疆人,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并让人佩服的中国人。
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祖国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不管是谁,只要能及时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这就是阿里木,一个另人称道的真男人。
以下是阿里木的感动中国故事,欢迎阅读。
阿里木的感动中国故事阿里木全名阿里木江·哈力克,维吾尔族人,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和静县,曾经在不对服过兵役,1992年退伍,退伍之后在当地的供销社工作。
直到1997年,阿里木离开了新疆开始南走北闯,靠着卖羊肉串谋生。
2001年,阿里木只身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
在毕节,阿里木把主要靠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赠资助了上百名各民族贫困学生。
这些年,阿里木曾牵着马沿着陡峭的斜坡,给山坳里的孩子送去新书包和文具;曾只身前往玉树地震灾区救灾;在毕节学院、贵州大学他设立了这些学校金额最小而分量最重的助学金“阿里木助学金”。
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一穿就是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就是他的一顿饭。
“很多有钱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我不喜欢。
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其实,阿里木的全名叫阿里木江·哈力克,因为“阿里木”简洁上口,毕节人就这么称呼他了。
后来,大伙也就叫他阿里木。
在2010年年末,阿里木有点忙。
由新华社主办的“感动2010年”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中,阿里木入选成为60名候选人之一,他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就在2010年1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还顶了他一票:“民族兄弟阿里木,靠好心人帮助的百元本钱,烤卖30万串羊肉串,历经八年之久,攒十余万资金,全部回报社会,我为之动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员,是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我顶阿里木兄弟一票。
”维吾尔族汉子感恩回馈牵出慈善情阿里木背着烤肉炉子开始闯荡始于1997年,陕西、北京、四川、广西、云南等地都留下过他执著而忙碌的身影。
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
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
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
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
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
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
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
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 胡忠谢晓君夫妇感人事迹材料:雪域支教12年成都夫妇“感动中国” 央视“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昨晚播出,本报率先报道的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2000年,曾任职成都石室联中的胡忠到甘孜康定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支教■3年后,妻子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在更偏远的“木雅祖庆”学校任教■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们伤心,胡忠夫妇在高原一留就是12年塔公草原距离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800米,每到冬季这里寒冷干燥,风如刀割……12年前,成都教师胡忠辞去在成都一所名校的教职工作来到这里支教,3年后,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阿里木事迹介绍阿里木全名阿里木江·哈力克,维吾尔族人,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和静县,曾经在不对服过兵役,1992年退伍,退伍之后在当地的供销社工作。
直到1997年,阿里木离开了新疆开始南走北闯,靠着卖羊肉串谋生。
2001年,阿里木只身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
在毕节,阿里木把主要靠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赠资助了上百名各民族贫困学生。
这些年,阿里木曾牵着马沿着陡峭的斜坡,给山坳里的孩子送去新书包和文具;曾只身前往玉树地震灾区救灾;在毕节学院、贵州大学他设立了这些学校金额最小而分量最重的助学金“阿里木助学金”。
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一穿就是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就是他的一顿饭。
“很多有钱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我不喜欢。
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其实,阿里木的全名叫阿里木江·哈力克,因为“阿里木”简洁上口,毕节人就这么称呼他了。
后来,大伙也就叫他阿里木。
在2010年年末,阿里木有点忙。
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中,阿里木入选成为60名候选人之一,他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就在2010年1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还顶了他一票:“民族兄弟阿里木,靠好心人帮助的百元本钱,烤卖30万串羊肉串,历经八年之久,攒十余万资金,全部回报社会,我为之动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员,是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我顶阿里木兄弟一票。
”维吾尔族汉子感恩回馈牵出慈善情阿里木背着烤肉炉子开始闯荡始于1997年,陕西、北京、四川、广西、云南等地都留下过他执著而忙碌的身影。
2001年,揣着仅剩的10元钱,阿里木带着烤箱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
阿里木在最困难的时候遇上了好心的毕节人。
毕节人刘老二在毕节市倒天河畔经营一家小酒吧,阿里木想在酒吧门前的梧桐树下烤羊肉串,刘老二同意了,并借给他100元钱买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简介和事迹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简介和事迹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个人简介阿里木,男,40岁,新疆维吾尔人。
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
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年供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XX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
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
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
从20XX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个人事迹他历经8年,烤卖30万串羊肉串,攒下10多万元钱,全部用来捐款助学。
他,就是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走出来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靠好心人帮助的百元本钱,历经8年之久,烤卖30万串羊肉串,攒10余万元资金,全部回报社会。
我为之动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好巴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如是赞誉阿里木(上图。
本报记者戴岚摄)。
在新疆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盛典上,身披绶带、手执鲜花的阿里木,眼噙泪花,向人们挥手致意。
标志性的络腮胡子,维吾尔族小花帽,憨厚的笑容……他还是那样善良和质朴。
善良的阿里木“总是在最无助时,有好心人帮助”40年前,阿里木出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1998年初夏,他怀揣着500元钱,开始了创业生涯。
“其实,这也是我流浪生涯的开始!”忆起那一段段揪心的往事,阿里木有时哽咽得说不下去。
然而,他更愿意讲述他遇到的好心人,他得到过的帮助。
“总是在最无助时,有好心人帮助。
”阿里木说。
他感恩,乃至最终选择落脚在大西南的贵州毕节。
人生地疏,身无分文,一位素不相识的刘姓大哥借给他100元。
他在临街巷道里支起了烤羊肉串的摊点,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从此,阿里木在毕节落脚营生。
这座城市带给了他温暖和信任,他决定用自己的勤劳回报这里的人民。
阿里木事迹介绍阿里木,男,1971年生,新疆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和静县人。
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某部服役,1992年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
1997年供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靠卖羊肉串谋生。
2000年,阿里木来到毕节。
2006年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助学金。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贵州省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2011年被评选为“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
39岁的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并不觉得自己是“草根英雄”。
2011年1月13日,他登上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台。
领奖前一天,他却私下问与他颇为相熟的记者:“北京能不能烤羊肉串?我想找个地方,自己烤烤肉串。
几天没摆摊,手痒了……”整整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阿里木烤羊肉串赚钱为生,同时还用卖烤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平凡如此,却又不平凡如此,阿里木其人其事,缘何打动人心?网络投票高居榜首——是什么让众多网民“力挺”这位新疆汉子?“阿里木是个并不富裕的小商贩,但财富有价,爱心无价。
并不富裕的阿里木用一颗赤诚之心,支撑起最朴实也最沉甸甸的慈善事业。
”——网民“郭杨阳”如此评价。
2010年底,新华社发起“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
作为候选人之一,阿里木最终获得24万多张网络投票,高居榜首。
当年9月,阿里木获评贵州省道德模范,到任刚满一个月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被其感人故事深深打动,并号召全省人民向阿里木学习。
之后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栗战书在不同地方、不同场合多次“力挺”阿里木。
而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发起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给阿里木投了一票,称他为新疆人民的“好巴郎”。
“一夜成名”之后,他依旧生活俭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
烤羊肉串资助上百贫困生阿里木事迹感动中国
(张慧疆)“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留到永远;把字写到沙子上,只能保留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那才是物有所值.”新疆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外出务工青年阿里木・哈里克说.
1月13日,“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举行.和静县好巴郎阿里木・哈里克喜获“中国网事・感动2010”
年度网络人物,主办方给阿里木的颁奖词是:他用满是烤羊肉串味道
的“辛苦钱”,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用一颗赤诚之心,实践着“把字
写在石头上”的信念.
当天,新疆和静县天富花园小区阿里木・哈里克的母亲家中一片
喜庆祥和的气氛.阿里木・哈里克的母亲托乎提汗・纳斯尔和儿子、
媳妇、孙子及托乎提汗老人的邻居欢聚一堂,共同为北京领奖的儿子
阿里木・哈里克祝福和庆祝.满堂其乐融融,满堂欢声笑语.
托乎提汗・纳斯尔老人1月12日晚就与儿子阿里木・哈里克通
了电话.托乎提汗告诉记者,得知阿里木・哈里克在北京领奖的吃住
都已安顿好,自己和孩子们都感到很高兴、很激动,自己也为有阿里
木这样的好儿子感到自豪.阿里木还叮嘱我要多注意身体,自己在北
京领完奖后,一定会抽时间回家看望我和兄弟姐妹.阿里木在电话里说,自己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都是新疆的父老兄弟的关心和关怀.
1990年,和静青年阿里木参军复员后,被分配到和静县供销系统
工作.阿里木虽然在基层供销社工作,工资仅有50、60块钱,但他助
人为乐、团结同事的精神依然感染了每一个人.
阿里木・哈里克以前的同事、和静县供销社副主任曹延峰说,阿
里木在工作期间能够充分发挥部队的光荣传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团结同事.作为当时他所在分销店惟一的男职工,阿里木主动承担起
到十几公里之外提货的任务,一个人装货、运货、卸货从来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除工作之外,阿里木还是个特别热心的人,不管谁家
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请求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