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学,自考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6
本科生教学大纲教学单位:畜牧兽医学院课程编号:09281058课程名称:动物遗传学B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Genetics授课对象:动物科学、实验动物专业本科生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数: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学分数:3执笔人:闫守庆审核人:孙博兴编写日期:2009年8月20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的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改良的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及数量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及遗传规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及动物科学各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史、遗传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2.掌握遗传的染色体及核酸基础。
3.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4.掌握遗传的基本定律及非孟德尔遗传现象。
5.掌握群体遗传的基本规律。
6.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7. 了解生物技术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学分: 3学分课程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主要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讲授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6第三章遗传信息的传递 4第四章遗传信息的改变 4第五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6第六章群体遗传学基础 4第七章数量遗传学基础 4第八章免疫遗传学基础 2第九章动物基因组学 2第十章非孟德尔遗传 2第十一章动物基因工程 2一、理论部分1、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始终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阅读为辅。
指定课外阅读参考书。
授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双方良好互动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
动物学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代码: 0206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动物学是涉及生物学方面较广的学科,是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基础课。
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较广、基本理论不强、基本技能不多;涉及动物种类较多,只能按分类等级才能阐明其规律性与异同点;只能在掌握微观与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其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规律性,故学习方法必须循序渐进、从简到繁、从少到多,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动物学在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是起步基础课,必须在掌握该门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
其任务是研究大量的、形态各异的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共同规律与特点。
对自学者要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
目的是检测课程应考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动物的一般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动物与生态环境、动物和人类的共同生存关系。
总的要求是掌握细胞结构、遗传与基因、体形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动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利用掌握的动物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发展养殖生产。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的专业基础课很多,有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育种学、营养学、动物化学、饲料学等,唯独动物学是这些基础课的基础;虽然在理论知识上不强,但能对其他基础课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故本课程是本专业抬头课;本专业的专业课有兽医学、养猪学、养牛学、养禽学等,动物学虽然在基本技能上与这些课程无直接关系,但通过本课程学习,也会有一般的了解,可直接引导这些课程学习的作用。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化学、地理、生物学知识。
重点是:1、生物概念;2、动物分类;3、动物体形态结构;4、各门动物的主要特征;5、动物和人及环境的关系。
难点是:同种器官结构体现在不同动物体内的特点。
疑点是:同门动物各类群的异同点。
第二章 通径系数1、父子之间的相关为(0.5);母女之间的相关为(0.5);叔侄之间的相关为(0.25);祖孙间的相关为(0.25)2、全同胞之间的相关为(0.5);半同胞之间的相关为(0.25)3、表示通径线相对重要性的数值称(通径系数);表示相关线相对重要性的数值称为(相关系数)4、自然界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关系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行关系,另一种是(因果关系)5、简述通径链的追溯原则。
(1)先退后进;(2)在一条连接的通径链内最多只能改变一次方向;(3)邻近的通径必须以尾端才能与相关线相连接、一条通径链最多只能含有一条相关线、不同的通经链可以重复通过一条相关线; (4)追溯两个结果的所有通径时应避免重复。
6、老李(X )有个亲侄子(Y ),侄子又有了个儿子(Z ),根据三者关系画出一个谱系,并求X 与Z 的相关。
解:Z125.0)2/1()2/1(44)(=+=XZ R第三章 群体的遗传组成1、解释下列名词孟德尔群体、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随机交配孟德尔群体:个体间能相互繁殖的群体,它们享有共同的基因库,群体遗传学所研究的群体均为孟德尔群体。
基因库:指群体全部遗传基因的总和。
基因频率:指群体中某一基因对其等位基因的相对比例。
基因型频率:指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
随机交配:指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或雄性的个体与任何一个相反的性别的个体交配的 概率相等 。
2、一个性状的遗传性不仅决定于基因,更直接的决定于(基因型)。
3、群体遗传学的交配系统包括(随机交配、选型交配、近交)而没有杂交。
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平衡群体中,杂合子的比例其值永不超过(0.5)。
5、在一个平衡群体中,对于一个稀少的等位基因而言,稀少基因的频率下降10倍,则杂合子频率与稀少基因纯合子频率的比值(增加10倍)。
6、一个孟德尔群体是个体间能相互繁殖的群体,它们享有共同的(基因库)。
7、就畜禽个体而言,完全不加任何选配而绝对随机的交配(比较少)。
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说明遗传育种学课内学时108,电视授课35学时,复习课2学时,实验21学时,学分6。
分上、下篇,上篇为遗传学,共十三章。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理论科学,为学习育种学和其它有关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下篇为育种学,共十二章。
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农科种植类各专业的重要课程。
遗传学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基因工程、基因突变、数量性状、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群体遗传。
育种学内容主要包括育种目标、种质资源、植物繁殖方式、引种、育种方法、杂种优势、生物技术和计算机在育种中的应用、品种审定和推广。
二、教材情况1.文字教材《遗传育种学》,为合一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第一版,主编何启谦教授。
文字教材较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遗传育种学课程的内容。
其它文字材料:期末复习指导和考核说明、作业本。
2.录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包括习题课在内,35学时,2000年5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通过VBI传送。
遗传学部分20学时,由何启谦主讲,育种学部分15学时,由何基娜主讲。
另有期末复习课2讲,遗传学部分和育种学部分各一讲。
每课内容安排如下:序号内容遗传学部分:绪言1第一章(上)有丝分裂第一章(下)减数分裂2实验一3 第二章分离规律4 第三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二、三、四5第四章(上)连锁遗传规律6 第四章(下)连锁遗传规律7 习题课(一)8 习题课(二)9 第五章染色体的结构变异10 第六章染色体的数目变异11 第七章(上)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2 第七章(下)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3 第八章基因工程14 第九章(上)基因突变第九章(下)基因突变15习题课(三)16 第十章(上)数量性状的遗传17 第十章(下)数量性状的遗传18 第十一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19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20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21 育种学部分:第一章育种与农业生产22 第二章育种目标23 第三章种质资源24 第四章植物的繁殖方式25 第五章引种与驯化26 第六章选择育种27 第七章(上)杂交育种28 第七章(中)远缘杂交29 第七章(下)倍性育种30 第八章(上)杂种优势利用31 第八章(下)杂种优势利用32 第九章诱变育种33 第十章(上)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34 第十章(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工程35 第十一章品种审定和推广36 复习课(遗传学部分)37 复习课(育种学部分)3.网上和VBI,根据教学进度,安排16次教学重点提示、习题解析、布置作业和公布答案等,内容见下表。
《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动物遗传学实验的性质与任务动物遗传学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所以除了完成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须要求了解、掌握有关实验技能,才能深刻认识人类控制、改造生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更好地为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动物遗传学实验内容和方法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验证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主要以关注细胞水平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为重点。
以实验室实验为主要环节,并参观、观摩相关内容。
三、动物遗传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开展动物遗传学的有关实验,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初步了解、学习、掌握遗传学实验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初步掌握有关遗传学三大参数的计算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学科打好基础。
四、考核方式及办法每项实验教学完成后,必须完成有关实验报告(或有关总结)。
五、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遗传学实验指导》,汪霞、苗永旺编六、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
七、实验项目序号实验内容学时实验类型实验要求1 染色体形态、结构的观察2 研究型必选2 核型分析 2 研究型必选3 有丝分裂与弗尔根反应 2 研究型必选4 小鼠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片 2 研究型必选5 遗传参数h2的计算 2 研究型选修6 观看录象资料 2 研究型必选实验一染色体形态、结构的观察(一)实验目的要求学习好油镜的使用方法。
学会染色体形态观察。
为进行核型分析打基础。
(二)实验项目内容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通过染色体大小、数目、形态、结构等特征的观察,认识生物遗传变异这一普遍现象。
验证课堂讲授的有关理论知识。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等。
家兔(2n=44)、小白鼠(2n=40)、牛(2n=30)等标本片。
(四)实验室名称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遗传学实验室。
(五)实验报告撰写必须绘制有关染色体形态结构的细胞图等。
第一章
母牛的角间沟、牛和羊的子宫阜、睾丸下降、卵巢特点、子宫类型
副性腺的种类及功能
附睾的功能
第二章
初情期、性成熟、体成熟和适配年龄、繁殖能力停止期、交配频率、采精频率、性行为链
性刺激的概念与实践意义
第三章
精子形态结构特点、精子发生、血-睾屏障、精子发生周期、生精上皮周期、精细管上皮波、精子的代谢途径
精子发生过程
血睾屏障及其意义
第四章
放射冠、卵子发生、卵泡闭锁、极体、卵黄周隙、生发泡、卵丘、优势卵泡
排卵的类型
卵子发生过程及其与精子发生过程的比较
卵泡的发育阶段及其特点
黄体及其种类
第五章
台畜、精子活率、精液保存、甘油平衡、输精
精液品质检查(意义、常规检查与定期检查的项目);
人工授精的概念、意义、主要技术环节;
各种常见母畜适宜的输精方法、输精部位与输精量;
提高人工授精受胎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理想的采精方法应具备的条件
影响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因素
如何延长液态精液的保存时间和受精能力
第六章
受精、配子的运行、精子获能、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多精受精、早期胚胎、胎膜、胚泡的附植、胎衣不下、阵缩、努责、子宫内膜的再生
精子栅栏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受精过程
卵裂及其卵裂的特点
早期胚胎细胞的全能性
胎盘的类型
家畜常用的妊娠检查方法
理想的妊娠诊断方法应具备的条件
胚胎发育各阶段营养物质的来源
第七章
繁殖力、受胎率、繁殖率、配种指数
评定家畜繁殖力的意义
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
提高家畜繁殖力的主要措施。
《动物繁殖与育种》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繁殖与育种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40学时,实验14学时适用对象: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专科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统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动物繁殖与育种》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奥秘的理论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动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和动物繁殖新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奠定较好的基础知识。
二、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动物繁殖新技术和遗传育种基本原理部分,难点为遗传育种理论的掌握。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为在学完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所开设的一门对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
其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统计学)对该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同时,本课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后续的毕业论文及实习活动。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章遗传学基础(6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细胞结构和细胞分裂过程、遗传的三大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哈迪-温伯格定律以及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重点: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难点: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一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2、染色体3、细胞分裂第二节遗传的基本定律1、分离规律2、自由组合规律3、连锁规律第三节遗传的分子基础1、核酸的分子结构与遗传信息的传递2、遗传密码3、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4、基因突变第四节群体遗传学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2、哈迪-温伯格定律3、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第五节数量性状的遗传1、数量性状的概念和特征2、数量性状表型值和方差的剖分3、遗传参数第二章畜禽与品种(2学时)基本要求:种与品种的概念;家畜、家禽的起源与驯化;家畜、家禽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养猪学课程代码:105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养猪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是动物科学的传统核心课程。
本课程本着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系统性的原则,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阐述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达到:1、了解猪的品种及生物学特性。
2、掌握猪的育种目标及育种方法。
3、掌握猪的营养标准与饲料调制。
4、掌握种猪生产、幼猪培育、生长肥育猪的饲养管理。
5、了解猪场建设与经营管理。
三、与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与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家畜遗传育种学、兽医药理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国内外养猪动态和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概况(一般)识记:养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解:中国养猪生产的展望;我国猪对世界养猪的影响,国外养猪的概况第二章猪的生物学特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猪的起源与进化,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领会猪的行为学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猪的起源与进化(一般)识记:猪在动物分类中的地位;野猪与家猪的特性的差异比较理解:后效行为、野猪训化的四个必要条件(二)猪的生物学特性(重点)识记:猪的七大生物学特性理解:实际繁殖率、潜在繁殖率、猪消化粗纤维低的原因及日粮中粗纤维正常指标(三)猪的行为特点(次重点)识记:猪的行为特性、利用有利行为控制不利行为,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宜猪习性的环境条件提高生产性能应用:训练猪的采食、睡眠、排粪尿的三点定位;利用行为特点建立有利于饲养管理的条件反射第三章猪的品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中国地方品种、国外品种和国内培育品种。
《家畜遗传育种》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适用专业与适应学时适用专业:本课程是动物科技系养殖类通用课,适用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专业。
适用学时:适用学时为76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家畜遗传育种是养殖类专业的—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育种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刻理解家畜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续的《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主要讲述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方法,《生物化学》课程主要讲述DNA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及翻译,不涉及具体遗传技术。
前续课程主要了解一些入门和概念性知识,掌握生物数据资料的主要统计方法是什么,DNA 的结构及中心法则。
本课程中,学生应掌握应用遗传规律分析或预见生产实际中的遗传现象;能熟练使用生物统计方法计算数据资料并能进行遗传分析;熟练运用性能测定技术进行种畜的鉴定与选择;掌握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知识,能在生产现场完成种畜卡片的编制与记录、配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生长发育的评定、商品畜禽杂交组合的选择等关键技术;了解遗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关联性知识与技术。
后续的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经济动物生产等专业课程,需进一步深入种畜生产和管理技术,对于其对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再讲述。
同期的动物微生物、家畜繁殖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基础课程,它们提供的知识将共同与本课程一道形成学期末的综合实训项目,并进行“家畜繁殖员、饲料检测化验员”职业资格考证。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建立起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框架,能够系统掌握家畜遗传的基本知识,改良家畜遗传素质、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高效优质生产畜产品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动态;能够将遗传育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工作实践,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遗传育种基础技能的现代养殖人才。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生动物遗传学考试大纲解析及笔记讲解动物遗传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动物遗传学考试是动物遗传育种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动物遗传学考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动物遗传育种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动物遗传育种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动物遗传学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动物遗传学相关基础知识和动物遗传原理的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动物遗传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动物遗传原理和分析应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绪论动物遗传学概念、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遗传学的三个发展时期,动物遗传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分子遗传学基础遗传物质、核酸的结构、基因和基因组。
遗传物质的特征、DNA 的结构、RNA分子类型、基因的概念、DNA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第二部分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复制、基因的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
第三部分细胞遗传学基础细胞的结构、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细胞分裂、胚胎肝细胞。
第四部分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定律的扩展、连锁与互换、重组率和交换值及其测定、两点测验、三点测验、伴性遗传及其应用、从性遗传。
第五部分遗传信息改变的分子机理及应用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分子标记、基因突变的应用、染色体数目与结构的变异,遗传信息改变的遗传学效应。
第六部分群体遗传学基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平衡群体、哈代—温伯格定律、影响群体的基因频率的因素。
第七部分数量遗传学基础数量遗传学的观念、数量性状概念和特征、多基因学说的要点、表型值、三大遗传参数。
QTL、分子数量遗传学等。
第八部分非孟德尔遗传母性影响、基因组印迹、哺乳动物X染色体随机失活、核外遗传。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动物遗传学课程Animal Genetics(学时52)一、简要说明课程编号:55018006面向专业:动物科学学时数:52学时学分数:3.5开课时间:春季课程类型:科类基础课(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的动物遗传学是主要研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家畜、家禽和鱼类等)的遗传、变异及其本质的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动物(畜禽)良种繁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遗传变异的本质及物质基础,以及人为创造遗传变异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应用遗传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动物(畜禽)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有关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分析动物遗传变异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初步解决和控制动物遗传变异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并对动物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教学上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录像、挂图、实验、习题、课程论文、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重点讲透动物遗传学的重点和难点,适当增加分子遗传学内容的比重,避免与相关课程不必要的重复,但要保持本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切实抓好讲课、习题、辅导和考试等各个环节。
四、课程考核方式(一)期末考试 50%(二)期中成绩 25%(三)平时成绩 25%(四)课程论文:成绩单列 100%五、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授课教材:李宁主编.《动物遗传学(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二)主要参考书目:1.刘庆昌主编.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72.杨业华等.分子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盛志廉,吴常信.数量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4.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张玉静主编.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56.刘祖洞.遗传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美)Daniel L. Hartl, Elizabeth W. Jones著.遗传学—基因与基因组分析(第五版,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028.William S. Klug, Michael R. Cummings.Essentials of Genetics(4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2002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目的要求:本章主要掌握遗传学的概念,遗传学的发展概况,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遗传学在动物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和应用。
《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小二黑体加粗居中)一、课程信息及开设依据(-)课程信息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及遗传信息如何决定性状的科学,也即研究生物遗传、变异现象与规律的科学;它是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动、植物与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也为人类医疗保健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现代人类社会、法律与世界观产生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说明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应:①掌握遗传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前言动态,了解遗传学的应用;②掌握遗传学的物质基础一一细胞学基础和分子基础: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细胞分裂的类型与过程;掌握什么是遗传物质,核酸的化学结构和复制,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现代基因的概念;③掌握遗传学基本定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互换定律,掌握伴性遗传规律,掌握几种非孟德尔遗传的遗传规律;④掌握群体遗传结构中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以及遗传平衡定律、影响平衡的各种因素:选择、迁移、突变、遗传漂变;⑤掌握数量性状的概念与主要遗传参数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重复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三、课程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及指标点的支撑(-)理论教学安排注:1、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3、8学时以上(不含8学时)实践环节需单独设置大纲。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
平时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实验报告等;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1.总成绩评定总成绩二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席2.平时成绩评定(1)课堂考勤(不超过总评成绩的10%)。
(2)课堂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发言与提问情况,来评价学生相关的能力;(3)作业完成情况: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作业的设计。
《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家畜育种与繁殖工作性质来讲它又是专业课。
它是一门将畜禽繁殖技术与动物育种方法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畜禽繁殖与改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具有从事畜禽育种、畜禽繁殖工作的能力。
3.本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畜牧兽医专业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应必修《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生理》三门课程,使学生对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生理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例如:《动物饲养与饲料》、《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课程)和下一步生产实习或参加工作做准备。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配表5.建议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耿明杰·《畜禽繁殖与改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1] 欧阳叙向·《家畜遗传育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 张沅·《家畜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3] 北京农业大学·《家畜繁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4] 陈宏·《家畜遗传育种》·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5] 杨利国·《动物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6] 渊锡藩·《动物繁殖学》·北京·天则出版社·1998年[7] 杨利国·《家畜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8] 王光亚·《山羊胚胎工程》·北京·天则出版社·1996年[9] 李青旺·《动物繁殖学》·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0] 桑润滋·《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6.考核模式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实验、实训及平时作业为主,参考学生平时表现。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家畜育种学是农业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家畜遗传学、繁殖技术、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家畜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家畜繁殖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支持。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家畜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家畜基因型和表型的特性,了解基因遗传的规律;3. 学习家畜繁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 掌握家畜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高级技术;5. 了解家畜遗传改良的目标和策略;6.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家畜育种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家畜遗传学基础1.1 遗传学基本概念和术语1.2 传代规律与遗传变异1.3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交互作用2. 家畜繁殖系统2.1 雄性生殖系统2.2 雌性生殖系统2.3 月经周期和发情期2.4 生殖器官检查和繁殖性能评估3. 家畜人工授精技术3.1 授精器具和鉴别新鲜精液3.2 新鲜精液制备和保存3.3 人工授精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4. 家畜胚胎移植技术4.1 胚胎发育和获取4.2 胚胎新鲜保存和冷冻保存4.3 胚胎移植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5. 家畜遗传改良5.1 基因资源收集和保存5.2 选育目标的确定和遗传参数的评估5.3 遗传改良策略和方法6. 家畜育种实践6.1 家畜繁殖性能调查和评价6.2 选配计划和种畜管理6.3 家畜良种鉴定和证书颁发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手段,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估活动,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家畜育种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家畜遗传学教程》刘国玉,农业出版社2. 《动物遗传育种学》刘道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论文和实践手册1. 张建明, 麦长青. 家畜繁殖技术与实验原理[M]. 浙江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8.2. 王明瑞, 李德睿. 猪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与实践[M]. 农业出版, 2019.八、备注事项请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尽量保持课堂纪律,学习认真并按时完成各项考核任务。
课程纲领课程编号: 1712004课程性质:学科根基课合用专业:动物科学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根基、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后续课程:数目遗传学、牲畜育种学、牛生产学、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总学分: 3 学分此中实验学分:学分教课目标与要求:经过讲堂解说与实验室操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遗传学的根本知识、根本理论和实验的根本操作技术,认识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就、前沿水平及遗传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与远景,培育学生在动物遗传学研究方面的着手能力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后期课的学习及解决将来生产中的实质问题确立坚固的根基。
在教课方法上,解说过程中突出要点、重复难点,不一样专业在内容、要点上差别对待,有所重视。
要修业生课前、课后预习复习,仔细做思虑题。
重视动物遗传学与遗传学其余各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充足利用图表、影视教具等,从经典试验的过程、各样假说的提出及其考证,到今世遗传学展开的新趋向及其应用,由浅入深,顺序渐进地解说。
经过讲堂发问和议论,列举实例,留课外作业和增强实验操作的着手能力训练等手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成立感性认识。
理论教课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分派分派1绪论27连锁与互换定律62孟德尔定律28遗传的多种形式43遗传的细胞学根基49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44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610遗传物质的改变〔二〕基因突变45数目遗传学的根基311基因观点的展开26集体遗传学的根基3绪论第一节遗传学的观点和任务第二节遗传学的展开和分支学科教课根本要求:掌握遗传学的定义、研究内容,认识遗传学范围及其分支学科、遗传学展开历史及其重要成就。
理解遗传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一、性状的分离现象二、孟德尔假定三、孟德尔假定的考证四、分离规律表型分离比实现的条件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性状的重组现象二、自由组合假定三、自由组合假定的考证四、孟德尔定律和孟德尔的遗传型式本章要点:孟德尔试验方法,因子分离假说和因子独立分派假说的考证。
高纲0839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2794 动物遗传育种学扬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动物遗传育种学》是为农科动物生产专业各专业方向应考者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遗传学是密切联系生产,为生产服务的科学,是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
动物遗传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各种已驯化和正在驯化的家畜、家禽、鸟类。
鱼、蛙、蜂、蚕等的遗传规律及应用。
由于遗传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成就,以及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家畜行为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进展和新技术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更丰富了家畜育种学内容,为家畜育种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家畜育种学以动物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应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密切联系畜牧业生产实际,推动畜牧业不断发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分为二十四章。
要求掌应考者握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和技能。
掌握畜禽育种的基础知识,掌握选择原理、选配技术、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了解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种用价值的评定、畜禽育种的组织。
掌握畜禽体尺测量、系谱编制、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计算等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应考者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并为应考者学习相关课程和专业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学习遗传育种学应有基本的化学、生物学基础,如畜禽解剖、生理生化等课程的知识。
在本门课程中,遗传学(特别是动物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又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最小二乘法(本章内容不做考核要求)第二章通径系数(一)课程内容本章根据动物遗传育种工作的需要,概括阐述通径系数的基本定理和计算方法,以及各种亲属间通径的剖分。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通径系数理论,并能熟练运用通径系数理论进行通径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掌握:不同通径图通径链的确定,通径系数的计算。
2、熟练掌握:通径系数、决定系数,通径链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群体的遗传组成(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一个群体内的遗传性,即其遗传组成。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衡量群体遗传组成的基本指标,以及哈代-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基本概念,以及群体遗传学中主要的交配系统类型;平衡群体的主要性质及其原理。
2、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基本概念。
3、熟练掌握:哈代-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容,各个世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推算;各种情况下群体基因频率的计算。
第四章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引起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引起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的概念及作用,理解其对阐明群体遗传机理和加速动物育种进程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遗传漂变发生的原因2、掌握:突变、迁移,遗传漂变,交配系统基本概念。
3、熟练掌握:选择的基本原理,以及选择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
第五章数量性状(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数量性状的基本概念以及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型(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认识多基因的本质,并熟练掌握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不同的特点,以及研究数量性状的重要意义。
2、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以及多基因的本质。
第六章遗传参数(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遗传学三大参数的估计原理、方法及其用途。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一些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参数。
了解这些参数的性质及实践意义,并熟练掌握这几种常见遗传参数的估计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遗传力、遗传相关以及重复力的基本概念以及估计原理;遗传力的范围和影响因素。
2、掌握:估计遗传力的方法;遗传力、遗传相关以及重复力在估计个体育种值以及制定育种规划时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阈性状的遗传参数(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阈性状的重复力和遗传力估计的方法。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阈性状的概念及其遗传特点,掌握阈性状的重复力和遗传力的估计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阈性状的概念。
2、掌握:阈性状与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区别以及其遗传特点。
第八章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近交与杂交概念、杂种优势学说以及近交的效应和杂交的效应。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生物界近交退化与杂种优势的现象,掌握近交与杂交的概念及其遗传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熟悉杂种优势的基本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育种中生物界近交退化与杂种优势现象的原理。
2、掌握:近交与杂交基本概念,杂种优势的概念及意义。
3、熟练掌握:近交系数,亲缘系数的计算,近交的遗传效应和杂交的遗传效应。
第九章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遗传与环境互作的类型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的估计方法。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的估计方法,认识充分考虑遗传和环境间的互作对准确估计基因型值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遗传与环境互作的类型以及在动物育种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2、掌握: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概念。
第十章动物生产与育种(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动物育种的概念、任务、特点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家畜起源的时间、野祖及驯化的最早地域,了解目前世界畜牧业概况及动物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而明确动物育种的内容和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家畜起源的时间、野祖及驯化的最早地域。
2、掌握:动物育种学概念及其研究的内容。
3、熟练掌握:动物育种的概念、目的和措施、特点及简史。
第十一章动物品种(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品种的概念、品种的分类、品种鉴定并列举了国内外优良品种;介绍了品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别以及我国畜禽品种在种质特性方面的特性等。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深刻理解并掌握品种和品系的内容和相关定义,了解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深刻认识我国畜禽品种在种质特性方面的特性。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
2、掌握:品种的概念、品种的分类、品种鉴定;品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别。
3、熟练掌握:我国畜禽品种在种质特性方面的特性。
第十二章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动物生产发育的概念,不平衡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生长的基本方法以及生长的计算与分析,介绍了动物的体尺测量的方法及体尺指数和线性外貌评定等。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动物生产发育的概念、研究生长的基本方法,掌握生长的不同表示方法及生长曲线的绘制,深刻理解并掌握线性外貌评定、动物生产发育不平衡性以及影响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生产发育的概念、研究生长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生长的不同表示方法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3、熟练掌握:线性外貌评定、动物生产发育不平衡性以及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重要经济性状(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鸡、猪、奶牛、肉牛和绵羊的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并介绍了动物生产性能测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鸡、猪、奶牛、肉牛和绵羊的具有较高或较低遗传力的性状以及强正相关或强负相关的性状,掌握猪、鸡、奶牛和绵羊生产性能测定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鸡、猪、奶牛、肉牛和绵羊的具有较高或较低遗传力的性状以及强正相关或强负相关的性状。
2、掌握:猪、鸡、奶牛和绵羊生产性能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选择与选择反应(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自然选择的实质和类型,人工选择的前提和创造性以及两者的异同。
并介绍了选择差和选择反应的概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选择反应的预估,提高选择效果的对策以及选择反应的度量。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自然选择的实质和类型,人工选择的前提和创造性以及两者的异同和选择反应的度量;掌握选择差和选择反应的概念;熟练进行选择反应的相关的计算(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自然选择的实质和类型,人工选择的前提和创造性以及两者的异同和选择反应的度量。
2、掌握:选择差和选择反应的概念。
3、熟练掌握:选择差和选择反应两者间的关系,选择反应的预估。
第十五章数量性状的选择(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单性状选择、多性状选择、约束指数选择、间接选择和育种值估计。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单性状选择(个体选择、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合并选择、同胞选择和后裔测定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多性状选择(顺序选择法、独立淘汰法、选择指数法的概念及优缺点)、约束指数选择,熟练进行育种值估计和间接选择的相关计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掌握:单性状选择(个体选择、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合并选择、同胞选择和后裔测定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多性状选择(顺序选择法、独立淘汰法、选择指数法的概念及优缺点)、约束指数选择、约束选择、间接选择的概念。
2、熟练掌握:育种值估计和间接选择的相关计算。
第十六章 BLUP育种值估计(本章内容不做考核要求)第十七章选配制度(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选配的概念及作用,个体选配,种群选配,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估算。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选配的概念及作用,个体选配(同质选配的概念、目的和作用,异质选配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以及近交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概念;熟练掌握种群选配(级进杂交、导入杂交、育成杂交、简单经济杂交、三元杂交、轮回杂交、顶交和生产性双杂交的概念、应用范围/优缺点和注意事项)和配合力的估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掌握:选配的概念及作用,个体选配(同质选配的概念、目的和作用,异质选配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以及近交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概念和种群选配概念。
2、熟练掌握:级进杂交、导入杂交、育成杂交、简单经济杂交、三元杂交、轮回杂交、顶交和生产性双杂交的概念、应用范围/优缺点和注意事项和配合力的估算。
第十八章杂种优势预测(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个体、母体和父体的杂种优势的概念以及动物典型的个体、母体和父体的杂种优势,并介绍了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等。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动物典型的个体、母体和父体的杂种优势,掌握动物典型的个体、母体和父体的杂种优势,深刻理解并掌握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典型的个体、母体和父体的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