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
- 格式:pdf
- 大小:546.69 KB
- 文档页数:4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类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对于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学特征、细胞生物学机制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学特征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恶性和良性肿瘤,其细胞学特征有所不同。
对于恶性肿瘤而言,细胞呈现增殖活跃、细胞核多形性,伴有异型核、核分裂象等特点。
良性肿瘤则呈现细胞分化良好,组织结构正常的特点。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机制1.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多个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被发现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例如,TP53基因的突变被认为与颌面骨肉瘤的发生紧密相关,而BRAF基因的突变则与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
2. 细胞周期异常恶性肿瘤的细胞周期常常失去正常调控,导致细胞无限增殖。
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周期异常主要表现为G1期控制丧失和细胞周期蛋白的异常表达。
3. 细胞凋亡抑制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对于凋亡的抑制也是其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Bcl-2家族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4. 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异常是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常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异常调控使得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三、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细胞学特征和细胞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提供依据,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针对细胞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提供了线索。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对于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组织的肿瘤,其种类繁多,病理分化程度复杂。
传统的病理学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肿瘤,病理学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诊断。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的相关内容。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标记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通过显色反应或荧光反应的方式,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存在情况。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肿瘤,确定其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
对于一些具有相似病理形态的肿瘤,如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鉴别它们的确切类型。
例如,通过检测鳞状细胞癌特异性标记物如细胞角蛋白,可以确定病理诊断。
对于颌面部肿瘤中的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其分级和预后判断。
许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如Ki-67和p53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增殖活性和基因突变。
这些指标在肿瘤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在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1. 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K7、CK20和CDX2等标记物来区分腺样囊性癌和其他类似肿瘤,如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
2. 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是一类恶性肿瘤,常常与腺样囊性癌相似。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PTEN和KI-67等标记物来区分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和其他类似肿瘤,从而确定其诊断和预后。
3. 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D68和CD163等标记物来检测嗜酸性肉芽肿的巨噬细胞来源,从而帮助确诊。
4. 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对于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标记物如p16和p63来评估其增殖活性和预后。
p53基因检测结果解读(最新版)目录1.p53 基因检测的背景和重要性2.p53 基因检测的准确性3.口腔黏膜检测的结果解读4.p53 基因缺失与癌症的关系5.结论正文p53 基因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抑癌基因 p53 突变的方法,它在癌症的预防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p53 基因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各种不同癌症的发生,包括乳癌、脑瘤、恶性肉瘤、骨癌等。
这些癌症很多都是在年轻时发生的,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人来说,进行 p53 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 p53 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它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但并非完全无误。
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检测方法、样本质量、突变类型等。
因此,在解读检测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家族史等综合判断。
对于口腔黏膜检测的结果,如果结果为中等,意味着可能是一种杂合子状态,即携带有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
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症的风险。
同时,需要注意口腔黏膜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p53 基因缺失与癌症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它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对细胞的生长和凋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 p53 基因发生突变或丢失时,细胞可能失去正常的生长控制,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 p53 基因的检测和研究对于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和预防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p53 基因检测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筛查方法,但它的准确性和结果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对于口腔黏膜检测的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症的风险。
P53抗癌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高家让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年(卷),期】1994(021)006
【摘要】抗癌基因失活是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之一。
大量资料显示P53基因是常见肿瘤细胞中基因异常的一个频发位点。
野生型P53是一个细胞生长的负调节因子,明显抑制细胞的转化。
P53基因的丢失、重排、插入和突变失活与人类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P53基因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P53抗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P53基因异常与口腔鳞癌的关系;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吸烟、酗酒和P53基因异常与口腔鳞癌关系。
认为P53突变是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行使基因开关作用。
继续深入研究P53基因将为肿瘤的病因、预测和治疗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前景。
【总页数】5页(P338-342)
【作者】高家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抗癌基因蛋白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J], 高岩;庞淑珍
2.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卢子
正;姚小武;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林敏校
3.MDM2和p53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和口腔白斑中的表达 [J], 闻梅娟;冯一中
4.骨膜蛋白和p53在口腔白斑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李群;关为群;张杨安;黄志超
5.P53和Mdm2蛋白在人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J], 王璐瑶;林岩;石爱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口腔颌面部肿瘤表现
导语:肿瘤是很常见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影响很大,一旦发现自身有肿瘤疾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肿瘤疾病严重后,治疗上也是会变得很复杂
肿瘤是很常见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影响很大,一旦发现自身有肿瘤疾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肿瘤疾病严重后,治疗上也是会变得很复杂,那口腔颌面部肿瘤表现都有什么呢,这样的疾病也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在对它表现上,也都不知道有什么,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口腔颌面部肿瘤表现:
口腔癌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龈癌、唇癌、颊癌、舌癌、口底癌、腭癌、上颌窦癌等。
一般认为口腔前部的癌肿分化程度较高,口腔后部的癌肿分化程度较低。
口腔癌常表现为溃疡型、浸润型和乳头型三种。
初起时常为局部溃疡、硬结或小结节。
一般无明显的自发性疼痛,随着癌肿迅速生长并向周围及深层组织浸润,可出现疼痛。
硬结扩大、肿物外突、表面溃疡、或边缘隆起呈菜花状,基底硬,中心可有坏死,有恶臭。
常伴有感染,表面易出血。
不同部位的癌肿因破坏邻近组织、器官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如舌癌有明显的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舌运动受限、影响吞咽、说话等功能,恶性程度较高,发展快,早期即可有淋巴结转移。
龈癌常波及牙槽骨,易使牙齿松动或脱落,继续扩展可侵犯颌骨,在上颌骨可侵入上颌窦,在下颌骨可累及下牙槽神经,引起疼痛或麻木。
口腔癌的转移,主要是循淋巴引流至区域淋巴结,最常见的是颌下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
少数可循血行转移。
晚期可有远处转移,常见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p53基因及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雅冬;张劲松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9)4
【摘要】口腔鳞状细胞癌占口腔颌面部癌瘤80%以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p53基因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p53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p53基因现已成为肿瘤
研究中最为广泛深入的基因之一。
之所以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兴趣,是由于p53基
因家族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缺失或失活与人类50%以上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总页数】3页(P635-637)
【作者】李雅冬;张劲松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重庆,40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王叶涛; 李克
桑
2.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J], 陈志红;吴亚东
3.Hippo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J], 易晨;黄子贤;余东升
4.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iRNA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任晓彦;谢慧静;南欣荣
5.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周锦翰;刘传霞;葛巍立;何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占口腔癌80%以上[1],其中以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SCC )最常见,由于传统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近年来基因治疗应运而生。
p53调控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因其在致癌和抑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渐成为研究热点。
阐明p53及Lnc-RNA 与口腔癌的关系,有助于明确OSCC 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1 p53概述抑癌基因p53突变是常见的癌症相关基因改变之一[2]。
人类p53基因定位于第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正常情况下编码产物是野生型P53蛋白。
野生型P53蛋白是一种DNA 结合蛋白,在G1/S 期交界处发挥检查点的作用,一旦发现DNA 损伤、缺陷,P53蛋白就会使细胞停滞在G1、G2期,抑制细胞增殖,修复损伤DNA 。
如果修复失败,P53蛋白就会启动细胞凋亡机制,诱导携带错误遗传信息的细胞凋亡,防止演变为癌细胞。
若p53基因突变,则对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性转化起到促进作用[1,3]。
已有研究[4]证明,p53参与多种抑制异常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程,若p53长期沉默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而p53重新活化可以抑制肿瘤生长。
2 lncRNA 概述长期受到关注的人类基因组中的蛋白编码基因,其实仅占总基因的2%,而超过90%的转录产物为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 ,ncRNA )[5]。
根据ncRNA 的长度将其分为3类:短链、中链、lncRNA 。
其中,lncRNA 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 ,是RNA 聚合酶Ⅱ转录的副产物,缺乏蛋白编码功能,在真核生物中普遍被转录。
新近研究[5-8]表明,lncRNA 主要通过染色质修饰、甲基化、转录沉默或转录活化等方式,在表[摘要] p53基因是细胞生长的负性调节因子,正常情况下通过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发挥抑癌作用,p53突变常导致肿瘤的发生。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对于这类癌症的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
遗传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类肿瘤的起源、发展以及治疗方面的可能性。
本文将就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关系遗传学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与相关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TP53和KRAS。
TP53基因突变常常与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KRAS基因突变则与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有关。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其他基因如PTEN、EGFR以及Rb等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二、家族遗传与口腔颌面部肿瘤一些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家族性颌面部肿瘤常常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包括BRCA1、BRCA2、PTCH、APC等,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者患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风险。
因此,在家族中有患者的个体更应该加强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筛查和监测。
三、肿瘤标志物的遗传学研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遗传学研究中,还有一类重要的内容是对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肿瘤标志物是一些可以在血液或组织中检测到的特定分子,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一些肿瘤标志物的突变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这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个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个性化治疗成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领域的新方向。
个性化治疗是根据肿瘤的遗传特征来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疗效。
一些研究发现,基于肿瘤遗传特征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基因突变的检测还可以帮助特定患者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这在改善患者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关系、家族遗传与口腔颌面部肿瘤、肿瘤标志物的遗传学研究以及个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都是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面部及颌骨等区域的恶性肿瘤,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了解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深入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和肿瘤免疫调节等几个方面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一、基因突变的作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一些关键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
例如,TP53基因的突变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较为常见,而EGFR基因的突变则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此外,基因突变还可能导致细胞分裂、凋亡和DNA修复等过程的异常,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二、信号通路异常的参与异常的信号通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一信号通路在调控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迁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还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慢性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活化,如NF-κB和STAT3通路的异常激活,也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三、肿瘤免疫调节的影响肿瘤免疫调节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和攻击。
研究发现,T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数量和功能上都存在异常,这可能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有关。
因此,研究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寻找干预途径,有望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
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以及肿瘤免疫调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这些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究这些机制,寻找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相关基因研究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免疫相关基因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相关基因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第一部分: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概述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面骨以及相邻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组织起源的不同,可分为上皮源性肿瘤和间充质源性肿瘤。
常见的上皮源性肿瘤有口腔鳞癌、腺样囊性癌等,而间充质源性肿瘤主要包括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等。
无论是上皮源性肿瘤还是间充质源性肿瘤,免疫相关基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免疫相关基因与肿瘤免疫逃逸免疫相关基因包括免疫检查点分子、T细胞共刺激分子、免疫抑制分子等。
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例如,PD-1/PD-L1信号通路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对。
第三部分:免疫相关基因与肿瘤治疗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对于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强患者对于肿瘤的免疫应答。
例如,CAR-T细胞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第四部分:基因研究方法的发展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研究中。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筛选出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相关基因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未解之谜。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首先,进一步研究免疫相关基因与肿瘤免疫逃逸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其次,深入研究免疫相关基因与肿瘤治疗的关联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最后,结合基因组学和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挖掘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相关基因。
p53 基因在涎腺肿瘤中表达的研究发表时间:2015-07-07T13:23:32.7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梁金星[导读] p53 基因的概念p53 定位于17 号染色体短臂上, 由11 个外显子和10 个内含子组成,分子量约53000【1】。
梁金星(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山西太原030000)【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397-01 涎腺肿瘤的发生机制尚无统一认识,通过不断的研究,人们渐意识到抑癌基因的失活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研究证实:涎腺肿瘤与多个抑癌基因有关。
p53 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
其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p53 基因在涎腺肿瘤中表达的研究做进一步阐述。
1 p53 基因的概念p53 定位于17 号染色体短臂上, 由11 个外显子和10 个内含子组成,分子量约53000【1】。
野生型 p53 基因的移码突变会失去它的抑癌作用, 却有促进细胞恶变的活性【2】。
2 p53 基因的功能2.1: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p53 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
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
2.2:促进细胞调亡: p53 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 受体和F as 蛋白【3】。
2.3:阻滞细胞周期:一方面 p21 可与一系列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符合物结合。
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另外p53 的另外3 个下游基因则参与G2M 期阻滞。
【4】3 p53 基因的表达在正常情况下p53 以野生型形式存在,研究表明:突变型p53丧失了野生型p53 的功能【5】,从而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恶性转化,突变型p53 蛋白因稳定性强,半衰期长而用S - P法容易检测。
p53基因突变与口腔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冯昭飞;陈瑞扬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8(14)14
【摘要】野生型p53作为抗肿瘤基因可以通过停止细胞生长和启动细胞凋亡机制而发挥抑癌作用.但是,p53基因突变率高导致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下降,有利于肿瘤的发生.本文将对p53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突变、对口腔肿瘤发生及预后的影响予以综述.
【总页数】3页(P2113-2115)
【作者】冯昭飞;陈瑞扬
【作者单位】天津市口腔医院预防保健科,天津,300041;天津市口腔医院预防保健科,天津,3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AT丰富结构域1A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孙鼎;胡博;秦磊;钱海鑫;樊嘉;徐泱
2.PIK3CA基因突变与人类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陈德行;李建中
3.口腔粘膜鳞癌和癌前病变p53、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p53、p21蛋白的表达[J], 李海如;郑健;袁苏娟
4.基因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王朋;秦松;柳长柏;王君;邹黎黎
5.口腔粘膜癌变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 [J], 陈谦明;杨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基因与涎腺肿瘤
王旭;王洁
【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33)6
【摘要】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一类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p53基因及其相关基因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p53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很有希望的方法.本文就涎腺肿瘤中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与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关系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460-462)
【作者】王旭;王洁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河北,石家庄,050017;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河北,石家庄,05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DNA polβ启动子和CMV启动子调控的p5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表达的比较 [J], 阎炳智;王洁;张波;董福生;侯琳;王旭
2.HSV-tk与p53基因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J], 王旭;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3.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 [J], 马泽云;王衣祥
4.p53基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涎腺肿瘤的研究进展 [J], 刘蔚;陈林林
5.类似于乳腺分泌性癌的涎腺肿瘤:迄今尚未描述的一种涎腺肿瘤 [J], 解建军;张仁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53蛋白在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刘莹;吕玉波;刘玉胜;刘宏伟;王家耀【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年(卷),期】2004(4)7【摘要】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互联系。
方法:对6 5例手术切除的颌面部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恶性肿瘤的 PCNA和 p5 3表达均高于良性肿瘤 ,其χ2 值分别为21.89,17.4 5 ,P<0 .0 5 ,且都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其χ2 值分别为10 .16 ,13.73,P<0 .0 5 ,淋巴结转移与 PCNA和p5 3蛋白表达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 ,其χ2 值分别为 19.2 4 ,2 6 .4 1,P<0 .0 5。
PCNA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其χ2 值为 2 0 .82 ,P<0 .0 5。
结论 :联合检测 PCNA及 p5 3蛋白对颌面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3页(P985-987)【关键词】颌肿瘤/诊断;增殖细胞核抗原/分析;蛋白质p53/分析;免疫组织化学【作者】刘莹;吕玉波;刘玉胜;刘宏伟;王家耀【作者单位】山东省立医院病理科;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省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10【相关文献】1.颌面部恶性肿瘤CT表现与微血管生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J], 吕玉波;李传亭;张东生;张卫东;吕京光;刘学静;柳澄;武乐斌2.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阑尾黏液性肿瘤和腹膜假黏液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魏振军;李虹义;梁浩;张宏艳;郭爱桃3.热休克蛋白70在皮肤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J], 宋辉;易传勋4.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J], 田玉楼;王兆云5.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J], 牛膺筠;王红云;纪建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颌面部鳞癌中P53,c—erbB—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杨茂林;厉健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1998(020)008
【摘要】为了探讨抑癌基因P53、癌基因c-erbB-2与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关系,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65例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作上述两种基因蛋白的检测,结果发现:P53蛋白表达阳性38例,阳性率为58.5%;c-erbB-2蛋白表达阳性50例,阳性率为76.9%。
临床分期越高,阳性率也越高(P53:X^2=0.54,P〈0.05;c-erbB-2:X^2=5.168,P〈0.05);与病理分级亦有关系(
【总页数】3页(P449-450,453)
【作者】杨茂林;厉健
【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三医院口腔科;宁波市卫生学校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10.2
【相关文献】
1.癌基因c-erbB2、c-myc和抑癌基因p16、p53在口腔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协同作用 [J], 刘乃国;张卫群;吴淑华;单长民;吕增华;曹同涛
2.食管鳞癌中c-erbB-2和p5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汪良芝;沈云志;陈同钰;赵建妹;鲁常青
3.P53和c-erbB-2在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及在癌变发展中的作用 [J], 刘彩云;李
晓;侯周文;瞿小维;李亚
4.食管鳞癌组织中p16、p53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龚荣福;杨小龙;任刚;丁伯应;熊克品
5.口腔鳞癌中c-myc、c-erbB2、p16和p53mRNA的表达及意义 [J], 刘乃国;吕增华;单长民;吴淑华;亢国英;马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 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MS1145)通信作者:赵诚p53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010050) 咏 梅 赵 诚 有关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机制尚无统一认识。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研究证实,口腔颌面部肿瘤与多个基因和抑癌基因有关。
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1],其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p53基因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综述如下。
1 p53基因特性p53基因是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单拷贝基因,包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其mRNA长2.5kb,编码一个含有39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3 000,故也称为p53。
分为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53)2种类型。
p53是一种核结合蛋白,含有4个功能调节区域:N-端的活化区(transactivation domain,TAD),通过与转录因子TFⅡD结合而发挥转录激活功能,介导蛋白间相互作用,这一区域还可与p53负调控因子结合;中央DNA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DBD)特异性地结合靶基因中的顺式作用元件,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C端的复调节区域,在DNA损伤时,招募其他蛋白到损伤部位,提供DNA损伤信号[2],并且是肿瘤突变热点区域。
Toledo和Wahl[3]研究表明p53基因还有四聚化结构域(tet-ramerization domain,4D;324~355位氨基酸),介导活化后p53四聚体的形成。
2 p53的功能2.1 阻滞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作用密切相关。
p53下游基因p21编码蛋白是一个依赖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一方面p21可与一系列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cdk)复合物结合,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高磷酸化Rb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堆积,后者使E2F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因子)不能活化,引起G1期阻滞;另外p53的另外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和14-3-3σ则参与G2/M期阻滞[1,2]。
2.2 促进细胞调亡:Bcl-2(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基因家族)可阻止凋亡形成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从线粒体释放出来,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促凋亡基因)可与线粒体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凋亡作用,p53可以上调Bax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Bcl-2的表达共同完成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p53还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和Fas蛋白(一种细胞膜抗原,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凋亡)[1,2]。
2.3 维持基因组稳定: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累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p53可参与DNA的修复过程,其DNA结合结构域本身具有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可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并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XPB和XPD的活性,影响其DNA重组和修复功能[4]。
2.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
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等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1,5]。
p53既可阻滞细胞周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2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基因组的稳定,但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前者是为DNA的修复或某种应激状态的改善创造时机,即便不能完全修复DNA的损伤,只要还能容忍,细胞依旧可以存活,但可能会留下基因组不稳定的后患;后者则是从根本上去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的因素,以绝后患。
显然,p53的这2种作用方式不能同时并存,二者之间有选择[6,7]。
究竟p53在被激活后选择何种作用方式,要由·321·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活性p53的数量与应激细胞的损伤程度两方面来决定[6]。
当通过暂时转染方式让p53在肿瘤细胞内高水平表达时,即可诱导凋亡;而采用温度敏感突变或可诱导系统让p53低水平表达时,则只能导致细胞周期阻滞。
但从根本上讲,应激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等因素才是决定p53选择何种作用方式的关键[8]。
3 p53基因的表达在正常情况下,p53以野生型形式存在,野生型p53表达水平较低,而且不稳定,因半衰期短用S-P法很难检测到[4],在细胞中不发挥作用,只有一些外界刺激可引起细胞内P53蛋白水平增高,能使细胞生长受到限制,诱导细胞死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恶性转化[5]。
研究表明突变型p53丧失了野生型p53的功能[6,7],从而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恶性转化。
突变型p53蛋白因稳定性强,半衰期长而用S-P法容易检测。
一般把p53基因激活原因分为3类:①基因毒应激引起的p53活化。
由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致癌物、细胞毒及一些药物等所引起DNA损伤,导致各种蛋白激酶被激活,如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相关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related gene,ATR),促使p53在特异的丝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影响p53与鼠双微基因2(mice double minigene,MDM2)的产物MDM2相互作用。
②癌基因激活引起p53的活化。
如Ras、Myc癌基因等能够诱导可变阅读框基因(alterative reading frame,ARF)所表达的蛋白增加,通过ARF与MDM2的结合,下调MDM2蛋白,引起p53水平升高。
③非基因毒应激引起的p53活化。
如应激、缺氧及核苷酸耗竭等信号,激活各种应激激酶,促使p53在苏氨酸81位残基发生磷酸化,增强了p53的稳定性[8]。
P53活化对细胞有2种潜在影响:①使细胞停止在G1或G2期,导致损伤的细胞得以修复;②诱发细胞凋亡,去除变异细胞。
但p53的抑癌功能常因突变而消失,使细胞无限分裂增殖,导致癌症的发生[9,10]。
4 p53基因的突变人类50%以上的肿瘤组织中存在p53基因突变,是所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基因突变。
p53的突变主要是错义突变,常常发生在特定编码区,如175、245、248、249、273和282[11],也就是常说的突变热点区,这些位点对P53蛋白的癌抑制功能非常重要。
因此,这些位点发生突变,导致p53的DNA结合区域单链残基改变,而失去转录下游因子发挥肿瘤抑制功能,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随着p53研究的深入,发现禽白血病[12]、牛白血病[13]、犬的结肠直肠癌[14]、乳腺癌[15]等动物的肿瘤疾病也有p53的突变。
虽然p53的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保持野生型构象,而在体内没有转录活性[16]。
p53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几乎见于人类所有的肿瘤中,其失活及突变是众多肿瘤的启动因素。
5 p53基因与口腔颌面部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中,p53基因的突变率结果不一[17],绝大多数研究认为,野生型p53基因发生突变后,因其构象发生改变,对DNA抑制的作用下降,使恶性细胞逃避野生型p53基因的调节而得以永生化。
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Ki-67就是一种反映细胞增殖的核蛋白,几乎表达于所有增殖细胞中。
实验表明,涎腺恶性肿瘤中,Ki-67检出率与p53基因的表达存在一致性关系,认为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既存在细胞增殖基因的调控失常,同时也存在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他们共同作用导致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
此外,bcl-2基因被认为是抑制凋亡的癌基因,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抗氧化作用,中和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对DNA、类脂及代谢酶的破坏,从而阻止细胞凋亡。
bcl-2基因的这种作用受p53基因的调节,若p53基因发生突变,则失去对bcl-2基因的控制作用,肿瘤细胞可以继续生长,导致肿瘤发生[18]。
通过检测突变型P53蛋白高表达可以间接反映p53基因突变的发生。
研究发现,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且其与肿瘤的恶性度及肿瘤的淋巴转移有关[19]。
张广衡和徐义荣[20]的研究也发现,p53在口腔扁平苔藓的皮损中表达增强,表达部位多集中在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液化明显的部位表达量较多,在真皮层一些大细胞中也有表达。
涎腺肿瘤中,p53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异常是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21]。
Alves等[17]研究表明53%黏液表皮样癌及20%腺样囊性癌p53表达阳性。
Nordkvist等[22]检测了237例恶性涎腺肿瘤,发现20%存在P53蛋白过度表达。
一些学者研究·421·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显示在恶性涎腺肿瘤p53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显著提高[23-25]。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p53高表达的肿瘤多数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预后较差[26]。
刘峰等[27]研究发现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组织P53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此种癌的实性型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筛孔型和腺管型,而后两者间P53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分化程度、预后有关,P53蛋白阳性率高,分化程度差,恶性度高,预后差。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恶性涎腺肿瘤中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和ACC的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且MPA中p53的表达率也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A)[28],说明p53的突变是PA恶化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发现TNM分期为晚期的肿瘤中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NM分期为早期的肿瘤,说明p53突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其突变常发生在肿瘤的晚期,所以有学者认为检测P53蛋白可以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由于人类涎腺肿瘤普遍存在p53基因变异,因此p53基因治疗认为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很有希望的方法。
野生型p53基因具有调节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功能,这是人们早期将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