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备实验 (2)
- 格式:pdf
- 大小:517.84 KB
- 文档页数:4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班级姓名合作者日期
一、实验目的: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二、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玻璃片、镊子、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锥形瓶、小试管、酒精灯、试管夹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水、蜡烛、小木条、火柴
三、过程与方法:
四、问题与交流
1、在实验室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与同学交流。
2、怎样用实验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请试一试。
五、反思与评价。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 A .煅烧石灰石B .点燃木炭C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D .碳酸分解2.实验室制取CO 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④向广口瓶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
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⑤B .②①④③⑤C .①④③②⑤D .②③④①⑤3.下列制取、收集、验满、检验CO 2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制取B .收集C .验满D .检验4.在实验室中利用下图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 2制取氧气 ②用KMnO 4固体制取氧气③用KClO 3与MnO 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④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A .①④B .①②C .②③D .③④5.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B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可选用盐酸和大理石 D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6.有一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剩余气体经浓硫酸洗气后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符合上述现象的气体组合是 A .H 2、CO 、CO 2B .N 2、O 2、CO 2C .H 2、CH 4、COD .H 2、CH 4、CO 27.为鉴别分别盛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应选用的方法是 A .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C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基础篇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8.鉴别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单的方法A.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C.用燃着的木条和带火星木条检验D.用带火星的木条和澄清的石灰水检验9.下图是某同学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创新装置。
方法探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运用及改进案例分析文|项鑫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是备受关注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象化,从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学习需要具备的思维有所了解。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取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实验之一,明确此实验的具体过程并对实验的运用进行研究,同时思考实验开展的具体改进措施,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有显著价值。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一)实验原理与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试管、烧杯、塑料膜、橡皮筋、温度计、蜡烛、二氧化碳发生装置、pH试纸等。
(三)实验步骤与操作1.准备实验材料与设备:(1)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反应过程。
(2)用塑料膜包裹试管口,用橡皮筋固定,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口附近。
(3)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试管,记录温度变化。
(4)将二氧化碳通入烧杯的水中,观察pH试纸的变化。
(5)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现场。
2.实验操作:(1)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反应过程。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此时会看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并产生剧烈反应。
反应结束后,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2)用塑料膜包裹试管口,用橡皮筋固定,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口附近。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气体泄漏,同时监测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试管,记录温度变化。
加热过程中,注意调整蜡烛的位置和火焰大小,保持试管内的液体均匀受热。
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下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数据。
(4)将二氧化碳通入烧杯的水中,观察pH试纸的变化,并记录下pH。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附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际操作;(3)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教学难点: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及验证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
教学准备:仪器:锥形瓶、试管、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单孔橡胶塞、双孔橡胶塞、胶头滴管、注射器、具支试管、集气瓶、导管、试管、药匙、镊子、火柴、蜡烛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左边能取暖,右边能助燃。
打一物质(用化学式表示)2.实验前准备:请同学介绍蓝色试剂托盘中的试剂与仪器并检查盛水的烧杯、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废液杯、试管等用品。
注意:提醒同学们闻气体的操作及液体的取用。
3.目标展示,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方法。
(2)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会描述现象并对其进行解释。
二、实验活动讲解1.二氧化碳的制取所用的药品,依据的原理,采用的装置的讲解。
2.实验的具体步骤的讲解(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2)药品的取装与添加:(3)反应的发生、气体的收集方法、验满的方法:(4)要求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注意验满:(5)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与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6)把小烧杯中的阶梯蜡烛点燃,将收集满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缓慢倾倒入小烧杯中,观察蜡烛的熄灭顺序:(7)反应的终止。
三、进入实验活动1.二氧化碳的知识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对氧气制取的加深认识,也是初三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原有的经验,由老师引导,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体验,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理论升华。
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基本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能更好培养学生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深化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为学生在中考中解决相关综合性试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二)通过实验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一)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二)长颈漏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三)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重难点分析(一)制取二氧化碳1.突破建议:教学中应该结合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其异同处:为什么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有很大差异,却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几乎一样;为什么两者收集方法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为什么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相似,操作方法却不同。
这些问题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加深对实验室制取气体各个要素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突破样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今天我们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提问】(1)对比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呢?(2)对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收集装置呢?【生】思考讨论,回答。
根据提供仪器,也可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画出简易图)【设计意图】从已学的知识导入新课。
通过对比分析,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王园园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五单元第二节,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研究气体制备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因学生在第三单元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已有一定气体制备的基础,气体制备属于中考中重点考察的内容。
因此,本节内容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有一定基础,已有了初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技能,所以本课题的难度不会很大。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由于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弱,还不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易错点分析及说明:学生极易将“检验”和“验满”混淆;、制取CO2操作中易出现的错误:(1)通过长颈漏斗添加稀盐酸时,学生可能未将末端液封,导致产生的气体逸出;(2)收集气体时,导管没有伸入瓶底,造成不易将瓶内空气排尽。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用对比的方法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验证、验满等操作。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并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装置的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验证、验满等操作。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的设计和评价。
五、教学过程能证明是二氧化碳?或许是氮气?)【演示1】展示雪碧:如何将饮料瓶中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教师演示:将雪碧瓶口塞上单孔橡皮塞,导管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稍微摇晃雪碧,观察现象。
知识导航
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性质
学习殿堂
一、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体】列有关氧化碳的实验中能证明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小试牛刀
【例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CO 2
矿泉水
CO 2
CO 2
紫色
塑料瓶CO 2紫色石蕊试液
石灰水
A D
B C
D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与下列二氧化碳的
()哪些性质是无关的( )A .不支持燃烧B .不可燃
C .密度比空气大能有效排除空气中CO 2的干扰,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除去空气中的检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则锥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 2和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 2,则锥形瓶Ⅰ、Ⅱ中加入的试剂为()
人呼吸呼气
吸气瓶Ⅰ瓶ⅡA Ca(OH)2溶液NaOH 溶液
ⅠⅡ
【例4】某化学兴趣小组选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CO 2制取和性质实验,请你
根据所学知识,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
紫澄大理石
稀盐酸
色石蕊溶清石灰水
⑴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
气体应选择液
A B C D E F
⑵收集少量CO 2气体应选择__(填装置序号)。
D 连接,则D 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F 连接,则F 中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由此说明了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⑸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存在大量的CO 2,由于它不能供给__,所以在进入菜窖前,必须先_____。
学习殿堂
三.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实验
实验过程
稀盐酸
学习殿堂
2.实验过程⑴装置:
灰
⑵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石灰石⑵收集方向排空气
⑶步骤:
①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装入块状大理石,塞紧塞子,出气导管刚好伸入锥形瓶内③把反应装置固定好
实验过程
学习殿堂
2.实验过程⑷检验:
】小试牛刀
【例5】下列制取气体的方案:①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③分解高锰酸该装置可用于制取和收集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该装置可用于制取和收集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水性能把气体中的水蒸气收除去溶液能水性能把气体中的水蒸气吸收而除去;NaOH 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稀HCl CaCO 3
⑴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 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___(填字母)。
浓H 2SO 4NaOH 溶液
A B C D E F
⑵实验室制取C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CO 2,__(填能或不能)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⑷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等。
大展身手
【例1】某课外活动小组研究的性质,进行了下列的实验:实验一:制取CO 2气体:
A B C D E
】某课外活动小组研究CO 2的性质,进行了下列的实验:
实验二:探究CO 2气体的性质,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
干燥管
铜网
稀盐酸
已经发生了反应。
软塑料瓶软塑料瓶
软料软料
NaO
CO 2
CO
2
H
溶液
A B
A B
⑶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
中关闭通入约500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500mL 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