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8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小麦的三大病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全蚀病。
1、小麦赤霉病:在发病初期,小穗以及颖片上会有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小穗会枯黄。
2、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靠近地表或在地表的叶鞘上会有椭圆形或梭形的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一、小麦三大病害1、小麦赤霉病(1)小麦赤霉病一般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易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
(2)以穗腐的症状为例,在发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会有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在发病后期会密生小黑点,导致病部枯褐。
2、小麦纹枯病(1)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以及茎杆上,在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叶鞘上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形状为椭圆形或梭形。
(2)随后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3、小麦全蚀病(1)在抽穗灌浆期发病后,病株会变矮、褪色,生长不齐,叶色以及穗色深浅不一,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旱枯。
(2)在苗期,初生根以及地下茎的颜色会变成灰褐色,发病严重时,次生根的局部会变黑。
二、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1、防治小麦赤霉病(1)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将田园清理干净,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来源途径。
(2)按照1:500的比例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防治;可用50%福美双,按照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在小麦抽穗期,亩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ml进行防治,亩用水量50-60kg。
2、防治小麦纹枯病(1)播种时间不能过早并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掌握合适的播种量,针对重病田需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按照种子重量的0.2%,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3、防治小麦全蚀病(1)选择耐病品种,比如烟农15号,并增施腐熟有机肥。
(2)在播种小麦后的20-30天,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进行喷洒,在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的常见病害:1. 小麦条锈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出现黄色条带,并逐渐发展成为黑褐色锈斑。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体、适时喷药等。
2. 小麦赤霉病:该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主要特征是小麦麦穗出现红色霉斑,并附着许多赤霉菌孢子。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清除麦田周围的草和杂草、施用有机肥料、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3. 小麦白粉病:该病是由小麦白粉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及鞘叶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控制麦田的湿度、适时喷药等。
4. 小麦纹枯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出现线状、不规则的黄化斑,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合理施肥增强植株免疫力、清除病残体等。
二、小麦的常见虫害:1.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主要通过吸食植株的汁液导致小麦叶片弯曲变形,严重的话会使植株生长受阻。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田间虫情,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适时喷洒杀虫剂等。
2. 小麦夜蛾:小麦夜蛾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对小麦麦穗进行吸食和产卵,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包括采取轮作种植、利用性介壳虫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适时喷洒杀虫剂等。
3. 小麦穗象:小麦穗象是小麦收获后的主要害虫之一,会穿洞并吸食小麦粒,引起小麦粒变质。
防治措施包括收割时及时清理麦田、保持仓储环境的干燥清洁、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等。
总结:为了预防小麦的病虫害,农民朋友应该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虫害源、科学灌溉等,保持麦田整洁,适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农民朋友还应定期观察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证小麦的高产高质。
河南农业2019年第6期(上)ZHI WU BAO HU 植物保护麦蚜有效控制期持续到扬花期,使其发生量控制在国家防治指标(500头/百茎)以下;把麦蜘蛛持续有效控制到扬花期(处理1、处理2)和抽穗期(处理3、处理4、处理5),这样可减少1~2次田间用药,从而减轻化学农药的污染,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小麦扬花期前后,由于多种病虫害混合交织发生和为害,特别某些病虫严重暴发流行情况下,就应及时采取防治手段适时控制虫害,确保小麦增产增收。
此外,鉴于麦蚜、麦蜘蛛存在突发、重发和暴发的可能,对此,建议各级植保职能部门,要加强小麦病虫害监3456(CK)63.7061.9958.63~3.002.674.8312.6726.5024.5032.00111.33181.17193.33197.67508.335.004.337.0052.0066.0071.6786.50245.17206.17214.33228.00414.5081.3185.1492.67224.00注:表中各试验处理的各生育阶段虫口密度均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123456(CK)12534688.7382.9167.9080.6777.92-15.1814.1911.6213.8013.33-673.21667.39652.38665.15662.40584.4842.8643.1542.8242.6542.8841.5457.8656.3756.1356.8556.6554.3332.7031.9332.2832.0830.47注:表中各处理成产三要素均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河南农业2019年第6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20~30 mL、12.5%烯唑醇和25%戊唑醇30~60 mL、5%井冈霉素100~150 mL 等对水30 kg 喷施,药液尽量喷到麦株茎基部。
发病较重的田块应连防2次。
二、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秆锈)(一)发病条件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条锈病流行。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因此,小麦的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小麦病害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又称麦枯病,是小麦茎秆、叶片及穗部的一种真菌病,病原菌主要为赤霉菌。
赤霉病的症状主要为小麦叶片和秆部呈现黄褐色、干枯、易折断,受病势较重的秆节数目增多,严重时可导致整株小麦倒伏,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在种植小麦时要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及时清除小麦田内麦秆等秸秆垃圾,减少病害菌的存活;适时喷洒防治药剂,以预防和控制。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白粉菌。
病害主要表现为在小麦叶片和穗部上出现白粉状斑块,并伴有病斑组织干枯脱落等现象。
重度感染导致叶片枯死,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在种植小麦时,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田间秸秆垃圾,增加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当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白粉现象时,及时采取化学或生物治疗,并对小麦进行掩膜防治,减少重复感染。
小麦扁豆病是小麦一种病毒性病害,主要通过虫媒传播,病原体为小麦扁豆病毒。
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化、弯曲和萎缩,干生重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将严重受损。
防治措施:在种植小麦时,首选抗病品种,适时开展病毒病虫害监测,并采取生物、化学或物理控制措施,以降低病毒和虫媒的数量;加强田间管理,建议施用病媒昆虫防治药剂,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1. 车轮虫车轮虫属于小麦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地下部分。
受害植株叶片出现黄化、干枯,叶片和茎部中断、死亡,导致小麦植株不能正常生长。
防治措施: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常规是在种植小麦时混加有机无机复合肥,夏季注意清理小麦田内杂草和垃圾,增加害虫自然天敌,在施肥时注意根部松土,增强农田通风性,缓解车轮虫的侵袭。
2. 麦蚜麦蚜是小麦的一种害虫,以吸取小麦组织汁液为生,受害植株主要表现为叶停、叶面色浅、叶缘乾燥,黄化等症状,并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收量。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
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
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
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3、3-5月份雨量较多;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
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
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
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的产量受到了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对小麦的影响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病害1. 黄瘟病黄瘟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主要通过麦根腐病菌引起。
黄瘟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出现黄斑,加重的话会出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受黄瘟病侵害的小麦产量也会明显下降。
防治措施:为防治黄瘟病,可以预防措施与治理结合,例如提前把握好播期,及时除草、松土;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良好的状态,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2.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赤霉病病菌主要在小麦上形成并传播。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穗部出现霉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麦穗部的枯死。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赤霉病,可以适当提前播种,采用抗病品种,定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3. 灰霉病灰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受害部位出现灰色霉层,观察到植株受害部位还会发现一些细白色的中生菌丝。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死,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1. 假单胞菌假单胞菌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虫害,主要通过假单胞菌引起。
假单胞菌危害小麦叶片、苗床和穗部,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假单胞菌还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2. 绿飞虱绿飞虱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小麦。
绿飞虱主要吸食小麦植株的汁液,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枯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绿飞虱,可以采用混播、灭虫灯、物理防治,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简述小麦赤霉病病症特征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小麦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症特征进行简述。
1. 叶片病斑:小麦赤霉病的最早症状出现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或淡黄色的病斑。
病斑开始很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大。
病斑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叶片上的病斑密集分布,给整个植株带来严重影响。
2. 叶尖枯死:随着小麦赤霉病的发展,植株受到严重侵害后,叶片会出现黄化、枯死的现象。
首先叶尖部分开始枯死,逐渐向叶片基部蔓延,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枯死的叶片会逐渐变干,并呈现出黄色或褐色,最终会从植株上脱落。
3. 麦穗感染:小麦赤霉病也会影响麦穗的正常发育。
感染后的麦穗出现异常的颜色,呈现出褐色或黑色。
麦穗的形态也会受到病害的影响,变得不规则或变形。
严重的感染会导致麦穗的颗粒发育不良,产量大幅度下降。
4. 子实体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真菌在受害的小麦植株上形成黑色的子实体。
这些子实体通常生长在叶片上的病斑处,呈现出黑色或深褐色的颗粒状。
子实体会释放出大量的孢子,进一步传播病害,导致更多的小麦植株感染。
5. 植株凋萎:在小麦赤霉病的严重感染情况下,整个植株会出现凋萎的症状。
受害植株的茎部变得松软,导致植株无法正常支撑自身,最终倒伏。
这种凋萎症状会导致植株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赤霉病的病症特征主要包括叶片病斑、叶尖枯死、麦穗感染、子实体形成和植株凋萎等。
这些病症特征给小麦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产量和品质。
因此,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保护小麦作物免受小麦赤霉病侵害的重要措施。
小麦主要病虫害
【章节一:小麦主要病害】
⒈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白粉病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霉菌,严重时会导致叶片
枯黄、萎蔫。
⒉真菌性叶枯病: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叶枯病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黄色或棕色斑块,逐渐扩大并导致整个叶
片枯黄。
⒊稻秧癣病:是小麦上的常见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
稻秧癣
病的症状为叶片出现小圆形黄色或白色疱疹,严重时导致叶片枯黄。
⒋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赤霉病的症状为种子表面出现红色霉菌,严重时导致种子失去
萌发能力。
【章节二:小麦主要虫害】
⒈麦蚜:是小麦上常见的害虫,主要为吸食汁液的害虫。
麦蚜
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黄化、卷曲和叶片上出现蚜虫。
⒉小麦蓟马:是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啃食型害虫。
蓟马
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针孔状或斑点状的损伤,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
⒊蓟马:小麦上的常见害虫,主要为啃食型害虫。
蓟马的症状为叶片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损伤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
⒋齿盾蝽: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吸食汁液的害虫。
齿盾蝽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黄化、卷曲和叶表面出现齿盾蝽。
【附件】:
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⒉小麦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指南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植物防疫法》: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用于控制、预防和消灭植物病虫害及其它植物有害生物的法律法规。
⒉《农药管理条例》:是指中国国家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
小麦病害报告表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控小麦病害,我们对小麦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编制了本报告表以总结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小麦病害情况。
病害调查结果调查时间:2021年8月调查地点:XXX农田调查方法: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方法,结合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对小麦病害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
主要病害及其特征1.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穗部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感染后小麦籽粒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菌丝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使用抗病品种。
2.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上呈现白色粉末状,易脱落。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定期喷施药剂。
3.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上出现橙黄色的孢子粉末。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增加栽培密度,定期喷施杀菌剂。
病害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病害调查数据统计,小麦病害在XXX农田中分布情况如下:病害名称感染区域感染程度小麦赤霉病田地1 重度小麦赤霉病田地2 轻度小麦白粉病田地1 中度小麦白粉病田地2 重度小麦锈病田地1 中度小麦锈病田地2 中度病害防治建议根据病害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病害防治建议:1.防治小麦赤霉病:–定期检查小麦田,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合理施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使用抗病品种。
2.防治小麦白粉病:–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小麦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剪除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3.防治小麦锈病:–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
–增加小麦栽培密度,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喷施杀菌剂。
结论本次小麦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当前XXX 农田中主要的病害。
在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鞘和穗部。
识别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轻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以下是小麦白粉病的识别特征:
1.叶片症状:
初期:小麦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小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融合成片状。
中期:小霉斑中出现绒毛状霉层,呈粉状。
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上的霉层可能出现黑色小颗粒,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后期:叶片上的霉层逐渐变厚,呈现白色、灰白色或粉色,病斑密布。
严重时,病斑可能导致叶片卷曲、干枯。
2.叶鞘症状:
叶鞘上的霉层颜色和形态与叶片类似,但霉层厚度较叶片上的霉层小。
3.穗部症状:
穗部受害时,小麦穗呈灰白色,外观不美观。
小麦穗的颖壳上也可能出现霉层。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高峰期为春季和初夏,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病害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种植密度、田间管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为了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治理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密植: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
增施有机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4.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
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度使用对小麦生长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遍及全国,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降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一、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
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
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田间症状穗部症状二、病原特征: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
有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禾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称黄色镰孢,F.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Ell.et Ev.)Wr.称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
小型孢子很少产生。
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e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
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um)。
三、发病流行条件:赤霉病的流行主要由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黑穗病、蚜虫等。
1、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这几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存在大量病菌时,病害就会发生。
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小麦赤霉病是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
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烂、秆腐和穗腐,其中最严重的是穗腐。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危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一般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小麦的颖壳和芒也会受害。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面会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然后会逐渐扩大为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会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时就会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会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还会散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它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会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会生成黑色的孢子堆。
该病会影响小麦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变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4、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时叶片上会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慢慢的会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发病时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的全株叶片都会变黄枯死。
5、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就会逐渐明显。
危害症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小麦病害主要有哪些小麦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以下将对这些病害进行详细介绍:1.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
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
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2.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导致叶片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3.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鞘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出现褐色斑纹,最终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4.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部和茎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穗部结实不良,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5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降低麦田湿度等。
5.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在根部和茎部,病菌侵入导致小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小麦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6. 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变黄,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7. 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病菌侵入导致小麦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8.土传花叶病:土传花叶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花器上,病菌生长导致小麦叶片出现花叶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9. 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根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