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评价方法跟评价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7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引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确保指标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全面性: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因素,多角度评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3.系统性:指标体系应该具备层次化的结构,将各个方面的指标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评价体系。
4.操作性: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能够实际运用于实践中,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基于上述原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维度:(1)乡村旅游收入:评估乡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包括旅游收入、就业机会和产业链的发展等。
(2)联动效应:评估乡村旅游对相关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拉动效应,包括农产品销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增加等。
(3)资金投入:评估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情况,包括政府的投资和农户自身的投资等。
2.社会维度:(1)就业机会和收入分配:评估乡村旅游对农村就业的促进作用,包括就业机会的数量、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情况等。
(2)社会稳定和公平:评估乡村旅游对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影响,包括社会安定、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
(3)文化传承和保护:评估乡村旅游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文化挖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3.环境维度:(1)生态环境保护:评估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景观保护、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乡村旅游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和土地利用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摘要】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理论基础、特点分析、研究现状、构建方法及案例分析的综合讨论,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体系的有效性。
研究成果总结认为该评价体系能够准确评估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质量,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可以在该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提高其适用性和准确性,为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评价领域提供更多有效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构建、理论基础、特点分析、研究现状、构建方法、案例分析、研究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涉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对于旅游业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对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持续增长,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质量成为旅游者关注的焦点。
当前对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有必要通过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体系来对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竞争力。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特点的分析和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管理提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案例分析,将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对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为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开发提供参考。
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旅游从业者了解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整合和提升,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村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都市居民为核心目标市场,通过利用其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从而发展出观光、品尝、度假、体验等多种功能,是都市经济和居民素质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新鲜产物,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和新型旅游方式,也是开发保护农村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发展城郊农村地区旅游产业为目的前瞻性地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为口号的“华夏城乡游”主题活动之后,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逐渐红火,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出游度假的热门选择之一。
但同时需要注意到,我国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园区规划布局不合理、土味不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等,而面对旅游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却缺乏相对系统的等级评价体系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分,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等级评价标准以引导其稳步健康发展。
1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以PEST分析法(P: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E:经济环境Economic;S:社会环境Social;T:技术环境)为基础[1],将影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因素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4个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根据AHP层次分析体系构建需要,与德尔菲法结合,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体系以评价分析对象为基础,将影响对象产生的不同因素依据一定关系规律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因子层4个等级并依次划分若干相应指标,通过指标聚合自上而下地构成若干层次,形成阶梯状的层次结构模型。
1.1 评价指标的初选和复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评价是一个综合性体系,本文主要采用资料查询法、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进行评价指标选取。
通过资料查询法和频度统计法对休闲农业旅游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对出现频度较高的指标进行筛选;利用理论分析法进行PEST分析法解析,构建评价体系并确定与体系维度相应指标;通过走访调查等途径综合PEST分析法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内涵、基本要素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出基于PEST分析法的针对性初始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征求意见,对初始指标进行调整完善,确定可行的最终指标。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研究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不仅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间接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快速扩大和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旅游业高质量的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为了评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旨在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障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体验。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2.经济效益的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行业的经济效益,包括旅游业的总收入、利润水平、就业创业机会等方面,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3.社会效益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造福民众,提升社会效益包括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
4.环境效益的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保护地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还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这也为评价指标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依据。
评价指标是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个方面的量化表达,是对行业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
为了综合评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需要包括多个维度的指标,下面将从产品和服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研究。
1. 产品和服务质量:(1)游客满意度:包括游客对景区、旅游线路、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满意度,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价。
(2)安全服务水平:包括旅游景区、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服务水平,以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是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综合评价的一
组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旅游行业从全面、客观、科学的角度评估和比较不同目的地的各项旅游资源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
好的旅行选择,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1.自然资源指标:包括地貌、气候、水域、生态系统等指标,用于评
估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2.人文资源指标: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艺术、传统风俗、语言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
3.旅游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商店等指标,用于评
估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4.旅游产业指标:包括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企业数量和规模、旅游
产业就业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5.旅游环境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清洁、整洁程度等指标,
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和旅游环境管理水平。
6.旅游体验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多样性、旅游产品创新性、游客满意度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质量。
7.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社会责
任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一、政策支持1.政策法规:示范区的政策法规是否完善,是否有具体细化的政策支持文件。
2.政策落地:政府是否积极参与示范区的建设,是否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并有效执行。
二、资源整合1.优质资源:示范区是否整合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优质资源,包括景点、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企业等。
2.资源利用率:是否充分利用了示范区所拥有的资源,包括通过整合资源形成项目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创新创意1.创意能力:示范区是否有一支创新创意的团队,是否能够自主研发创新产品。
2.创意成果:示范区是否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创新创意成果,包括原创文化产品、创意文化活动等。
四、市场开拓1.品牌形象:示范区是否有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和留住游客。
2.市场规模:示范区的市场规模是否不断扩大,是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文化消费者。
五、产业链完善1.产业协同:示范区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否相互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闭环。
2.产业发展:示范区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否有比较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和模式。
六、社会影响1.就业机会:示范区是否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环境保护: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否能够兼顾环境保护,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经济价值,还需要确定具体的权重和评分细则,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比较。
同时,随着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随之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
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案一、引言全域旅游是指将一个地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成一个全方位、多样化的旅游目的地,以提升旅游的综合价值和竞争力。
全域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测算全域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是评估全域旅游经济贡献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基于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案,从定义和测算方法、数据收集和处理、指标体系和计算公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全域旅游产业的经济测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二、定义和测算方法1. 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的定义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是指全域旅游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地方经济增加的价值。
具体包括直接增加值和间接增加值两部分。
直接增加值是指全域旅游产业直接创造的价值,例如旅游企业的利润、旅游景区的门票收入等;间接增加值是指全域旅游产业间接带动的其他行业的增加值,例如全域旅游产业对于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
2. 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1)收入法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可以通过收入法进行测算。
该方法基于全域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总收入,根据收入与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具体方法为: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 = 全域旅游产业总收入 - 全域旅游产业净产出(扣除回报给其他产业的投入)。
(2)生产法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可以通过生产法进行测算。
该方法基于全域旅游产业的生产活动和所使用的生产要素进行计算。
具体方法为:全域旅游产业净产出 = 全域旅游产业总产出 - 全域旅游产业生产要素消耗。
(3)支出法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可以通过支出法进行测算。
该方法基于全域旅游产业的支出活动和对其他产业的需求进行计算。
具体方法为: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 = 全域旅游产业最终消费支出 + 全域旅游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支出 + 全域旅游产业进口支出 - 全域旅游产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1. 数据来源获取准确的数据是进行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测算的前提。
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旅游基础设施类指标1.交通网络:评估交通线路的发达程度和便捷性,包括机场、火车站、公交和地铁等交通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2.住宿设施:评估城市的酒店和旅馆的数量、档次和服务质量。
3.其他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商业设施、医疗设施、通信网络的发达程度和服务质量。
二、旅游资源类指标1.自然景观:评估城市周边自然景观的数量、种类和美丽程度,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滩等。
2.人文景观:评估城市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博物馆、剧院等人文景观的数量和质量。
3.特色产业:评估城市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如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文化节庆等。
三、旅游环境类指标1.空气质量:评估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
2.绿化率:评估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绿化率。
3.清洁度:评估城市的街道、公园和管理区域的清洁程度和管理水平。
四、旅游服务类指标1.旅游信息:评估城市提供的旅游信息的完整度和准确性。
2.旅游导游:评估城市的导游服务的质量和专业程度。
3.旅游安全:评估城市的治安水平和旅游安全警示系统的完善程度。
五、旅游管理类指标1.旅游政策:评估城市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的完善程度。
2.旅游规划:评估城市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蓝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旅游营销:评估城市的旅游推广和宣传活动的效果和覆盖率。
六、旅游经济类指标1.旅游收入:评估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和旅游收入的增长率。
2.就业机会:评估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率。
3.旅游业增长率:评估旅游业的增长率和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七、旅游体验类指标1.游客满意度:评估游客对城市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口碑传播效果。
2.旅游活动:评估城市提供的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和体验项目。
3.游客回头率:评估游客的回头率和口碑效应,即游客再次选择该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程度。
以上是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每个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通过对各个指标的评估和比较,可以得出一个城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为城市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第一章总论 (2)1.1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2)1.2 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2)第二章旅游景区环境与设施 (3)2.1 环境卫生 (3)2.2 设施配置与维护 (4)2.3 安全保障 (4)2.4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4)第三章服务人员素质与能力 (5)3.1 服务人员基本素质 (5)3.2 服务技能与专业知识 (5)3.3 服务态度与礼仪 (5)第四章旅游景区服务项目 (6)4.1 导游服务 (6)4.2 住宿服务 (6)4.3 餐饮服务 (6)4.4 娱乐与休闲服务 (7)第五章旅游景区信息与服务指南 (7)5.1 信息准确性 (7)5.1.1 信息来源 (7)5.1.2 信息审核 (8)5.2 信息更新与传播 (8)5.2.1 更新频率 (8)5.2.2 传播渠道 (8)5.2.3 信息反馈 (8)5.3 服务指南与导览 (8)5.3.1 服务指南 (8)5.3.2 导览系统 (8)5.3.3 个性化服务 (8)第六章旅游景区交通与运输 (9)6.1 交通设施与布局 (9)6.1.1 交通设施的规划 (9)6.1.2 交通设施的布局 (9)6.2 交通服务与管理 (9)6.2.1 完善交通服务体系 (9)6.2.2 提升交通服务人员素质 (9)6.2.3 加强交通管理 (9)6.3 运输工具与安全性 (10)6.3.1 运输工具的选择 (10)6.3.2 运输工具的安全性 (10)第七章旅游景区旅游购物 (10)7.1 商品质量与价格 (10)7.2 购物环境与服务 (10)7.3 商品特色与地域文化 (11)第八章旅游景区旅游文化活动 (11)8.1 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 (11)8.2 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 (12)8.3 文化活动传播与推广 (12)第九章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 (13)9.1 游客满意度调查方法 (13)9.2 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 (14)9.3 游客满意度提升策略 (14)第十章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14)10.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5)10.2 评价模型与方法 (15)10.3 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16)第十一章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16)11.1 政策法规与标准 (16)11.2 监督管理与整改 (16)11.3 服务质量提升措施 (17)第十二章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案例分析 (17)12.1 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17)12.1.1 案例选取 (17)12.1.2 分析方法 (17)12.2 典型案例介绍与评价 (18)12.2.1 A景区案例介绍与评价 (18)12.2.2 B景区案例介绍与评价 (18)12.2.3 C景区案例介绍与评价 (18)12.3 案例启示与建议 (18)第一章总论1.1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概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其服务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1.06.001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以湖南省为例唐业喜,左鑫,伍招妃,马艳,任启宇,吴吉林(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要:通过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构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效6项二级指标和18项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AHP和TOPSIS模型,收集了2014-2018年湖南省14个市(州)指标数据展开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①时间上,湖南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各地动态演变规律不一。
②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分布,区域发展呈不均衡—均衡一不均衡态势。
③发展水平上,各市(州)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绿色、共享和协调3类。
④影响因素上,创新不强、开放不足和协调不畅等是影响湖南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湖南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合理建议。
关键词: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湖南省中图分类号:F59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21)06-0641-07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Taking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ANG Ye-xi,ZUO Xin,WU Zhao—fei,MA Yan,REN Qi—yu,WU Ji-lin(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Jishou University,Zhangjiajie427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an evaluation system of six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18three-level indicators of 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ness,openness,sharing,and effectiveness would be constructing the entropy weighted AHP and TOPSIS model to collect the index data of Hunan Province from2014to2018.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I n time,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Hunan Provinc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but the dynamicevolution of each region was different.②I n spac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regional development was in an unbalanced-balanced-unbalanced situation.③In development level,the tourism economy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green,shared,and coordinat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④I 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weak innovation,insufficient openness, and poor coordin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high一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Based on the above,this paper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of Hunan Province.Key words:tourism economy;high一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system;Hunan Province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且具有明显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之一。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评价指标体系”)是确定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主要对反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指标进行考量,定性指标主要从工作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环境、产业发展基础、业态融合创新情况、建设方案等维度进行考量。
一、定量指标主要对申报主体所辖范围(县级行政区)的下列指标进行考核。
1. 文化产业发展指标: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增速、占GDP比重,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及增速、从业人员数量,最近一次经济普查文化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及从业人员数量;2. 旅游产业发展指标: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增速、占GDP比重,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和规上及星级饭店的数量、收入及增速,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及各自增速;3. 融合发展指标:文旅融合典型业态(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和《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中,相同行业分类代码为准)的规上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及增速、从业人员数量。
二、定性指标(一)工作体制机制1. 申报主体及其上级人民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工作领导机制、运行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及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相结合,助力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2. 建立省(区、市)相关部门、地级行政区人民政府、县级行政区人民政府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二)政策保障环境申报主体及其上级人民政府开展的以下工作:1. 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文件;2. 区域规划矢量数据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符合所在地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土地集约利用;3. 对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技术、人才、金融等方面支持;4. 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符合相关保护利用规划前提下,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活化利用,支持利用老旧厂房、废弃厂矿开设文化创意场所、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制定落实用地等方面扶持政策,完善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优惠政策,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发展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三)产业发展基础1. 文化禀赋和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市场主体竞争秩序,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情况;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构建情况;3. 文化机构和场所(如:剧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书店、城市书房、艺术空间等)发展情况;4.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基础情况,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情况。
旅游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等级标准1. 引言旅游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市场主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他们的信用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旅游市场的秩序和发展。
2. 信用评价等级标准的意义在旅游行业中,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对整个市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为了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行业整体信用水平,制定并实施旅游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等级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项标准可以对市场主体进行全面评估,客观反映他们的信用状况,为消费者选择合作伙伴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促进市场主体自觉提升信用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 评价指标和标准对于旅游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等级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资质、行业经验、信用记录、守法诚信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
同时还可以结合市场主体的规模、发展阶段、创新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以实现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这些指标将有助于准确反映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并为行业内部各类主体的信用行为提供了规范。
4.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旅游行业的观察者,我认为制定旅游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等级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这样的标准,可以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增加市场透明度,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也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健康竞争,提高消费者的选择自由度,从而推动整个旅游市场朝着更加规范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5. 总结旅游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等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整个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可以实现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全面评估,为市场各主体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这一问题,并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等级标准,是指对旅游行业中的各类市场主体进行信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以便于消费者选择合作伙伴,促进市场主体的信用提升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评估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和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其影响因素和模型评估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国家政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旅游减税政策、旅游扶贫政策等,为国内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带动了旅游需求的提升。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也为国内旅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文化因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国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为旅游业提供了宝贵资源。
文化因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他们追求独特的文化体验,推动了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
技术因素:科技的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在线预订、智能导游等成为了可能,提高了旅游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使游客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风貌。
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选取一系列关键指标,如政策支持力度、GDP增长率、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
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这些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以反映不同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
在确定评估指标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估。
这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A),通过计算各因素与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评估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
还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估。
在数据来源方面,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旅游部门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途径获取。
对于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和筛选,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旅游产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摘要:旅游产业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旅游产业的评价体系做了总结和阐发,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潜力1.旅游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全球第二大创汇产业, 同时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部门, 各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日益重视。
田中喜一( 1950)、Porter ( 1969) 及 Bekhter( 1974) 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旅游产业的主要性质及旅游活动运行的主要特点[ 1]; K rapt ( 1954 ) 和 M.Troisi ( 1955) 对旅游投资与收益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游客开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增长与就业研究中, Adwar dyi n 、Mar ktle ( 1978) 同美国商业经济发展局 ( 1981) 均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 2]。
我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较晚, 但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 许多学者在该领域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孙尚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旅游产业进行了战略、规划、项目的深化研究[ 3]; 唐留雄( 2001) 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各种关系的研究入手, 完整地阐述了旅游产业经济特征[ 4]。
2.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2.1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由于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 ,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而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通过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 ,可以清楚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以便区域旅游管理部门针对优势和不足提出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具体战略。
旅游产业竞争力, 是旅游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争夺旅游客源市场和产业发展要素以获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
国际上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从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
目前,旅游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外方面,K.Metin和 R.Mike 构建了包含软指标和硬指标在内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土尔其相对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国的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5]。
J.E.Michael 和N.James 认为,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既包括旅游的核心资源和吸引物,也涉及旅游供应商,在对香港市民和旅游企业界人士进行广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 IPA(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分析了香港旅游业竞争力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
我国的学者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成果也比较零散,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 ( 1996) 较早对旅游竞争力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并对我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黎洁、赵西萍( 1999) 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如郭阳旭 ( 2000) 和李葆盛( 2000) 均将竞争力理论应用于实证进行研究。
万绪才、李刚、张安等人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地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7]。
冯学钢与赖坤专门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竞争力与旅游业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8]。
苏伟忠、杨英宝和顾朝林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选取郑州市与北京、南京、西安三个城市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9]。
朱应皋与万绪才对全球旅游 11 强(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0,11]。
2.2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指标构建2.2.1区域旅游竞争力构建的原则在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在考虑到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便于在实际中应用。
根据实际需要, 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完整性。
由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要尽可能地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以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性。
( 2) 针对性。
在产业竞争力指标的选择过程必须针对所研究的对象, 特别是要突出区域特色, 如当地政府的作用和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 以及旅游产业特点,如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空间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 3)可行性。
筛选评价指标的过程,要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地分析所选指标的经济含义,但同时必须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量化指标,对数据难以获取的指标要作适当的舍弃。
( 4)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考虑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许多因素都是无法用定量指标描述,而这些因素又是评价中所必须考虑的,因此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2.2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 是正确评价旅游业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影响旅游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及其内在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将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本层次概括为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他条件三方面。
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可从知名度、垄断度、品位度、丰度四方面考察; 社会经济条件评价着重于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来源、旅游人力资源 (指掌握高科技和丰富的旅游科学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很高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企业(指旅游企业的规模、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政府扶持、民众支持等方面的评估与分析;其他条件包括区位条件、环境条件;国际旅游业绩选取国际游客数和国际旅游收入两个指标,由此构成第二层评价指标域。
再将第二层的部分指标具体细分,构成第三层评价指标层,具体如表1 所示。
表 1 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Tabl e 1 The ratio of int ernational compet itivenessassessment factorin touri sm indust ry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确定权重的常用方法有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本文评价因子权重值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辅以德尔菲法,并借助计算机处理获得。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 向有关专家发放征询卷,根据征询结果确定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标定系列得出相应的标定值(即因子间重要性比较标定值)[2]。
第二,列出各因子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并计算各行特征根值3, , , n; n 为评价因子数目)[ 3]。
第三, 求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Qi= Ti / 2ni= 1Ti ( i=1, 2, 3, , , n)。
为了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发出征询卷120份, 回收111 份。
通过对原始有效数据处理,并根据上述方法,参照有关研究成果,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表1)。
3.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3.1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国内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起始于 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主要是对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业区域协调及某一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等进行研究。
彭一万( 1985) 和刘明信 ( 1986) 等分别对某一个具体区域旅游联合发展进行了探索[13] [14]; 涂人猛( 1994) 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15]; 郭康( 1995) 对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研究不够深入。
还有一些学者对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因素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王水泉 ( 1996) 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指出旅游业向中西部扩展的趋势, 分析了旅游业的特点和四川省甘孜州旅游资源潜力优势, 提出了发展甘孜旅游业的措施。
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中,王森( 1998) 以江苏省为例, 提出了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在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下, 积极发展旅游支柱产业。
李新运等 ( 1997)、李瑞和刘长运( 2000) 及徐玖平等 ( 2001) 分别在分析区域旅游开发潜力时,分析山东、南阳和西藏的评价指标都选择了资源条件、效益和开发条件三个要素, 且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评价[16] [17]。
马勇( 1997) 针对性的将区域旅游资源持续发展潜力进行细分, 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的定量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但仍以资源为导向, 忽视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旅游客源市场特点以及旅游企业经营能力等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缺乏旅游产业观念。
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要素的刺激下, 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潜在的、能够发挥出来并能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特定的旅游区域是否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 而要有效挖掘和提升这种潜在能力又依赖于对其正确客观的评价。
3.2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指标构建3.2.1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因素分析目前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的理论与方法仍有所不足, 现有研究落脚点仍以资源为导向, 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 大部分研究以大量的定性描述为主, 缺乏量化分析, 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不够, 操作性较差。
一般只运用几个有限的指标来评价某一个区域的区域旅游发展潜力, 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评价指标体系来适用于大多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说服力不强。
针对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在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提炼之后, 选取了几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旅游开发的效益、各种社会经济支撑和开发条件来评价区域旅游的发展潜力。
( 1) 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就是指在这个旅游资源复合系统里, 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支撑其发展所具有的潜在能力, 是从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方向上反映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 2) 旅游市场潜力不仅包括旅游市场的需求空间、还包括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等, 它的大小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空间大小。
旅游市场潜力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保证。
( 3) 旅游开发的效益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由于旅游产业是集环境、资源、资金、人力和智力于一体的综合产业, 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的系统工程[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