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学基础 实验五 肿瘤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课时安排:每章节2学时,共10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掌握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 熟悉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4. 能够分析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并进行初步的病理诊断。
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2.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3.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4. 肿瘤的诊断标准5. 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初步诊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和诊断标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肿瘤病理切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病理切片观察:评估学生对肿瘤病理形态特点的识别能力。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肿瘤诊断能力的运用。
二、第一章节: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介绍肿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2. 肿瘤的分类:讲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分类及区别。
3. 肿瘤的命名原则:介绍肿瘤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互动问答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巩固知识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的理解程度。
三、第二章节: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 肿瘤的病因:介绍肿瘤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等。
2. 肿瘤的发病机制:讲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分子机制。
3. 肿瘤的临床表现:介绍肿瘤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肿瘤的临床表现。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理解程度。
病理肿瘤实验报告病理肿瘤实验是对于肿瘤性疾病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我们选用的是小鼠的肿瘤模型,通过肿瘤移植的方式观察小鼠体内肿瘤的发展和生长。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机制,以及寻找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中我们选用的是癌细胞株,将其制成悬液。
选用的小鼠是BALB/C小鼠,体重为18-20g。
实验所需的药品包括缅因,0.9%生理盐水。
2. 小鼠移植手术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将癌细胞悬液注射到实验组小鼠皮下,对照组小鼠注射0.9%生理盐水。
每只小鼠注射0.2ml的悬液/盐水。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和健康状况在注射前观察和检查,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肿瘤生长和发展的观察在注射后的第7、14、21天和28天,对肿瘤进行测量和观察。
通过肿瘤大小的增加和质地的变化来评估肿瘤生长和发展的情况。
同时也观察到了小鼠体内的转移情况。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注射后第7天,实验组小鼠的皮下明显出现了可触及的肿块,对照组小鼠皮下无异常。
在实验组小鼠中,肿瘤生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到第28天,实验组小鼠的肿瘤有明显的质地硬化和溃疡的情况,而对照组小鼠在皮下未出现肿块。
在观察小鼠的转移情况时,我们发现实验组小鼠在注射后的第21天,体内出现了明显的转移灶,其中从肿瘤移植处向淋巴结、肝脏、卵巢等组织扩散。
这显示了癌细胞的侵犯能力和转移能力很强,同时也提示着肿瘤的治疗对于预防肿瘤转移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肿瘤在小鼠体内的发展和生长过程中的大致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癌细胞对于组织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确实很强。
同时,也可以看出肿瘤治疗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针对肿瘤的特点,开发出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并加强癌症的预防措施。
我们的实验结果将为肿瘤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实验五肿瘤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肿瘤标本和切片的观察,从肿瘤的细胞与组织的分化、生长方式、生长速度,有无转移以及对机体的危害等各个方面比较良性肿瘤和恶性瘤的异同及各自的特点。
2.掌握肿瘤组织结构与细胞形态的异型性。
3.掌握常见肿瘤的分类、命名原则。
4.掌握上皮性肿瘤(结肠腺瘤、结肠腺癌、鳞状细胞癌)的特点。
5.掌握间叶组织肿瘤的命名原则。
6.掌握肉瘤的特点及其与癌的区别。
7.观察常见肿瘤大体标本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
【病理组织观察】
(一)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颜色、质地、表面、切面、重量、数目、邻近关系等,根据理论知识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质。
2.镜下观察低倍镜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
观察肿瘤的实质与间质;肿瘤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肿瘤细胞的排列;肿瘤细胞与间质的位置关系。
高倍镜重点观察肿瘤细胞核的大小、形状、染色,判断有无病理性核分裂。
根据理论知识进一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质。
(二)观察内容
1.多媒体、录像
2.肉眼观察、镜下观察
肉眼观察镜下观察挂图、幻灯片
2.乳腺纤维腺瘤
3.鳞癌
4.肠腺癌
5.纤维瘤
6.脂肪瘤
7.子宫平滑肌瘤
8.纤维肉瘤
9.骨肉瘤
10.黑色素瘤2.鳞状细胞癌
3.肠腺癌
2.原位癌与侵润癌的区别
3.乳头状瘤的镜下观
4.鳞状细胞癌的镜下观
5.腺癌镜下的四种表现
6.乳腺癌的肉眼观和镜下观
7.7.纤维瘤和纤维肉瘤的镜下
区别
肉眼观察
1.乳头状瘤乳头状肿物突出于皮肤表面,其基底有一细蒂与皮肤相连。
切面肿物表面为乳头状增生的上皮组织,中心部为灰白色结缔组织间质。
2.乳腺纤维腺瘤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包膜完整,灰白色,质韧。
3.阴茎鳞癌阴茎头部见菜花状肿物,灰白色,质脆,可见坏死。
切面可见灰白色癌组织浸润,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4.肠腺癌肠腔内有不规则形肿物突出于腔面,灰白色,质脆,表面凸凹不平,可见坏死及破溃。
切面见癌组织向肠壁呈浸润性生长,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5.纤维瘤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
切面灰白色,质韧,可见纤维束呈纵横交错编织状。
6.脂肪瘤多呈分叶状,表面有一层菲薄而完整的包膜,黄色,质软。
切面有油腻感。
7.子宫平滑肌瘤在子宫肌壁间、粘膜下、浆膜下可见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装肿瘤,境界清楚,有包膜。
8.纤维肉瘤大小不等结节状,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无完整包膜。
切面呈粉白或灰白色,质细腻,似鱼肉状。
可见出血、坏死等继发性改变。
9.骨肉瘤长骨一端见一梭形肿物,灰白、质实,可见出血、坏死及囊腔形成。
肿瘤破坏骨皮质并侵入周围软组织,同时侵破骨髓腔。
10.黑色素瘤突出于皮肤表面,形状不规则,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基底部侵及肌肉。
镜下观察
1.肠息肉样腺瘤肿瘤主要由大量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不等,排列紊乱。
细胞为
高柱状,多数为杯状细胞样,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细胞及核形态、大小较为一致。
间质为结缔组织,并有少量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等。
2.鳞状细胞癌镜下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癌细胞团(即癌巢),与周围结缔组织间质界限清楚,并浸润至深层组织。
分化好的鳞癌癌巢由外向内与正常鳞状上皮相似,癌巢中心可见角化珠。
有处可见细胞间桥。
分化差的癌巢无角化珠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
间质中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
3.肠腺癌正常结构破坏被癌组织取代。
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整的腺管样,并侵及粘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
癌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核大小不一,核大深染。
并可见较多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像。
三、思考题
1.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切片后,如何区别肿瘤的良恶性?
2.如何理解肿瘤的异型性和肿瘤转移?
3.肿瘤分类的依据有哪些?如何命名?请举例说明之。
6.在病理形态学上癌和肉瘤的区分原则是什么?
7.描述肠息肉状腺瘤、肠腺瘤、肺转移癌的肉眼形态特征。
描述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的显微镜下形态特征。
8.绘出皮肤乳头状瘤及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结构。
四、病案讨论
【病史摘要】
患者,女,45岁。
半年来右乳房无任何诱因长—肿块,由粟子大增大到核桃大、不痛。
半个月前破溃,流出大量坏死物质。
查体发现右侧乳房外上方有一个鸡蛋大肿块,表面破溃。
与周围组织牢固粘连,右腋窝淋巴结肿大。
手术见切除肿块为灰白色、质硬,与正常乳腺组织境界不清。
镜下观察瘤细胞形成实性细胞巢,多无腺腔形成,瘤细胞呈立方形.椭圆形,可见到核分裂象。
间质结缔组织多少不均,偶可见淋巴细胞。
摘除的淋巴结所见同肿瘤组织。
【讨论】
1.本例诊断是什么?其诊断依据有哪些?
2.试用病理学知识解释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