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民居外大门装饰
- 格式:pdf
- 大小:846.47 KB
- 文档页数:3
白族民间“神兽”——瓦猫文山州博物馆收藏一组白族民间“神兽”——瓦猫。
瓦猫又叫“神猫”、“降吉虎”、“四不像”、“镇山虎”、“辟脊虎”、“吉祥虎”、“脊祥虎”或“降脊虎”。
人们便习惯地统称为瓦猫。
瓦猫,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的镇宅物之一,是一种以虎为原形,融宗教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传统土陶民俗用品。
瓦猫,是云南独有的镇宅“神兽”,分布较为广泛,云南全省各地、州均使用。
瓦猫样子似虎类猫,选取的是虎和猫身上最凶恶,最有代表性的那部分。
其原意是能食“鬼”的老虎。
民间一般在建新房的时候将瓦猫安放在正房屋脊的正中间,背对院落,面向远方,凝视苍穹,有避邪纳福、镇宅之用。
今天仍广泛流传于丘北县的马者龙、布宜等白族村寨相传沿用民间吉祥物“瓦猫”。
因其形象颇似蹲于屋脊上的家猫而得名。
瓦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多重的文化功能和文化蕴涵。
,成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门户“守护神”,形成了“瓦猫”文化。
瓦猫是白族独有的镇宅“神兽”,它源自对虎的崇拜。
作为一种民俗,瓦猫现已不单是镇宅之物,也是房屋的装饰之物。
白族的民间艺人在创作各种瓦猫的过程中,融入了民族集体审美意识,异常的形态和夸张的造型,给人以玄妙而富有情趣的审美感受。
任何一种艺术的形成均有其文化背景。
使用瓦猫镇宅便是虎崇拜的一种表现。
虎是中国最早的图腾之一。
人们对虎的崇拜,实质上是对力量的崇拜。
在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类除了以人们为求生存,希望能惜助某种“神力”来保护自己,取得心理上的慰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崇拜从早期对太阳、火、雷电、雪、动植物等自然的崇拜,转变成对意想出来的龙、凤、麒麟等物的崇拜。
随后,这些意想出来的龙、凤、麒麟等成为统治阶级的象征,而虎则成为百姓的守护神。
丘北县马者龙村白族民间艺人李绍荣,对瓦猫艺术创作有独特研究,他创作的瓦猫以夸张的手法,是由白族人民对虎的崇拜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用品。
作为镇宅“神兽”之物——瓦猫,百姓希望它以虎的威力驱鬼避邪,保护自己的家园。
浅析白族与徽派民居建筑装饰符号之比较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形态和特征均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个性。
白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一个为少数民族奇葩,一个为中原文化结晶,在其形态和装饰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之美。
现将二者装饰元素提取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民居建筑部位装饰符号的分析民居建筑的装饰符号着重体现在门、墙、窗、瓦四个方面。
(一)门头民居大门门头是重点的装饰部位之一。
自古被百姓认为是全家的“面子”,因此常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大作装饰以满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徽派民居素雅质朴,但对宅门却着力装点,精工细作。
在徽州,没有相同的村落,也没有雷同的门。
徽派民居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门多为随墙门。
门头上覆石、砖或木构屋面罩住门框,屋面高度低于院墙者成为门罩;门头上施数重砖砌之枋,或加牌科等装饰,其上屋面高度超出两旁之墙者称门楼,或称“牌楼门”[1]。
门罩装饰以砖雕为主,明代精炼古朴、相互对称,注重实用,景物贴合紧密,与汉代画像砖相仿。
到清代砖雕技艺逐渐成熟,透雕、深浮雕、镂空雕被广泛应用,更加奢华细腻。
其色彩以灰白色调为主,这与徽州人民追求淡泊洒脱的心境有关。
形式多样,如:“龛式”、“门楣式”、“悬柱式”、“双柱落地式”、“四柱落地式”等。
题材丰富,有神话、戏曲、风俗民谣等。
以动植物为主的有狮子、麒麟、蝙蝠、仙鹤、石榴、葡萄等象征吉祥喜庆的图案。
相比徽派,白族民居加入了自己本民族的特点,装饰更为繁琐,色彩艳丽、图案众多。
装饰手法有石雕、木雕、泥雕、彩绘,相比徽派的砖雕更加多样。
色彩上多采用红、黄、蓝等鲜艳色调,极富少数民族特色。
结构上一般采用对称的手法,往往是三段屋檐呈“山”字形,中间一段较高,另外两端齐平且相对较低。
也有四角屋檐,高高翘起,檐下斗拱相互重叠,结合书法、彩绘、雕塑等艺术形式饰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文房四宝等图案[2]。
有的以木雕装饰为主,在深色底漆上辅以精工雕刻。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一、建筑特点1.结构简洁:云南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简洁明了,常见的有单层或两层的独立房屋,采用木结构或石结构。
屋顶多采用坡屋顶或平券屋顶,屋脊多为直角形,屋顶外面有石板覆盖。
2.布局合理:白族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遵循“三进”、“四合院”的原则,即有前进、中进、后进,各进之间通道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以保障家庭生活的私密性。
3.外观简洁:白族传统民居外观线条简洁,墙体多采用石砌或黏土砖砌,外墙没有过多的装饰,保持纯洁质朴的特点。
二、装饰特点1.装饰花纹: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花纹丰富多样,通常以寓意吉祥如瑞云、阳光、树叶等,同时还会运用一些动植物的形象,比如葡萄、花朵等,这些花纹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彩绘壁画:白族传统民居内部墙壁经常布满彩绘壁画,壁画的主题往往与白族的宗教信仰有关,如白族民居常见的有八卦、孔雀、龙凤、花鸟等,这些壁画极富艺术性和装饰性,为民居增添了色彩和韵味。
3.雕刻工艺:白族传统民居的家具和装饰物常常采用雕刻工艺进行装饰,如木雕、石雕等。
这些雕刻工艺精湛,常用来装饰门窗、梁柱、墙壁等部位,使整个房屋更加华丽独特。
4.织物装饰:白族传统民居装饰中,织物也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常被用来装饰床上四周的帐幔、窗帘、靠垫等,以及地板的地毯等。
织物的图案多是以民族花纹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风格特点1.浓厚的地方特色: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装饰元素和风格通常与白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白族的独特文化。
2.质朴、自然的风格:白族传统民居装饰风格注重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繁杂装饰,彰显了白族人民淳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统一3.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又满足了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4.丰富多样的装饰方式: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彩绘壁画、雕刻工艺等传统技艺,也有织物装饰、摆设物等,凸显了白族装饰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及吸取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结晶。
白族村庄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如照壁门楼、坡顶屋面、白墙灰瓦、流檐飞阁、大理石屏、淡墨彩画及精美木雕与石雕等,由此体现出白族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
云南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白族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也是白族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物质形态,因此白族民居从整体空间至细部装饰、从室外至室内及从选址至营造的方方面面均凝聚着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侧重谈论云南白族民居装饰的特点及风格,以期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启发。
建筑装饰是一种以建筑实体为依附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因此装饰对充分表现建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采用四合院式,因此白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建筑的用料、造型、结构及装饰均体现出白族的民族特色,且白族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因此十分讲究对室外的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具体由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及装饰手法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庭院景观陈设、色彩搭配及用材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侧重从装饰手法角度浅析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1)木雕装饰工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子门、吊柱、横坡、走廊栏杆及板锯等部位普遍采用木雕装饰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雕刻饰艺术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及艺术手段对建筑形象进行雕刻加工与美化的雕饰门类。
木雕有贴雕、圆雕、浮雕、线雕、嵌雕、透雕等类别。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多由剑川木匠所创作,且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便影响着剑川白族木雕艺术。
白族民居的窗户、斗拱、梁柱、隔扇及横坡等部位均刻有剑川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各图案纹饰多取自中原地区的牡丹、龙凤、鹿及马等传统题材,但白族工匠融合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及生活情趣,由此创作出二龙抢宝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
浅析白族民居作者:裴颖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4期摘要:白族民居是少数民族中建筑中、文化蕴涵最丰富的住宅形式,无论从规模还是特色上,都是相当的精彩,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有着密切的关系及不同,具有白族民居当中的装饰元素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白族;民居;装饰一、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特色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
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桃檐飞角青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
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言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绘图画。
白族民居中的门窗更是经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
民居正房中间的门,白族人称为隔扇门,是木雕艺术最精彩的地方。
白族格扇门的雕刻非常讲究,每扇门上镶有4幅精美的木雕画,6扇门就有24幅之多,其中的12幅是主画面,内容大多以一些中国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雕刻镂空成精美的图案。
这样既美观,又便于采光和空气流通。
在隔扇门的主画面之间和上部,还配有两幅装饰图案。
这些木雕图案一般选用的是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和蕴含富贵、平安的花卉图案。
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层层相连,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山墙则以白灰粉刷,山尖呈三角形,其上用水墨绘以云纹、如意纹、莲花、菱花纹等吉祥图案。
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明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浅析作者:张春明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白族在全国都有分布,其中居住在云南的白族是最集中的。
在本次论文里面,我将与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为例,剖析白族民居特点及建造技法。
文章中简要交代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对环境和气候进行分析,着重介绍白族民居构架类型和建造工艺,从而了解白族建筑的构造特点及其与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建造技法传说,时候有兄弟两人,叫做盘古和盘生。
在一次出海捕鱼时偶然捕获了龙王太子,龙王因此暴怒,连降七年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湮灭了日月,天地瞬间陷入黑暗。
兄弟俩杀了龙王自己创造天地,因变得不完整,就用云来补天水来填地,但是天地任然摇晃不稳,于是兄弟两就搬来四座大山和四只鳌鱼顶住天地,天地最终造好后,但是二人却一同死去。
洪水中,有兄妹两赵玉佩和邰三妹藏在金鼓里躲过灾难,结成夫妻,生子繁衍后代,这就是居住在苍山之下,洱海之边的大理白族来源的传说。
虽然白族在全国都有分布,但最为集中的确是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这里是白族人民最为集中的居住地。
这里主要有山地、平坝、河谷三种地形,因为这里属于高原季风气候,有干湿季之分而无冬夏之别,除部分河谷地带和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四季如春之称。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结构属于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很具代表性的木骨泥墙式的土木建筑。
它基本上传承了云南汉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又自有发展,把木结构的力学和美学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许多过去大户人家留下来的房屋中,不难发现许多官式与民式结合的影子,这是由于历史上云南远离汉封建文化中心,受建房等级制约相对较小而造成的。
大理现存很多明代、清代民居,而且保护地很好,如今仍在使用。
其中不乏许多封建豪绅与官吏的大宅,结构复杂讲究,装饰精美,构造灵巧;同时在众多普通民居之中,可以体会到最简洁的木结构的风采,而且这正是传统民居结构的精华所在。
以下就从不同方面对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进行表述与分析。
白族建筑中的门楼是啥样的?又有何特别之处
>门楼即大门,白族很注意修建和装饰。
大门的方位,正房面东的一般开在东北角,正房南向的一般开在东南角。
大门的取向不能正对着堂屋,一般进大门后,要由西向南先转一个弯角进入院内。
若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回避的,进门后都要建一堵照壁作遮拦,由照壁两边进入院中。
白族建筑的大门都有门楼;门楼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厦门楼,民间称“三滴水”门楼。
其建筑历史悠久,建筑手法成熟,格式固定,一般都是三间牌楼形制,其中又分“出角”和“平头”两种。
出角是指在门楼的顶部有两层翘起的翼角,檐下有斗拱装饰,极为华丽多彩。
斗拱装饰或为木质,或为泥塑,气势雄伟壮丽。
木质斗拱端头的跳头多雕成“龙、凤、兔、象、花卉”等图案,斗碗雕成八宝莲花,外饰彩色油漆,或用木质本色,突出雕刻艺术的精妙,有的用彩色贴金油漆装饰,显得更加富丽辉煌。
’下层翼角下的斗拱较顶层的斗拱小些,雕芒和上层相似。
斗拱以下是重重楼空的花访和砌有大理石的八字墙。
大理石有彩花图案,配以名人诗句。
此种门楼多为富贵和仕宦人家的宅第。
平头有厦门楼多为传统的“三滴水”屋面有厦大门,斗拱较为简单,注重绘画和装饰。
门楼下为灰白的粉墙,绘有各种图案,淳朴大方。
这类门楼多为农村白族居民采用。
另一种是无厦门楼,多用砖雕、泥塑、镶砖手法修建和装饰,门顶一面厦出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所以又叫“三滴水门楼”,特点是简朴大方,为一般民居采用,建筑形式无固定的格局,还在发展和变化之中。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白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楼房。
整座民居的左、右、后三面都用一尺见方的石头砌成两米左右的墙基,其上用土基砌成墙体。
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 形成前出廊的格局。
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间之间和楼板照面林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木林,称为〃穿林〃。
穿林是白族木匠的一项杰出创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 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
木柱脚多设有柱石,以防潮湿。
在整幢民居中,双层重檐是主要的特点,科学实用。
楼上的屋檐下通常有一个平台,可以挂晒粮食,放置花木,同时可使阳光进入,适宜居住。
下层屋檐前伸,可以保护房屋的木结构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宽阔的台阶走廊则成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间。
三开间的房屋中,中间为堂屋,装有六扇木雕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有红白喜事才全部打开或取下。
堂屋内设有神龛,一般不住人,一般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
两侧房屋住人,楼上房间通常作储藏室,人口较多的家庭有时也住人。
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
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二、白族民居大门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
白族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白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而闻名。
以下是白族民居的一些建筑特色:
1.布局方式:白族民居通常采用“三坊一照壁”的布局方式,即三座房屋加上一个照壁
围成一个院落,主房位于中间,两侧是厢房。
这种布局方式注重对称和平衡,给人以稳重、端庄的感觉。
2.建筑材料:白族民居主要采用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建造,尤其是土墙和石头的使
用非常普遍。
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既降低了建筑成本,又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3.外观造型:白族民居的外观造型简洁明快,多采用直线和几何形状,给人以质朴、
大方的感觉。
同时,在细节处理上非常考究,如门楼、窗花等部位的雕刻和装饰都十分精美。
4.内部结构:白族民居的内部结构也很有特色,通常采用“间”作为基本的单元,根据
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进行组合。
同时,在房屋内部也常常设置天井、廊道等空间,增强了室内通风和采光效果。
5.装饰艺术:白族民居的装饰艺术也是一大特色,尤其在木雕、石雕、彩绘等方面非
常出色。
在民居内部,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门、窗、隔扇等,以及石雕的柱础、门框等。
此外,在墙壁和天井上也有精美的彩绘和图案。
总之,白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审美观。
大理白族建筑特点大理白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白族在大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建筑材料的选择大理白族建筑常常使用质地坚硬的石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主要是因为大理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各种类型的石头,因此白族人民也就善于利用石头来搭建房屋,保证了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不仅如此,白族建筑中的木材也非常重要,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松木、杉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在装饰方面也非常灵活。
二、“三进一天井”式布局大理白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三进一天井”式布局。
整个建筑通常由前厅、中厅和后厅组成,而厅之间则通过天井相连。
这种布局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光线,并实现通风和采光的效果。
天井在建筑中也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经常以花岗石铺设,或者用来栽种花草树木,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生机。
三、雕刻与装饰大理白族建筑的装饰十分讲究细节,常常运用雕刻技艺来装饰墙面、柱子和门窗。
这些雕刻通常以民间传统的图案和图腾为主题,如龙、鸟、花等,展现了白族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墙面上常常涂绘各种吉祥和祈福的符号和图案,以增加气氛和祈福之意。
四、室内与室外的融合大理白族建筑通常将室内与室外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天井以及通风窗等形式,将室内与室外的景观相连。
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增添建筑的美感,也为居住者提供了更为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五、承载文化和民俗大理白族建筑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白族人民在建筑中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无论是建筑材料的选择,还是布局和装饰的设计,都体现了白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总结起来,大理白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其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三进一天井”式的布局,以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室内与室外的融合,展现了白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及基本构造白族民居平面布局多以三个开间组成一坊为单元,两边住人。
开间一般3.3米至3.6米。
中间为堂屋,开间一般为3.6米至3.8米。
进深5至6米。
前设走廊,前檐柱至金柱中距1.8米至2米,单层走廊上盖瓦屋面.并有大出厦和小出厦之分。
楼层走廊安木栏杆。
民居一般为二层,硬山屋顶。
庭院布局一坊单元房子,可以单独加围墙、厨房、厕所等建成为一般普通民居建筑。
也可以组成“三坊一照壁”的形式,即由三坊单元房子同一方围墙即照壁组成三合院。
在“三坊一照壁”中主房比厢房室内水平高15厘米左右,主房与厢房的交接处在转角小厦上设麻雀台及二个漏阁,漏阁一般由比主房进深及开间浅小的二间房子组成,连接于主房并用围墙联系组成小天井,漏阁可做厨房及堆放杂物用。
“四合五天井”可以做成有走廊小厦瓦屋面,四坊房子楼层相互不连通的式样。
也可以做成四坊房子楼层相互连通不设小厦瓦屋面,而是设楼层走道为木栏杆的形式。
白族民居一般都是石木结构或土木结构。
青筒板瓦屋面,墙裙及墙角是用麻条石支砌成直立平放的形式,后檐墙、山墙墙裙以上用毛石墙或土基墙。
屋面出檐除正面两山墙内皮之间做成木椽出檐外,其余抬青石板飞檐石,后檐墙抬大号飞檐,山墙抬中号飞檐,正面墙角抬青石板虎牙,在飞檐石下还安飞砖、飞瓦。
屋面檐口飞檐石的设置是白族民居区别于其它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别具一格。
白族民居的木结构大架是做成古建构架结构,屋面硬山形式,有五架梁、七架梁等之分,根据房屋进深决定梁的架数。
大架一般做成金片结构或工字形构架结构。
大架是用立柱和横梁以榫卯组合,数层重迭的梁架逐层缩小加高,直到最上一层承托梁檩中脊。
屋面檩条除屋脊是用三根即一根枋木挂枋,两根圆木盖梁叠合外,其余为一根枋木挂枋和一根圆木盖梁叠合。
挂枋下再设千斤担。
在檩条间根据板瓦宽度钉椽子。
建筑物重量全部由构架承担。
墙壁只起围护作用。
楼面承重梁多用二根大枋叠合组成,上面再加扣承枋,控制楼楞位置。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特色浅析作者:许丽苹李纶向颖晰文雅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2期TEXT/许丽苹李纶向颖晰文雅一、大理白族民居所适应的自然环境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大理市属于地震易发区,白族民居建筑在架构上采用了一些有效的防震措施;由于大理地区风大,且风向多为西南风和南风,所以,房屋大多数为坐西朝东,这样既避免风直接吹进屋内,且由于大理西高东低,该朝向便于采光;由于大理地区在雨季时期雨水较多,在建筑上民居的屋顶均为瓦顶,且用“封火檐”,以避免大风将瓦片吹掉,增强防风的功能。
二、大理白族民居装饰特点大理民居最大的装饰特点就是民族个性,每家每户都有所不同,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的个性特点在于它的装饰艺术方面[1]。
白族民居具有建筑功能实用性,布局灵活性,设计多边性,构造合理性,材料使用的经济性,外观造型的民族审美性,反映出白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三、喜洲典型民居建筑装饰特色浅析1、严家大院民居建筑装饰严家大院由一进四院和一栋洋楼别墅组成。
为“六合同春”式白族民居,两院通过楼上的檐廊相连为一个整体,为“三坊一照壁”形式和四合五天井形式组合而成的院落,主房四方均居西,每院风格不同,各门的立柱、飞檐、灰雕等做工精细彰显气派。
(1)门楼装饰严家院正门门楼为三叠水的形式,类似一个小三开间的牌楼,它有两个形式的门楼(图1),一种:为“平头”有厦门楼,屋顶两端起翘稍短,这是白族传统的瓦木结构门楼形式;另一种门楼形式是纯欧式装饰的砖石结构门楼形式,这就形成了白族民居中典型的在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风格,大门做成拱形形状,颜色为中国红和黑色搭配,显示了典型的民族特色,檐下有排列整齐的斗拱装饰,拱形门上部以浮雕彩画装饰,边梃两侧贴有门联,门框上部有门簪装饰,门簪上雕有动物装饰,在门簪上部安放匾额,大门两侧的墙壁为不加粉刷和贴面材料的“清水墙”[2],其上面的砖缝用灰浆勾填,防止雨水侵入的同时看起来更为整洁、朴实和干净,下方墙裙用青石板制作,台基是用自然石砌成的“如意踏跺”形式,为三级阶梯,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
浅析白族与徽派民居建筑装饰符号之比较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形态和特征均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个性。
白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一个为少数民族奇葩,一个为中原文化结晶,在其形态和装饰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之美。
现将二者装饰元素提取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民居建筑部位装饰符号的分析民居建筑的装饰符号着重体现在门、墙、窗、瓦四个方面。
(一)门头民居大门门头是重点的装饰部位之一。
自古被百姓认为是全家的“面子”,因此常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大作装饰以满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徽派民居素雅质朴,但对宅门却着力装点,精工细作。
在徽州,没有相同的村落,也没有雷同的门。
徽派民居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门多为随墙门。
门头上覆石、砖或木构屋面罩住门框,屋面高度低于院墙者成为门罩;门头上施数重砖砌之枋,或加牌科等装饰,其上屋面高度超出两旁之墙者称门楼,或称“牌楼门”[1]。
门罩装饰以砖雕为主,明代精炼古朴、相互对称,注重实用,景物贴合紧密,与汉代画像砖相仿。
到清代砖雕技艺逐渐成熟,透雕、深浮雕、镂空雕被广泛应用,更加奢华细腻。
其色彩以灰白色调为主,这与徽州人民追求淡泊洒脱的心境有关。
形式多样,如:“龛式”、“门楣式”、“悬柱式”、“双柱落地式”、“四柱落地式”等。
题材丰富,有神话、戏曲、风俗民谣等。
以动植物为主的有狮子、麒麟、蝙蝠、仙鹤、石榴、葡萄等象征吉祥喜庆的图案。
相比徽派,白族民居加入了自己本民族的特点,装饰更为繁琐,色彩艳丽、图案众多。
装饰手法有石雕、木雕、泥雕、彩绘,相比徽派的砖雕更加多样。
色彩上多采用红、黄、蓝等鲜艳色调,极富少数民族特色。
结构上一般采用对称的手法,往往是三段屋檐呈“山”字形,中间一段较高,另外两端齐平且相对较低。
也有四角屋檐,高高翘起,檐下斗拱相互重叠,结合书法、彩绘、雕塑等艺术形式饰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文房四宝等图案[2]。
有的以木雕装饰为主,在深色底漆上辅以精工雕刻。
白族建筑中的门作者:杨梅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2013年第05期“中国建筑的构思是由内部向外部看的,而不象我们西方国家的街道每幢房屋都高傲地向路人表明它的身份、地位和美观。
”英国人帕瑞克·纽金斯认为,中国建筑有一种“冷淡的魅力”,一堵单调的长墙拒人于千里之外,只除了上面那扇谜一样的门。
要看清楚一座建筑的面貌只有走进门去。
作为民居建筑的入口,门处于建筑的显要位置。
在较多少数民族中,门的形式都比较讲究,白族民居的门楼是白族民居建筑以石雕、彩画、石刻、大理石镶嵌,形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整个门楼端庄宏伟、均衡对称、高雅古朴,和谐优美,为较大院落所采用。
白族民间把“三滴水”(图一)门楼称为庭院的“龙头”(图二)。
大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贴嵌式贴嵌式大门(图三)顾名思义就是贴在墙上的门。
这种门实际上是在外墙上预留一个门洞,两旁砌门墩,上加过梁和瓦顶,施工简单,而,且造价低廉,是普通人家乐于采用的样式。
还有更为简单的是直接在门洞上方加一个小屋顶,算是标识门的位置。
最初的门头是木制的,由左右两个“牛腿”斜撑出一面坡的屋顶,用来遮日挡雨.后来渐渐演变成一种单纯的装饰,而且屋顶出挑得越来越小,屋澹下的装饰越来越复杂,门头变成了门脸、门罩.云南大理地区为了抵抗风雨和强烈的日照,住宅多为天井院形式,四周围以高墙,大门多用贴嵌式。
另外,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的大门根据出檐与否分为有厦门楼和无厦门楼两种.有厦大门以“三滴水门楼”最为精美,飞搪起翘,斗拱层盛,还饰以大理石和泥塑,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无厦大门则直接在门洞上进行装饰,有些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做成圆拱。
2.独立式独立式门(图四)楼应用也很广泛,它的位置比较随意,不必依附在外墻上,形式也很多,总的说来可以分为单段式和多段式两种。
这里的“段”是大门外立面的纵向划分,因为不属于屋门,所以不能用“间”,权且以“段”来划分。
单段式独立门楼在大理地区广大农村随处可见,白族四合院中常在门洞上方将院墙升高,上面加一元宝脊或清水脊的屋顶,俗称“小门楼”的大门也属于这种类型。
大理地区白族传统居住建筑的门楼研究大理白族地区的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以其独有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在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建筑中独树一帜。
但在白族民居的整体建筑中,最吸引人目光的却是白族民居的“门楼”,它优美独特的造型、精美独到的装饰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将大理白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审美情趣在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白族;门楼;民居建筑引言:门是建筑中连接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房屋建筑就有门,门是人出入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什么样的住宅,不管是皇家大户还是平民百姓,门都是外人见到住宅的第一视点,因而也是住宅装饰的重点;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就显得清晰明了了。
一、白族民居“门楼”的特征大理地区白族传统居住建筑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它的门楼,白族民居的门楼结构复杂而具有动感、装饰复杂而典雅、装饰精美而且极其具有民族特色,它是白族传统居住建筑精华的集中体现。
白族传统居住建筑的门楼一般设置在院墙的左右拐角处,毗邻耳房或以耳房的前廊处相连,一般情况下都连接着照壁。
虽然大门的复杂造型和照壁的简单素雅形成比较强烈的反差,却又能够和照壁很好的融为一体。
门楼的造型包括了中国古建中的梁、枋、斗拱、掛落、博风、门簪及曲线优美的部分。
门楼斗拱部份榫卯结构造型工艺精致;挑头部份各种瑞兽花草等造型活灵活现;拱板升斗的精心雕凿等…门楼下部外层的花枋、花板、挂落的三层透镂精雕细凿更是吸引人们的关注,无不体现了白族地区民族建筑艺术的特色,它是结构和艺术融为一体的杰作白族门楼的建造是基于传统木构架组合之上的,建造中根据各种构件的形状及材料质感进行艺术加工,使白族传统居住建筑大门的功能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协调统一的效果。
白族门楼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屋檐高高扬起,气势非凡,其下部分再采用白族传统工艺结合木雕、石刻、泥塑、彩画、雕花青砖、大理石屏等多种装饰手法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让人觉得富丽堂皇目不暇接。
浅析白族与徽派民居建筑装饰符号之比较浅析白族与徽派民居建筑装饰符号之比较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形态和特征均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个性。
白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一个为少数民族奇葩,一个为中原文化结晶,在其形态和装饰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之美。
现将二者装饰元素提取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民居建筑部位装饰符号的分析民居建筑的装饰符号着重体现在门、墙、窗、瓦四个方面。
(一)门头民居大门门头是重点的装饰部位之一。
自古被百姓认为是全家的“面子”,因此常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大作装饰以满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徽派民居素雅质朴,但对宅门却着力装点,精工细作。
在徽州,没有相同的村落,也没有雷同的门。
徽派民居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门多为随墙门。
门头上覆石、砖或木构屋面罩住门框,屋面高度低于院墙者成为门罩;门头上施数重砖砌之枋,或加牌科等装饰,其上屋面高度超出两旁之墙者称门楼,或称“牌楼门”[1]。
门罩装饰以砖雕为主,明代精炼古朴、相互对称,注重实用,景物贴合紧密,与汉代画像砖相仿。
到清代砖雕技艺逐渐成熟,透雕、深浮雕、镂空雕被广泛应用,更加奢华细腻。
其色彩以灰白色调为主,这与徽州人民追求淡泊洒脱的心境有关。
形式多样,如:“龛式”、“门楣式”、“悬柱式”、“双柱落地式”、“四柱落地式”等。
题材丰富,有神话、戏曲、风俗民谣等。
以动植物为主的有狮子、麒麟、蝙蝠、仙鹤、石榴、葡萄等象征吉祥喜庆的图案。
相比徽派,白族民居加入了自己本民族的特点,装饰更为繁琐,色彩艳丽、图案众多。
装饰手法有石雕、木雕、泥雕、彩绘,相比徽派的砖雕更加多样。
色彩上多采用红、黄、蓝等鲜艳色调,极富少数民族特色。
结构上一般采用对称的手法,往往是三段屋檐呈“山”字形,中间一段较高,另外两端齐平且相对较低。
也有四角屋檐,高高翘起,檐下斗拱相互重叠,结合书法、彩绘、雕塑等艺术形式饰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中的风水意识摘要: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即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当然其中也离不开其独特的风水意识。
关键词:大理白族;风水;布局一、白族民居的选址坐向传统住宅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古人认为“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
在中国传统的风水看来,“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强调了住宅对居民的影响和作用。
中原风水术传入后,白族居民在选址坐向、院落布局、结构形式上深受分水意识的影响。
的白族民居一般选择坐西向东,为最佳建筑方位,这种建筑方位的居民恰好背倚苍山,面对洱海,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十分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原则。
白族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正房有靠山,才能坐得起人家”,“视野开阔,着眼点在顶峰”。
从自然环境而言,白族民居坐西向东的建筑方位顺应了洱海地区的地形地势,也顺应了大理的地势。
由于大理地区是多震带,又受水灾威胁,所以白族的居住地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采用柱石,屋架为土木结构,既能防潮也能防震。
白族民居选择坐西向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风。
由于这里常年刮西风或西南风,风力很大,正房向东主要是考虑背风。
居民院落为封闭式院落。
背山、面水、向阳是白族民居选址的最佳格局,是白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实践。
白坐西向东的建筑方位显现了顺应自然,与山水相契合的特征。
二、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门是白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十分重视民居大门的建造,有“房子有价门无价”的说法。
在白族看来,大门是抵御自然灾害,获得生存的第一道屏障,大门关乎吉凶祸福,因此对门的朝向,位置的设置,尺寸都十分讲究和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