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十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的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必修的《英语》第七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着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展开,涉及到的词汇、语法和语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习词汇“nuclear”,“arms”,“disarmament”,“proliferation”,“suffocate”,“collapse”,“sanction”等。
(2)掌握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3)了解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的历史和现状。
2.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和听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信息。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国际现状和问题。
(3)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设计1. 预习导入:(1)出示图片:一堆巨型金属瓦砾,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多场战争的惨烈,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2)让学生观看视频:《世界和平之路》。
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战争的概念和定义。
2. 学习新词和语法(1)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新词汇,“nuclear”,“arms”,“disarmament”,“proliferation”,“suffocate”,“collapse”,“sanction”等。
(2)巩固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3. 讲解文章内容(1)精读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的历史和现状。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让学生明确国际核武器扩散的危害和重要性。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于军备控制的看法和想法。
4. 拓展练习(1)听取新闻节目,让学生应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理解新闻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和平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2)通过分析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对和平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文本。
2. 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意义和价值。
(2)介绍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世界何时能够铸剑为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和平的短文。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和平的短文。
2. 邀请学生对彼此的短文进行评价和反馈,共同提高写作技巧。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平的意义和价值,深入研究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
2. 布置一道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和平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二语文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八年级语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1一、教学目标1.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全在与历史的对比中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珍爱生命。
3.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4.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二、教学策划(一)策划理念: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将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访问调查结合;注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学习活动与情感价值和世界观的形成相结合;注重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二)策划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进程中,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并将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促使他们的树立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的理想。
(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搜集和校外活动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校外活动阶段,探访战场旧地,了解风情人情;开展社会调查;第三个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准备演讲、辩论。
前两个阶段都注意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第三个阶段,注重集中活动。
第一个阶段:学生分组收集资料①图片中的战争:注意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并弄清其出处来源。
②文学中的战争: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收集,写出其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影视中的战争:介绍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
④成语中的战争: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不少,搜集它们,并弄懂这些成语典故的含义。
⑤诗词中的战争:古今中外,与战争有关的诗词不少,收集起来,注意对这些作品赏析品味,理解背诵。
⑥史料中的战争:收集历史当中的著名战例,弄清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战争中寻求启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综合: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综合: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活动目标】1.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活动重点】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1、制订活动记录表格,发给学习小组长,由组长记录填写。
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2、读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为讲战争的故事作准备。
3、把历史和语文学科联系起来,搜集有关战争的文艺作品。
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明确: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阻击的狼牙山五壮士等等【小结】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们,就是要再一次的牢记这些英雄们,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历尽艰辛,甚至献出了珍贵的生命才换来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在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二)、文艺作品与战争1、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引导学生背诵所收集的诗词,并能简要分析〉明确:王昌龄的《从军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等2、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各学习小组展示交流〉?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
(春秋·老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唯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柏拉图)?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
2. 教学难点: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意义和寓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意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阐述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和追求。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意图。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结构:(1)讲解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篇章结构。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品味课文语言:(1)赏析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和表达。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美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讲解课文结构和作者意图。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学设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学设计1一、活动背景八年级人教版第一单元是战争单元,单元后面有一个综合性学:《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教师结合本单元的学,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以“战争”为话题的研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1.认识目标:通过电脑网络调查、文献调查、访问调查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战争。
2.能力目标: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就所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通过研究,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平,引导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三、难点:如何搜集资料,对资料如何分析综合,形成观点四、活动时间:第三周——第十一周五、参与对象:初二(3)班六、活动过程1.第三周①活动主题设计:通过全体学生的头脑风暴,敲定研究主题。
研究对象定下来,那么,“战争”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呢?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全体学生的头脑风暴,学生敲定以下研究主题对象:A.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B.人数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C.武器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D.影响谋略的因素有哪些E.战争中的古镇是怎样的②选好小组长,分好小组,每组选定研究主题。
强调组员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
宣布对小组合作的评价方案及各种奖项。
以同学推荐和自愿为原则,经老师确认后,落实小组长人员,再以自由组合为原则,自然分组,有些组人数过多或过少,经他本人同意后由老师调配,使到各组人数大致相同。
再以自愿形式各组选定以上六个主题中的一个为研究。
③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对做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德育评分,督促做得欠缺的小组抓紧完善。
A.引导学生如何制定研究计划:一个计划,包括主题对象、目的、实施目的的步骤、措施、方法、时间安排等。
并展示一个计划范例。
B.各组撰写研究计划,由老师审核、指导修改C.各组敲定研究计划2.第四周:搜集资料各小组围绕研究对象主题搜查资料:图书、网络、实地考察。
八年级语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讨论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以及人类何时能够真正实现和平共处、铸剑为犁的梦想。
2. 重点词汇和句型:(1)词汇:战争、和平、铸剑为犁、冲突、暴力、和谐、人类、社会、梦想等。
(2)句型:何时、为什么、如何、对待、实现、追求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题和内容。
(2)引发学生对和平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互动交流。
四、课堂讨论与写作1.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进行互动交流。
2.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思考,写一篇关于和平问题的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年级语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2)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2)学生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和平问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2)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实践演练:(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成果,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论述能力。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论证方法,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主备人:徐少华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重大问题,提高对战争的认识。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抗战英雄的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
2.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搜集资料信息,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难点:一节活动课的组织安排三、活动设想:1.提前2个周告诉学生,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
2.对学生的课外搜集,处理资料信息教师要加以指导。
3.把学生按兴趣和条件划分活动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做出安排,提出要求,要布置,要检查。
四、活动准备:1.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信息制作手抄报(建议:战争应包括“古今中外”,每小组侧重一个方面。
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2.搜集背诵有关战争的成语、名言、诗词(建议:可单独举行比赛为活动课作准备)。
3.阅读有关战争的作品,或采访老红军、老战士,讲述英雄故事(建议:也可单独进行比赛)。
4.查阅有关资料,进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辨论。
5.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建议:学生可以绘画、写诗、唱歌、舞蹈、书写对联……)。
五、活动时间:1.准备时间两个周(9月16日—9月30日)2.活动课时间:一节课。
六、活动过程:集体教案个人教案一、展示成果,创设情景,导入主题,体验战争。
1.小组展示手抄报,并对本组手抄报从设计形式到内容进行整体介绍。
(这一步是关键,教师事先一定要指导学生制作好手抄报)一组:中国的鸦片战争二组:中国的抗日战争三组: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四组:伊拉克战争2.学生评价手抄报教师过渡: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所以我们反对战争,热切地期望和平。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了解课文作者的生长背景,感受作者的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长背景,认识历史,关注和平。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风格的理解。
3. 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作者的生长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5. 课堂讨论,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6. 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关注和平,热爱生活。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8. 课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课文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讨论的积极性。
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Peace Day(和平日)活动,通过观看相关影片、举办讲座或进行和平主题的绘画、写作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和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