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目录的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地方文献目录策划书3篇篇一地方文献目录策划书一、策划书名称《[具体地方文献目录名称]》二、活动背景随着地方文化的日益受到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方文献的研究和利用,我们计划策划一本全面、系统的地方文献目录。
三、活动目的1. 整理和收录该地方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方报纸、地方志、族谱、民间故事等。
2. 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来源,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方便读者查阅和研究。
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具体地点]六、活动对象[具体参与人员]七、活动内容1. 文献收集: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书店、网络等渠道,广泛收集该地方的文献资料。
2. 文献整理: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整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3. 目录编制:根据地方文献数据库,编制地方文献目录。
4. 出版发行:将地方文献目录出版发行,供读者查阅和研究。
八、经费预算1. 文献收集费用:[X]元2. 文献整理费用:[X]元3. 目录编制费用:[X]元4. 出版发行费用:[X]元5. 其他费用:[X]元九、人员安排1. 主编:负责地方文献目录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副主编:协助主编工作,负责地方文献目录的编辑和审校。
3. 编辑:负责地方文献目录的具体编辑工作。
4. 校对:负责地方文献目录的校对工作。
5. 发行:负责地方文献目录的发行工作。
十、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地方文献的版权和知识产权。
2. 要确保地方文献目录的质量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和遗漏。
3. 要及时反馈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地方文献目录的质量和服务。
篇二地方文献目录策划书一、策划书名称地方文献目录策划书二、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我们计划策划一本地方文献目录。
三、活动目的1. 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文献支持,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文献,应当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概念,各馆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处理又有侧重和不同作法。
现以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关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试作分析探讨。
一、地方文献工作首先要确立“地方范围”概念。
“地方范围”概念,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并结合历史发展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确定。
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方范围”就依此而确立。
所以它的“地方范围”以现今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方范围为主,并结合了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传统作法,如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历史上属甘肃管辖,1928年划归为宁夏,但仍属西北行政区划范围之内,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归属问题几经变动,现虽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根据历史上区划的归属,以及甘肃省图书馆的传统作法,凡属此二旗的有关文献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查现今西北区域概念,系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
但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始于张骞通西域之后。
《史记·大宛传》称:“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当时的西北区域指今新疆及葱岭迤西之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盖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殆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从此西北区域概念发生了变化。
后因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遂以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
况此五省区之地,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中,早已成为一个军政管辖下的整体,汉代的凉州刺史部就辖有今日的甘宁青之地;唐代的陇西道所辖范围,包括今甘宁青新之地乃至更广;元代陕甘行中书省,几辖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区;明代陕西行都司管理今陕甘宁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肃,军政大事由陕甘总督节制。
1928年在甘肃宁夏、西宁二府基础上,又析置宁夏、青海二省,军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辕,第八战区和以后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辖治。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个地方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
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料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
目前,随着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开展,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工作愈来愈频繁,不少图书馆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提供社会使用,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有些馆也打算着手编制,因为某些技术问题而尚未动手。
本文试就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问题,作些简要论述。
一、地方文献书目的意义和作用地方文献书目是反映有关地方全面情况的材料,包括该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情况的各种图书资料目录。
它是图书馆一种重要的目录,对地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有很大参考价值,其具体作用有三:1、为研究地方沿革发展提供历史资料。
研究一个地方的沿革变化,弄清它的发展规律,必须参考有关该地方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而这些资料只有地方文献书目收录最为全面。
它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角度把有关该地方的历史史料尽可能详尽的揭示出来,反映它的全貌,使其收录的资料起到历史见证人的作用。
2、为研究地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提供档案资料。
研究一个地方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除参考历史文献外,还要参考有关档案资料。
而地方文献书目中,就收录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档案资料。
这些资料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大都散见于有关书刊或实物之中,有些甚至是“断简残篇”,“只字片言”。
如有关地方政府和组织的通令、文告、公牍以及流散在民间的私人信扎、手迹、照片等等。
它们对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作为某一时期,某一事件史实的说明及旁证材料。
3、为开发地方经济提供技术资料。
规划地方经济建设蓝图,开发某一重大资源或进行某一项重大施工,需要参考有关历史文献,查考原始技术资料和数据,掌握发展情况,以便正确进行设计和施工。
地方文献书目在这一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收录地方各行业有关的原始技术资料、数据、图象等资料,忠实反映各个时期地方的生产斗争情况。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之探索近年来,我国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层出不穷,对数据库的开发、数据著录的格式、数据库的管理等数据库建设方面的问题均有不少论述,但对地方文献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却稀有涉及。
地方文献是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历史与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
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
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已是当务之急。
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自身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料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特色数据库,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则是图书馆人不可忽视而需要共同探讨研究的问题,笔者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1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建成全文、摘要、题录三种形式并存的库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全部资料,不仅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著述形式也有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新老成员;文献载体更有印刷型的书籍、缩微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机读磁带、磁盘、光盘等众多品种……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著述形式、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存于同一库中综合使用。
面对内容如此广泛、形式极其多样的地方文献,如何将其内容适度地呈现给用户,如何让使用者更快、更多地了解地方文献信息,这是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1.1 地方文献数据库中部分文献应建成全文式的目前各种专题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大都以书目数据为主,只对文献的特征、主题、分类等做一般著录。
实际上,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更需要的是全文数据显示,以便直接获取原始资料。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不再仅仅以书籍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报刊上,散见于各种各样的会议文件之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业宣传品里,地方文献和其它文献一样力求以更快速度、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
DOI:10.16661/ki.1672-3791.2106-5042-5569编撰《肇庆清代地方文献目录》的探讨黄柄量(肇庆市图书馆 广东肇庆 526000)摘 要:作为研究肇庆清代地方文献的根基,编撰一部比较完整的《肇庆清代地方文献目录》是重中之重,该文针对编撰《肇庆清代地方文献目录》的具体工作,明确了编撰该目录的深远意义,探讨了编撰该目录的编制方法和范围标准,并对如何搜集符合收录标准的书目信息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肇庆清代地方文献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清代 地方文献 目录 探索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c)-0210-04Discussion on Compiling Catalog of Local Documents of theQing Dynasty in ZhaoqingHUANG Bingliang(Zhaoqing Library, Zhaoqing, Guangdong Province, 526000 China)Abstract : As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the local docu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Zhaoqing, compiling a relatively complete Catalog of Local Docu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Zhaoqing is the top priority. This article clarif ies the specif ic work of compiling the Catalog of Local Documents inthe Qing Dynasty in Zhaoqing the far-reaching signif icance of compiling the catalog, discussing the compilation methods and scope standards of compiling the catalog, and expounding in detail how to collect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that meets the inclusion criteria,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Zhaoqing Qing Dynasty local literature research work in the future a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 : Qing Dynasty; Local literature; Catalog; Discussion基金项目:2021年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1DF-02)。
地方文献目录的初探
/h1
一、地方文献目录的起源
地方文献目录是反映和揭示一个区域的当地人士着述的书目,是查找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
地方文献目录包括地方志艺文志和地方文献专目两种:
1、地方志艺文志:亦称方志艺文志,有的冠以“经籍志”,是类似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方志的内容一般都是纪形胜、详户版、志艺文、载人物,对研究地方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演变,提供丰富的材料。
方志着录书目,约始于北齐、北周间,据刘知几《史通,书志篇》载:“近看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上,雠校之司,所书列名,唯取当时撰者。
”此书虽兼具传记、方志之体例,但专录一方人士之着作,实开后世方志着录书目之风气。
在现存方志中,内列艺文志或经籍志的,要以宋代高似孙所编《剡录》为最早,剡为剡县,是汉代的县名,故曰《剡录》,虽未标志名,实是剡县之县志。
书首为县纪年,次为城境图,次为官治志、附以令丞簿尉题名,次为社志学志,附以进士题名,次为寮驿楼亭放生池版图兵籍,次为山水志,次为先贤传,次为古奇迹、古阡,次为书,次为文,次为诗,次为画,次为纸,次为古物,次为物外记,次为草木禽鱼。
其卷五有书有文,在“书”中着录了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孙绰、许询、支遁、秦系、吴筠、灵澈、郑言、谢灵运、顾欢、葛仙翁十四人的着作和阮、王、谢三氏家谱,共四十二部,并各有卷数;在“文”中则移钞谢安、戴逵等之单篇文章十五篇;方志着录书目实始于此。
2、地方文献专目,专撰一书以述一方着作者,始于明万历间祁承邺之《两浙着作考》四十六卷,内有解题及移录序跋,惜无传本。
现存地方文献专目当推明末曹学佺之《蜀中着作记》,曹学佺字能始,号石仓,福建侯官人,明万历进士,任四川巡按使时,采辑四川人的着述编为此目,每种书叙述作者生平和着作内容,确见原书的,并录其序跋,按四部分类排列,其不足为未标明存佚情况。
但其体例对后世地方文献专目影响很大。
二、地方文献目录编制体例的类型
三、地方文献目录的范例
地方文献专目和方志艺文志不同侧重、不同主次反映一方之着述情况,它们可以相互参照、相互印证,以期全面反映出一地方的学术源流和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有的地方着述专目却是方志艺文志的单行本,如《陕西经籍志》二卷,即是清沈青厓《陕西通志·经籍志》,是以此《通志》卷七十四、七十五旧版改题的单行本。
因此,地方志艺文志和地方着述专目有时是统一的。
在地方文献目录中,具有取材丰富、收录全面、着录详尽、考证精确、编排得体等特点的书目,其学术价值较大。
如清孙诒让《温州经籍志》三十三卷、外编二卷、辨误一卷,其体裁以书名为序,每书着录其书名,卷数、着者姓名、籍贯、出身、经历等项,下注存、佚、缺、未见四项,并仿朱彝尊《经义考》例,全录书的序跋,每书最后有时自加按语考证,外籍人着述入外编。
胡宗懋《金华经籍志》二十四卷、外编一卷、存疑一卷、辨误一卷,采辑金华一郡所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人士所着之书,依经、史、子、集四部编排,每书首列书名、卷数,次着者时代、姓名、籍贯、简历,次为引据史志中
各种书目的书名,次仿《经义考》例,分注存佚或“未见”,各收藏家对于一书有所论述的,沿《温州经籍志》例,则转录原文,凡经见诸书序跋各有记载,其不经见者,则于按语内择要录列,对书名、卷数的歧异,作者事实,题跋姓氏,收藏印记等,皆载入按语,以备查考。
所收作者断限至明代,每一作者的籍贯以本身为准,凡寄居者概不收录,非本郡人士而撰述有关金华郡掌故者,则列为外编,对有些尚待详考不能确定的书作为存疑,讹误显着则列为辩误。
此书义例精审,条理完整,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地方文献书目。
再如项元勋《台州经籍志》四十卷,采录自隋至近代台州所属各县人士的着作四千余种,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每书着录书名、卷数、着者姓名、时代、籍贯,今存者略注其版本,存
/h1
佚不确或没有见到。
的则注“今未见”,确定已佚的则注以“今佚”。
在书名下,注明出处,以存着录的源流;在着者名下,或考订其出身和事历,或录各书序跋及诸家对这一书的评论。
此书目取材较为丰富,考订也较周详,其作用大于同地方的书目杨晨所编《台州艺文略》。
以上几种书目各有特点,从这些书目的内容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学术思想的源流和着作本身的学术价值,也可以反映出一地区的文化思想发展的脉络,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地方文献目录的作用
在地方文献目录中,方志艺文志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近人李濂镗所编的《方志艺文志汇目》是根据北京图书馆一九三二年以前入藏的方志录编的,约三千八百余种;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着录七千余种,后经修订改名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其着录增至八千五百余种,内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的书目为数不少。
这些众多的方志艺文志,较全面地反映了各地的地
方文献。
志书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里志、村志等,而省志艺文志不是所属各府、州志艺文志的汇编,而是择其省内要者录之;府、州志艺文志也不是所属各县、镇、村、里志艺文志的汇编;因此,各省的通志艺文志是不能反映一省的全部书目,府、州、县各志亦然。
在一些村志、里志,镇志、乃至县志的艺文志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的古代文献,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一村一县的着述情况,这些着述有很多却被封建社会的官修书目、史志目录及一些私家目录所摒遗,这些名晦不显而确有价值的图书却得以在方志艺文志和地方文献专目中显现和保存下来,而地方文献目录也藉此体现其价值和重要性。
地方文献目录的作用,不仅可供求书、检书之用,反映地方的学术文化发展的状况,还可以借此搜辑、整理地方文献;可以从地方文献目录所辑录的序跋对一些历史人物或其他着作进行考证,甚至还可以从中发掘出重要人物的遗佚着作或非重要人物的有价值的着作。
另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史,目录学史的研究亦有很大裨益。
因此,地方文献目录是我国目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历代官修书目、史志目录和私家藏书目录一样,是我国目录学的几大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