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13
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吸烟史、跌倒史、晕厥史、用药治疗及抢救情况、过敏史及家庭史。
2、评估患者有无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
3、评估患者有无胸闷、黑朦、晕厥、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还应评估患者的神志等。
4、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工作与生活。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嘱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药物治疗与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时速度易慢,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上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中、后的心率、心律等心电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3、潜在并发症的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出现猝死,立即进行抢救。
4、避免诱发因素: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5、减轻焦虑:(1)保持病室环境舒适,避免过冷、过份潮湿或干燥。
(2)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3)抢救时,护士要保持镇静,给患者信任和安全感,并做好必要的解释。
三、健康指导要点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护理的常规措施。
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稳定或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1. 监测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病情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心率、心律和ST段等指标的异常。
2. 观察病情: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的快慢、节律的规律性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药物治疗,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控制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应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5. 心理支持:对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不适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6. 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心律失常患者,对病情变化进行评估和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涉及监测心电图、观察病情、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心理支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定期随访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管理心律失常患者,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生紧密合作,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病情:行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心率;及时发现异常。
3、休息与活动: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以免发生意外,输氧,避免各种刺激。
病情稳定阶段,鼓励病人逐渐恢复活动。
4、饮食护理:针对病人原发病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饮食:a)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人,给予普通饮食即可;b)对冠心病合并的心律失常,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低血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c)合并关心衰时,应限制钠盐和水分摄入。
d)避免食用刺激性饮料。
5、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6、遵医嘱给予药物,观察药疗及副作用。
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抢救器材和抢救药物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7、需介入手术治疗者,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前指导。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拟定人:郑** 审核人:童** 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概念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地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二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引起的胸闷、心悸有关。
2、潜在的并发症心排出血量减少。
3、焦虑与疾病治疗欠佳,患者缺乏支持有关。
4、知识缺乏与患者不了解心律失常相关的疾病保健知识有关。
三、护理措施1、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和特点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心动过速者,应限制活动;心动过缓者,避免兴奋迷走神经的活动,如避免排便时屏气;室性心动过速者,指导患者尝试频繁用力咳嗽,促进心律复律。
2、饮食宜清淡无刺激,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用兴奋性饮料。
戒烟、酒。
低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如橙子、香蕉等。
3、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4、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神志等变化。
5、急性心律失常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
对于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作好急救准备,立即给予复律和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予生命支持疗法。
6、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7、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
四、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腹泻、脱水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疾病;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2、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3、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位护理: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病人应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可能会使不适感加重。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2. 饮食护理: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和咖啡。
3. 病情观察:应注意病人的神志变化,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尤其应仔细检查心率和心律,判断是否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等心律不齐发生。
对于房颤病人应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并记录,以观察脉搏短绌的变化情况。
4. 用药护理:应严格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耐力。
5. 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嘱咐病人穿柔软、宽松的衣物,保持床单位平整、洁净,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按摩骨隆突处,预防压疮的发生。
6. 休息与活动:轻度患者可以做适量的运动,重度患者需要卧床静养,并且要避免患者卧室的光线过于强烈。
7. 环境:保证卧室环境的安静,避免喧哗和嘈杂对病人产生干扰。
尤其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嘈杂声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8. 心理护理:避免精神上的过度刺激。
9. 着装:心失常患者的着装不能过紧,以免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应立即解开衣扣。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并预防心律失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评估要点:
1、有无既往病因。
2、心律失常诱因。
3、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4、脉搏频率和节律的变化。
5、有无排血量减少症状。
护理措施
1心律失常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失常时患者感到心前区不适、心悸或心电图明显改变。
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防止向严重心律失常变化。
1.2心律失常患者入院后应进行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其心率变化和心律的类型。
1.3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脉搏要同时听心音,以便发现心律失常。
1.4查明心律失常的诱因及原发病,让患者保持安静。
1.5注意电解质的平衡,尤其应注意血清钾的测定。
1.6病人随时可能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故必须准备好电除颤器,并将其预先充电备用。
1.7每日清点用品1次,备齐急救物品及药物。
1.8发现下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做适当处理:
1.8.1室性期前收缩。
1.8.2连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1.8.3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1.8.4每分钟5次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
1.8.5室性心动过速。
1.8.62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1.8.7心动过慢,HR<50次/分。
1.9准备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心律平、慢心律、异丙肾上腺素、维拉帕米、去乙酰毛花苷、乙胺碘肤酮等。
)
1.10对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速患者,要随时准备安装心脏起搏器。
1.11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1.12心理护理:应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正确看待疾病,对治疗树立信心。
人民医院护理部内科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尖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导致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异常。
1、饮食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软食。
2、心理护理消除病人恐惧心理。
避免情绪激动,必要时吸氧。
3、病情观察
(1)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节律的变化。
(2)快速房颤病人要监护心率,脉搏变化,同时测量心率、脉搏1分钟以上。
(3)发现频发室早、多源性室早、室速或心律<40次/分、>120次/分等应通知医生,做好紧急电除颤的准备。
(4)心搏骤停者按心肺复苏抢救。
4、药物治疗护理
(1)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心率(律)调整速度,静脉注射时,需在严密心电、血压监测下进行。
(2)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强心药时注意不良反应,强心药剂量准确,混合均匀,缓慢静脉注射,观察洋地黄中毒表现,如出现脉搏<60次/分,恶心呕吐等表现应立即停药,同时告知医生。
5、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自测脉搏,进行自我病情监测;对
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
复苏术以备急用。
(2)如果有明显的心悸、头晕或一过性晕厥要及
时就医。
(3)服药要及时,剂量要准确。
(4)定期复查。
(5)要劳逸结合,避免劳累。
(6)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烟、浓茶等。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一. 病情观察1. 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2. 监测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3.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的变化有无心排出量减少的症状。
二. 对症护理1. 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疗效。
2. 心电监护:对严重心律失常进行心电监护,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性能、使用方法,要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紧急处理。
3. 阿-斯综合症抢救的护理配合(1)立即叩击心前区及进行人工呼吸,通知医生,备齐各种抢救药物及物品。
(2)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按时正确给药。
(3)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生做电击除颤或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 心脏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1)同阿-斯综合症抢救配合法。
(2)保证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做好护理。
(3)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迅速、及时的遵医嘱给药。
(4)脑缺氧时间较长者,头部可置冰袋或冰帽。
(5)监测24h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
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填写护理记录。
5. 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再次发作时间较短者,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救:(1)刺激咽部,诱发恶心。
(2)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
(3)按压一次颈动脉窦5-10秒。
6. 护士应做好复律前、中、后护理。
三.一般护理1. 鼓励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轻度心律失常病人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应卧床休息。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安静休息环境,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 测量各种心律失常脉搏时,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分钟。
3. 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4. 特殊检查要向病人解释其注意事项,鼓励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检查。
5.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反应,防止过量或严重的毒副作用发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6. 备好抢救用品,包括各种抢救药品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各种抢救器械,如除颤仪、氧气、起搏器等要处于备用状态。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临床表现】一、窦性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成人频率为60~100次/分。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I、Ⅱ、 aVF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PR 间期0.12 ~0.20秒。
窦性心律失常是窦房结冲动发放频率异常或者窦性冲动向心房传导异常所导致的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图3-6)。
窦性心动过速通常逐渐开始与终止,其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偶有高达200次/分。
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其频率逐渐减慢。
窦性心动过速是人体生理性或者病理性应激反应的表现。
健康人可在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应用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不能作为原发的心律失常治疗,而应针对病因和去除诱发因素,如治疗心力衰竭、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必要时β受体阻断药如美托洛尔、非二氯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如地尔硫卓片可用于减慢心率。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图3-7)。
窦性心动过缓常同时伴发窦性心律不齐(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0.12秒)。
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亦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
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β受体阻断药、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洋地黄、胺碘酮或拟胆碱药等。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须治疗。
如因心率过慢而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的症状,可应用阿托品、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长期应用往往效果不确切,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故应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窦性停搏]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能产生冲动。
心电图表现为比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图3-7)。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均可发生窦性停搏。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病变、应用洋地黄或乙酰胆碱等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停搏。
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后,低位的潜在起搏点如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可发出单个逸搏或出现逸搏性心律控制心室。
一旦窦性停搏时间过长而无逸搏,病人可发生头晕、黑蒙、晕厥,严重者可发生阿 - 斯综合征甚至死亡。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临床表现病人可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性头晕、黑蒙、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如有心动过速发作,则可出现心悸、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2.心电图特征主要包括: ①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②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③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 - 快综合征),是指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发作;⑤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图3-7)。
二、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临床表现病人一般无明显症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者可感心悸、胸闷,自觉心脏有停跳感。
2.心电图特征①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②包括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③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少数无QRS波群发生(称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称室内差异性传导)(图3-8)。
[房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胸闷、心悸,发作呈短暂、间歇或持续性。
当房室传导比率发生变动时,听诊心律不恒定。
2.心电图特征①心房率通常为 150~ 200次/分;②P波形态与窦性者不同;③常出现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呈现2:1房室传导者常见,但心动过速不受影响;④P波之间等电位线仍存在;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仅加重房室传导阻滞;⑥发作开始时心率逐渐加速(图3-9)。
[心房扑动]1.临床表现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倾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扑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以及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
房扑心室率不快时,病人可无症状;心室率快可引起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
房扑伴极快的心室率诱发心绞痛与心力衰竭。
2.心电图特征①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称F波。
扑动波之间的等电位线消失,在II、Ⅲ、aVF或V1导联最明显。
心房率通常为250~ 300次/分(图3-11)。
②心室律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是否恒定,不规则的心室律系由于传导比率发生变化所致。
③QRS波群形态正常,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者QRS波群可增宽、形态异常。
[心房颤动]1.临床表现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不快时可无症状,但多数病人有心悸、胸闷、气短,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可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
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极不规则,当心室率快时可有脉搏短绌。
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2.心电图特征①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隔不匀的颤动波,称f波,频率350~ 600次/分。
②R-R间隔极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
③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 波群增宽变形(图3-12)。
三、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简称交界性期前收缩。
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波群与逆行P波。
逆行P波可位于QRS 波群之前(PR 间期<0.12秒)、之中或之后(RP间期<0.20秒)。
QRS波群形态正常,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 波群形态可有变化(图3- 13)。
[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上速类型.1.临床表现心动过速突然发作与终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发作时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头晕,少见有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者。
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慢及持续时间。
听诊心律绝对规则,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
2.心电图特征①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②QRS波群形态及时限正常(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者可异常);③P波为逆行性( II、Ⅲ、aVF导联倒置),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与QRS波群保持恒定关系;④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图3-14)。
[预激综合征]1.临床表现预激本身不引起症状,但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1.8%,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其中80%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5% ~30%为心房颤动,5%为心房扑动。
频率过快的心动过速(特别是持续发作的房颤)可恶化为心室颤动或导致心力衰竭、低血压。
2.心电图特征房室旁路典型预激表现为:①窦性搏动的PR间期短于0.12秒;②某些导联的QRS波群超过0.12秒;③QRS波群起始部分粗钝,称预激波或δ波,终末部分正常;④ST-T波呈继发性改变,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图3-15)。
四、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1.临床表现病人常无与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相关的症状,病人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不一定直接相关。
病人可感到心悸,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
听诊时,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其后出现较长的停歇。
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
②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③大多数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
④室性期前收缩后可见一完全性代偿间歇,若室性期前收缩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室性期前收缩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⑤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室性期前收缩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二联律指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指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如此类推;连续发生两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QRS-T波群的T波上称R on T现象;同一导联内室性期前收缩形态相同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形态不同者称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图3-16)。
[室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室速临床症状的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心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非持续性室速的病人通常无症状。
持续性室速常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心肌缺血,临床上可出现气促、少尿、低血压、晕厥、心绞痛等。
听诊心律轻度不规则。
如发生完全性室房分离,则第一心音强度经常变化。
2.心电图特征①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通常起始突然;②QRS波群畸形,时限超过0.12秒,ST-T 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一般为100~250次/分,心律规则或略不规则;④心房独立活动,P 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偶尔个别或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⑤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是确立室速诊断的重要依据。
心室夺获是指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下传心室,表现为窄QRS波群,其前有P波;室性融合波的QRS波群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图3-17)。
尖端扭转是多形性室速的一个特殊类型,因发作时QRS波群的振幅和波峰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连续扭转而得名(图3- 18)。
频率200- 250次/分,QT 间期常超过0.5秒、U波显著、其病因常为先天性、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镁血症)、抗心律失常药物、颅内病变、心动过缓(特别是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舒张晚期、落在前面T波的终未部(R on T现象),可诱发室速。
尖端扭转型室速可进展为心室颤动或猝死。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1.临床表现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触诊大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消失、血压无法测到。
2.心电图特征心室扑动呈正弦波图形,波幅大而规则,频率为150~ 300次/分,有时难以与室速鉴别。
心室颤动的波形、振幅及频率均极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群、ST段与T波( [图3-19)。
五、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1.临床表现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通常无症状,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减弱。
第二度房室阻滞病人可有心悸与心搏脱漏,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病入第一心音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心搏脱漏,Ⅱ型病人亦有间歇性心搏脱漏,但第一心音强度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