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方可达道无言最是逍遥_论庄子_齐物论_思想中_齐物_齐论_和_齐语言_的先后
- 格式:pdf
- 大小:437.69 KB
- 文档页数:9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发表于战国时期。
庄子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齐物”的道理。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上下各有差别,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是我对庄子齐物论的一些见解。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物皆平等”和“物无善恶”等观点,对于人们的做事方式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些事物进行二元比较——好坏、高低、优劣。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万物的平等性。
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事物,不要盲目地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
抛弃过度的分析和批判,借鉴自然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积极的生活意义。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也提出了“无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当“舍我而后能,否则不成器”。
这个“我”既指个人的私欲,也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的私欲,才能真正与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更容易接纳、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庄子还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境界,他认为,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灵魂的升华与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庄子的“大道无门”。
他认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无私无欲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不是可以人为获得的。
在自然界中,万物复苏,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复苏实在是孕育了人们对自然的借鉴。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启示,这便是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道。
不拘泥于特定的思想体系,虚空着天地,尚无可言,这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齐物论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
这些思想启示着人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和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们需要摆脱浮躁的心态和只求利益的思想,接下来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自然之道,摸索出我们的“精神根源”,才能开创出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这才是庄子齐物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庄子·齐物论》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⑦!今者吾丧我⑧,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⑨,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⑩!”子游曰:“敢问其方⑪。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⑫,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⑬。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⑭?山林之畏隹⑮,大木百围之窍穴⑯,似鼻,似口,似耳,似枅⑰,似圈⑱,似臼⑲,似洼者⑳,似污者㉑;激者㉒,謞者㉓,叱者,吸者,叫者,譹者㉔,宎者㉕,咬者㉖。
前者唱于㉗,而随者唱喁㉘。
泠风则小和㉙,飘风则大和㉚,厉风济则众窍为虚㉛。
而独不见之调调㉜、之刁刁乎㉝?”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㉞。
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㉟,而使其自已也㊱,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㊲,小知间间㊳;大言炎炎㊴,小言詹詹㊵。
其寐也魂交㊶,其觉也形开㊷。
与接为抅㊸,日以心斗。
缦者㊹,窖者㊺,密者㊻。
小恐惴惴㊼,大恐缦缦㊽。
其发若机栝㊾,其司是非之谓也㊿;其留如诅盟〔51〕,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52〕,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53〕,不可使复之也〔54〕;其厌也如缄〔55〕,以言其老洫也〔56〕;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57〕。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58〕,姚佚启态〔59〕。
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60〕,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61〕,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62〕,而特不得其眹〔63〕。
可行己信〔64〕,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65〕。
百骸〔66〕、九窍〔67〕、六藏〔68〕,赅而存焉〔69〕,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70〕?其有私焉〔71〕?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72〕?其有真君存焉〔73〕?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论庄子“齐物”与“逍遥”的内在联系院系:哲学系专业:外国哲学姓名:丁星亮学号: H6摘要:“齐物”和“逍遥”是庄子的两个重要的思想,齐物思想包括齐物我、齐是非和其生死三个方面,而逍遥思想则包括无己、无功和无名三个方面。
虽然它们的内容不同,但它们都是庄子思想的一部分,因而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齐物”在庄子思想中比“逍遥”更为重要,它是“逍遥”的基础。
但同时它们又是同一的,齐物的过程就是逍遥的过程,逍遥的过程也是齐物的过程。
齐物的过程包括取消物我之分、是非之分、小大之分和死生之分,而逍遥的过程就是指无己、无功、无名。
关键词:齐物、逍遥、齐物论、逍遥游“齐物”和“逍遥”是庄子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尽管它们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庄子也主要是在两篇不同的文章里分开论述的,但是它们作为庄子整个思想的一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
事实上,“齐物”在庄子思想里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它为“逍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逍遥”的基础。
但“齐物”还是不能代替“逍遥”的,它们是统一在庄子思想里的两个不同部分。
一、“齐物”与“逍遥”的主要内容“齐物”和“逍遥”是庄子的两个不同的思想,它们是在《齐物论》与《逍遥游》两篇文章中分别开来论述的。
“齐物”思想主要是在《齐物论》中论述的,然而文章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出“齐物”。
因而对“齐物论”便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要么被认为是“齐物”论,要么被认为是齐“物论”。
单从《齐物论》这篇文章来看,它是很容易被理解为是齐“物论”,因为通篇都在大谈如何消除各种“物论”之间的是非对立。
然而,深究一层就会发现齐“物论”乃是建立在“齐物”论的基础上的。
庄子本来就认为万物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是统一在“道”中的,因而“物论”从其根本上说也应是没有差别的。
但是“道”本身就是不可言说的,一旦言说就不再是“道”本身了。
“物论”的不同乃是由于“道隐于小成”,所以庄子说“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
齐万物的自由——从齐物论浅析庄子的自由论思想
郭悦;屈芸溪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本文从庄子所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庄子《齐物论》篇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解读庄子的自由论思想。
本章分为四小节,以递进的层次论述自由论思想在齐物论里的体现和发展,从而得出结论,“齐物论”是庄子自由论的核心,它合理的解释了其自由观念里自由的起源、丧失、回归、获得和升华。
【总页数】1页(P17-17)
【作者】郭悦;屈芸溪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齐物方可达道无言最是逍遥——论庄子"齐物论"思想中"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先后之辨 [J], 王永豪
2.齐万物之所不齐,道通逍遥而为一r——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 [J], 吴梦翼
3.齐万物之所不齐,道通逍遥而为一——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 [J], 吴梦翼;
4.齐言论—齐万物—齐物我——庄子《齐物论》的三个逻辑层次 [J], 齐放
5.自由与和谐──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 [J], 谢阳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其中的第一篇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之作,本文将对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述的思想。
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如下:齐物论齐物者,天下之达道也。
达者无不齐,无不达也。
言有尽而意无穷,达者自失,谓之道。
齐者,物无? (未满字数限制,请在阅读过程中增加内容)庄子在这一章中以“齐物论”为题,以探讨达道的重要性。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齐物者”,齐物在此指的是与天下万物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庄子强调齐物是达道的表现,即达到道德境界的人会与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没有一样事物是他无法理解与达到的。
接下来,文章进一步解释了达者的含义。
达者即指没有事物是无法理解或接触的,言辞可以有限,但思想却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的“自失”指的是在追求达到道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会迷失其中。
这里的“达者”指的是达到道德境界的人,他们能够理解一切事物,并与之相处和谐。
最后,庄子提到了“齐者”。
这里的齐者指的是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可理解或达到的。
庄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与修行达到与万事万物的和谐一致。
这与现代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相呼应。
通过对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论述齐物和达道的思想。
庄子强调道在万物中的重要性,让人们明白只有通过与周围事物和谐相处,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尊重、理解和与周围的事物和人保持和谐,才能获得更高的境界与成就。
总之,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齐物论是他对道德境界的思考与论述。
通过这一章的原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齐物与达道的含义,并在实践中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思考与探索。
《庄子齐物论》《庄子》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庄子齐物论原文: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庄子全文及解释《庄子》全文解释内篇 . 逍遥游【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第31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1 2012年第3期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3,2012文章编号:1006-2920(2012)03-0109-03逍遥的庄子:齐物我———以《齐物论》为线索诠释庄子的道家思想朱欣摘要:《齐物论》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篇章。
《齐物论》中的齐物有三齐: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
齐物我是齐是非和齐万物的根本途径,齐物我主要体现在吾丧我、人故无情乎及合天人三个方面。
齐物我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物我合一,逍遥自得,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关键词:齐物我;吾丧我;忘情;合天人作者简介:朱欣,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杭州310058)。
《庄子·内篇》的《齐物论》向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它凝聚了庄子思想的精髓,重要性不可忽视。
《齐物论》是《庄子》全书中最集中地谈理论的篇章,而且此篇中多是抽象地说理,进行纯逻辑的思辨,这与中国人习惯借助形象进行思维的心理定势不同,在《庄子》中也很罕见,所以显得深奥难懂。
但无论是外篇还是杂篇,很多思想都是从《庄子·内篇》(以《齐物论》、《逍遥游》为主)中借用的。
因而,本文试图以《齐物论》为线索,以点带面地梳理《庄子》的核心思想,尝试理解庄子笔下“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①的至人之逍遥境界,把握庄子的“齐物”观。
庄子的齐物包括: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
本文主要对齐物我进行分析。
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在逻辑上有一个递进的过程:是非纷扰,争辩无度导致利欲熏心,人心不宁,因此要求齐是非;是非之争不仅源于不同主体间立场或观点的分歧,还根源于每个人对各种事物进行区分取舍的态度,因此要齐万物;人对物区分取舍的态度,正是出于利用物的动机,把物看作被自己支配的对象,所以要齐物我。
一言以蔽之,齐物我是齐万物、齐是非的根本途径,是庄子哲学的最终结论,是其所揭示的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
由《齐物论》谈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代表篇目,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
战国百家争鸣,各不相让,陷于是非之中的人,激于意气,互相攻击。
庄子主张忘彼此、齐是非、混成毁、一有无,让光彩含而不露,“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追求“真宰”,即超越于万物是非变化之上的“道”。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是统一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各种各样的学派和争论也都是没有价值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一、对是非争辩的齐一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既然世间万物是齐一的,那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此即“齐论”。
因此,“破除社会议论的绝对性”是庄子解开心灵桎梏的方法。
庄子批判在理论思辨的观念市场中的争逐,批判那种汲汲营营,担心受怕,好胜好强的心态处境。
庄子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 ,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齐物论》)他认为,追求真理至道的人,应该有一种舒适愉悦的心境,因为自然的奥秘本也是如此的逍遥自适,庄子观念中的“道”就是一个“逍遥自适无目的巧妙的造化安排”,因此体贴了这个最高真理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在生活中体现一种自在轻松的情怀,但是战国时代奔走呼号的知识分子、说客们,哪一个不是好强雄辩、勾心斗角损人利己、彼此伤害呢?哪一个人物展现了自得其乐的宁静舒适无胸怀呢?所以他们从生活情调上就已经悖道远甚了,所以庄子在生活情调上予以辛辣的讽刺,庄子说:“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所其萌。
”(《齐物论》)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象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