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
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一个网络状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重要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器系统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和治疗常常通过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界因素(六淫)和内在因素(七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相互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以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理论相互关联、
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一、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二、四大经典: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内经》: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全面运用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难经》: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三、魏晋隋唐时期:《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脉学专著。
首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脉象。
提倡“寸口诊法”。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系统阐述三因理论: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四、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寒凉派《河间六书》2.李东垣(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脾胃论》3.张从正(子和)—攻邪论“病由邪生”,“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攻邪派《儒门事亲》4.朱丹溪(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格致余论》五、温病四大家:明·吴有性(又可)—《温疫论》—“戾气”理论(非四大家)1.清·叶桂(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七冲门: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以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这七道关隘,《难经》称之为“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中为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
子盗母气:又称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肝血虚,心肝火旺。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
元阴、元阳: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
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系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即阴阳的互根互用。
少火、壮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本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之生理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
但在病理情况下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少火是生理之火;壮火是病理之气。
(少火与壮火,相当于六气与六淫之关系)。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
气门:在中医学中把汗孔称为“气门”。
水火既济: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气化: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气机:气的运动。
五志:七情分属于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就叫“五志”。
气海: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五材: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反治:是顺以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六气”。
六淫:六气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又称为“六邪”。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
简称为“正”。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三焦气化: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母子关系:即五行的相生关系。
华盖: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
血府:脉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血气者,人之神”:是指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
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阴血”。
阴阳格拒: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因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泪盈眶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学:①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②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③指人的精神意识。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说明了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
肺为娇脏: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
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
相乘、相侮: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相侮是相克的反向而致病。
离合出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虚里:“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
临床上常常以虚里处(相当于心尖博动部位)的博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精:狭义:生殖之精。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血:基本上是指血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贼邪、微邪:“所不胜,克我也。
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盛,故为贼邪”。
(相乘时的病情较深重)“所胜,我克也。
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相侮时的病情较轻浅)(上二者为按相克)(按相生:母病及子的病情较轻浅;子病及母的病情较深重)。
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六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阳经经别合于阳经经脉,阴经经脉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胃气:一般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
“形与神俱”: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称之谓“形与神俱”。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中医学辩证观:①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
②精神意识对机体健康的反作用。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
药物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配伍关系)治气三法:补气、降气调气、破气(《本草经疏》)治血三法: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本草经疏》)治崩漏三法:塞流、澄源、复旧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张从正(子和):攻下派(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李杲(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俱病。
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交并,有先后次第不同的叫“并病”。
传经:病由一经传变到另一经。
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即发病就见三阴经病证。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薛生白(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神农本草经》: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
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莶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猛,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
《金匮要略》:温经汤治月经病,胶艾汤治漏下,红篮花酒治痛经,抵当汤治血瘀经闭,当归散养血安胎,桂枝茯苓丸治癥瘕,干姜半夏人参汤治脾胃虚寒的妊娠呕吐,甘麦大枣汤治脏躁。
(狼牙汤沥阴中,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献名。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以上五种合为一卷帛书;《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以上三种合为一卷帛书;《养生方》、《杂病方》、《胎产书》以上三种合为一卷帛书。
《五十二病方》:载方280多个,药243味。
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100多种,尤以外科最为突出。
是从战国至西汉以前的一部临床医学专书。
五门十变:子午流注针法用语。
五门,指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乙与庚合…;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又称五运。
“四关”:合谷、太冲。
(肘膝关节亦称四关→大四关穴:曲池、足三里)“六之灸”:由膈俞、肝俞、脾俞组成(又称胃病六之灸)。
“四花穴”:胆俞、膈俞。
“骑竹马灸穴”:肝俞、膈俞。
针博士:古代太医署人员职位名。
《旧唐志·职官志》:“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
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千金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愈于此”。
故以“千金”命名其书。
(孙思邈:大医精诚)(胆大、心小、行方、智圆)中医内科四大病症:风(中风)、痨(肺结核)、鼓(鼓胀)、膈(噎膈)小儿四大症:痧、痘、惊、疳“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王焘《外台秘要》(不是专业医生)酒: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一项重大发明。
它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还可用作溶剂。
(《汉书》还称酒为“百病之长”)复溜:补之可以止汗;泄之可以发汗;调之可以复脉。
经络在主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经络郁滞者取之络;2、痛在经筋者取之阿是穴;3、循经取穴;4、病在经络、内脏者可取之皮部。
阿是穴:1、“以痛为腧”《灵枢·经筋》;2、“阿是穴”《千金方》;3、“天应穴”《古今医统》;4、“不定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具有降低眼压作用的主要穴位:行间。
治疗眼底病变一般应首选:球后。
治口疮、口臭最好选用:劳宫。
治痔疾的有效穴:二白。
在奇穴中治疗胞衣不下主要选用:独阴。
治面肿虚浮的主要穴位:水沟。
暴喑一般应选用:支沟。
上脘、中脘、下脘:均治胃脘部疾患。
但上脘:①偏于治疗疼痛②治部位偏上。
中脘:应用最广。
下脘:①偏于消化不良②治部位偏下。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府。
内经: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九卷》:”,《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⑴《素问》、《灵枢》的名称怎样解释?《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份,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经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
《素问》和《灵枢》,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