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春天在哪里》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春天在哪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春天在哪里》是一首中国儿歌,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由望安作词,潘振声作曲。
它以天真活泼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描写了春天来临时枝头上、草原上、竹林里、田野里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个美丽、充满生机的春天。
2、歌曲赏析歌曲为大调式,采用再现的两段体结构。
每个乐段都是由四个4小节乐句构成,结构十分规整。
第一乐段的第一句由大调式主三和弦的三个音do、mi、sol构成,开始时作下行,在明亮的色彩中揉入了柔和的色调,给人以明朗、亲切之感,这一乐句是全曲的核心,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春天。
第二乐句在前句的音调基础上略作发展,与之呼应。
在第一乐句重复出现之后,第四乐不再像前面三乐句那样划分两个乐节,而是全句一气呵成。
第二乐段的前两个乐句以同音重复的旋律进行和活泼的节奏,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四度模进。
这一乐段的第三、四乐句是第一乐段末句的变化重复及完全重复,以再现的手法既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又加强了歌曲的统一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在9——10岁之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持续时间较短。
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容易被新鲜、多样的教学法所吸引,学习兴趣易激发。
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设计理念:现在大力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借助“学案”“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高效”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春天在哪里》说课稿《春天在哪里》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在哪里》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天在哪里》说课稿1【教材分析与处理】《春天在哪里》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与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融为一体,刚好又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学习本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在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学生入学已有半年,能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但表达得不够完整、不够准确。
由于学生年龄小,倾听别人说话缺乏耐心、不够认真。
因此,将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完整地讲述春天的变化,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仪态大方、有礼貌。
认真听人说话,了解内容,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教法学法】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活动准备】活动的准备要从开始本组学习时就提出要求。
在课文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
在识字部分,提示学生去找春天,画春天,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
组织学生到滨江公园去春游,要求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三个方面去寻找,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一、激情引趣,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想不想听?”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
接着播放视频《春天在哪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下第一单元第1课《春天在哪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春天在哪里》是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下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春天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们刚刚进入新的学期,对于春天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春天的内涵和意义可能还不太理解。
学生们对于图片和文字的接受能力较强,通过引导,他们能够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并学会关爱他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认识到春天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春天的美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将春天的美好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教学新课:介绍春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美好。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春天的美好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3.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春天的美好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每组给出具体的实践计划,并进行分享。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重要性。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关爱他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落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春天在哪里?1.自然界的春天2.内心的春天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春天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对于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意识和行动。
第二单元春季来了主题一春季在哪里《春季在哪里》这一课是北师大版道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春季来了下的第一个主题。
这本教材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联合道德与生活课程的特色编写的,是一门以小孩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道德喜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小孩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小孩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道德优秀、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小孩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为此,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课三维目标。
感情体验目标是感觉春季的美好,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 ,体验在自然中游戏的乐趣社会知识目标是认识春季自然的特色,认识相关植物的知识。
能力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步培育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课的重难点是感觉春季的美好,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体验在自然中游戏的乐趣。
这也是感情体验目标。
也就是说,我的这节课重申的是尊敬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获取发展。
《道德与生活》课程拥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三个基本特色。
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活动设计充足表现了这三个特色,特别是开放性这一特色。
1、开放性的教课方法:第一是活动时间的开放性。
课前,教师部署孩子们达成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请孩子们课前到大自然中找寻春季,到社区里采集各栽种物种子。
孩子们从教室里走到了操场上,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课模式,切合新课程精神要求,同时也切合小学低段小孩的年纪特色。
再次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课内的播种活动结束后,这个活动并无因为课的结束而结束。
2、合作研究与实践体验教课法,考虑到这一节课的教课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向来要注意使用生动风趣的激励体制。
依据教课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色,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赏识春季、找寻春季。
老师以儿歌导入。
老师以手饰表演导入: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2022-2023学年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六《春天在哪里》(说课稿)一、活动主题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春天在哪里》,是一年级下册的第六个主题,旨在通过体验和探究春季的自然特点、生活现象和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春季的感知和认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主题将主要包括春季常见的天气、植物、动物、节日等方面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户外实践、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探究科学、体验文化、认识社会。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春季天气、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和变化;2.掌握一些春季常见植物和动物的名称、特征和习性;3.了解春季的习俗和节日,如清明节、寒食节、植树节等;4.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和表达能力;5.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春季天气和气温变化通过图画和课件展示春季的天气变化和气温变化,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绘,以帮助学生对春季的常见天气和气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春季的植物和动物通过图片、实物和动画等介绍春季的植物和动物,并让学生辨认它们的特点和习性,如桃花、梅花、春天的蝴蝶等,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春季自然的认识。
3. 春季习俗和节日通过图片、故事、歌谣等介绍春季的习俗和节日,如清明节、寒食节、植树节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4. 春季手工制作通过图纸、工具和材料等进行春季手工制作,如制作桃花、梅花和蝴蝶等,让学生发挥创造思维和操作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5. 春季游戏互动通过游戏和互动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春季的环境和文化,增强集体合作和交流能力。
例如,春天探险、春季采摘、春天嘉年华等,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本主题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情境教学、故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探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互动中交流和合作,以达到深刻理解和知识转化的目标。
教科版艺术一下1.1《春天在哪里》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春天在哪里》是一篇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课文,选自教科版艺术一下第1册第1课。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如鲜花、绿草、小鸟等,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教材通过课文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充满好奇和向往,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来感受和理解事物。
但同时,他们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童趣的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音频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春天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春天的音频,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印象,引出课题。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教师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理解课文: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美景。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画面,解释诗歌的意境。
4.想象与创造:学生分组讨论,想象自己心中的春天,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5.展示与评价:每组选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6.总结与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本课的收获,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品德与生活《春天在哪里》的教案教案:《春天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春天在哪里》这个课文,了解春天的特点和迹象;掌握品德与生活学科领域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春天的特点和迹象。
2.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PPT、图片、音乐、季节模板学生:笔、纸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5分钟)通过播放春天的音乐,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特点和迹象有哪些?2.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季节的模板,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仔细观察并描述这个模板中的图画和季节,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季节。
学生猜对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春天的模板,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和讨论横幅上的图画,看一看横幅里面的哪一幅图才能表示春天到了。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正题。
3.课文学习(20分钟)呈现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春天在哪里》,通过师生共同朗读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解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发言,分享自己认为春天的特点和迹象。
教师及时解除同学们对春天特点的疑问。
4.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1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关于春天美丽的事物和场景的故事,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学生也可以自己分享一些春天美丽的事物和场景。
5.总结春天的特点和迹象(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春天的特点和迹象,并把学生的回答整理到板书上,然后让学生朗读自己总结的内容并作出补充。
6.情感价值观教育(1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春天在哪里说课稿春天在哪里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在哪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天在哪里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春天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口语交际课,要求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自由自在地感受春天的美,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口中应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同时注意文明礼貌。
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2)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化、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找到并说出春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态度大方、有条理地说出春天的特点。
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本课特点,我遵循以下两个教学理念:(1)重视落实大语文教学观,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及生活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
(2)注重创设浓厚的人文氛围,令学生在民主、和谐、无拘无束的口语交际环境中敢说、会说、乐说。
二、说教法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三种教法:1、创设情境法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指出“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为了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交际。
在介绍春天特点的环节中模拟生活中的“打电话”形式进行,提高表达效果,让学生敢说好说乐说。
2、指导观察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口语交际中应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所以在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春天特点时,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
未来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说课稿作者:汝敏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8期《春天在哪里》是未来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主题活动。
本单元由“春天在哪里”、“打扮春姑娘”、“和春姑娘一起玩”、“春天里的保健”四个主题活动组成。
这一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乐趣,并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把春天表现出来,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一、说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理念,实现课程价值,突出教师的教学特色,我根据教材、学情和小学品生课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几方面出发,制定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目标:1.观察春天的变化,了解春天的特点。
2.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带来的愉悦。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春天的特征,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重难点说到有关季节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关于秋天和冬天的学习活动。
所以,他们对于季节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受。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还安排了《夏天来了》这一主题活动。
也就是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学生要经历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单元的学习。
这次活动,是以前两个活动为基础,又要为夏天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在前两个有关季节的活动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此类活动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活动容易停留在一般的游戏。
同时,对季节的观察体验是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学生不容易找到活动的内在联系并坚持不断地学习探索。
因此,教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引导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去寻找春天,留心观察春天的特征,做好观察记录,充分交流观察后的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季节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难点在于:1.启发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多种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无处不在,同时让学科之间产生纵向的联系;2.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并呈现观察记录,注意将春天的记录与秋天、冬天的记录进行比较,同时引导学生保存好学习资料。
一年级下册说课稿品德与生活《春天在哪里》一年级下册说课稿品德与生活《春天在哪里》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春天在哪里》说课稿一、说教材《春天在哪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来了》第12—15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1.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三、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四、说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2、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五、说学法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通过小品、视频、竞赛等活动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说教学准备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七、说教学活动及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猜一猜:它是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初步了解合作的必要性1、为学生创设情景,观看歌舞(春天在哪里?)学生思考: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色有哪些?春天的颜色有哪些?2、学生讨论:1、春天在哪里?2、春天的景色有哪些?3、春天的颜色有哪些?4、春天的植物有哪些?5、春天的小动物有哪些?3、教师小结:春天的景色丰富多彩,柳枝吐出了嫩芽,花坛里的月季长出了红红的叶子,墙边的小草长出来了,草丛里还发现了美丽的小花,春的地比以前软和了,农民伯伯要种地了,只有在春天播撒种子,夏天辛苦劳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收获。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春天在哪里》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春天在哪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春天在哪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来了》第12—15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三、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四、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2、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五、说学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通过小品、视频、竞赛等活动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说教学准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七、说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猜一猜:它是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初步了解合作的必要性
1、为学生创设情景,观看歌舞(春天在哪里?)
学生思考: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色有哪些?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2、学生讨论:1、春天在哪里?2、春天的景色有哪些?
3、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4、春天的植物有哪些?
5、春天的小动物有哪些?
3、教师小结:春天的景色丰富多彩,柳枝吐出了嫩芽,花坛里的月季长出了红红的叶子,墙边的小草长出来了,草丛里还发现了美丽的小花,春的地比以前软和了,农民伯伯要种地了,只有在春天播撒种子,夏天辛苦劳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收获。
小朋友们也一样,只有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才能在将来取得好的成绩.
三、设置猜谜游戏,深入了解春天景色的各种特症
1、猜一猜。
四、小组讨论,春天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五、创作春天,把对春天的感观上升到视觉感受。
1、教师谈话:春天已经到了,不仅美丽的七色花开了,很多花都开了,大家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合作歌颂一下春天吧!
喜欢绘画的小组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画。
喜欢音乐的小组为你喜欢的春天的歌曲配上伴奏。
喜欢表演的同学编排一个关于春天的童话剧。
2、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活动。
3、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4、教师总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别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学会合作、成为善于合作的人。
五、布置课后实践活动,尝试各组共同合作教师布置课后分工合作出一份春天景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