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超强度使用原因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化肥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工具,它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并且满足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长期以来过量使用化肥给农业生产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化肥污染。
化肥污染主要包括了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化肥污染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化肥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化肥污染的现状1. 土壤污染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堆积过多,造成土壤 Ph 值失衡,土壤结构松散,土壤酸碱度加剧等问题。
部分化肥中含有重金属成分,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于土壤的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群落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2. 水体污染化肥施用后,随着降雨和灌溉,部分化肥中的养分会溶解到土壤中的水分中,并随着地表径流或渗漏深入地下水中,导致水体中的养分含量过高。
过量的养分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最终导致水域缺氧、水质变差。
3. 大气污染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氨气,这些气体会导致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升高,并参与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有害物质,从而加重大气污染问题,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二、化肥污染的应对策略1.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科学施肥是有效减少化肥污染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施用化肥,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可以减少化肥残留量,避免养分的过度浪费和流失。
结合土壤肥力地区差异,制定相应的施肥标准,推广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的技术。
2.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能够降低对化肥的依赖,减少化肥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替代化肥,调整作物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污染。
3. 加强化肥生产管理加强对化肥生产的管理,对化肥生产企业实施定期的环保检查,确保化肥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得到合理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肥料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四清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2期李四清柘城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三樱椒之乡,小麦、玉米、三樱椒是柘城县的三大种植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小麦97万亩、玉米60万亩、三樱椒25万亩。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方在肥料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提出来了肥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肥料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过量使用化学肥料。
部分农民认为,肥料施用越多,庄稼会越高产,在生产中随意加大肥料用量。
2、肥料利用率低。
在施肥中,不能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土壤肥水状况、气候条件、肥料的类型与施用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施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尤其是化学肥料,具有溶解快、散失快、速效性。
由于作物不能在短时期内全部吸收利用,以致造成大量流失、淋失、挥发等损失,使肥料利用率降低。
3、肥料配比不科学。
不能按照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肥料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律”,往往凭感觉或习惯施肥,造成肥料配比不合理、不科学,多数过量使用氮素肥料,造成肥料施用浪费严重,农作物品质下降,土壤污染加剧。
4、追施方法不当。
不能采用科学有效的追肥方法,甚至怕麻烦、图省事,不分情况一概追肥撒施,不仅肥料利用率较低,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若肥料撒施量较大,甚至对作物造成肥害,使作物不能正常生长,降低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施肥的原则和方法1、施肥原则(1)要遵循“ 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
肥料施用要根据作物对营养的生长发育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既能节约用肥,又能使作物生长健壮,达到稳产、丰产、优质。
(2)施肥要符合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和对产量及质量的要求,结合环境污染治理,要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
在生产中具体做到控氮、稳磷、增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方法。
2、掌握肥料的科学施用方法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条件都有所不同,所以,施肥的任务往往不是一次施肥就能完成的。
浅析化学肥料过度使用给土壤、地下水、空气等带来的污染及对策化学肥料的广泛使用有力的推动了粮食的增产,但也让农民患上了“化肥依赖症”,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
过量使用化肥不但降低了农产品品质,还对土壤、地下水、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我国化学肥料的使用现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巨晓棠教授说,我国化肥使用普遍过量。
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达5400多万吨,占世界总用量的1/3,是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而化肥利用率却只有30%左右,其他的70%(约3780万吨)进入大气、水体和沉积在土壤中,由此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每年仅氮肥损失就达到1000多万吨,损失的氮素价值300多亿元,每年消耗的1000-1100万吨钾肥中,有70%依赖于进口,每年磷肥生产消耗的高品位磷矿石超过了1亿吨,而磷矿石早已列入国土资源部2010年后紧缺资源之列。
一方面我们在化肥生产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我们又将其中的70%白白的浪费掉,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进入大气、水体和沉积在土壤中的70%化肥更是全部成为了污染源,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二、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中国科学院侯彦林教授认为,化肥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气污染。
化肥中的氮经植物气体排放、土壤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蒸发、地表径流和浸出等方式排放到大气中。
大部分以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和氨气3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一氧化二氮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它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炭强298倍。
与此同时,生产和运输氮肥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一氧化二氮量基本相同。
二是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这些江河湖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污染: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积累过多,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导致土壤酸化、碱化和盐渍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地下水污染:化肥中的化学物质容易溶解在地下水中,一旦过量使用会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等物质超标,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
3. 水体污染:化肥流失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会导致水体中营养盐含量过高,出现水华、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4. 大气污染:化肥在施用和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氨气和氧化物,造成空气污染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1. 加强宣传教育:农民是化肥使用的主体,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施肥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合理施肥的知识和技术,引导他们科学施肥,减少化肥过量使用。
2. 推广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肥料,它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土壤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可以通过政策支持、经济补贴等方式,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3. 强化政府监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化肥市场的监管,规范化肥生产和销售行为,严格把关化肥产品的质量,杜绝假劣产品的流入市场。
加大对化肥施用量的监督和检测力度,对于违规使用化肥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4.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的大规模、高投入的化肥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转变为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可以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种植轮作、秸秆还田、植被覆盖等方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5. 加强科研技术支持:加大对化肥减排、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化肥减排技术、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施用量,降低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化肥过度使用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无疑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当化肥的使用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下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也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首先,化肥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化肥中的养分,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虽然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但长期大量使用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
比如,过量的氮会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同时,过度使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使得土壤变得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长期生长。
其次,化肥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水体污染。
当雨水冲刷或者灌溉时,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些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水流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会促使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此外,被污染的水体还可能含有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若被人类饮用,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再者,化肥中的化学物质还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氨气等气体,这些气体会挥发到大气中,参与大气化学反应,形成雾霾和酸雨等环境问题。
酸雨不仅会损害农作物和森林植被,还会腐蚀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另外,化肥过度使用对生物多样性也有负面影响。
由于化肥改变了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环境,许多适应原有环境的生物难以生存。
一些有益的昆虫、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土壤的肥力维持、水质净化等,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依赖化肥等外部投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此外,化肥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为了减轻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需求,精准地确定化肥的施用量和施肥时间。
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的危害有哪些在如今的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当使用超过一定限度时,却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首先,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对土壤造成极大的破坏。
化肥中的化学物质,如氮、磷、钾等,长期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
酸化的土壤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自净能力。
板结的土壤则会使得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而农药中的化学成分在土壤中积累,可能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使得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等生物数量减少,进一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当雨水冲刷农田时,过量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等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
这不仅会影响水体的美观,还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农药中的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毒害,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长期下去,受污染的水体将无法用于灌溉和饮用,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
再者,农药化肥过度使用会危害农作物本身的品质和安全。
过量的化肥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过快,但却会使其营养成分不均衡,口感变差。
而且,过多的化学物质残留于农作物中,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例如,一些蔬菜和水果上残留的农药,如果未能清洗干净,被人们食用后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长期积累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慢性疾病。
此外,过度使用农药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当病虫害频繁接触同一种农药时,它们会逐渐适应并产生抗性,使得农药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为了控制病虫害,农民不得不加大农药的使用量或者使用更具毒性的农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农业化肥使用控制措施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业化肥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过度使用化肥不仅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控制农业化肥的使用。
本文将对农业化肥使用控制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一、优化土壤管理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因此优化土壤管理是减少化肥使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施肥:通过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根据作物需求合理施放化肥,避免过量使用。
2、有机肥料应用:使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养分持久性,减少化肥的需求。
3、农作物轮作:轮作不同类型的农作物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贫瘠化和化肥积累。
二、提升农民技术水平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是减少化肥使用的关键。
农民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取更多的知识:1、农技培训:政府可以组织农民参加农技培训课程,提供相关的化肥使用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更加科学地施肥。
2、示范农田:建立示范农田,展示和推广农业技术和最佳实践,包括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巧。
3、优质农资供应:政府和农业机构应确保农民有稳定和可靠的供应优质农资,例如经过质量认证的化肥产品。
三、推广生物肥料和有机农业生物肥料和有机农业是减少化肥使用的可行方案。
以下是相应的措施:1、生物肥料推广: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和措施来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例如将其纳入农业支持计划并提供补贴。
2、有机农业发展: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3、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例如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和化肥的使用。
四、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农业化肥使用的监管和执法是确保农民遵守合理化肥使用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相关措施:1、建立监测系统:建立化肥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相关数据,对农民的施肥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土壤肥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土壤肥料的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土壤肥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肥料过量施用。
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品质,一些农民往往会过量施用化肥,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肥料选择不当。
一些农民在选择肥料的时候,缺乏科学依据,盲目跟风,导致施用的肥料种类不合理,不能满足农作物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施肥效果。
3.肥料利用率低。
由于土壤条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施用的肥料利用率较低,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资源。
4.肥料的污染问题。
化肥和有机肥料中的部分营养成分难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长期施用可能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累积,污染土壤,给生态环境带来风险。
5.化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化肥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和废水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对策1. 科学合理施肥。
在施肥前要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量,科学制定施肥方案,适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2. 选择合适的肥料。
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肥料,有机肥和化肥可以结合使用,以提高施肥效果。
3. 加强土壤养分管理。
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监测,合理调整施肥方案,避免养分浪费,提高土壤的肥力。
4. 加强有机肥和绿色肥料的研发和推广。
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化肥的依赖性,对环境影响也较小。
5. 加强化肥生产的环保措施。
化肥生产企业要加强对废气和废水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 推广循环农业模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农作物秸秆还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对外部肥料的依赖。
氮肥过量案例分析报告氮肥过量案例分析报告1. 案例描述在某农田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农民不慎过量使用了氮肥。
在接下来的生长期内,水稻出现了严重的生长异常现象,如叶片变黄、生长缓慢等。
经过专家的调查和分析,确认是氮肥过量导致了水稻生长异常。
2. 案例分析2.1 氮肥过量的影响过量的氮肥会引发植物的生理紊乱,抑制植物的根系发育,导致养分吸收不均匀。
这会影响水稻的氮素平衡,导致叶片变黄、生长迟缓等问题。
2.2 氮肥过量的原因氮肥过量主要是由于农民对作物生长的需求估计不准确,缺乏科学施肥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一些农民也存在过度追求高产的心理,直接导致了肥料的过量使用。
2.3 氮肥过量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氮肥过量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农民培训:加强农民的科学施肥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施肥技能,使其能够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合理施肥。
- 土壤测试:农民可以通过土壤测试来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求,以便进行精确的施肥。
- 施肥管理: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减少氮肥的使用量,避免过量施肥。
- 生态农业:在种植过程中,应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氮肥的依赖。
3. 案例启示通过该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科学施肥: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进行施肥,避免过度施肥或过量施肥。
- 土壤测试:通过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
- 农民培训:农民需要接受科学施肥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施肥知识和技能。
- 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总结:这起氮肥过量案例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科学施肥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合理的施肥管理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农民应加强对科学施肥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施肥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为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在农业的发展中,由于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化肥利用率比较低,生产成本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化肥进行合理使用,降低化肥使用过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更好的提升农产品质量。
本文主要对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污染和化肥污染防治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在农业发展中,化肥的广泛使用很好的提升农作物产量。
但是在化肥的使用中,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所以为了更好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需要对化肥进行合理使用,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污染1、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在农业生产中,如果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对农产品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就会导致农作物不能很好的进行吸收,养分摄入不均衡,各种盐分在土壤中进行积累,致使土壤养分失调,降低农产品品质。
在人们生活中,如果食用过多的盐酸盐超标的蔬菜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对化肥进行合理使用。
2、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在农业生产中,如果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对化肥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农作物倒伏问题发生,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导致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病虫害,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3、加剧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加剧环境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在土壤肥料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的时候,就会迁移到周围的土壤中去,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另外如果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过量的化肥渗入到浅层的地下水中,如果人们长期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源,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①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对土壤生物生态链产生影响,导致土壤失去活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肥超强度使用原因及对策研究作者:刘梅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0期摘要化肥超强度使用是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普通问题,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蒙城县为例,剖析化肥超强度使用原因,结合全国生态市创建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化肥;使用强度;对策中图分类号S14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105-02AbstractSuperstrength fertilizer use is a common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had longstanding and serious impac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Mengcheng County, for example, the reasons for the use of superstrength fertilizer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ty create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Key words Fertilizers; use of strength; countermeasure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增加量。
农业生产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普遍。
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化肥施用量却接近世界总量的1/3。
化肥超强度使用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1-4]。
在创建全国生态市的考核指标中,化肥使用强度是其中重要指标之一[5]。
指标要求:农田年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
从蒙城县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的需肥规律的吸肥量、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千斤县及百万亩吨粮田建设的实际情况,蒙城县化肥使用强度超过农田年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的指标要求。
以蒙城县为例,剖析化肥超强度使用原因,结合全国生态市创建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蒙城县农田年实际化肥使用强度据蒙城县土肥站对蒙城县农田年实际化肥使用强度的调查,在高产创建点上小麦氮磷钾的使用量分别为232.5、112.5、112.5 kg/hm2,玉米氮磷钾的使用量分别为300、112.5、112.5 kg/hm2,合计年施肥量分别为984.0 kg/hm2;而一般大田农民施肥小麦氮磷钾的使用量分别为225、75、75 kg/hm2,玉米氮磷钾的使用量分别为300、75、75 kg/hm2,合计年施肥量分别为825 kg/hm2。
在高产创建点上和农民大田作物上,农田年化肥使用强度都远远超过250kg/hm2。
从蒙城县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的需肥规律的吸肥量、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千斤县及百万亩吨粮田建设的实际情况,蒙城县化肥使用强度均超过农田年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的指标要求。
2化肥超强度使用原因2.1满足农业高产的实际需求蒙城县是小麦生产千斤县及百万亩吨粮田建设实施的大县。
小麦玉米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
为了满足其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基本都是靠大量施用化肥来实现的。
蒙城县要实现创建百万亩吨粮田大县的目标,化肥的施用能充分满足小麦玉米生长的所需元素,见效快,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2.2化肥过量使用和施肥不平衡致使肥料利用率降低在生产中,农民只讲究氮磷钾的配合使用,不注重中微量元素的施用,甚至因为肥料使用不平衡,出现肥害,作物出现苗黄,仍误认为作物缺肥,增加追肥,致使肥害加重,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和降低肥料利用率。
同时,浪费肥料资源,消耗宝贵的能源,污染环境。
2.3选择化肥品种不对路造成肥料浪费和破坏土壤结构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对肥料品种的选择、宣传、指导,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如果选择肥料不对路,那么会造成肥害,甚至严重破坏土壤结构。
例如,蒙城县在小麦、玉米生产中使用的15-15-15的复合肥,有的是高氯甚至是超高氯的肥料,氯离子含量超过30%甚至40%。
连续使用高氯复合肥可以导致土壤酸化。
蒙城县土壤pH迅速降低,就是很好的例子。
2014年度蒙城县土肥站分析了869个土壤样品,发现土壤pH平均为6.23,最小值为4.51,最大值为8.41,pH小于5的达3.45%。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pH平均降低了2.07,有的地方更甚,土壤pH在4以下,致使小麦玉米生长困难。
当土壤pH在5以下时,烟农19小麦发生黄死苗。
2.4使用化肥方式方法不对造成肥料流失以前,蒙城县化肥常作为基肥撒施,甚至一炮轰施肥方法还在延用,然后翻耕。
大田作物作追肥时多采用表面撒施。
这样的施肥方法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流失严重。
2.5有机肥使用少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高当前,人、畜禽粪便及商品有机肥得到合理使用的很少,不但有机肥养分不能利用,而且降低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了化肥的使用量。
2.6秸秆还田措施不力,致使宝贵的生物资源的浪费小麦、玉米结果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过去由于人们对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作用的认识不深,宣传不到位,不少把秸秆运出田外,乱堆乱放,既污染环境,又有安全隐患。
在田间焚烧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致使宝贵的生物资源不能得到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费有3个方面。
一是秸秆养分的浪费。
蒙城县土肥站玉米秸秆化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被运出田外乱堆乱放,等于把315 kg/hm2养分白白浪费,占玉米对养分需求的60%;二是失去对土壤改良作用,增加肥料用量的浪费;三是把秸秆运出田外,乱堆乱放,既污染环境,又有安全隐患。
2.7土壤耕层过浅致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造成肥害由于目前对土壤的耕作措施大多采取旋耕。
土壤耕层一般在12~15 cm之间。
但是,在计算作物施肥量时,一般按土壤耕层20 cm深度(225万kg/hm2)计算。
由于把应施在225万kg/hm2土壤的肥料施在135万~170万kg/hm2,土壤溶液浓度提高了20%~24%。
表层土壤溶液浓度越高,越易造成养分流失和出现肥害。
3对策措施3.1加强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技术指导蒙城县正在采取稳氮磷钾、补硫锌、降氯钠的施肥原则等。
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缺啥补啥施肥技术,选择对路化肥品种,提高肥料利用率。
3.2改进使用化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蒙城县正在大力推广种肥同播、种肥一体化播种技术,肥水一体化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减少土壤表面化肥追施技术。
3.3积极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一是增施有机肥或以商品有机肥代替化肥,商品有机肥的氮磷钾含量比例为1.5∶1.0∶2.5,施商品有机肥2 250 kg/hm2,折合氮磷钾的量分别为33.75、22.5、56.25kg/hm2,而产8 250 kg/hm2玉米子粒所含施氮磷钾的量分别为96.60、19.05、25.50 kg/hm2(玉米籽粒平均养分含量来自于蒙城县2014年的各个试验45个处理,明光市土肥站化验室分析化验)。
以此看来,商品有机肥的磷钾完全可以满足生产玉米籽粒带走的养分,只是氮素不足,氮素需要96.6 kg/hm2,氮肥的利用率按40%计算,那么需补充241.5 kg/hm2纯氮,减去有机肥的33.75 kg/hm2,再减去秸秆氮的纯养分119.4 kg/hm2,施88.35 kg/hm2纯氮就可满足玉米对化肥的需求。
当然,这得要建立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
二是要采取玉米秸秆还田保证土壤肥力不下降,不退化。
蒙城县2014年的各个试验45个处理,玉米秸秆平均养分含量(明光土肥站化验室)氮磷钾分别为8.04、1.34、13.48 g/kg,平均8 250 kg/hm2玉米子粒,可以产出玉米秸秆14 850 kg/hm2,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为119.4、19.95、200.25kg/hm2,总养分达到339.45 kg/hm2。
这表明玉米施肥以商品有机代无机化肥,以秸秆全量还田防止土壤肥力下降,以少量氮肥(88.35 kg/hm2纯氮)促进玉米高产,达到8 250 kg/hm2。
农田年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在理论上完全是有可能的。
现在商品有机肥的使用及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已引起各级领导重视。
当前,已制订了严厉的奖惩措施和土壤质量提升的政府资金补贴力度,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因此,通过推广商品有机肥和增加秸秆还田,农田年化肥使用强度将会得到大幅度降低,农田年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3.4积极全面推广土壤深翻和深松技术2~3年深翻、深松一次,使得耕层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造成肥害。
3.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蒙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豆科作物及果木园林面积,减少总面积化肥使用量。
参考文献[1]张锋.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2] 张琳.减少化肥施用强度的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3):135-136.[3] 栾江,仇焕广,井月,等.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3(11):1869-1878.[4] 夏奇峰.化肥施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9):202-204.[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