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新词递相传(定)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43
[浣溪沙晏殊]晏殊晏殊篇1:晏殊《浣溪沙》四首赏析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
浣溪沙是一首名气极大的伤春词,亮点就在于思藏于情中。
下面是晏殊《浣溪沙》四首赏析,欢迎阅读了解。
浣溪沙·晏殊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
’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
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
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
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
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
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
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
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 。
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
“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
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
“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
“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
“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1浣溪沙作者: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浣溪沙苏轼字词解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苏轼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婉约派诗词赏析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婉约派诗词赏析十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1、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简单赏析:《摸鱼儿·雁丘词》,又作《迈陂塘·雁丘词》,亦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是由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赴并州府试途中的著名词作。
在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句更成为描写忠贞不逾爱情的名句,传唱至今。
2、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简单赏析:《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蝶恋花》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蝶恋花》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蝶恋花》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这两句是说,在这寒食节的日子里,路旁遍布百草千花,郎君拈花惹草,忘了回家,今天那美丽的香车又系在谁家的树上呢?前句写景,后句写情,情景相融,忧思愁郁之气,怨恨之情,尽从词中道出。
出自五代冯延巳《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此词一作欧阳修词。
行云: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本以朝云、行雨指女性,此处指人行踪不定如流云飘浮。
不道:不觉。
百草千花:词意双关,即指寒食时节的实景,也暗喻花街柳巷的妓女,白居易《赠长安妓女阿软》:”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香车: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泛指华丽的马车。
陌上:本指田间的小路,这里泛指应指马路。
撩乱春愁如柳絮:烦乱的春愁就如同满天纷飞的柳絮。
悠悠:一作“依依”。
参考译文这几天,他象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
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
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译文2:遥想着那位出门冶游、乐不思归的男子,她泪眼倚楼,喃喃自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多日不见影踪,你究竟飘荡到了何处?春色将暮,你难道还不想归家?在这百草千花斗艳的游春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了谁家的树上?含泪转问穿帘的双燕:你们飞来飞去,路上有否见到过他?双燕不理,翩然远飞,只剩下一片蒙蒙飞舞的柳絮。
提纲<正文>一、词及婉约词的概述二、婉约词的创作原因三、婉约词的形式1.与音乐的关系2.语言风格四、婉约词的内容1.题材内容2.常用意象3.抒情风格五、结语<附录>经典婉约词赏析几许闲愁几许忧------关于中国古代婉约词的研究一、婉约词的出现1.起源唐代,诗歌已经走到了其光辉的顶点,至于律诗,已走到了骈偶之路的尽头。
格式愈加规整,限制愈加增多,此时有满腔情感却无从发泄的文人便从“小楼深巷”中的歌语中发现(其实早在民间流传开)“曲子词”,并由“小道”、“末技”的位置,渐渐移向文学创作的“兴奋点”所在。
在这词的发展过程中,被后人命名为“婉约词”的一种词体类型,也由唐代文人的初始尝试、初步定型,到发展成熟,成为千年词史上不可忽略的美丽风景。
2.概述婉约词是指自《花间》始,以温庭筠、吴文英、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修辞大都绮丽,其文风绮靡,锦绣斑斓。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委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
其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开始,宋初的、晏殊、晏几道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二、婉约词创作原因一、首先是因为词的创作一开始就是与音乐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是与游戏、宴席紧密结合的。
缓歌艳语,佳人求其制作。
这在晚唐、北宋和南宋的相关记录里都可以看见。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
”就是才子为佳人做丽词的场景。
这些辞藻华丽的词都只不过是为了增加佳人演唱时的妖娆之态,而佳人的娇娆之态,更增加了才子们游戏的欢乐。
又如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回忆自己在北宋末年的生活场景,也是“佳人万秀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的艳丽情景。
南宋姜夔虽长期流落江湖,但他善于自唱新曲,常常依意作词,事后自度曲以吟唱之。
宋词婉约派诗词的风格特点1、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
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
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
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
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
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
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
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
可见当时传播之广。
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
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2、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文采灿烂的《花间集》,就是一部言情之作。
五代词人韦压,善于运用各种抒情手法,成功地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晏殊的《珠玉词》,抒情委婉。
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
欧阳修是一位领袖儒林、肩负文统道统的中心人物。
在他的诗文里,只能看到他严肃的护道面孔,而他的抒情小词,却写得婉媚轻柔,情致缠绵。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工文章,精骑射,而小词却委婉传情,凄恻动人。
盖“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查礼《铜鼓堂词话》。
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词史一、晚唐五代词(一)词的概况: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产生于晚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具有“调有定格,句有定声”的特点。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起源于民间,来源于因乐写词的宴乐歌辞、文人的诗歌、酒令祝词等。
宋人将词分为令近引慢四种,明人将词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长调(91以上)。
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
词的发展阶段:隋代到初盛唐是词的萌芽阶段,传世作品有限,多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
中唐时,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从事填词,是词体成立和曲子词的创作走向自觉的标志。
晚唐时,温庭筠词以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手法来描摹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香而软、密而隐的艺术风格。
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五代十国时,依声填词更蔚为成风。
西蜀与南唐成为词人汇集地两大基地。
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在《花间集》里,以韦庄的成就最高。
南唐词人中李璟、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
宋代词发展到鼎盛阶段,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北宋词的主流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二晏等。
柳永、苏轼等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词体的变革。
李清照词是是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回惆怅、深哀入骨,她的创作为南宋词人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
南宋词中辛弃疾的成就最高。
元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包括出生于元统一以前蒙古时期词人,如元好问、陆文圭等人的创作,第二包括出生于元统一之后到元亡之前虞集、王旭等人的词作。
元词思想艺术俱臻上乘的数量很少,整个创作局面呈现衰微之状。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
明初词尚存宋元遗风。
明中叶后词风日下。
明末陈子龙是转变词风的第一人。
词到清代重新繁荣,重学问和理智化的趋势很明显。
(1)敦煌词子曲:1900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词曲,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包括温庭筠、李晔、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
“婉约派诗词”——古诗词流派赏析流派概述概念:婉约,即婉转含蓄。
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特点:选景特别小,表达情感消极居多,语言委婉缠绵。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婉约派代表人物1.秦观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20岁,作《浮山堰赋》。
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
《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生平详见《宋史》卷四。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
又辑《扬州诗》、《高邮诗》。
其《蚕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
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高邮文游台、秦观读书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2..李清照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1年?)中国宋代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