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度对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影响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8.91 KB
- 文档页数:3
玉米生产中存在着病虫害发生严重、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少、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
针对黄淮海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高产、优质(高淀粉、高蛋白)、多抗(抗多种病虫害)为目标,以创新选系和杂优模式为基础,育成了A74C 、A1052等优异种质,经过定向组配和多环境鉴定培育出优质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安玉308。
该品种201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17005)[1],2018-2019年分别通过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黄淮海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2018年11月8日获得农业农村部品种权授权(品种权号:CNA20160649.5)。
1种质资源创新引进国内外优异玉米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种质资源,组成半外来玉米自交系选育基础群体,通过在河南和海南运用高密度育种法等抗逆育种技术,进行优良基因聚合,实现“产量、品质、抗逆、配合力”的同步提升,选育出优异自交系A74C 、A1052等,拓宽了我国玉米遗传基础。
1.1优异自交系A74C母本A74C 是从昌7-2×4CV 的F 2中严格选择优良变异单株,并与4CV 进行回交,经河南和海南连续自交选择育成的优良自交系。
A74C 具有抗病性好、自身繁育产量高、花粉量大、籽粒灌浆快、脱水快的特性。
1.2优异自交系A1052父本A1052属于自选优良骨干自交系146与自交系246杂交后再进行选育纯合的新自交系。
自育系146、自交系246是从美国杂交种9961的F 2中选择优异单株连续自交而成的姊妹系,选育出的A1052具有茎秆粗壮、抗病、籽粒品质优等特性。
2杂交种选育以A74C 为母本、A1052为父本杂交组配成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安玉308。
安玉308的母本A74C 是由(昌7-2×4CV )×4CV 构建的基础群体选系,昌7-2、4CV 分别是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亲本,加上父本A1052的优点,育成的玉米新品种安玉308具有出苗快、整齐,苗期生长健壮,抗逆性强,适应性强,后期脱水快,高产稳产等特点。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2年6月刊27科 研 试 验DOI:10.16815/ki.11-5436/s.2022.17.016山东东平县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李 军(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东平 271500)摘要:随着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需根据玉米的品种特性,确定较佳的定植密度,才能发挥优质玉米的品质优势。
该文以玉米郑单958为例,设置4个种植密度,了解种植密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每亩3000株时,玉米种植效益较佳。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影响;田间试验李 军. 山东东平县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7):27~28.玉米种植中,很多农户一直坚持传统生产模式,不能够按照玉米品种特征确定较佳定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设计了不同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了解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和品质。
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种植密度内,密度越大玉米产量和品质越高;但超过一定标准之后则呈下降趋势[1]。
1 材料与方法1.1 种植地概况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玉米米示范种植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0~20 cm 土壤有效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钾、有效磷含量分别为22.42 g/kg、0.95 g/kg、75.83 mg/kg、259.22 mg/kg、41.25 mg/kg。
1.2 试验材料本次试验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3试验设计本次试验采取单因素分析,设置4种种植密度,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种植密度分别为每亩2500、3000、3500、4000株,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处理小区,小区面积18 m 2。
小区间行距0.5 m,两边设置保护小区,保护小区长6 m、宽1.5 m,可实现各个区域的有效阻隔。
1.4 试验管理本次试验中,除定植密度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一致,由专人看管[2]。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及畜牧业饲料作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玉米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之一,市场上对玉米的需求逐年增加[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玉米等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需要在提高玉米产量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玉米产量的增加可通过优选高产稳产品种、增加种植密度等途径来实现[2]。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积极在玉米生产中优选高产、耐肥、抗倒伏能力强、耐密植的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灌溉条件、科学耕作,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水平,增加种植密度,成为各地玉米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未来玉米种植的大势所趋。
全玉1233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成,为夏播杂交玉米品种,中熟,品种来源为533×512,于2016年通过安徽审定(编号为皖玉2016001)。
该品种茎秆粗壮,为半紧凑株形,籽粒为马齿形,个体较大。
近几年,该品种在阜南县推广种植,为了明确其在当地的最佳种植密度,设置了不同的种植密度,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全玉1233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抗性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全玉1233品种、提高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安排在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肥力水平中等偏上,有良好的排灌条件;前茬作物为小麦,产量水平在8250kg/hm 2左右;前茬小麦收获后进行整地、增墒、播种。
1.2供试材料供试玉米品种为全玉1233,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玉米种植中需要的肥料、机械等,均来源于当地市售。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置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 2。
每个处理2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约60m 2,种植10行,行长为10m ,行距为50cm [3]。
穗型是水稻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穗型与水稻产量水平和群体结构状况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穗型问题一直是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及栽培研究的焦点。
本文综述了水稻穗型的分类、穗型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及穗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穗部性状是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穗的多少、大小、形态等。
出于不同研究目的,迄今对水稻穗型有各种分类方法。
Matsuo按一次枝梗数与穗颈大维管束数的比值将穗型分为穗重型、偏穗重型、中间型、偏穗数型和穗数型。
Sasahara等按一次枝梗数与二次枝梗粒数最多的一次枝梗所在穗轴节位之比将穗型划分为上位优势型、偏上位优势型、中位优势型、偏下位优势型和下位优势型。
马均等按单穗重将穗型划分为重穗型、中穗型和轻穗型。
徐正进等按颈穗弯曲度划分为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
Yamamoto等按着粒密度划分为紧穗型、半紧穗型、半散穗型和散穗型。
根据穗的分枝模式、一次枝梗的角度和小穗的密集程度及空间姿态,可以将穗型分为密集型(Compact panicle)、散开型(Spreading panile)和中间型(Intermediate panicle);根据穗长可分为长穗型和短穗型;根据剑叶与穗子的相对位置可分为禾上穗型和禾下穗型等。
一般生产上常说的穗数型或多穗型、穗重型或大穗型以及穗粒兼顾型等,通常是品种的综合特性描述,与分蘖能力密切相关,或者是在一定生态、品种、生产条件下发挥最大产量潜力的产量结构特征,与栽培措施有直接关系。
2穗型与超高产育种亚洲的水稻单产水平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交稻育种2次大的飞跃以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多数育种家认为第3次产量突破将产生于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而且杂种优势的利用最终必须服务于株型。
因此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已成为当今水稻遗传育种家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有关科研单位提出的理想株型模式主要有: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提出的少蘖大穗型、沈阳农业大学设计的直立大穗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早长根深型、四川农业大学提出的稀植重穗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出的功能叶挺长型、中国水稻研究所提出的后期功能型等。
简析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包括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粗、叶片大小和颜色、生长势、抗病性能、耐旱性能、产量等。
1、植株高度植株高度是指玉米幼苗地面至茎尖的距离,是影响株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度合适的植株有利于降低倒伏率,增加产量。
通常玉米杂交种的植株高度要比品种高,约在2-3米之间。
2、穗位高度穗位高度是指玉米穗在植株中的高度位置,处于植株中部位置的穗一般较易成活、结实、产量高。
玉米杂交种的穗位较为统一,在植株中部或中下部,容易收获,降低了收割损失。
3、茎粗茎粗是指玉米植株茎的粗细程度,与植株的稳定性、干物质积累以及耐倒伏能力有关。
通常情况下,茎粗适中,既不粗,也不细,以保证一定的稳定性。
4、叶片大小和颜色叶片大小和颜色与植株的生长势息息相关。
健壮的生长势会使叶片茂盛,通常呈深绿色,叶面光泽度较高。
反之,生长势不佳、营养不良的植株叶面颜色为黄绿色、红色或苍白色。
5、生长势玉米的生长势包括株高、生长速度、叶片和根系的发育程度、芽数等多个方面。
健壮的生长势是高产的前提之一,行稀密、施肥量、雨量和温度等均对玉米生长势产生影响。
6、抗病性能玉米的抗病性能直接影响着产量和品质。
较具有抗病性的玉米杂交种通常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不同杂交种对病害的抗性能力不同。
7、耐旱性能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旱情对其影响较大。
耐旱性较好的玉米杂交种能够抗旱、逆境,旱情发生时干物质积累不减少或减少较少,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
8、产量玉米杂交种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产量。
优秀的杂交种通常具备耐病、耐旱、稳产且产量高的特点,其单产远远高于普通品种。
为达到最佳的产量表现,需在合适的时期、合适的施肥方案下进行正确的管理。
简析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杂交种则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对于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这些性状进行简析对于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产量性状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性状是衡量杂交优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农民关注的重点。
一般而言,杂交种的产量比传统的自交种和直系后代更高。
这是由于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效应,杂交种的子代具有更好的抗逆性、适应性和生长速度,从而保证了更高的产量。
杂交种的产量性状还受到种植密度、施肥水分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分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种的产量。
2. 抗逆性性状玉米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逆境的影响,如干旱、病虫害等。
玉米杂交种的抗逆性性状对于玉米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杂交种在抗逆性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在干旱和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下保持更好的生长状态和产量表现。
通过对杂交种抗逆性性状的分析,可以选育出更具有抗逆性的玉米杂交种,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稳定性。
3. 品质性状玉米的品质主要包括玉米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
外观品质包括玉米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而食用品质则包括玉米的口感、甜度、香味等。
对于玉米杂交种而言,其品质性状对于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杂交种在品质性状上具有更好的表现。
杂交种的玉米粒更加饱满、色泽更加鲜艳,口感更加甜美。
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通过对品质性状的分析,可以选育出更优质的玉米杂交种,满足市场需求。
4. 生长期性状玉米的生长期不仅影响着玉米的产量,也影响着玉米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玉米杂交种的生长期性状对于玉米的生产和种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杂交种的生长期较短,生长速度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生长过程并进入收获期。
这对于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生长期性状的分析,可以选育出更快速、更适应不同地区的玉米杂交种,从而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
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是现代育种考察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代表的耐密品种在国内受到欢迎并迅速推广,品种的耐密性就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外玉米生产实践表明,在密度过低的情况下,单株产量虽然增加,但作物群体效益较低[1-2]。
玉米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对光照、水分等养料的竞争加剧,空秆和倒伏率提高,产量下降。
因此,合理密植可以使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3-5]。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单产的核心和关键。
实践证明,增加群体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会给玉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增加、秃尖增大、株高和穗位提高、籽粒容重和百粒重下降,商品品质降低[6-7]。
只有在适宜的密度下,玉米的群体与个体间发育较协调,群体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有助于提高产量、稳定农艺性状。
因此,根据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条件进行合理的密植,成为指导生产的重要标准,以确保产量达到最高值[8-9]。
和育187是大德长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中早熟玉米杂交种[10](审定编号:国审玉20170014、吉审玉2012011)。
和育187生育期125d 左右,需有效积温2500℃左右。
和育187在吉林省中早熟区表现较优良,为了提高和育187的增产潜力,探索和育187适宜的栽培密度和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的变化范围,结合生产实践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探索玉米品种最佳种植方式、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品种为玉米杂交种和育187,属中早熟品种。
1.2试验方法2018年在延边州龙井市进行田间测试,田间设置7种密度,分别为4.50万株/hm 2、5.25万株/hm 2、6.00万株/hm 2、6.75万株/hm 2、7.50万株/hm 2、8.25万株/hm 2、9.00万株/hm 2。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一、引言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集粮、饲、经“三元一体”的优势作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来,玉米在解决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和饲料安全、发展国民经济以及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工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玉米消费量迅速增加,玉米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解决温饱的主要粮食作物,发展成为禽畜饲料、工业原料、餐桌副食、能源作物四位一体的多样化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再生能源(汽油醇)与精深加工(化工醇)领域赋予了玉米新的内涵,工业加工比例急速增长,多元需求使玉米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
近5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玉米品种完成了6次更新换代,并且使优良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n1。
我国玉米优良品种的广泛使用,加上良好的栽培技术,是我国近年来玉米产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能源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据测算,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如果按玉米占粮食份额的四分之一计算,到203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应达到1.6亿一1.75亿吨。
在玉米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求玉米单产在1998年351公斤/亩的基础上,年均增长5公斤庙才能基本满足对玉米的需求乜1。
因此,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1.1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1.1.1种质资源的概念作物种质资源(GermplamResources)Y..被称为物遗传资源(GeneticResources),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控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子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