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6
历史太平天国的知识点总结一、太平天国的兴起1. 太平天国的起义领袖太平天国的领袖是洪秀全,他是广西横县人,咸丰元年(1850年)发动太平天国起义。
2. 起义的社会背景太平天国的起义,是在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压迫,使得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困苦,农民纷纷响应太平军的号召。
3. 起义的宗教背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密不可分。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广泛吸引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农民加入到起义运动中来。
二、太平天国的发展1. 政治建设太平天国建立后,实行共产主义的政治制度,推行“太平共和”等制度,取消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官僚军阀统治,实行土地国有化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2. 军事扩张太平天国军队在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太平军经常与清军进行战争,多次击败清军。
3. 农民生活改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的一大特点,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改善了农民生活。
太平天国建立了农田水利、推广新农具、改良农作物、修筑村级堤坝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水平。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与衰落1. 内部矛盾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中存在着严重的内部分歧,如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道光皇帝派来的内奸李秀成等,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的不团结和矛盾激化。
2. 清朝政府的进攻清朝政府为了保卫封建统治,采取了残酷而有力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办法。
清军对太平军进行了多次的围剿和战争,使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3. 国际援助的缺失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衰落,与国际帮助的缺失有关。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与外国基督教传教士联络,但是与外国人和他国政府的援助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国际因素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 经济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社会末期的深刻危机和动荡不安的状态,推动了中国社会末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后不久,自流井的大盐商 就感到岌岌可危,开始筹议筑寨。
咸丰三年(1853)年,由李振亨倡议发起,约集颜昌英、王克家等四人,搜罗款项,募集员工,在地势险峻的牛口山上修筑寨堡。
历时七年。
耗费白银七万多两,费时一百一十多万,才把寨筑成。
因为倡筑和主持的是李、王、颜三个经营盐业的富豪家族,他们唯愿家族兴旺、子孙繁衍,故取名“三多寨”
;也有人说寨名是暗寓福、禄、寿三多的意思。
又因该寨是李振亨等五人倡修,后来还在寨内修了一昨“五公祠”,供奉五人牌位。
“三多寨”的石墙周长一千三百丈,高约三丈,厚八九尺,分东南西北四道寨门,门上修有箭楼和炮台,共有垛口二千五百五十五个,内有农田四百亩,修建房屋数万间,自开水塘,广储粮草。
寨内还设有八景:“尖山晚照”、“双塘映月”、峻岭横烟“、”肖岩滴翠“、”马鞍曙色“、“仙洞云峰”、“古井泉香”、“佛寺晓钟”。
整个寨堡的建制,俨然是一座封闭的城垣、独立的王国,易守难攻,全川罕见。
咸丰十年(1860)李永和、兰朝鼎义军攻进自贡地区时,富商巨贾携家逃窜到三多寨的就有 一千多家。
天国遗恨----探究农民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猛烈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会不可避免的首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那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纵观太平天国运动的始末,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革命的失败造成了怎样的致命影响?这值得我们去分析与探究。
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来看,尽管当时的中国已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社会还是封建的,阶级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就这一点,它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没有本质区别。
农民革命者看不到压在他们身上的制度实质,不知道那里是出路,怎样才能摆脱封建制度。
当然,他们也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与纲领,自觉同封建制度作斗争;而只是针对某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提出笼统的口号和简朴的纲领,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的上层代表者皇帝与官府,以及下层的土豪劣绅。
在革命实践中,自己也会逐渐的封建化,脱离农民阶级的本质。
这种情况使农民革命者在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时,容易追随其领袖建立新的封建王朝。
而在这一过程中,领导人之间的内讧和争权夺利很难避免,这就不难解释后来“天京变乱”的发生了。
从太平天国的组织和领导方式上看,其自始至终都弥漫着神权色彩,政教不分。
起初,洪秀全以“拜上帝会”教主的名义号召农民反抗,客观上起到了发动群众的作用;后来,永安建制,洪秀全以天王的名义成为太平天国领袖,而东王杨秀清利用农民迷信“天父”的心理,假托“天父附身”之名掌控天国实际权力,这种政教不分的“二元制”政治组织形式为后来的“天京变乱”埋下了伏笔;而“天京变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民对天国的幻想,士气低落;后期,洪秀全“信天不信人”,难以对时局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太平天国资料大全巴夏尊:英首相(1855——1865)太平天国革命斗争史:一、革命酝酿时期(1843——1851年);二、革命爆发并向长江流域进军时期(1851——1853年);三、为争取革命事业在全国范围内胜利而斗争时期(1853——1856年);四、领导集团的分裂及其后的困难时期(1856——1858年);五、革命由低潮重新转入高涨时期(1858——1861年);六、为保卫革命事业而与外国侵略进直接战斗时期(1961——1964年);七、天京沦陷后太平军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时期(1864——1868)1796——1820年:和坤(大学士):占地亩八千余顷;刘全及马某(和坤家人):占地亩六百余顷;刘重伟(木商)子孙(湖南衡阳县):占田万亩;百龄(广东巡抚):买地五千余顷;1821——1850年:沈懋德(江苏吴江县):占田万余亩;娄步瀛(直隶静海县):占地四十余顷;琦善(总督、大学士):占地二百五十六万一千二百十七亩;丁炳鲲(湖南武陵县):占地四千亩以上。
1732年全国八个总督(制台)、十六个巡抚(抚台)、以下为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直隶总督(驻保定,辖直隶省);陕甘总督(驻兰州,辖陕西、甘肃二省);两江总督(驻南京,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闽浙总督(驻福州,辖福建、浙江二省);两广总督(驻广州,辖广东、广西二省);湖广总督(驻武昌,辖湖北、湖南二省);四川总督(驻成都,辖四川省);云贵总督(驻昆明,辖云南、贵州二省);十六个巡抚系全国十八个省中,除两个不设巡抚的省(直隶和四川)以外的十六个省的巡抚;又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则无总督而有巡抚。
龙启瑞:清状元穆章阿:清宰相梁章钜:广西巡抚周之琦:广西巡抚,梁章钜继任郑祖珲:广西巡抚,周之琦继任朱一贵:天地会领袖,1721年于台起义林爽文:天地会领袖,1782年起义王聪儿:白莲教领袖,1796——1804年起义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姚之富:白莲教领袖,1796——1804年起义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石柳邓:苗民领袖,1795年于贵州、湖南起义吴八月:苗民领袖,1795年于贵州、湖南起义石天保:苗民领袖,1795年于贵州、湖南起义张格尔:维吾尔族领袖,1820年在南疆起义赵金龙:瑶族领袖,于1831年地湖南西部起义钟人杰:于1841年在湖北崇阳、通城两县起义曾如炷:于1843年在湖南武冈州起义曾以得:于1843年在湖南武冈州起义杨大鹏:于1844年在湖南耒职县起义洪协:于1844年在台湾嘉义县起义邓立奇:于1845年在广西有藤县起义钟敏和:于1845年在广西有藤县起义王棕献:于1846年在湖南新田县起义金得顺:于1846年在江苏昭文县起义李辉:于1847年在湖南新宁与广西金州交界处起义陈名机:于1847年在湖南新宁与广西金州交界处起义雷再浩:瑶民领袖,于1847年在湖南新宁与广西金州交界处起义裕泰:湖广总督冯得磬:湖南巡抚钟亚春:天地会领袖,于1848——1850在广西庆运起义区振组:天地会领袖,于1848——1850在广西象州起义谢江殿:天地会领袖,于1848——1850在广西浔州起义陈亚癸:天地会领袖,于1848——1850在广西柳州起义山猪羊:天地会领袖,于1848——1850在广西柳州起义刘官方:天地会领袖,于1848——1850在广西武宣起义梁亚九:天地会领袖,于1848——1850在广西武宣起义洪秀全:1841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原名大秀,后名仁坤,号秀全,建国后自称洪日,1864年6月1日天京逝世洪镜扬:洪秀全父洪仁发:洪秀全长兄,安王,天安,信王洪仁达:洪秀全次兄,福王,天福,勇王*洪辛英:洪秀全三姐*洪宣娇:洪秀全五妹李敬芳:1843年6月第一个加入拜上帝会洪仁玕:1843年7月加入拜上帝会,领袖,洪秀全族弟,1859年4月22日为干天福,5月8日为义爵加主将,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纲干王,1864年4月为捐库征粮使,顶天扶朝纲开朝王宗,殿前吏部正天僚领袖,开朝精忠军师御林兵干王,福千岁,千岁,千马,建天朝兼御林苑壹天使,兼又正总千岁,1864年11 月23日为沈葆桢杀于南昌,时年43岁马云山:1843年7月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3月23日为前导副军师,领右军主将,1851年12月17日为南王,1852年6月10日阵亡王盛均:洪秀全表兄,拜上帝会员王维正:王盛均,拜上帝会领袖侯大苟:于1450——1520年领导瑶、壮起义侯公丁:于1450——1520年领导瑶、壮起义杨秀清:广东嘉应州人,拜上帝会领袖,1851年3月23日为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1851年12月17日为东王,1856年9月1日亡萧朝贵:武宣县东乡罗禄洞人,拜上帝会领袖,1851年3月23日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1851年12月17日为西王,帝婿,1852年9月12日阵亡曾天养:紫荆山口茶调村人,拜上帝会领袖,即曾添养,左一检点,秋官又正丞相,于1854年8月11日为塔齐布杀,“虎头军”卢六:紫荆山高坑冲壮族人,拜上帝会领袖*杨云娇:金田村人,拜上帝会领袖1849年7月,共奉上帝为天父,耶稣为长兄,洪秀全为次兄,冯云山行三,杨秀清行四,萧朝贵行五,韦昌辉行六,石达开行七胡以晃:拜上帝会领袖,1851年12月17日为春官丞相,春官正丞相,豫王,护天豫韦昌辉:拜上帝会领袖,1851年3月23日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1851年12月17日为北王,1856年11月被杀石达开:拜上帝会领袖,1851年3月23日为左军主将,1851年12月17日为翼王,1856年11月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1863年6月13日降清被杀王作新:地主罗大纲:桂平县附近起义领袖,加入太平军,1852年12月13日为金官正将军,殿左一指挥,1855年10月亡于天京陈亚贵:桂平县附近起义领袖,加入太平军张嘉祥:桂平县附近起义领袖张钊:桂平县附近起义领袖田芳:桂平县附近起义领袖李孟群:桂平知县邹鸣鹤:广西巡抚,郑祖珲继任梁立泰:1852年1月为太平军后二军军帅,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白沙墟人,1850年8月加入,9月为前营长东两司马,10月升前营旅帅,1851年12月为后二师师帅,检点梁万铸:梁立泰父*胡大妹:梁立泰母,后四军女军帅*廖大妹:梁立泰妻*梁晚妹:梁立泰妹梁小保:梁立泰子*梁二妹:梁立泰女梁立汉:梁立泰兄梁立海:梁立泰弟,未加入太平军梁立洲:梁立泰弟,未加入太平军凌十八:拜上帝会领袖,1850年7月——1852年8月5日起义于广西魏超成:拜上帝会领袖,1851年1月起义于广西刘八:拜上帝会领袖,1851年1月——1851年7月起义于广西冯子材:刘八部将,降清,都司,总兵闵正凤:广西提督向荣:湖南提督,湖北提督,钦差大臣,统江南大营,1856年6月自缢张必禄:云南提督,1850年12月病死于桂平劳崇元:布政使,代广西巡抚林则徐:云贵总督,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1850年病死于广东潮州天王正军师前军主将后军主将右军主将丞相*24(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干、节气(大于总制)检点*36指挥*72(分殿左、殿右)将军(分正、副;以五行、天干、数目作别)总制(以五行作别)监军(分正、副;以五行、天干、数目作别)军帅(以数字、五行作别)前、后、左、右、中营师帅前、后、左、右、中旅帅前壹、贰、叁、肆、伍卒长东、西、南、北两司马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伍长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圣兵李星沅:两江总督,继任钦差大臣,于1851年4月12日死于武宣周天爵:漕运总督,广西巡抚李殿元:浔州(桂平)协副将张镛:秦川巡检,为蒙得恩杀于1850年12月25日蒙得恩:太平军将领,1857年10月为正掌率,1851年6月为御林侍卫,1853年11月为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1858年为中军主将兼正掌率,管理朝政,1859年6月为赞王周凤岐:驻持平将领伊克坦布:清江协副将,阵亡于1851年1 月1日王小波:宋代农民起义领袖钟相:宋代农民起义领袖*苏三娘:农民起义领袖,加入太平军赛尚阿:大学士,1851年4月9日为钦差大臣,赴广西任统帅,首相乌兰泰:清大将,1852年5月8日死于阳朔,广州左副都统邹鸣:周天爵继任,广西巡抚达洪阿:都统巴清德:都统杨成贵:千总,于1851年8月20日被斩秦日昌:1851年12月17日改名秦日纲为天官丞相,燕王,顶天侯,顶天燕,1856 年11月被杀黄以镇:太平军,降清,为太平军杀周锡能:1851年3月23日为军帅,降清,为太平军杀朱锡锟:太平军监军,1852年10月13日为土一总制朱八:朱锡锟叔叔,降清,为太平军杀陈五:太平军,降清,为太平军杀长瑞:天津镇总兵,于1852年4月8日阵亡长寿:涼州镇总兵,于1852年4月8日阵亡董光甲:河北镇总兵,于1852年4月8日阵亡邵鹤龄:郧阳镇总兵,于1852年4月8日阵亡洪大全:原名焦亮,湖南兴宁人,身份不明江忠源:清湖北按察使,安徽巡抚,1854年1月14日亡于庐州汪典铁:清军,降太平军乔巴眼:清军,降太平军程矞采:湖广总督余万清:提督刘代伟:农民起义领袖鲁国进:挖煤工人,加入太平军张贤仪:挖煤工人,加入太平军杨瑲福:挖煤工人,加入太平军曾水源:御林侍卫,1852年10月13日为伸后副侍卫林凤祥:御林侍卫,1852年10月13日为土官正将军,天官副丞相,1855年3月 7日北伐失败被捕于东连镇,15日在京就义李开芳:金一总制,1852年10月13日为金一正将军,即李来芳,地官正丞相, 1855年5月31日被捕于高唐州,于6月11日就义于北京徐承鎔:1852年10月13日升为伸后正侍卫,佐天侯,兴国侯曾钊扬:1852年10月13日升为右史黄再兴:1852年10月13日升为左史,地官副丞相,右史,石达开部将,1863年 6月13日降清被杀张亮基:贵州巡抚,骆秉章继任,1852年6月21日为湖南巡抚骆秉章:湖南巡抚胡林翼:道员,湖北巡抚(湘军)左宗棠:闽浙总督(湘军),甘陕总督徐广缙:两广总督,镇压凌十八军,1852年6月21日继赛可尚为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博勒恭武:湖北巡抚唐正才:船户,湖南祁阳人加入太平军,典水匠(职同将军),殿左五指挥,主管水营,1862年为航王常大淳:湖北巡抚双福:湖北提督罗绕典:云贵总督陆建瀛: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琦善:河南巡抚,钦差大臣,统江北大营张继赓:反革命分子赖汉英:太平军夏官副丞相刘长清:两江先锋官副将恩长: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鹏飞:狼山总兵吴健彰:苏松太兵备道祥厚:江宁将军,于1853年3月19日阵亡于南京霍隆武:副都统,于1853年3月19日阵亡于南京秦定三:贵州总兵吉文元:太平军将领,春官副丞相黄威:福建小刀会首领,于1853年5月——1858年10月在海澄县起义林俊红:红线会首领,于1853年5月——1858年在福建永春起义刘丽川:上海小刀会首领,于1853年9月——1855年2 月17日在上海起义潘可祥:上海小刀会首领,于1853年9月——1855年2 月17日在上海起义陈开:广东天地会首领,于1854年6月——1861年8月在佛山县起义,1855年9月建大成国,称洪德王胡有禄:广西天地会首领,于1852年9月在南宁起义,1854年10月建立昇平天国朱洪英:广西天地会首领,于1852年9月在南宁起义文翰:英香港总督兼使华全权代表阿礼国:英驻上海领事曾立昌:太平天国夏官又副丞相,于1854年3月27日北伐失败亡于黄河许十八:太平天国丞相许斌:太平军木一正将军,副主管水营聂光先:正疏附衙主管(水营)张万顺:太平军水营正疏附衙副主管吴如孝:木一总制,殿左五检点,前军主将,顾王苏布通阿:清提督和春:清总兵,统江北、江南大营,1860年6月1日自缢查文经:清将雷以諴:刑部侍郎帮办扬州军务钱江:清臣胜保:内阁学士,钦差大臣,蒙古都统李僡:山东巡抚讷尔经额:直隶总督经文岱:总兵绵愉:惠清王,大将军僧格林沁:科尔沁郡王,参赞大臣,总统四将军,1865年5月18日为赖文光杀于山东曹州钱炘和:天津知府谢子澄:清知县崇恩:藩司黄生才:太平军夏官正丞相,1854年3月27日北伐失败于孔县被捕,亡陈仕保:太平军夏官副丞相,1854年3月27日北伐失败于台县阵亡许宗扬:太平军冬官副丞相黄懿端:于1855年5月31日被于高唐州,6月11日就义于北京谢金生:于1855年5月31日被于高唐州,6月11日就义于北京林启容:殿右八指挥,贞天侯,1858年5月19日阵亡九江白晖怀:殿右十二指挥恭安:清南康府知府罗云锦:清知县张芾:江西巡抚,皖南督办军务大臣石祥祯:国宗(太平天国官制各王兄弟俱封国宗,职权与丞相等),1854年9月10 日阵亡于天京韦志俊:国宗,定天福,1858年为右军主将,降清石镇仑:国宗,于1854年11月24日阵亡于田家镇石凤魁:国宗,国宗提督军务玉珊:寿春镇总兵,1853年12月12日阵亡于庐州舒兴阿:陕甘总督陈玉成:右四军正典圣粮,殿右三十检点,冬官丞相,豫天侯,成天豫,1857年10月为又正掌率,1858年为后军主将,1859年6月为英王,1862年6月4日于河南延津殉国,时年26岁,5月15日为苗沛霖诱执林绍璋:春官又副丞相,1860年2月为章王,1864年7月21日亡于天京吴文容:湖广总督,于1854年2月12日死于黄州堵城曾国藩:礼部侍郎,督办湖南团练,1860年6月8日为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1860年8月——10月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统大江南北水陆各军褚汝航:湘军水师营官,1854年8月9日为曾天养杀夏銮:湘军水师营官胡嘉垣:湘军水师营官胡作霖:湘军水师营官成名标:湘军水师营官褚殿元:湘军水师营官杨载福:湘军水师营官,湖北提督彭玉麟:湘军水师营官邹汉章:湘军水师营官龙献琛:湘军水师营官塔齐布:湘军陆军营官,提督,1855年8月30亡于九江周凤山:湘军陆军营官,副将吕贤基:督办安徽团练工部侍郎韦以德:国宗,1854年11月24日阵亡于田家镇陈辉龙:登州镇总兵,1854年8月9日为曾天养杀沙镇邦:广东游击,1854年8月9日为曾天养杀陈桂堂:殿前丞相四十九指挥杨大顺:水师旅帅,1854年9月29日为杨载福杀罗泽南:湘军陆军营官,1856年4月12日阵亡于武昌(湘军最狠)李续宾:湘军陆军营官汤霈:湖广总督刘成槐:曾国藩管驾官,1855年2月21日阵亡李子顾:曾国藩管驾官周胜坤:夏官又正丞相陈宗胜:秋官又副丞相沈广庆:地主,反革命张道谋:太平军丞相,石达开元宰毛三元:清将冯景尼:清将张翊国:清将师长杓:清将张继庚:原名叶芝发,天京人,反革命者吴全美:广东游击吉尔杭阿:江苏巡抚,1856年6月1日亡于高资镇涂镇兴:春字丞相陈仕章:夏官副丞相张国梁:总兵,向荣大将(最狠),帮办军务,提督,1860年10月为陈玉成杀托明阿:江宁将军,钦差大臣温绍原:清将江长贵:清将王浚:副将《天朝田亩制度》分田九等:尚(上)尚田(年产1200斤),尚中田(年产1100 斤),尚下田(年产1000斤),中尚田(年产900斤),中中田(年产800 斤),中下田(年产700斤),下尚田(年产600斤),下中田(年产500斤),下下田(年产400斤),每13256家设一军帅(统5师帅,25旅帅,125卒长,500两司马,2500伍长,1万伍卒)汪士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潘锡恩:江南河道总督钟志成:太平军吴江监军周如海:地主反革命分子,石达开军帅赖文光:太平军将领,1861年为杰天义,遵王,1868年1月5日扬州被俘,1月10 日就义于扬州,时年41岁金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胡思礼:英国侵略者何震川:太平军左史杨笃信:英牧师太平天国国宗掌书职同总制,侯、相、检点、指挥、六部掌书职同监军。
《太平天国运动》文献资料必修Ⅰ专题三文章来源:人民版教师用书、人教版教师用书、岳麓版教师用书1.原始资料太平天国布檄声讨清朝统治者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是尽中国之男儿而胁制之也……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是欲我中国之人稀少也。
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
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是欲绝我中国英雄之谋也。
满洲之所以愚弄中国,欺侮中国者,无所不用其极,巧矣哉!──杨秀清等《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清人记述太平军自武昌到南京胜利进军的情况贼分两岸夹江而行,过黄州、武昌(武昌县,今鄂城)、蕲水、蕲州,直抵广济县之武穴镇。
……江督陆建瀛,先奉钦差大臣之命防江、皖,调兵驻武穴下之老鼠峡,会合前兵堵御,贼众聚至,寿春镇总兵恩长战殁,舟师溃。
陆总督自龙坪退回金陵,一筹莫展。
江西巡抚张芾驻瑞昌,防守陆路,九江未设防,贼薄九江而下,十七日陷安庆省城,安徽巡抚蒋文庆乘小轿出城,被贼杀死。
藩司李仁退追守舒城,臬司张熙宁带炮船防守小孤山亦退回,均奉旨逮问。
正月,陆督从金陵即带广艇、舢板船进防芜湖之东西梁(山),不战而退。
正月二十五日,贼船顺流而下,二十六日,福山镇陈胜元拒贼,中炮落水死。
二十九日,贼船自新州至七里洲止。
二月初十日,仪凤门地雷举发,贼聚登,二雷又发,大队拥至。
另股由三山门越城而入,将军祥厚,都统福隆武率满营兵相持两日夜,力竭殉难,总督陆建瀛,提督福珠隆阿均被戕。
──谢兰生《军兴本末纪略》清人记载洪秀全大兴土木修建宫禁的情形四年(1854年)正月复兴土木,于原址重建伪宫,曰宫禁。
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如大兰若状。
惟外面纯用黄色涂饰,向南开门,曰天朝门,门扇以黄缎裱糊,绘双龙双凤,金沤兽环,五色缤纷,侈丽无匹。
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进行了北伐西征和东征,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
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迫于当时形势,《资政新篇》并未实行。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
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因清朝推行薙发易服,太平天囯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均被称作‚长毛‛。
太平天国(其中‚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
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今南京)。
因清朝推行薙发易服,太平天囯为表示否定此政策,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均被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贼‛、‚毛贼‛、‚发贼‛、‚发逆‛等等。
而领导人洪秀全为粤省花县人,又因太平军亦起自两粤的广西,岭南地区以两广人为主,故清廷当局亦蔑称其为‚粤贼‛、‚粤匪‛、‚粤寇‛。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囯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订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囯‛、‚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发展历史兴起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统治更加腐败。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太平天国运动》讲义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19 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大量白银外流,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国内人口急剧增长,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不堪。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此外,清朝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弥补财政亏空,加重了对百姓的赋税和徭役,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洪秀全与拜上帝教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基督教的宣传资料,并从中得到启发,创立了“拜上帝教”。
拜上帝教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观念。
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奉命下凡拯救世人。
他号召人们信仰上帝,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拜上帝教的传播,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不久,太平军攻占永安,洪秀全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史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主要包括:确定了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布了新的历法,称为“天历”;明确了军队的编制和纪律。
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初步具备了政权的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定都天京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并定都于此。
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在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制度。
在政治方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构,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制度。
在经济方面,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