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趣味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第16课《文学的趣味》课件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16课《文学的趣味》。
详细内容包括对文学趣味的概念解析,趣味文学的分类及特点,以及趣味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文学作品欣赏”中的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趣味文学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提高学生对趣味文学的兴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趣味文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趣味文学的分类及特点,以及趣味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趣味文学的概念,学会欣赏和评价趣味文学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材、相关趣味文学作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趣味图片,引发学生对“趣味”话题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文学的趣味。
2. 新课导入:介绍趣味文学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趣味文学有全面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趣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感受趣味文学的魅力。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经典趣味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一道关于趣味文学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趣味文学作品,并分析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文学的趣味》2. 内容:(1)趣味文学概念(2)趣味文学分类及特点(3)趣味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阅读一篇趣味文学作品,分析其特点,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趣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思辨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文学的趣味的含义文学是一种充满着无限魅力和趣味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
文学的趣味不仅体现在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上,更包含了对人性、生活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首先,文学的趣味在于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文字的魔力,作家可以构建一个充满奇幻和想象的世界,将读者带入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境地。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遨游于想象的海洋,探索未知的领域。
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带给读者无穷的乐趣和惊喜,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新的希望和梦想。
其次,文学的趣味在于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情节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作家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的欢笑和泪水。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建立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痛苦。
这种情感交流和体验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文学的趣味还体现在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上。
文学作品通常会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人性的善恶、道德的选择等问题,引发读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深思。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这种思考和探索不仅让读者获得了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改变现实的渴望和努力。
最后,文学的趣味在于其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学作品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风格和体裁,从古典到现代,从诗歌到小说,从幽默到悲剧,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不同的作家和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和享受。
总之,文学的趣味不仅仅在于其娱乐性和消遣性,更在于其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它通过想象力、情感表达、人性思考和多样性等方面,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心灵的满足。
无论是在欣赏经典名著还是享受现代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体验到文学的趣味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智慧。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优秀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1. 文学的审美价值:分析文学作品如何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等元素展现审美价值。
2. 文学的表现手法:探讨作家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形象、展现主题。
3. 欣赏文学作品: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朱光潜《文学的趣味》的主要观点,理解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更加热爱文学,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的表现手法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文学作品朗诵,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文学的审美价值:分析教材中朱光潜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审美价值。
举例说明文学作品如何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等元素展现审美价值。
3. 文学的表现手法:讲解教材中提到的各种文学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4. 欣赏文学作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5. 随堂练习:请学生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文学的审美价值2. 文学的表现手法3. 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阅读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并结合朱光潜的观点进行思考。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文学的趣味及其价值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讨论朱光潜的《文学的趣味》,使学生了解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感到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文学的趣味原文朱光潜。
一。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
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
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
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
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虽说“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它的难处在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完全凭主观的抉择。
说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吧,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毕竟有一个基本分别,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
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功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
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差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炼也常是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趣味是有品级的,好的趣味是纯正的趣味,坏的趣味是不纯正的趣味。
纯正的趣味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美丑有正确的鉴别力,能辨别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纯正的趣味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美丑没有正确的鉴别力,把丑当作美,把美当作丑。
纯正的趣味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美丑有深入的玩索,能领略出文学作品的美丑的深处的意味,不纯正的趣味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美丑没有深入的玩索,只停留在文学作品的美丑的表面的感觉。
纯正的趣味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美丑有广泛的接触,能从文学作品的美丑的各种表现形式中鉴别出美丑,不纯正的趣味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美丑没有广泛的接触,只从文学作品的美丑的一种或几种表现形式中鉴别出美丑。
二。
一切纯粹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对于纯正的文学作品的趣味。
纯正的文学作品是有生命的作品,它的生命是作者的生命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是作者的价值的一部分。
纯正的文学作品是有个性的作品,它的个性是作者的个性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是作者的个性的价值的一部分。
纯正的文学作品是有情感的作品,它的情感是作者的情感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是作者的情感的价值的一部分。
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原文
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原文是:
文学的趣味就是文学的根基,它能够决定一部作品的风格和深度。
一个作家的趣味,既是其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其作品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个作家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因此,要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必须先了解其趣味。
此外,文学的趣味也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学趣味,这使得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是,文学的趣味并不是孤立的,它会受到时代、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全面理解文学的趣味,就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的来说,文学的趣味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它既是文学创作的核心,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只有深入了解文学的趣味,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学的趣味》这一主题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本次课以《文学的趣味》为主题,内容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的分类、文学的创新以及文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1.文学的创新。
2.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思维。
2.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社会影响。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举例或引用名人名句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分组探究法: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文学创新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3.讲授法:结合教材和教学PPT介绍文学的定义、分类、创新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可以使用与文学相关的名人名句或文学名篇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阅读经历,让他们分享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步:分组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a.什么是文学?有哪些不同的文学定义?b.文学有哪些主要的分类?请举例说明。
c.文学创新的重要性是什么?请提供你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每个小组派出1-2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
第三步:讲授文学的定义与分类(15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和呈现相关的教学PPT,介绍文学的定义和分类,并解释每一类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引导学生对文学的分类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四步:讲授文学的创新(15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和教学PPT,介绍文学的创新形式和创新思维,并给出一些创新的例子。
2.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新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文学创作方式。
第五步:讲授文学的意义(15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和教学PPT,介绍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包括对思想启示、人文情怀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作用。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原来文学的趣味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
朱光潜先生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美食家,在文学这个大餐桌前,给我们讲解怎么品尝出文学这道菜的真正味道。
他说,要获得文学趣味得先有欣赏的能力,这就好比你得先有个能分辨酸甜苦辣的舌头,才能知道一道菜好不好吃。
很多人读文学作品就像囫囵吞枣,吃进去了,却不知道啥滋味。
我想想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有时候也是为了赶任务或者凑个热闹,根本没咂摸出其中的妙处,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下肚了才想起来还没品品味道呢。
而且,朱光潜先生还提醒我们,不要被一些偏见束缚住。
就像有些人只觉得流行文学才好看,对经典作品敬而远之,这就像是只吃快餐,却错过了那些精心烹饪的传统名菜。
又或者有人只喜欢本国文学,对外国文学不屑一顾,这就像只吃本地菜,拒绝尝试异国风味。
这些偏见都会限制我们对文学趣味的发展。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小毛病,觉得某些类型的文学作品肯定不好看,结果就错过了不少好东西。
文中还谈到了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点,就是趣味是可以提高的。
这就给了像我这样一开始可能文学趣味比较低的人很大的希望。
就好比一个人刚开始只能欣赏一些简单的小零食一样的文学作品,但通过学习和不断尝试,慢慢地就能品味出那些复杂而深邃的文学大餐的美味了。
这就需要我们去多读、多思考、多比较,就像学品酒一样,慢慢地就能分辨出好酒和劣酒的差别。
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像一把小钥匙,打开了我对文学趣味理解的新大门。
它让我明白,文学的趣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我们像培育花朵一样去精心培养的。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得到了寻宝图的小探险家,有了方向,可以在文学的宝藏里挖掘更多的乐趣了。
以后再读书的时候,我可得好好地按照先生说的这些方法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趣味。
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原文摘要:一、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简介1.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的定义2.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的发展历程二、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的核心观点1.文学的价值在于给人带来愉悦2.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艺术性3.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表现个性三、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的评价1.肯定方面a.强调文学的娱乐功能b.注重作品的艺术性c.突出作家的个性2.否定方面a.忽视文学的教育功能b.可能导致文学流于浅薄c.过分强调个性可能影响作品的共情力四、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在当代的意义1.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对文学批评的影响3.对读者阅读选择的影响正文: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是一种关于文学价值和文学创作原则的学说。
它主张文学的价值在于给人带来愉悦,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艺术性,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表现个性。
这一论点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就有体现,如“诗言志”、“词以抒情”等观点,都强调了文学的娱乐性和表现个性的重要性。
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的核心观点是,文学作品应以给人带来愉悦为价值取向。
这一观点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从而实现心灵的满足。
因此,文学作品应该注重艺术性,通过艺术手法来展现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表现作家的个性,因为个性的表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所在。
然而,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这一论点过于强调文学的娱乐功能,可能导致文学流于浅薄,忽视了文学的教育功能。
过分强调个性也可能影响作品的共情力,使得文学作品难以引起广泛的共鸣。
在当代,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力求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来吸引读者。
其次,这一论点对文学批评也产生了影响,使得批评家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要关注作品的艺术形式和作家的个性表现。
最后,文学的趣味中心论点对读者的阅读选择也产生了影响,使得读者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更加关注作品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文学的趣味》导学案
主备人:审阅:班级:姓名:
温馨提示: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
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
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掌握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3、掌握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4、初步掌握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启发引导
【课前热身】
1.基础字词
囿( )于笃()嗜绮()靡玩索()
生生不息:
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玩索:
绮靡:
2.相关链接
①文学常识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
理论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
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
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
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
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
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著有《悲剧心理
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
格尔)等。
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1)信息筛选提示:请认真阅读“课文导读”部分,并筛选出你
认为重要的信息。
(2)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趣味。
这里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3)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2.课堂探究
(1)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什么?
(2)作者认为该如何诊治这些毛病呢?
(3)小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师小结明确文章论证思路。
(板书)
第一部分(1):提出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部分(2-4):分析一些人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问题
根本不知──没有趣味──精神上的残废
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上的短视
第三部分(5、6):论述解决欠缺文学趣味“毛病”的方法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广泛阅读,不囿于一家;“开疆辟土”,不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3.展示交流
【检测巩固】
1.基础字词
(1)注音、填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
(2)“登东山而小鲁,”出自《》,其中“小”的用法是。
(3)文中谈到的“如蠢牛听琴”是由成语转化而来的。
(二)阅读理解(根据课文回答)
(4)“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生活的趣味,像死水一样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借代
D.拟人
2.文学常识
(1)、朱光潜:现当代著名家、家,他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3、本文作者对知、好、乐三者关系的看法与孔子有什么不同?
【知识卡片】【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