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重点句式总结(5星)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渔家傲.秋思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这里是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无留意。
四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连角起,千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层峦叠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霜满地,人不寐(睡),将军白发征夫(出征的士兵)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梳理以下是《渔家傲·秋思》的知识点梳理:一、作家作品:《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佳作。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词语解释:●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归无计:还没有回家的打算。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三、内容理解:●这首词上阕描写边塞秋景,下阕抒发思乡之情。
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质朴凝练,情感深沉含蓄,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词人用“异”字统领全篇,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下笔,具体描绘了边塞风光之“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心理矛盾: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景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四、艺术手法:●这首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
如“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乡愁的浓烈。
●这首词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如“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等句,通过描绘边塞特有的景色和声音,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之情。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一零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总结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古典诗词。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知识点总结:一、作者背景渔家傲秋思的作者为宋代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派的词作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二、诗词内容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三、诗词结构渔家傲秋思采用了传统的词牌名“渔家傲”,其结构通常为双调,每调四句,每句七字,共八句。
四、诗词意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思落谁家”,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深远、宁静而又带有一丝哀愁的秋天景象。
五、修辞手法辛弃疾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拟人、比喻、排比等,使得诗词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六、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的主题思想是对秋天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七、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八、艺术特色辛弃疾的这首词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
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魅力。
九、文化价值渔家傲秋思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学习意义学习渔家傲秋思,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对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渔家傲秋思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词,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中考语文渔家傲秋思原文及注释讲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重点字词注释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题】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2分)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2分)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分)7.全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8.发挥你的,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2分)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2分)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2分)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参考答案】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C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
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5篇范例]第一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题】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2分)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2分)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分)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C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
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苏幕遮》《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54岁时在西北军中感怀之作!(北宋以来第一位具有军事家视野的词人)(3)炼字①“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突出边塞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渲染了边境寒冷、空旷的特点。
②“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吃紧、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
(4)意象:“角”“羌管”是军中乐器,常见于战争或边塞题材的诗歌中。
(5)情感:这首词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
(6)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
上片写塞外秋天的风光,突出一个“异”字,景中含情;下片因景生情,情中有景,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对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长烟落日”表现了边塞的空旷,与“孤城”的大门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边地的荒凉与寂寥。
“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表现了将士们乡愁之深。
③用典。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北方的雁在秋季飞到南方避寒,飞到衡阳的回雁峰停止,“衡阳回雁”的典故烘托了边塞的寒冷荒凉。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知识点《渔家傲秋思》知识点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地域、季节。
“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其中,“孤城闭”,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上阕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离开这里飞回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四面响起。
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下阙译文: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
渔家傲.秋思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这里是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无留意。
四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连角起,千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层峦叠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霜满地,人不寐(睡),将军白发征夫(出征的士兵)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2020 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真题
单选题
1. 主
要起防
水、磨
耗
、防
滑
或
A.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B. 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C. 沥青贯入式面层
D.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答案】 D
【解析】沥青表面处治面层主要起防水层、磨耗层、防滑层或改善碎(砾)石路面作用。
2.淤泥、淤泥质土及天然强度低、()的黏土统称为软土
A.压缩性高,透水性大
B.压缩性高,透水性小
C.压缩性低,透水性大
D.压缩性低,透水性小
【答案】 B
【解析】淤泥、淤泥质土及天然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小的黏土统称为软土。
3.存在于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具有一定水头高度的水,称为()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D.毛细水
【答案】 C
【解析】承压水存在于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具有一定水头高度。
4 以粗集料为主的沥青混合料面层宜优先选用()
A.振动压路机
B.钢轮压路机
C.重型轮胎压路机
D.双轮钢筒式压路机
【答案】 A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