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T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手术对其脉搏波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478.56 KB
- 文档页数:7
人体颈、腕动脉压力波互相关特征及在冠心病上的应用张本岭;丁光宏;薛松;吴强;孙仁【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7【摘要】采用Hilbert-Huang变换(HHT)方法对人体颈动脉、腕动脉脉搏压力波进行同步信号分析,对健康志愿者以及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的颈、腕同步脉搏波分别进行模态分解,同时引入互相关方法,从而得到健康志愿者以及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的颈、腕同步脉搏压力波各阶相应模态之间的互相关特征.通过互相关特征曲线发现,健康人体颈、腕动脉第2阶模态的波形周期对应于其脉搏周期的1/3,第3阶模态的波形周期对应于其脉搏周期的1/2,第4阶模态与脉搏波周期相近.健康人体颈动脉、腕动脉第1阶模态均呈现较为标准的X波模态.冠心病患者颈、腕动脉第1阶模态互相关特征明显变异,术后相应模态特征得到显著改善.【总页数】5页(P1066-1070)【关键词】同步脉搏波;Hilbert-Huang变换;互相关方法;冠心病【作者】张本岭;丁光宏;薛松;吴强;孙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1【相关文献】1.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颈股搏波传导速度及血清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岳强;李猛;赵瑞平;宋秀荣;金慧2.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同型半胱氨酸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J], 姚成立;刘怀荣;杨轶州;刘婧;陆民;赵兴3.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升主动脉组织结构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J], 由倍安;高海青;沈琳;刘相菊;邱洁4.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踝臂指数中心动脉压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探讨 [J], 张朝富; 刘萍; 夏莉; 尹维斌; 余敏5.小儿先心病心电图P波、QRS波时限、振幅与左房和肺动脉压力的相关分析 [J], 郑景浩;苏肇伉;丁文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术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疗效的检测指标,一般通过心电图ST 段的变化来判断支架置入前后心肌缺血有无改善。
本文观察了有ST段持续压低的冠心病病人置入支架前后的ECG变化规律,以探讨心电图作为冠心病病人置入支架后疗效考查的可行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1月间本院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并心电图ST段持续压低的住院患者共67例,根据有无植入支架分为支架组、对照组。
其中支架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53~83(平均72.16±37.2)岁,单支病变6例,两支病变12例,三支病变10 例。
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6~81(平均71.3±36.2)岁,单支病变10例,两支病变17例,三支病变12例。
1.2 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方法,选择性多投射角度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以管腔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
以管腔狭窄≥70%以上或管腔狭窄≥50%病人同时有胸痛,胸闷症状为支架植入标准。
未达到支架植入标准的冠心病病人归入对照组。
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
植入支架均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1.3 ECG检测:选取手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个月质量完好的ECG各1份进行测量,ECG改变指标如下:压低的ST段回升0.5mV以上;T波由深倒置变为浅倒置,或由倒置变为双向、低平或变为直立。
T波浅倒置定义为T波深度<0.5mm;上述改变位于1个导联以上为心电图有改变。
1.4 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小样本计数资料必要时采用确切概率。
2 结果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组以及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3天及1个月心电图改善病例数,见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心电图ST改善程度,见表2。
探讨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完善相关指标监测的重要性目的探讨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对预后评估及指导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方法104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患者分为无不良事件发生组(A组)及不良事件发生组(B组),并对无不良事件发生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回顾性研究。
对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超敏肌钙蛋白(hs-cTNT)、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体的监测分析。
结果无不良事件发生组超敏肌钙蛋白(hs-cTNT)、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良事件发生组超敏肌钙蛋白(hs-cTNT)、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RP (hs-CRP)、D二聚体处于相对高水平状态,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事件发生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水平总体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高水平的超敏肌钙蛋白(hs-cTNT)、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紧密联系,完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相关指标监测有利于指导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术;超敏肌钙蛋白(hs-cTNT);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体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及工作压力均造成了许多健康问题。
由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就是典型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近年来开展较多的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具有效果明显、成功率高、康复时间短的优点,近年发展相当快。
随着开展例数的不断增多,不同人群术后效果出现分化,甚至出现再狭窄的现象。
本文通过对相关血液学指标术前术后变化的研究,着重探讨完善术后相关监测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早期预警、处理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4例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心内科确诊为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并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年龄46~62岁,平均(56.9±3.9)岁,其中男84例,女20例。
分析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摘要】目的对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冠心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中,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7.86%,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残余狭隘、心绞痛复发、糖尿病、再狭窄者、新发病变、非致命性心肌梗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等。
结论了解并掌握影响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的相关因素,能够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并应对危险因素,使得预后被有效改善。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支架介入治疗;预后;影响因素[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gno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may 2021 were followed up for 2 years,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during follow-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ac events was 17.86%. Therisk factors of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cluded residual stenosis, recurrence of angina, diabetes, restenosis, new onset disease, non 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other risk factors. Conclusion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st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timely take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risk factors, so that the prognosi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key words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ronary st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Prognosis; influence factor冠心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又被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者闭塞,使得管腔血液循环不通畅,造成供血不足而出现的心肌缺血血氧或者心肌坏死【1-2】。
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干预作用分析目的分析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狭窄≥70%)25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冠状动脉照影阴性者2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前、治疗5个月后的心率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在冠脉内支架植入前,实验组每 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每5 min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dex)、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及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等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个月,实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能快速恢复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改善心脏的心率变异性,值得推广与使用。
标签:冠脉内支架植入;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致血管腔变窄或不顺畅,从而出现缺氧及心肌缺血的现象,最终导致心脏病。
冠心病主要分为心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猝死、心肌梗死及无症状心肌缺血等[1]。
心率变异性是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和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平衡性及张力、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及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活动量化情况的重要参照[2]。
若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持续降低则可能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我院针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5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冠状动脉照影阴性者2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54±3.67)岁;实验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9.83±2.97)岁。
PTCA及支架安装术后近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关键词】自主神经系统【摘要】目的心率变异性(HRV)是测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的主要指标。
我们观察不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PTCA及支架安装术后近期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揭示PTCA及支架安装术对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科1995年6月~1997年12月经PTCA或(和)支架安置术的患者97例(治疗组),于手术后3~7d行Holter检查,其中54例与术前的Holter做对照,并与32例冠脉造影正常的不典型胸痛病人(正常对照组)、2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单支或多支冠脉病变,但未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未行介入治疗组)进行了对照研究。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选择7项HRV时域指标,4项频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手术前后自身对照54例HRV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97例治疗组与正常组对照,MSD,rMSSD,PNN50及HF,LF/HF 等指标差异显著(P<0.05)。
与29例未行介入治疗组相比仅个别患者指标接近正常,总体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性治疗近期,患者的HRV指标暂未见明显变化。
是否心绞痛患者或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本身尚存在差异,尚须进行远期疗效观察。
关键词冠脉腔内成形术支架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心率变异性(HRV)是测定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对心肌梗死的HRV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有不良影响[1,2]。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我们观察不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PTCA及支架安装术后的心率变异性变化,观察PTCA及支架安装术对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否产生影响。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我科1995年6月~1997年12月经PTCA及支架安置术的患者97例中男92例,女5例,平均年龄(55±11)岁,于手术后3~7d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采集资料,为治疗A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