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强化练4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6.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学案:人口问题前言:①从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常以某小区域或某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人口现象产生的原因。
考试重点是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②考核能力要求是判读人口统计图表,解读图表信息,展开人文要素之间的逻辑推理。
③因此,在复习中首先是理解人口相关概念,其次要发挥数学计算能力,从量的增减,量的变化趋势、量的变化率,到极值意义等方面思考问题。
再次是强化图表解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口基础概念1.人口增长模式①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生产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
②3种人口增长模式a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右右。
自然增长率<1%b传统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c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1%,接近0,甚至负值。
④相关计算a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b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十迁移率(机械增长率)c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当人口增长率(自然+机械)>0,人口净增长。
d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e几个国家的人口参数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美国2022总人口数为 3.349亿人,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59%,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口迁入。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人。
人口增长率-0.72%日本:1.257亿人,人口增长率-0.3%印度:14.07088亿人,人口增长率0.99%巴基斯坦:2.29亿人,人口增长率2%越南:9733.86万人,人口增长率0.9%韩国:5106.9万人,人口增长率0.5%巴西:2.16亿人,人囗增长率0.72%2.人口老龄化①区域人口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7%。
重点强化练(四)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1·云南局部学校联考)下表为“区域人口抽样统计表〞。
根据表格内容,完成1~2题。
①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②人口出生率由人口基数决定,基数大,出生率就高③死亡率由人口数量决定,人口越多,死亡率越高④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有重要关系,一般人口基数越大,增长数量越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2.以下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①乙表示开展中国家,甲表示兴旺国家②各年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③开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兴旺国家④甲国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国老年人口比例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B[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出生率指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出生人口数及人口总数两个因素有关;死亡率指死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死亡人口数及人口总数两个因素有关;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有重要关系,一般人口基数越大,增长数量越大。
第2题,乙国少儿死亡率较高,老年人口死亡率较低,可能为开展中国家,甲国相反,可能为兴旺国家,开展中国家死亡率小于兴旺国家;60岁以上人口死亡率甲国大于乙国;甲国老年人口比例高,人口死亡率较高。
](2021·保定市模拟)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开展状况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
人口政策会随着本国人口开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1982年,方案生育被确定为根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21年11月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读我国1949~2021年出生人口统计图,完成3~5题。
3.三次婴儿潮相比()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B.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人口基数大C.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育龄妇女人数少D.对我国人口构造、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4.有不少学者曾预言2021年尤其是2021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理由可能是()①人口惯性②单独二孩政策实施③经济快速开展④医疗条件极大改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从目前看,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出现,原因可能是()①生育观念的改变②受政策的影响③抚养本钱提高④经济构造的调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D[第3题,由材料可知,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第七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一、选择题(2024·韶关模拟)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
下图示意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A.全国的省级行政中心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东部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2.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有()①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②距离大城市更近③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④公共服务更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24·汕头模拟)下图示意2010—2017年我国不同地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
据此完成3~4题。
3.东部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说明东部地区()A.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外来人口本地化明显C.教育资源供给显著改善D.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4.为改善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化趋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改善生态环境B.健全养老保险体系C.优化产业结构D.增加教育资源投入(2024·汕头三模)有学者基于河南省45个村的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必要参考。
下图示意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与现居住地远近的吸引力统计。
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吸引河南省大部分农民工回流购房的主要原因是()A.乡镇经济发展缓慢B.城乡交通条件改善C.居民家庭婚姻变化D.农民工就地市民化6.结合材料推测,为迎合回流农民工购房需求,未来城镇化重点建设区域是()A.县城B.集镇C.本村D.地级市(2024·湛江模拟)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人口已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并且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已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分化。
下图为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时间与子女随迁概率统计图。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重点强化练(四)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8·湖北黄冈中学测试)波兰是欧盟第六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一直保持在4%左右的年增长率,是欧盟平均速度的两倍。
1998年以来,人口增长率一直在负增长和不到1%之间徘徊,为此波兰历届政府均实行鼓励生育政策。
2015年底,波兰实行更加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全民“500+”,即对所有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每个孩子每月补贴500兹罗提(波兰官方货币),直至孩子成年。
根据波兰中央统计局预测,2017年波兰将迎来“婴儿潮”。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92040068】1.波兰政府全民“500+”政策的实施主要得益于( )A.广阔的国土面积B.完善的社会保障C.快速的经济增长D.较小的人口基数2.波兰迎来“婴儿潮”将会( )A.增强民族的竞争力B.稳定人口年龄结构C.降低老年人口数量D.提高国家教育水平1.C 2.A[第1题,波兰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实施全民“500+”的鼓励生育政策,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政府实施“500+”政策奠定了基础,选C。
第2题,新生儿数量的增长,将会改善波兰人口结构,B错;对老年人口数量和教育水平影响不大,C、D错误;新生儿数量的增长,增加后备劳动力,增强民族竞争力,A正确。
]下图为某年上海户籍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比重最大的年龄段,最主要的人口来源是( )A.祖籍为上海的人口B.外来务工经商人口C.外来求学人口D.国际移民4.今后一段时间内,为了应对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问题,上海市应当( )①禁止劳动力外流②吸引外来人口迁入③促进人口有序增长④完善社会福利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B 4.D[第3题,根据图像可知,20~30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最大,外来常住人口比重大于户籍常住人口,所以A错误。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强化练4人口的增长与人口问题中图版(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图Ⅰ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预测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Ⅰ图Ⅱ1.图Ⅱ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Ⅰ预测符合的是( ) A.①曲线B.②曲线C.③曲线D.④曲线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A.2010年~2020年B.2020年~2030年C.2030年~2040年D.2040年~2050年1.A 2.B [依据概念知,总人口数量=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曲线①符合。
分析曲线①可知,在2020年~2030年间,香港人口增长最多。
](2018·湖北模拟)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
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
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读图,回答3~5题。
【导学号:29790092】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展望3.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1950~1960年B.1960~1970年C.2000~2010年D.2040~2050年4.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C.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5.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⑤⑥3.B 4.B 5.D [第3题,读图可知,1950~1983年间抚养比较高,而此时间段我国人口老龄化极低,说明此时间段内少儿人口比重较高,即出生率较高。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一、单选题内蒙古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整体气候逐渐变干旱,降水减少。
各盟(市)人口分布和城镇化空间差异大,其中,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省会,包头是内蒙古著名的钢铁城市,乌海市是内蒙古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下图为2020年内蒙古各盟(市)区域图以及各盟(市)人口数量和占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内蒙古乌海市人口密度最大是因为( )A.人口数量多B.人口迁入多C.土地面积小D.水资源丰富2.呼和浩特城镇化较包头的主要优势是( )A.城市等级高B.钢铁工业发达C.能源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3.从环境承载力角度来看,人口数量会减少的是( )A.鄂尔多斯市B.赤峰市C.兴安盟D.阿拉善盟在当代中国,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并且将持续重塑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近年来,随着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因素正日益成为人口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
下图示意2005—2010年\2015—2020年各区域人口迁移比例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题。
4.与2005—2010年相比,2015—2020年四个地区人口回流现象最明显的是( )A.东北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西部地区5.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力,其原因在于( )A.人口分布趋向均衡B.人口年龄结构优化C.迁移人口素质提升D.自然出生人口减少6.驱动省际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影响力在逐渐减弱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 .公共服务水平 C.环境舒适度 D.落户门槛落户意愿是指流动人口如果符合流入地的落户条件,愿意将户口迁入该地。
我国不同城市落户意愿差异较大。
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我国流动人口总体落户意愿明显降低。
下面为我国部分城市落户意愿与城市规模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题。
A.经济增长水平 B.城市人口规模C.户籍价值变化D.落户政策变化8.在超大城市中,重庆落户意愿最低,这会导致( )A.城镇人口规模持续减小B.人口流动频率更加频繁C.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增加D.城镇化的质量不断提升9.克拉玛依等西部小城市落户意愿较高的直接因素是( )A.资源丰富B.环境优美C.经济发达D.交通便捷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人口大题专题答题思路1.描述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通常是看图描述)①整体--分布不均匀②规律:X多X少(可以是方位,也可以是地形区等等),从XX到XX人口递增,人口沿XX(河流、交通线等等)分布③极值: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2.分析某地区人口稠密或人口稀疏的原因?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作答,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和人文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历史、文化、军事等)3.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运用推拉理论从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两个角度答题,具体推力和拉力有哪些可以参考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或迁出地的影响?主要从正面和负面影响两个角度进行答题。
具体对什么方面产生影响,角度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迁出地:有利影响:①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②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③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①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②人口老龄化严重;③经济发展缓慢;④耕地撂荒;⑤农业现代技术推广难度大。
迁入地:有利影响: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不利影响:①加大了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的压力;②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5.人口迁入地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主要从迁入地的拉力即好处进行作答,包括自然方面((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和人文方面((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针对“ 返乡潮”、“ 用工荒”、“ 人口倒吸”、大城市人口增幅收窄、迁入人口减少等一类问题,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来作答。
①大城市产业调整升级,对普通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②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③国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④迁出地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加;⑤可以兼顾家庭,外出意愿降低。
如果题目设问是关于“ 海归人才”、人才引进等一类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新人教版: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素养导读体系构建考点呈现核心素养知识构建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理解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的产生、影响及措施(综合思维)2.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3.掌握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区域认知)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必备知识自主诊断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
(1)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农业革命期间;从工业革命开始。
(2)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差异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我国: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影响因素、传统文化观念、相关人口政策等特别提醒(1)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候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4)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某些现代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率较高。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
(2)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3)人口密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2.我国人口分布 (1)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高山地区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多,少数民族地区少。
(2)人口分布界线: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多西少。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实质:环境能衡量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 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重点强化练(四)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是2015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
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21490079】1.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A.甲、乙B.甲、丙C.丙、乙D.乙、甲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 )A.人口快速增加B.产业快速转移D.城市之间距离扩大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1.A 2.C[第1题,人口变动值=(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市区总人口,读数计算可得出,甲城市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乙城市市区人口数量最少。
选A。
第2题,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C对。
人口快速增加与人口流动没有必然联系;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发展周期,且对人口“城—城”流动影响不显著;城市之间距离扩大,不利于人口“城—城”流动。
选C。
] (2018·保定市模拟)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发展状况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
人口政策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3年11月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读我国1949~2014年出生人口统计图,完成3~5题。
3.三次婴儿潮相比( )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B.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人口基数大C.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育龄妇女人数少D.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4.有不少学者曾预言2010年尤其是2013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理由可能是( )①人口惯性②单独二孩政策实施③经济快速发展④医疗条件极大改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从目前看,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出现,原因可能是( )①生育观念的改变②受政策的影响③抚养成本提高④经济结构的调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D 4.A 5.B[第3题,由材料可知,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由图可知,第一次婴儿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1960年,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基数小,战后婴儿潮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不大。
第二次婴儿潮大致自1962年至1976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状况逐渐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迅猛,人口出生率较高,婴儿潮规模最大。
第三次婴儿潮出现在1986至1990年,上一次婴儿潮新增人口进入生育年龄,育龄妇女人数多。
第4题,目前人口众多的“80后”一代已经长大,陆续成家立业,加上国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中国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婴儿潮。
第5题,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生育意愿相对减弱,加上社会抚养成本提高,因此没有出现第四次婴儿潮。
]老少比是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在这个点以上的人口数与以下的人口数相等)的那个人的年龄。
下图是某国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导学号:21490080】6.该国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增长状况大致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7.读图可知,该国2010年后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B.人口老龄化A.人口数量萎缩D.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C.人口平均年龄下降8.由于年龄中位数的变化,以下产业受影响较大的是( )B.汽车制造业A.电子装配业D.文化创意产业C.金融服务业6.B7.B8.A[第6题,1964年老少比接近10%,且年龄中位数约为20岁,说明少年儿童人口数所占的比重很高,人口增长较快。
选B。
第7题,1964年至2010年间,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在不断上升,说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在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在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持续下降,则2010年以后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应是人口老龄化。
选B。
第8题,年龄中位数的上升,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将会越来越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面临“用工荒”。
] (2018·沈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
据此完成9~11题。
注:图中2010、2015、2020、2025、2030分别表示2010年、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
9.下列关于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北省比河北省晚B.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晚C.季风区比非季风区早D.东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早10.上海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D.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C.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大11.到203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实现人口“零增长”,由此可以推断出( )A.2030年社会养老负担最轻B.省际人口迁移对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没有影响C.我国总人口“零增长”将出现在2030年D.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9.D10.C11.D[第9题,由图可知,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是2020~2025年,而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省级行政区人口实现“零增长”的时间是2025~2030年,由此可推断出,东北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比西北地区早。
湖北省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2020~2025年)比河北省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2025~2030年)早。
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等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2015~2020年)早于南方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2020~2025年)。
广西、安徽、江西等省级行政区地处季风区,但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比位于非季风区的新疆、青海等省级行政区晚。
第10题,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小,再加上受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外来人口转化为上海户籍人口难度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
第11题,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在2030年及其之前先后实现人口“零增长”,故203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可能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态势,所以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逐渐减少。
]二、非选择题12.(2018·上海调研)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图甲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乙1990~2008年上海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单位:万人/年)(1)读图甲,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金字塔型特征看,上海市的少儿比重较低,但老年人口比重较高,说明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2)题,图中显示,上海的劳动人口比重较高说明劳动力充足,但也说明了就业压力大、住房困难等问题。
第(3)题,图中显示,上海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的人口减少,而近郊、远郊人口增加,说明了城市化的影响。
第(4)题,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及措施时,应抓住自然资源因素的基础性特征及科技发展、地区开放程度的影响。
[答案](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老年人口比重高,处于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有利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
不利影响: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度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人口容量就越大。
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
第(1)题,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迁移距离、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等。
结合设问中相关省区的地理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第(3)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若认为应该限制,应从人口迁入对迁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若认为不应该限制,应从人口迁入对迁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