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波专栏 中国诗与画意境的审美建构
- 格式:doc
- 大小:4.46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与画:诗意的艺术交汇艺术的世界中,诗歌和绘画一直以独特的方式相互交织,呈现出诗意的艺术交汇。
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抒发内心的力量,与画作中的色彩和线条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一种卓越的视觉艺术体验。
本文将探讨诗歌与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共同传达的情感和意象。
诗歌和画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关联。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美感和韵律传达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同样地,绘画也用色彩、线条和形态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意象。
当诗歌的情感与画作相结合时,它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和感官的交织体验。
首先,诗歌和画作在表达情感上有着显著的相似性。
诗歌通过隐喻、象征和抒发内心感受的细腻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情感。
画作则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感受。
两者都是透过艺术形式将内心世界呈现给观者。
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歌或欣赏一幅画作时,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山河还是碧波荡漾的湖水,都能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投射,仿佛他们的内心感受与我们产生了共鸣。
其次,诗歌和画作在表达意象上也具有相似之处。
诗人通过修辞手法和词语的选择,创造了丰富的意象,令读者产生形象感受。
类似地,画家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创造出视觉上的意象。
无论是浩瀚的星空还是静谧的山水,诗歌和画作都能呈现出引人入胜的意象世界。
在我们阅读或观赏时,这些意象如同在我们脑海中跃然纸上,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美丽而富有想象力的境界。
此外,诗歌和画作之间也存在相互启发和影响。
许多画家和诗人都受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启发,他们通过对诗歌或画作的解读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将其色彩和线条运用于其画作中。
相应地,一些诗人也从画作中获取灵感,将画面中的意象化为文字,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诗歌作品。
因此,诗歌和画作之间的艺术交汇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相互启迪和影响的过程。
在现代艺术中,诗歌和画作的交汇更加深入和多样化。
数字艺术的兴起使得诗歌和绘画能够以新颖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意境、自赏和审美创造作者:樊波来源:《阅江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金农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撰写了大量诗文、题记和随笔,其中包含独到的美学见解。
关于书法,金农认为书法作品本身不能直接形成意境,但它的特定形态营构(“姿趣”)可以引发一种通向无限自然之境的想象,也就是说,书法的意境美感是通过联想而生成的。
金农主要通过对竹题材的描绘实现“自赏”,其“自赏”理论是对文人画理论的发展。
金农关于绘画能够表现自然景物所唤起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的论述是对宋元诗画理论的重要突破。
关键词:金农;书法意境;自赏;通感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5-0101-06作者简介:樊波,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先生,浙江钱塘人。
久居扬州,精于书画,书法有“漆书”之称;擅长人物、花鸟,风格特异而古朴,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金农一生撰写了大量诗文、题记和随笔,表达了独到的美学见解。
一、书法的意境美感中国绘画十分注意“意境”的营构,特别是山水画,更是以“意境”表现见著。
那么,中国的书法是否也可以体现“意境”美感呢?以前的书法理论似乎很少涉及这一问题,而金农对此则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论述。
他在一则题跋中说:新安俞祭酒允文,嘉靖间钜公也,文体安雅,书法亦工,此其自书手稿,世所罕传,得之者何异神仙接蓬壶,复游乎丽农之山,心目为之一快耶!乾隆丙寅秋七月,杭郡后学金农识。
(《明俞祭酒文稿跋》)这一跋文是对书法所引发的意境美感的很好描述。
魏晋以来的中国书法理论常以大量丰富的自然意象来比喻和形容书法之美,这些比喻和形容一方面大都局限于具体的自然物象,另一方面又着眼于书法自身的用笔和结体形态,所以,无法真正有效地引发意境美感的生成。
但应当承认,这些比喻和形容毕竟为书法意境的阐发提供了重要契机。
而金农以上跋文则将这种契机付诸实现——它不再局限于具体的自然物象和书法自身的形态,而是通过联想的方式将人们的神思由书法引向一种缥缈虚旷的境界。
浅述中国“诗”“画”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1. 引言1.1 定义诗和画诗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艺术形式,通过运用音韵、意象、节奏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是一种高度凝练、含蓄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形式,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庆祝、悼念、表白等。
画是一种以视觉艺术形式为主的表现方式,通过绘画、书法等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注重形神兼备、意境悠远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国画”的代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画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书画、装饰、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引言结束】1.2 中国诗画关系的背景中国诗画关系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诗和画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两大艺术形式。
在古代,诗歌和绘画都被视为表现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方式,而且经常被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诗画联翩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文字和图像相互补充,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效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和画被视为一种精神和审美的表达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诗和画都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共同强调“意在笔先”、“以意境为重”,并注重审美的整体效果。
诗和画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它们在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集、宫廷宴会、礼仪场合等。
在中国诗画传统中,诗歌和绘画的关系既体现了共同性,又呈现出差异性。
诗画合一的创作方式深受文人雅士钟爱,同时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流派中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种融合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在今天,诗和画仍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断地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内容结束】2. 正文2.1 共同性中国的诗与画作为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浅述中国“诗”“画”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国的“诗”和“画”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诗和画二者共同性表现在:一、同源同质;二、共识共鸣;三、相互交融。
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一、形式表现的差异;二、内容渲染的差异。
中国的“诗”和“画”是同源同质的艺术形式。
二者都是用特定的表现形式,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寄托其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怀和思考。
诗歌是以文字为表现媒介,而绘画则是用线条和色彩为表现媒介。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需要艺术家有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审美情趣来完成作品,同时还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技巧。
诗和画二者共同追求的是艺术的完美,而艺术的完美又需要依靠修养和勤奋的努力来体现。
诗和画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共识共鸣的特点。
两者都蕴含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对历史、社会、人类的关注和思考,寄托美好的愿景与执着的信念。
在表现手法上,二者也有共同之处。
比如,两者都以意境和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法,都追求意蕴和气韵相生的效果。
同时,二者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诗歌用韵律和节奏来表现变化和节奏,而绘画则依靠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意境和情感。
但不管是诗歌还是绘画,都是追求艺术创作的富有内涵和有针对性的表现形式。
不过,诗和画在形式表现上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诗歌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媒介,引人进入由作者设定的语境和意象之中,使人们心灵出游,感知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绘画则是通过色彩和线条塑造出具体的形象,函数寓意,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诗歌有着语言的灵活性和叙事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绘画则注重于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
诗和画各有其独特的视觉和音乐表现形式,两者的艺术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另外,诗和画在内容渲染上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诗歌主要表达作者对生命、自然、社会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情愿。
绘画则着重表达艺术家对生命和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渴望,以及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高古苍郁,奇宕洒落——樊波先生的国画境界作者:周睿来源:《美术界》 2015年第5期文/ 周睿随着80 年代大美学的热潮渐趋退却,学人们纷纷转向各自的专业美学建树,在西学风涌、后现代解构思潮和先锋艺术甚嚣尘上的时代,以叶朗先生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中国美学和书画美学一脉,历经30 余年的艰苦开掘和默默耕耘,不断发扬国学的人文内涵和真精神。
樊波先生承师门复兴传统之大任,既深入史料勾玄抉微,又纵横捭阖总其大要,不仅在中国书画美学理论领域卓有建树,贡献了《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等力作,而且还坚持将传统书画理论之精髓转化到自己的国画实践中,探索锤炼,终于在天命耳顺之年呈现出格调高古苍郁、个性奇宕洒落的成熟面貌。
这种学术理论与艺术创作互相沾溉、激荡而回旋上升的光明境界,也许正是樊波先生在经年周匝往复的苦闷、郁结和困惑中的豁然飞跃。
他的作品不仅是书画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晶,更是对当代画坛中国主体精神的示范。
在这个追新逐异、名利至上的浮躁时代,在西方中心论潜在压抑着中国传统精神的氛围里,我们面对这样的山水,还能找到一种苍劲的抗衡力量,一种雄奇磅礴的理想激情,一种睥睨庸俗的傲岸豪放风骨。
樊波先生的画具有强烈的高古气质,这源于他对书法传统和文人画传统中雅正一脉的自觉学习和深入吸取。
其实,传统最优秀的基因和技术难度,都隐藏在这尺楮锋颖中,碑学和帖学所达到的最高运笔境界——“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刘熙载语),将笔性的训练最终演化成心性的升华,援此笔调融入绘画造型,自然赋予了山水花鸟人物以个性的风神和丰沛的情愫。
樊波先生多年临习米芾、赵孟頫等宋元诸家书法,又融贯碑学的金石气质,线条坚韧挺拔,气势饱满,骨法用笔的果敢自信,让他在学习山水传统时更具主体性和抒情性。
他以董其昌山水为门径,上追宋元山水文脉,下溯明清“吴门”及“四王”、石涛、八大诸家,积累树石烟云之造型素材,探索构图之门必机,皴法之灵奥,最终改造了玄宰笔意和面貌,呈现出苍郁奇宕的自家风格,他对文人画多样的传统作了符合个性和时代的选择。
浅述中国“诗”“画”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国的“诗”和“画”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诗和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境界的审美追求。
尽管诗和画都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却有所不同。
诗和画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诗是用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诗人的字句组合、韵律和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画则用线条、色彩和形式等视觉元素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诗还是画,它们都可以通过形象、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来传递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感悟。
诗和画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追求境界和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被视为“以言志”。
诗人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要追求境界的超越,达到“真境界”。
同样,画也通过画家的思考和表达来追求境界和超越。
画家要通过笔墨、技法和构图等手法,创造出富有意境和表现力的作品,体现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诗和画在表现对象上也有一定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描绘山水之美,表现自然界的宏伟和变幻。
同样,中国传统画作也倾向于描绘山水、人物和花鸟等自然界的事物。
诗人和画家都以山水之美为追求的对象,通过诗和画来表现自然界的神秘和壮美。
诗和画也存在一些差异性。
诗和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诗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依靠词语的组合和韵律的运用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画则是通过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表现来传递情感和思考。
诗的表达更为抽象和象征性,画的表现更为具象和形象化。
诗和画在审美追求上也有所区别。
中国传统诗歌注重意境和韵律的运用,强调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而中国传统画作注重形式和技法的运用,追求线条和色彩的和谐统一。
诗以抒情为主,画以雅俗共赏为宗旨。
诗和画在文化传承和影响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文人画和文人诗并举,文人画和文人诗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艺术风格。
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文人士大夫修身立命的重要方法。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美术学院[摘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
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
"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诗,画这两个词的运用实际表达了一种美学上的辩证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提评,涉及诗画“二艺”,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维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
创造了诗与画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王维;美学价值;一、“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物我合一,天人感应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极致,以其或飘逸、或顿挫、或空灵、或譎怪的诗风建构了汉语诗歌最辉煌绚烂的鼎盛。
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不同的生活道路与态度,使得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出世者,或者因时而变,兼而有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变幻的浪漫的精神面貌。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便在王维的诗中凸现出来,并引起了众多诗人批评家的关注。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言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关乎诗与画的美学特质的交叉,人们对诗画的联系是普遍承认的。
在中国山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又汉魏晋时期的“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兰亭集序》),即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怡神悦志即通过感官获得一种超感官的享受;最后才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和意趣。
樊波专栏中国诗与画意境的审美建构
学术界论述意境的言论不少,但大都义理含混。
当代美学家叶朗的相关阐发却十分精辟。
其中一个重要要义是讲,在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所谓意境,就是指要突破有限物象(或意象),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获得对整个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感悟;这是我们探讨意境内涵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前提。
但我们这里仍可以从多重角度来考察意境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
唐代的诗歌理论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绘画理论则很晚了,直到清初笪重光才明确地提到这一概念并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
在我看来,就绘画理论(主要是山水画理论)而言,对于意境的探讨实际上从六朝就已然发轫。
后至唐宋时期基本形成了系统的学说。
这是一个伴随着绘画实践,逐步深化和提升的理论建构过程。
这一建构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理论环节:第一就是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第二是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第三则是宋代韩拙的《山水纯全集》。
这三部著述都没有直接提及意境这一范畴,但却共同包含了一个概念:远。
按照叶朗先生的说法:远突破了山水有限的形态,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伸展到无限的时空。
正是这样,远就成为一个山水意境的标志性概念。
我们知道,宗炳首先提出了张素远映的说法。
学术界对此有不少争议。
有的认为这是一种取景方法,还有的认为这是比西方绘画要更早的透视方法。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艺术理论最早的意境建构学说,即力求以有限的篇幅(绡素)去远映无限的景象。
对此宗炳还有更为具体的描述: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稍后的姚最也有类似的说法: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但这些描述和说法显然还止于构境的空间方法,而意境之意的主观内涵并没有得以揭示。
因此作为第一环节的远映之说还是不完善的。
宋代郭熙的三远说影响很大,它不仅着眼于山水意境的远的建构,而且更重要是它丰富了山水意境呈现的多重空间形态,即所谓平高深。
这是对宗炳远映的发展,也是对山水创作经验的总结。
三远说的影响主要在于后世山水构图大体依照这一方法,表现了中国画家仰观宇宙、俯察万物的自由的审美视野。
但对于意境建构而言,贡献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或者说并没有在郭熙之后韩拙提出的新三远贡献那样大。
一般人往往将韩拙的新三远即阔远迷远幽远视为郭氏理论的后缀和补充。
依我看,在山水意境理论的建构过程中,韩拙的新三远才是一个关键环节,才意味着意境内涵的完整彰显,才标志着意境理论基本系统的形成。
这是因为它一方面探究了远的空间展示,另一方面又以阔迷幽三个概念将远的空间形态浸染上鲜明的主观情采,从而使意与境真正交融为一个主客观有机结合的审美范畴这里的远不再是一个纯然客观的境相布构,而是一个同时散发着阔迷幽等主观意绪的艺术表征。
当然我们从韩拙对阔迷幽的具体描述(如近岸广水烟雾溟漠微茫缥缈)中似乎很难解读出这层含义。
然而若将之置入到更为深广的审美理论的历史背景中,即可见出其间的生成脉络和思想妙谛。
其实,在韩拙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到幽。
如宗炳就有虚求幽岩披图幽对的说法:萧绎亦有茂林之幽趣的说法;传王维所撰的《山水诀》《山水论》中则有岁月遥水,颇探幽微近水幽亭簇簇幽林的表述:五代荆浩《笔法论》中同样有气象幽妙幽阴蒙茸幽音凝空的表述;宋代的画学著述中关于幽的说法也是屡见不鲜,如沈括说幽情远思,如睹异境,郭若虚评关仝山水杂木丰茂人物幽闲,米芾评董源山水幽壑迥荒。
可以看到,这里不仅有对幽景的客观陈述,而且更有对幽情(幽趣幽思)的主观感知,两者交织为十分浓厚的意境氛围。
如果扩大来看,六朝至唐宋时期,大量诗文有关幽的描述更是层出不穷。
王羲之说: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杜甫诗曰: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张九龄诗曰: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王维诗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孟浩然诗曰: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王安石诗曰:翳翳陂路静,杖履亦幽寻。
黄庭坚词曰: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而唐人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些诗文弥漫出来的意境氛围更加浓烈了。
这表明,画家和诗人正是通过艺术创作建构了一种审美幽境。
到了韩拙这里
则凝结为一个极富概括性的范畴:幽远。
同样,在韩拙之前,关于迷的言论也有不少。
如传王维画论中有气色昏迷路荒人迷的说法。
而据韩拙对于迷的自然形态烟雾溟漠的描述来看,相关的言论更难尽述。
所谓远景烟笼,深岩云锁,薄雾菲微,长烟引素;所谓烟波茫茫,云浪浩浩;所谓烟霭脈胧欲雨,薄雾骤依岩脚。
而唐宋诗词对迷境的描述则更加突出了主观的审美感受。
李白诗曰迷花倚石忽已暝;王维诗曰自谓经过旧不迷;孟浩然诗曰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柳永词曰万水千山迷远近;秦观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这都表明,画家和诗人不仅在创作中探究幽境,而且还沉湎于迷境,惝恍于烟雾溟漠的迷离之境。
主观意绪与烟雾迷茫相接相衔,不分轩轾。
到了韩拙这里则提炼为一个极富意味的审美范畴:迷远。
再看,在韩拙前后,关于阔的言论也比比皆是。
画论有所谓去之稍阔水阔征帆关陇之壮阔的说法;诗词中则有所谓星垂平野阔海阔山遥春意空阔稳泛沧溟空阔的吟哦。
(类似的材料甚多,这里不再赘引)而韩拙则将之概括为一个极富美感的审美范畴:阔远。
由此看来,阔远迷远和幽远可以视为承载了历史含量,吸纳了诗画的创作经验,充分体现了意境内涵的一组范畴。
这一组范畴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境类型。
很显然,这三种意境的审美形态和建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幽远之境往往是与某些特定的物象相关,如幽径幽阶幽林幽岩幽亭幽园幽窗幽屏等等。
韩拙曾从山水创作的角度作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