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课堂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驿路梨花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体会小说描绘景物、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作品中美好的人性。
2. 情感与价值:通过小说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 方法与评价: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美好的人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分析小说主题。
教具准备:1. 课文录音带。
2.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标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四、课堂拓展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美好人性的认识。
2. 举办“美好人性”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好人性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美好人性的信念。
六、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编写一篇关于美好人性的短文。
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美好人性的文学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较为顺利,但在感悟作品主题方面还需加强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分析小说主题,提高他们对美好人性的认识。
同时,注重课堂拓展,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美好人性。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驿路梨花》教学设计(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篾:陋:撵:麂:葺: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3)理解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把握文章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哈尼小姑娘和解放军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2)理解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把握文章的主题。
2.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美德。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梨花盛开的视频或展示梨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梨花的美丽。
2. 提问学生:看到梨花,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梨花的洁白、美丽、纯洁等特点)3.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也与梨花有关。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感受梨花的魅力和人性的温暖。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正音释词。
3.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1. 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作用:描写了梨树林的美丽景色,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驿路梨花》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梨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驿路梨花》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驿路梨花》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驿路梨花》,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本文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篇小说,但根据初一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仍按记叙文教学。
因此不必象分析小说那样重点放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而应着重放在对有关事物具体生动的描写,反映几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方面。
二、预习时要求学生事先完成课后习题一,填好表格以熟悉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立意、构思、写景、标题等方面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具准备:幻灯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线索,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揭示文章主题,明确写景的作用及标题设立的巧妙。
一、检查习过程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幻灯展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到黑板上注音)⑴ A 驿路() B 荆棘() C 陡峭()⑵ A 竹篾() B 简陋() C 恍惚()⑶ A 麂子() B 修葺() C 讴歌()2.解释下列词语,(本题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讲解,由学生回答)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二、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上新课第二十一课《驿路梨花》。
板书课题:二一. 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到一座深山去玩或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去玩,就在我们玩得十分开心而肚子开始饿起来、腿开始酸起来时,天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这个时候你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有个落脚点,哪怕是一座破旧的小茅屋供休息也好。
)要是没有怎么办?(只好露宿山林或野外了。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驿路梨花》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课文《驿路梨花》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驿路梨花》的背景知识。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驿路梨花”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每组选择一个重点词汇或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5. 口语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驿路梨花》,巩固所学知识。
2.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驿路梨花》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6篇】主持词已成为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主持词的实用频率越来越高,一般我们都会做好相关准备的,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6篇《《驿路梨花》教案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驿路梨花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写教案是我们必须专心学习的事情,在下笔写一份教案时,我们都要有着较强的思维规律能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举的驿路梨花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驿路梨花教案篇1(一)教学建议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根据时间挨次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老师要留意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今日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根据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惫;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挨次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纳了怎样的手法?要点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挨次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驿路梨花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驿路梨花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
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关于梨花的诗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东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李商隐)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2、雷锋精神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14《驿路梨花》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二、品味课文:
(一)想象梨林之“美”
1、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副美丽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美点,以“这里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来。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梨林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在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品读,发言。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谢谢你们,美的发现者。
梨林美在环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热情周到、美在过路人见的相互关爱。
(二)理解茅屋之“爱”
1、在这梨花掩映丛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
文中哪些人得到了这种方便?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2、他们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条件如何?他们感受如何?
(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同位间进行)
3、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
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
他们这样做很是辛苦、劳累,但他们高兴吗?
报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小结:茅屋虽小,但它充满了爱,享受过它的方便的人,都尽力为它做点什么。
(三)评读文章之“新”
1、让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瑶族老人?)都不是。
2、那我们来看都是谁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
解放军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瑶族老人送米、我们修葺茅屋。
3、解放军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为何这样做?瑶族老人威吓?我们又为何这样做?
其实他们都是向雷锋学习。
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套,每个环节间都有一种因果关系。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本文是先写果后写因,还是先写因后写果?
4、而从文章内容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可见本文是顺叙中套倒叙。
一次误会激起一层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悬念迭起构思新。
B、驿路梨花标题新
文章标题是“驿路梨花”,稳重几次写到梨花,找出来,读一读。
然后判断举重梨花的含义。
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花似人,人似花,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雷锋精神立意新
雷锋精神是无数作品反映的陈旧的话题,要想写好,必须出“新”。
本文突出之处就在于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间十几年没有中断的本质上。
雷锋精神激励了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应县风格了后来一系列的人。
尤其是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处处”远远超过了字面的含义。
既然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可换成一句什么话呢?
雷锋精神大发扬。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锋精神大发扬呢?
可见,雷锋精神不断传递,不断发扬,在时间中穿行,在空间中辐射,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大发扬”。
这就是本文的第三个特点:雷锋精神立意新。
小结:学习本文悟三新:悬念迭起构思新,驿路梨花标题新,雷锋精神立意新。
三、拓展探讨: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你怎么看?
我还曾经看到一副漫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喊着“救命”,岸边一人在悠闲地吐着烟卷,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救人100元”。
漫画的题目是“见钱勇为”。
对这样的事件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