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教案氧族元素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住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载地址:/DatumInfo-2571.aspx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住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初
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载地址:http://huaxuefudao/DatumInfo-2571.aspx。
氧族元素复习教案新塍中学鲁丽琴知识目标:掌握氧族元素的性质及与卤族元素的性质比较巩固氧族元素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掌握二氧化硫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能力目标: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通过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针对性练习,训练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情感目标: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合作学习教学重点:用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方法二氧化硫、浓硫酸的重要化学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学难点:浓硫酸的特性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应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计:(引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可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一. 氧族元素性质及与卤族元素性质比较(练习1) 1)若已发现116号元素X,已知它是氧族元素,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其钠盐的化学式是Na2XB.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C.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D. X是非金属元素(讨论) 氧族、卤族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有何特点?哪些实验事实可证明S和Cl的非金属性强弱?(小结)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增强。
(练习2) 1)饮用水的消毒剂有多种,其中杀菌能力强,且不会影响水质的理想消毒剂的是() A.液氯 B.漂白粉 C.臭氧 D.明矾(O3 的性质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O3和H2O2的性质(提问) -2 还原产物-1 氧化产物0H2O H2O2 O2氧化性还原性2)H2O2过氧化氢,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
(1)它能使KMnO4(H+)溶液褪色,体现了其______性.(2)久置的油画白色部位(PbSO4)变黑(PbS),可用H2O2擦后恢复原貌,体现了其_______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氧族元素高考目标要求1、 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变化规律2、 认识臭氧(O 3)过氧化氢(H 2O 2)的性质和用途3、 了解单质硫、硫化氢的性质和用途一、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元素名称、符号 8O (氧)16S (硫) 34Se (硒) 52Te (碲) 84Po (钋)2、原子结构示意简图3、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二 三 四 五 六周期】ⅥA 族4、结构的异同点及递变性相同点: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六个电子不同点 核电荷数不同(增多);电子层数不同(增加); 及递变性: 原子半径不同(增大)。
易得2e -、化合价-2、+4、+6(氧一般无负价)相似性 氢化物为 H 2R5、氧族元素化学性质 氧化物 RO 2 H 2O H 2RO 3 (亚某酸)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RO 3 H 2O H 2RO 4 (某酸) 金属性增强 H 2R 形成渐难、稳定性减弱 递变性 非金属性减弱 H 2RO 3 、H 2RO 4 酸性减弱 R 2-还原性增强二、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递变性 O 2 S Se Te Po颜色 无色 淡黄色 灰色 银白色 银白色 依次加深 状态由气到固 熔点 -218.4℃ 112.8℃ 217℃ 452℃ 依次升高 沸点 -183℃ 444.6℃ 684.9℃ 1392℃ 依次升高 密度 1.43g/L 2.07g/cm 34.81g/cm 36.25g/cm 3逐渐增大+826+16286+3428186+522818186+8428186181、同素异形体与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 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一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性质单质的现象,叫做同素异形现象。
2、臭氧(O3)的物理性质⑴通常状况下为淡蓝色、特殊臭味的气体⑵密度比氧气密度大⑶熔点-112.4℃沸点-251℃⑷溶解度比氧气大⑸液态臭氧(O3)呈深蓝色,固态臭氧(O3)呈紫黑色3、臭氧(O3)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相似,比氧气(O2)活泼,氧化性极强⑴臭氧(O3)能氧化S、P、C、H2等多种非金属单质,生成非金属氧化物⑵臭氧(O3)能氧化Fe、Cu、Ag、Hg等多种金属单质,生成金属氧化物⑶臭氧(O3)能氧化多种化合物⑷臭氧的不稳定性: 2O33O24、用途:强氧化剂,消毒、杀菌、漂白,脱色剂,除臭剂等。
2H 2O 2===2H 2O+O 2 ↑MnO 22019-2020年《氧族元素复习》WORD 教案1.复习重点1.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2.硫单质、臭氧、过氧化氢、硫化氢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重点是硫的化学性质及氧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难点聚焦(二)臭氧和过氧化氢臭氧和氧气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大气中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过氧化氢不稳定分解,可作氧化剂、漂白剂。
归纳知识体系一、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见上图) 注意:1、氧化性酸与酸的氧化性的区别酸根部分易得电子——有氧化性——氧化性酸酸的氧化性应包括H +的氧化性(酸所共有的)与酸根的氧化性(氧化性酸的特点)两种类型2、根据氯气、硫等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学习,掌握非金属单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分析:与氢气的反应;与金属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氧化物的反应;与碱的反应;与酸的反应;与盐的反应;(与有机物反应)等。
3、掌握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分析: 稳定性;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特殊性等。
3.例题精讲[例1]哪些实验事实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并用原子结构知识加以解释。
解析:目前,已学习过多种非金属元素,通过卤族、氧族元素的学习可得出,比较两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相对强弱一般可根据以下几方面的实验事实:①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③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答案:可以说明氯元素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主要实验事实有:①氯气与氢气反应时光照可发生爆炸,反应剧烈,硫单质加热变为蒸气才可与H2化合,且H2S不如HCl稳定;②H2SO4的酸性不如HClO4强;③H2S与Cl2反应可生成硫单质;④铁与Cl2反应生成FeCl3,而硫与铁反应生成FeS。
S、Cl两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且Cl原子半径比S原子小,最外层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较大,故氯元素非金属性应比硫元素强。
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氧族元素【考纲要求】1.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2.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3.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教与学方案【自学反馈】1.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递变规律【小结】非金属性依次;金属性依次。
2.硫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结构、性质3.金属硫化物的颜色和溶解性4.硫单质与氢化物、氧化物的性质及化合价关系强还原性氧化性、还原性强氧化性特别注意:中间价态的两类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SO2、H2SO3、Na2SO3以还原性为主。
5.硫的四种价态间的含硫物质之间的网络关系学性质稳定性不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稳定水溶液的酸性强弱弱酸性检验使含Pb2+的湿润试纸变黑或与Cu2+反应生成CuS沉淀1H2S是具有臭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氢硫酸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二元弱酸,硫化氢、氢硫酸都具有强还原性可被碘水、溴水、氯水、FeCl3溶液、HNO3等氧化。
H2S能燃烧,燃烧依反应条件不同而不同。
2硫与Fe、Cu反应时,由于其非金属性比氯弱,所以生成低价态的物质FeS、Cu2S。
3硫的氧化物有SO2和SO3,其中SO2是一种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叫亚硫酸、二元弱酸。
S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危害详见课本),防治方法有排烟除硫燃料脱硫。
6.臭氧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下,臭氧是一种有的色体,密度比氧气,溶于水;液态臭氧呈色,固态臭氧呈色。
(2)化学性质:1极强的氧化性:O 3+KI + H2O =2不稳定性:3漂白性:漂白原理是依靠性,因此臭氧是一种很好的剂和剂;4产生方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7.过氧化氢的性质: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价,因此过氧化氢表现为即有性又有性,并以性为主,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俗称呈弱酸性。
A.化学性质:(1)当遇到强还原剂时,体现氧化性,如:SO2+ H2O2= ;Fe2++ H2O2+ H+ =(2)当遇到强氧化剂时,体现还原性,如:MnO4—+ H2O2+ H+ =(3)不稳定性:H2O2=B.用途:【例题解析】[例1] 已知硫酸锰(MnSO4)和过硫酸钾(K2S2O8)两种盐溶液在银离子催化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锰酸钾、硫酸钾和硫酸。
无机化学《氧族元素》教案教学要求]1. 掌握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硫化氢的特性及硫化物的水溶性。
3. 了解掌握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一般性质及用途。
[ 教学重点]1. 氧的单质及双氧水的结构、制备和性质2. 硫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制备和性质[ 教学难点]1. 氧的单质及双氧水的结构、制备和性质2. 硫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1. 氧族元素的通性2. 氧及其化合物3. 硫及其化合物15-1 氧族元素的通性一、氧族元素的存在氧族元素有氧、硫、硒、碲和钋五种元素。
氧是地球上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元素。
约占地壳总质量的46.6% 。
它遍及岩石层、水层和大气层。
在岩石层中,氧主要以氧化物和含氧酸盐的形式存在。
在海水中,氧占海水质量的89% 。
在大气层中,氧以单质状态存在,约占大气质量的23% 。
硫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45% ,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元素。
它在自然界中以两种形态出现棗单质硫和化合态硫。
天然的硫化合物包括金属硫化物、硫酸盐和有机硫化合物三大类。
最重要的硫化物矿是黄铁矿FeS2,它是制造硫酸的重要原料。
其次是黄铜矿CuFeS2、方铅矿PbS 、闪锌矿ZnS 等。
硫酸盐矿以石膏CaSO 4· 2H 2 O 和Na2SO 4 · 10H 2 O 为最丰富。
有机硫化合物除了存在于煤和石油等沉积物中外,还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体的蛋白质、氨基酸中。
单质硫主要存在于火山附近。
二、氧族元素的基本性质氧族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性质氧硫硒碲原子序数原子量价电子构型常见氧化态815.992s 2 2p 4-2,-1,01632.063s 2 3p 4-2,0,+2,+4,+63478.964s24p 4-2,0,+2,+4,+652127.605s 2 5p 4-2,0,+2,+4,+6共价半径/pmM 2 - 离子半径/pm第一电离能/(kJ/mol)第一电子亲合能/(kJ/mol) 第二电子亲合能/(kJ/mol) 单键解离能/(kJ/mol)电负性(Pauling 标度) 661401314141-7801423.441041841000200-5902262.58117198941195-4201722.55137221869190-2951262.10三、氧族元素的电极电势氧的电势图:2.07 0.68 1.77φ A θ / V O 3 ——— O 2——— H 2 O 2 ——— H 2 O1.24 –0.08 0.87φ B θ / V O 3 ——— O 2 ——— HO 2 -——— OH –硫的电势图:2.05 0.20 0.40 0.50 0.14φ A θ / V S 2 O 82 -——— SO 4 2 -——— H 2 SO 3 ——— S 2 O 3 2 - ——— S ——— H 2 S-0.92 -0.58 -0.74 -0476φ B θ / V SO 4 2 - ——— SO 3 2 - ——— S 2 O 3 2 -——— S ——— S 2 -15-2 氧及其化合物一、单质氧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即16 O 、17 O 和18 O ,在普通氧中,16 O 的含量占99.76% ,17 O 占0.04% ,18 O 占0.2% 。
知识网络化在“氧族元素复习”中的应用——《氧族元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采用全程共振教学法1.共振现象及全程共振教学法共振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实际上共振不仅是物理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活动过程,有交流就会产生共振。
全程共振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的全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启发引导学生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
主要包括:一是情感的共振,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共通与共鸣,两个课堂主体同时达到积极、愉快、兴奋的心理状态,这应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是认识的共振即,指教学中师生思维呼应、合拍,处于相互启发,共同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师生共振教学结构重点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核心是改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指导、帮助和参与互动的关系。
共振结构以四个原理为空间结构,以七个环节为时间序列,构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结构。
四个教学原理为:师生教学同步原理;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原理;师生情感共鸣原理;师生教学互补原理。
七个教学序列结构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架设探求桥梁;组织问题解决;重复知能训练;改组智能结构;知能创新应用。
2 教学设计思想——切实提高化学课堂的实效性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复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所求、学生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复习中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拔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凸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
教会学生学习非金属元素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二)复习课构建知识体系网络的必要性从学习心理学原理可知,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有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经验所构成的心理结构。
氧族元素01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⑴复习巩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知识;⑵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⑶常识性了解O3、H2O知识。
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⑴原子结构、化学性质、周期表位置三者关系;⑵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自学、启发、指导式。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程序】Ⅰ、复习巩固[投影1]:1、K元素位于第周期族,金属性比Na 、比Ca (填强或弱)。
2、卤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列(自左向右),结构特点,性质相似性,差异性。
Ⅱ、导课我们在学习IA、VIIA族元素性质的基础上引出周期律理论,及其主要体现元素周期表,从而建立下面网络知识。
原子结构周期表位置元素性质这一节我们利用这一相互联系来指导学习氧族元素。
Ⅲ、新课板书:氧族元素1、VI族“成员”(根据周期表知识推测O、S及其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2}:元素名称氧硫硒碲钋元素符号O S Se Te Po核电荷数8 16 34 52 84原子结构示意图2、第VI族元素原子的结构、周期表位置、化学性质三者关系。
引导分析:比较原子结构的相似点:[投影3]:⑴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⑵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推断元素性质:[投影4]:[投影5]:3、单质的物理性质(听录音)[投影6]:录音材料:⑴要想了解排行第二的硫,请打开书中彩页:火山口处的硫。
⑵我是硒,氧族元素第三位主人,早在1817年,就被发现了在常温下为固体,虽然脸色发灰,可用途不少。
其一,半导体材料少不了我,制造彩电、光电管、甚至制造导弹也请我帮忙。
其二,人类更不可缺少我,你每天必须摄入0.05mg硒,人缺硒时,易患大骨节病、胃病等。
有了我的参与,使你免疫力增强,抑制肿瘤以及乳腺癌的发生;但你不可贪婪,过量摄取也会使人中毒,导致头发脱落、失明、甚至死亡。
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氧族元素教学目标:1.了解氧族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
2.掌握氧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原子结构。
3.掌握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了解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
教学重点:1.氧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原子结构。
2.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
2.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氧族元素的特性、周期表位置、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氧族元素在实验室中的反应和性质。
3.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探讨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
教学环节: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复习前一章节的内容。
例如,询问学生们对元素周期表的了解,并回顾周期表中的一些重要元素。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氧族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该元素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讲解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其特殊的原子结构。
3.详细介绍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物理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氧化性和反应性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选择一些与氧族元素相关的实验进行演示,如氧气燃烧、氧化还原反应、O3的分解等。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们讨论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随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互动和交流。
五、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氧族元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提示学生们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并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习题等。
鼓励学生们尽早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氧族元素教学目标:1.了解氧族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
2.掌握氧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原子结构。
3.掌握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族元素复习公开课教案--高一化学教案(共五篇)第一篇:氧族元素复习公开课教案--高一化学教案硫及其化合物张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H2S、SO2、H2SO4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能力培养: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领会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每台电脑上安装化学实验装置程序。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言】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卤族元素的知识,下面我们复习氧族元素。
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建议以掌握S、H2S、SO2、H2SO4代表物的性质为核心,用氧化还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研究分析。
【板书】硫及其化合物【提问】请按下表要求填入你所知道的含有硫元素的物质的化学式:通过讨论后填写下表:【提问】请根据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列出上面表格中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讨论逐步完善后得到:【板书】一.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相互转化关系【投影】要求学生叙述各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硫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设计结合上面的硫元素的知识网络图做好进行实验设计的心理准备。
【板书】1、SO2的制取及性质【思考】请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制取SO2并证明SO2有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提问】①该装置应包括几部分?②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有氧化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③请根据反应原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及所需药品。
氧族元素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H2S、SO2、H2SO4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能力培养: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领会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引言】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卤族元素的知识,下面我们复习氧族元素。
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建议以掌握S、H2S、SO2、H2SO4代表物的性质为核心,用氧化还原的观点为指导思想。
学生活动倾听、形成基本的复习思路。
【板书】二、氧族元素【提问】请按下表要求填入你所知道的含有硫元素的物质的化学式:再现、讨论后得到:【提问】请根据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列出上面表格中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讨论逐步完善后得到:【板书】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相互转化关系【投影】要求学生叙述各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硫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设计结合上面的硫元素的知识网络图做好进行实验设计的心理准备。
【板书】(1)SO2、H2S的制备及性质的实验设计【投影】请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生成SO2并证明SO2有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提问】①该装置应包括几部分?②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有氧化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③请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及所需药品。
写出化学方程式。
④制H2S时不使用浓硫酸的原因?⑤如何证明SO2有还原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⑥如果证明SO2有漂白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⑦尾气能否排入大气?应如何处理?⑧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如何连接最合理?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思考并回答:①气体发生装置、证明还原性的装置、证明漂白性的装置、证明氧化性的装置、尾气吸收装置。
②使SO2与H2S反应。
2H2S+SO2=3S↓+2H2O,将观察到有淡黄色固体物质生成。
③Na2SO3+H2SO4=Na2SO4+SO2↑+H2OFeS+H2SO4=FeSO4+H2S↑④浓硫酸可将-2价S元素氧化。
⑤使SO2通过装有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
溶液将褪色。
Br2+SO2+2H2O=2HBr+H2SO4⑥使SO2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或与湿润的有色布条接触,品红溶液或布条将褪色。
⑦因SO2和H2S均污染环境,所以不能排入大气,可用碱液吸收。
⑧充分讨论后最终得出下列装置图:(见图3-5)【投影】SO2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的验证:【练习】将等体积的SO2和Cl2的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是否褪色?为什么?思考、讨论并解答:不褪色,原因是发生了如下反应:SO2+Cl2+2H2O=2HCl+H2SO4【板书】自我总结与概括。
【板书】(2)浓硫酸性质的实验设计【提问】浓硫酸有哪些特殊性质?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口述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回忆、再现浓硫酸的特殊性质。
思考并回答:①吸水性——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吸水而增重,浓硫酸可做气体干燥剂。
②脱水性——浓硫酸使蔗糖炭化,浓硫酸使乙醇脱水转化为乙烯。
③强氧化性——浓硫酸与金属Cu、非金属C等反应。
【投影】请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图,用来演示浓硫酸与木炭共热的反应及检验其生成的产物。
【提问】①写出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选择该反应的发生装置。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思考并确定:①2H2SO4(浓)+C 2SO2↑+CO2↑+2H2O,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下实验装置:②应先检验何种产物?选择实验装置。
②应先检验水,选择如下装置:③填写下面的表格:③据上确定如何检验SO2和CO2,设计出实验装置图并说明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回答:A中的品红溶液褪色,则证明了SO2的存在。
B中的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用于吸收SO2,实验过程中颜色将变浅。
C中的品红溶液用于证实SO2是否除净。
当C中品红不褪色,D中石灰水变浑则证明了CO2的存在。
师生共同归纳后得出下面的实验装置图:【投影】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实验设计:【板书】【提问】含硫元素的阴离子主要有哪些?思考、回忆并归纳出:S2-、SO32-、S2O32-、SO42-。
【板书】(3)S2-、SO32-、S2O32-、SO42-检验的实验设计【提问】各种离子应如何检验?将检验方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讨论、总结出各种离子的检验方案,与教师共同完成表格。
【投影】几种含硫离子的检验:【提问】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离子吗?为什么?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原溶液中不一定含SO42-,原因是:①Ag+与BaCl2产生的AgCl同样不溶于稀硝酸。
②若原溶液中含有SO32-,则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BaSO3沉淀,该沉淀遇稀硝酸会被氧化成BaSO4,仍然是白色沉淀。
【过渡】由此可见Ag+、SO32-对SO42-的检验有干扰。
那么,应如何正确的检验SO42-呢?讨论、发表不同见解。
最终得出正确的检验方法是:先加稀盐酸排除Ag+、SO32-离子的干扰,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原溶液含SO42-。
理解与记忆。
【板书】S2-、SO32-、S2O32-离子的检验用酸,SO42-离子的检验是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
【投影】硫和氯是同周期的主族元素,通过哪些事实可以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给予解释。
讨论、回忆归纳得出:①Cl2与Fe、Cu反应生成FeCl3、CuCl2,而S与Fe、Cu反应生成FeS、Cu2S。
②Cl2与H2见光可发生爆炸性反应,H2可在Cl2中燃烧,H2与Cl2极易化合,HCl很稳定。
S蒸气与H2加热才化合,H2S不稳定。
③Cl2通入H2S溶液中会置换出S,即Cl2+H2S=S↓+2HCl。
④酸性:HClO4(最强酸)>H2SO4(强酸)。
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这些事实并得出下面结论:【板书】原子结构→非金属性(氧化性):Cl>S精选题一、选择题1.将下列各种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并振荡,静置后分成两层,溴水层几乎无色的是()A.氯水B.NaOH溶液C.苯D.碘化钾溶液2.在NaBr与Nal的混合液中,通入过量的Cl2,把溶液蒸干后灼烧,最后残留的物质是()A.NaCl、Br2、I2B.NaCl、NaBr、I2C.NaCl、I2D. NaCI3.除去下列污物的方法正确的是()A.做过碘升华实验的试管用酒精或CS2洗涤B.附有硫的试管可用热NaOH溶液洗涤C.附有AgCl固体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D.附有CuS的试管用稀盐酸洗涤4.对盐酸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有酸性、有氧化性、无还原性B.有酸性、有氧化性、有还原性C.浓盐酸在空气中冒白烟D.是一种无氧化性酸,所有不具有氧化性5.下列反应或事实能够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A.CuCl2+H2S=CuS↓+2HClB.Cl2+Na2S=2NaCl+S↓C.硫在常温下是固体,Cl2通常是气体D.盐酸是强酸,亚硫酸是中强酸6.在反应: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中,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是()A.5∶1 B.1∶1 C.4∶1 D.3∶17.已知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现要使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则通入的Cl2的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2 B.2∶1 C.3∶1D.1∶38.氯仿(CHCl3)可以作为麻醉剂,常因保管不善被空气氧化,生成剧毒物质光气(COCl2):2CHCl3+O2→2HCl+2COCl2,为防止出现医疗事故,使用前要检验其是否变质,应选用的试剂是()A.NaOH溶液B.溴水C.酚酞试液D.AgNO3溶液9.下列物质中,不能用硫蒸气与金属直接化合得到的是()A.Cu2S B.Fe2S3 C.FeS D.Na2S 10.除去SO2中的少量HCl气体应选用()A.NaOH溶液B.CuSO4溶液C.Na2S溶液D.饱和NaHSO3溶液11.H2S通入下列溶液中不产生浑浊的有:①溴水,②亚硫酸,③FeSO4溶液,④FeCl3溶液,⑤CuSO4溶液()A.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③D.④12.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41g,隔绝空气充分加热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可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1.2L,则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是()A.5.6g B.2.8gC.28g D.11.2g13.一种盐a和酸b反应可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c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a,a可被氧化最终生成d,d溶于水可生成b。
则a和b分别是()A.Na2S和HClB.Na2S和H2SO4C.Na2SO3和H2SO4D.Na2SO3和HCl14.向50mL 18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是()A.小于0.45molB.0.45molC.介于0.45mol和0.90mol之间D.大于0.90mol15.常温下,向20L真空容器中通入a mol H2S和b mol SO2(a和b都是不大于5的正整数),反应完毕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约是()A.14.4 g/L B.24.5g/LC.8g/L D.5.1g/L二、非选择题16.某无色溶液可能含有下列钠盐中的几种:(A)NaCl,(B)Na2S,(C)Na2SO3,(D)Na2S2O3,(E)Na2SO4,(F)Na2CO3在此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有浅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气体产生,此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中不含______(填化学式)。
(2)此无色溶液中至少存在哪几种钠盐?请写出全部可能的情况(填写相应的字母)。
第一种情况是______,第二种情况是______,第三种情况是______,第四种情况是______。
(可不填满,也可补填)。
17.某亚硫酸钠试剂,已部分被氧化,为确定其纯度,要进行如下实验:①称取W1g样品,②将样品溶解,③给溶液加入稍过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④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其质量为W2g。
回答:(1)BaCl2要用盐酸酸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