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47.70 KB
- 文档页数:3
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高炜来源:《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年第02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一、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生态建设示范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自从2000年黑龙江省被确立为全国第三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以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污染防控、治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生态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
主要表现在:一是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截至2009年,全省森林经营面积3175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007万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16. 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 6%,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增加了 1.8个百分点。
二是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2008年,全省草地面积433. 3万平方公里,草原长势良好,产草量比上年增加17万吨;湿地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较快,目前全省湿地面积576. 34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湿地为434. 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
三是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明显。
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抓重点工程,进行山水林路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67. 33万平方公里。
四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破。
绿色食品种植面积逐年快速扩大,产量由2000年的380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2650万吨,增长5. 97倍。
五是污染防治效果比较突出。
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的COD排放量和万元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六是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比较理想。
2008年,全省河流I-III类水质占26.9%,IV类水质占49.3%,劣V类水质占13.4%,湖泊、水库各水期均以III类水质为主。
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王惠忠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1期摘要: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阶段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分析当前环境问题及原因,探究对策,以期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光荣和艰巨任务。
一、当前主要环境问题1、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总体上看,我国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大气和水环境质量问题仍不容忽视。
空气质量超标依然严重,区域性污染较重。
2、部分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由于违法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这其中以矿产资源开发居多,最典型的案例如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法开发。
除矿产资源外,水资源过夜开发、围湖占湖、拦坝筑汊、侵占岸线、毁坏湿地等水生态破坏问题频发。
3、农村污染问题突显。
农村地区随着农药、化肥大量施用,畜禽养殖量增大,面源污染问题显现;生活污水处理滞后,污水直排;垃圾处置不足,随意倾倒和堆存;作坊式小企業集聚,环境脏乱差。
4、企业非法排污屡禁不止。
一些产业园区成为污染排放的集中区,“散乱污”企业量大面广,污染严重,监管缺失。
部分企业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环保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二、环境问题原因分析1、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比重大,造成资源过度开采,污染物大量排放,环境质量逐步恶化。
体制机制不尽合理环境保护问题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单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2、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意识淡薄,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部分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心不强,对环保部署和要求落实不到位;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牺牲环境公共利益,偷排偷放等。
2023-10-28contents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案例•结论与展望目录01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空气污染废水、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
水污染农业化学品、工业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质量。
土壤污染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加剧。
湿地减少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等因素,湿地逐渐减少。
海洋污染海洋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过度开采和浪费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人类生活和农业发展。
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
能源消耗过度捕捞、狩猎等行为导致生物资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
生物资源破坏资源过度开发03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影响01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洪涝、干旱、风暴等。
02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
02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造福人类。
只有绿水青山才能带来金山银山,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后代的生存环境,也是保护地球生物圈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基因资源保护等。
010203防止资源枯竭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和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重
要粮食产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以下是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分析。
一、问题分析
1. 污染治理不到位:黑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未得到有效治理,造成了水体富营
养化等问题。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了土壤污染。
2. 生态系统破坏:农村生态林、湿地的破坏威胁到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影响了
土地的生产力。
3. 能源消耗过大:目前农村地区主要使用传统能源,如煤、柴油等,这些能源的使
用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4. 资源浪费问题:农村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量的农作物、畜禽养殖等资源被浪费。
二、对策分析
1. 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态环境净化。
对
于化肥农药的使用,要推广有机农业,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绿色农药。
2. 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加强农村生态山林、湿地等重点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严格管
理并加强监督。
3. 能源方面:加强农村新能源的推广,鼓励农村地区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等新型绿色能源。
4. 资源利用方面:加强资源管理,加强储存、转化和利用,提高农产品资源利用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但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及与
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黑龙江省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与建议作者:赵庚辉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3期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为此,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减少行政干预,惩治失信行为。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环境;法律环境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74-01一、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司法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金融维护债权困难重重,银行机构反应比较强烈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金融部门以及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维护金融债权、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各家银行金融机构对一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诉诸法律,依法维护银行的权益,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发现依法维权工作存在着费用高、成本大、胜诉易、执行难等问题,银行应得的法律援助和必要的法律支持严重不足,恶意逃废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和打击,必然进一步助长逃废债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另外,从金融法律环境看,我国在尊重和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尽完善。
如《破产法》在清算程序上金融机构排在最后;《刑法》对有意通过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骗贷的企业的刑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高院关于只要证明抵押住房是自住用的生活必需品,金融机构不得对其处置拍卖的司法解释等等,都对金融债权的维护产生影响。
(二)社会信用环境欠佳,特别是企业信用问题比较严重目前,黑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
借款人信用能力较低,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秩序缺乏规范。
一些部门和贷款户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本息,造成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高位持续,致使银行和客户信用存在危机。
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借改制之机,曲解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地方保护、执法不力等助长了各种社会失信行为,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在一些银行甚至整个地域出现企业信用等级总体下降,信用状况持续恶化趋势。
2023一季度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气第一篇水第二篇声第三篇目录Contents01第一篇空气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情况第一季度,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8.6%,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8.6%优46.2%良42.3%轻度污染7.2%中度污染2.1%重度污染1.2%严重污染0.9%第一季度,各市(地)优良天数比例范围为67.8%~98.9%,省会城市哈尔滨优良天数比例为72.2%,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空气--城市对比情况第一季度全省13个市(地)优良天数比例情况67.8%72.2%84.4%86.7%86.7%87.8%87.8%93.3%94.4%96.7%96.7%97.8%98.9%0%20%40%60%80%100%绥化哈尔滨七台河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鸡西牡丹江双鸭山伊春黑河鹤岗大兴安岭优良天数比例城市第一季度,全省累计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25天,同比增加6天。
省会城市哈尔滨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天数7天,同比减少1天。
空气--各类级别天数情况第一季度全省及各城市各类级别天数情况空气--全省及城市达标情况➢第一季度,全省6项污染物平均浓度除PM 2.5浓度超标外,其他5项污染物浓度均达二级标准。
全省13个市(地)中有3个(23.1%)城市达标,分别为鹤岗、黑河和大兴安岭,其他10个(76.9%)城市均未达标,超标污染物为PM 2.5和PM 10。
第一季度全省各市(地)达标情况空气--污染物浓度情况PM 10同比上升7μg/m 3PM 2.5SO 2NO 2COO 3-8h10μg /m 322μg/m 3同比下降2μg/m 3.同比不变同比上升2μg/m 3同比上升5μg/m 3.同比上升1μg/m 3第一季度全省各项污染物平均浓度排名城市名称综合指数1大兴安岭 2.292黑河 2.533鹤岗 2.914伊春 3.165齐齐哈尔 3.446双鸭山 3.477大庆 3.548佳木斯 3.569牡丹江 3.6910鸡西 4.0311七台河 4.2012绥化 4.6413哈尔滨5.23排名城市名称优良天数比例1大兴安岭98.9%2鹤岗97.8%3伊春96.7%3黑河96.7%5双鸭山94.4%6牡丹江93.3%7佳木斯87.8%7鸡西87.8%9齐齐哈尔86.7%9大庆86.7%11七台河84.4%12哈尔滨72.2%13绥化67.8%第一季度综合指数排名前三名为:大兴安岭、黑河和鹤岗;后三名为:哈尔滨、绥化和七台河。
黑龙江省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产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林区的生态旅游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林区的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目前黑龙江省林区生态旅游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开发不够成熟,管理不规范,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林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且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林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为黑龙江省林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旨在深入分析当前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推动林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黑龙江省林区生态旅游现状,了解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2. 探讨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3.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完善林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解决问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4. 提供推动林区生态旅游的建议,推广示范项目,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5. 总结回顾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林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为黑龙江省林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繁荣与进步。
2. 正文2.1 黑龙江省林区生态旅游现状分析黑龙江省林区地处东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土壤肥沃。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在林区逐渐兴起。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美丽的森林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