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学案2
- 格式:docx
- 大小:20.18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选取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教学。
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意象、语言等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设置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 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诗歌的阅读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诗歌: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语言等特点。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布置作业。
3.2 时间安排每首诗歌的教学时间为2-3课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学生理解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判断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4.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选用权威的诗歌教材或相关书籍。
多媒体: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诗歌网站、博客、论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5.2 参考资料诗歌原文:提供两首诗歌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第一单元2诗两首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鉴赏诗歌的绘画美。
2.理解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了解徐志摩和康桥。
(二)收集有关徐志摩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荡漾.()青荇.()沉淀.()长篙.() 漫溯.() 斑斓.()满载.() 笙箫..()2.选择这首诗的一节,分析徐志摩在这段文字中包含的感情,不少于100字。
合作探究1.作者重回康桥,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哪些段落?写一写它们美在何处,并且为画面起一个题目。
3.在这些图画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4.既然康桥和美景对作者是一种启蒙者的身份,那应该对它怀有什么情感?结合具体诗节分析。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倩.影(qiàn)青荇.(xìnɡ)卡.脖子(qiǎ) 栉.风沐雨(jié)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创.可贴(chuāng) 叱咤.风云(zhà)C.沉淀.(diàn) 满载.(zǎi)抹.不开(mò) 暴殄.天物(tiǎn)D.长篙.(ɡāo) 斑斓.(lán)国库券.(quàn) 翻箱倒箧.(qiè)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D.悄无声息沉默寡言长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3.下列各句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比喻)B.那树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喻)C.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借代)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顶真)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徐志摩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既表现出其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生活在乌托邦之国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分析:(1)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诗歌鉴赏方法:(1)从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如:形式、内容、情感等)分析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学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领悟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学手法等。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两首》,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形式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和解读诗歌。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诗歌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分析《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两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诗歌鉴赏能力,为教学提供依据。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与分析:对两首诗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对两首诗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3.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通过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诗两首》教材,提供学生必要的诗歌文本和相关信息。
提供相关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精读课教学准备:①挂图。
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背诵古诗《草》第二课时一、导入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急走:快跑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五、写字1、指名认读生字。
《诗两首》教课方案课题:《诗两首》教课目标: 1、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领会两首诗歌的不一样表现形式。
教课要点:赏析诗歌,领会诗歌的美,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课难点:理解两种物象的含义。
教课策略:朗诵法,对照法。
感悟法。
在语文教课中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优秀的语感、对事物敏锐的感觉能力。
关于诗歌而言,培育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诵和感悟,在朗诵中感悟作品的内涵,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况之中,与作者产生共识,进而净化和升华心灵。
本课两首诗,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都是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中一外,两位大家,灵犀相通。
因此用对照法更能够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上的异同,形成对诗歌的立体印象。
教课过程:一、导语:同学们,近来你们有没有看到电视上有则广告中一对母女的对话:在家嫌絮叨,出门了就思念,怎么办呢?打电话吧。
妈妈说:你就这么离不开手机呀?女儿答:“妈妈,不是离不开手机,是我离不开您!”这类情况你有领会吗?学生回答。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诗两首。
板书课题。
二、指名配乐朗读诗歌。
教师注意联合详细句子点拨指导语速、语调、轻重、顿挫等事项。
三、赏读诗歌、感觉诗歌内涵。
、同学们,你以为这两首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有什么共同点吗?是什么?指名回答。
都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2、请用“ ----------用-------------表达对母亲的-----------。
”这一句式说话,并依据诗歌内容说明原因。
3、诗歌中的“纸船”和“金色花”是什么意思呢,诗人为何要用它们来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爱呢?纸船:纸船富裕幼稚气,合适表达子女的心态。
纸船象征流浪无依的孤单,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贞洁、美好的愿望。
金色花:我们中国喜爱用花朵比喻少儿,印度也同样。
泰戈尔把少儿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漂亮的圣树上的花朵,赞叹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应着母爱的光芒。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能够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诗两首》学案共3篇《诗两首》学案1《诗两首》学案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文学的重要分支。
在文学史上,每个时代都有经典的诗人和诗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宋朝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宋两个时代的风貌,也能深入体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琵琶行》1.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曾任宰相,但因不合皇帝意见而被贬谪。
白居易诗歌清新而意境深远,被誉为唐代史诗、政治诗的代表。
1.2 诗歌赏析《琵琶行》是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叫做王昭君的美女,她不幸被迫嫁给异族领袖,受尽刑责和折磨。
她通过自己的琵琶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对故国的思念,感动了异族领袖,最终成功逃回了自己的国家。
这首诗通过对王昭君的形象塑造,展现了白居易对爱情、忠诚和民族感情的思考。
诗中的琵琶既代表了王昭君的良心和情感,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通过琵琶的音乐和王昭君的故事,白居易向世人表达了对自己母亲和对中华文化的无尽眷恋。
1.3 教学建议教学重点: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方法,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诗歌鉴赏和作品对比。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创作特点。
第二步: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括《琵琶行》的主题和内容。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如字词精妙、语言生动、情感细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等。
第四步:通过诗歌鉴赏,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其他作品对比,比较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二、《青玉案·元夕》2.1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民族英雄和诗人。
他的诗歌表达深刻而富于激情,描写了战争、爱情、家国等各种人生情感。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思乡、亲情。
(3)诗歌的形式特点:五言绝句、对仗工整。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登高远望、感慨时光。
(3)诗歌的形式特点:七言绝句、意象丰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特点。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与欣赏: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 模仿与创作:让学生模仿两首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诗歌理解与欣赏:评估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诗歌创作与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展示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诗两首》教案教师寄语:个人的难过与欢喜,一定交融在时代的难过与欢喜里。
——艾青“就算生在异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感觉诗歌的节奏,理解、体会诗歌的境界和深刻的意蕴。
掌握诗歌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
3.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理解诗歌意象,领会诗人诚挚的感情。
学习难点:感觉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掌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填空1.艾青作(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
,确立了在诗坛的地位。
作品有1932年归国,在狱中写成诗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怀长诗等。
2.余光中(1929~)今世诗人和。
湖南衡阳人。
现居。
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研究1.一首优异的诗歌,常常会合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感情,表达某种看法,《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想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短,所以第三节能够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三、合作释疑1.《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肌理丰盈”之类的词而用“沙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领会到什么?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拂晓”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联合时代特点,谈谈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我爱这土地》诗句“而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化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变成了详细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如何跟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四、课内精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以后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墓地/我在外面/母亲在里头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点?3.以下对诗歌含义剖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激烈要求两岸一致。
1.《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嘶哑()汹涌()
腐烂()黎明()窄窄()
2.解释下列词语。
嘶哑:汹涌:
3.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乡愁》的作者是(),他是我国()诗人。
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
第一课时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土地,万物生长的根基,所有生灵的母亲。
曾有人掠夺它并百般蹂躏它,也曾有人捍卫它并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那人——初识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二)那时——了解背景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
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我爱这土地》诗歌常常要用到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1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诗中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3 这只鸟”歌唱至死,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与学过的古诗词中那些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黎明”象征:“温柔的黎明”:“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5.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时代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经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得主题。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又叙写这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那人——初识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二)那时——了解背景
1972年,台湾的那个深秋。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整个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仅用20分钟就写下他一生流传最广的作品——《乡愁》。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一)、析——内涵美
1、细心默读这首诗,思考问题: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用“”标出)(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
(3)诗人把思乡之情分别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标出)
2、诗歌各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3、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是否削弱了浓厚乡愁的表达?
(二)、赏——绘画美
1、透过文字,你认为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呢?
2、任意选择一幅画面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3、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想象再次品味作者的乡愁。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一首乡愁,牵动了无数漂泊在外游子的心,今天台湾-----大陆的游子,一直在海中孤零零地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1、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2、课外语段阅读。
《乡愁四韵》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1、《乡愁四韵》的四个意象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作者为什么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
3、第四小节的句式和前三节的句式不同,请找出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这样改动的好处。
4、《乡愁四韵》与课文《乡愁》有什么相同之处?
5、余光中曾用了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下面分别是上联,请给出下联。
上联:海峡无阻下联:
上联:一湾浅浅海峡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