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61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1】篇〗《塞下曲》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古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
所以,教学中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塞下曲【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感受边塞将士的风采吧!(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
(指名说)(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739—799),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解题意,会质疑。
(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
然后指名读一读,作出评价。
(主要把字音读准,注意押韵)(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读准多音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熟悉诗句中的词语。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
(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学习提示: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体会戍边战士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精神品质,并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2.体会边疆战士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精神品质,并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塞下曲》,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2)读诗题,并初步了解诗题。
①师:哪位同学能解释诗题呢?生:《塞下曲》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师引导: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生:查参考书。
师评价:“查阅资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四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2、朗读边塞诗,感受边塞风貌。
(1)师引导:谈一谈边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生:荒凉、杳无人烟、沙漠、寒冷、孤独。
(2)用一个字形容边塞。
生:孤、苦、寒(板书)【设计意图】边塞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更多诗篇,以一篇带多篇,感受边塞风貌,为后面感受人物品质做铺垫。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这么多诗人笔下的边塞,卢纶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边塞呢?初读古诗,注意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学生提示个别字的读音及书写。
(1)多音字“单”,chán(单于)dān(单位)shàn姓(2)“遁"dùn,“骑”qí。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
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诗题意思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做铺垫。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得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塞下曲 (教案)教学内容:《22 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王维创作的《相思》和王昌龄创作的《塞下曲》三首古诗的合集。
本节课主要教学《塞下曲》一首。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塞下曲》,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欣赏古诗的美,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塞下”、“雪”、“月”等。
2.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22 古诗三首》的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录音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22 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齐读《塞下曲》,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二、学习古诗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塞下曲》,分析诗句的意义。
2.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诗句中的生僻词汇。
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与背诵1. 学生自由朗读《塞下曲》,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学习。
3. 全班齐读《塞下曲》,感受古诗的韵味。
4. 学生分组背诵《塞下曲》,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22 古诗三首》之《塞下曲》作者:王昌龄内容:塞下曲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
2.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欣赏古诗的美,陶冶高尚情操。
作业设计:1. 背诵《塞下曲》。
2. 收集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3. 写一篇关于《塞下曲》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1课古诗三首部编版1.会认“芙、蓉”等8个生字,会写“芙、蓉”等8个生字,理解“平明、冰心、骑、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知道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4.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5.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1.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知道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3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2.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芙蓉洛阳玉壶3.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4.词语理解。
平明:天刚亮。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4.能读懂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播放送别音乐)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用诗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释题,介绍诗人)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2)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写了什么。
(3)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全班齐读整首诗。
(2)从诗的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②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秋风秋雨愁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凄冷气氛。
)③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④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①“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②“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人为何要这样比喻自己?(课件出示写作背景)(4)同学们已经能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之感,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之意。
那你们会吟诗了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地吟诵,抑扬顿挫地吟出诗的韵味)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拓展延伸,小结1.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2.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忧伤。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塞下曲【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感受边塞将士的风采吧!(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
(指名说)(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739—799),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解题意,会质疑。
(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
然后指名读一读,作出评价。
(主要把字音读准,注意押韵)(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读准多音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熟悉诗句中的词语。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
(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学习提示: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塞下曲》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四、说教学重难点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五、说教法学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2、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导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介】《塞下曲》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其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呈现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作者在塑造戍边战士的威武形象时,并没有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细腻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战前沙场的景物,利用“月黑”“雁飞高”“遁逃”“大雪”“弓刀”等景象,烘托出了一个大战将起,战场之上紧张的肃杀之气。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
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用意志力约束和管理自己,感性学习的要求远远大于理性学习的需求。
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具体的内容调动其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其情感和情绪都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上教与学充满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继而形成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生词“单于”并理解其代表意义,会写“雁”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会写“雁”字。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时间:40分钟【导入】(5分钟)1. 准备一张地图,指引学生找到中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北方的风》这首诗,了解北方的风景特点。
3. 通过问题引入新课:你们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地方风景迥异,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吗?【新授】(15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古诗三首塞下曲》,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学生朗读诗歌,齐声朗读。
3. 学习诗歌韵律:a. 指导学生了解韵律是诗歌中的音乐。
b. 引导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押韵,并一起拍韵脚。
4. 教学重点:a. 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b. 学生学会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c. 学生能够找出诗歌中的押韵。
5.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b. 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押韵和韵律。
【互动】(15分钟)课堂师生互动情境记录时间:上午8:30地点:四年级语文教室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进入教室,整齐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我站在讲台前,面带微笑,准备开始今天的《古诗三首塞下曲》的课堂。
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塞下曲》这篇课文。
你们是否对这个标题有一些猜测?学生甲:老师,我想这是一篇描写古代边塞生活的诗歌。
我:很好,甲同学!你提到了边塞生活。
那么,边塞是指什么地方呢?学生乙:老师,我知道!边塞就是国家边境的地方,那里有巡逻的士兵,还有草原、沙漠等。
我:非常好,乙同学!边塞是国家边境的地方,处于危险的环境中。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边塞生活的具体内容。
我开始逐句给学生们解读课文的意思,讲解其中的生词和文化背景。
学生们专心聆听,积极记录。
我:好了,现在我们一起读一遍这篇诗歌,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古诗三首塞下曲》,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在边塞上回荡。
我:非常好,同学们!你们读得很棒!现在我来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学案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被称为“飞将军”的大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诗人卢纶即兴改编,创作了古诗《塞下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
(板书课题)
二、教学古诗
1. 朗读古诗。
(1)指名读,教师指导。
(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再指名读,齐读。
2. 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3. 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
士们的弓和刀。
)
三、深入品味
1.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和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2.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出了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勇
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背诵古诗
1.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2. 指名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有这一首,而是六首。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下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塞下曲
月黑
雁飞单于逃,将军追
大雪
【教学反思】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情景,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春天的不同特点。
学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但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领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