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课课练。
- 格式:docx
- 大小:33.14 KB
- 文档页数:1
“科 学 学科一 年级 上 册教案第 5 课 总 12 课 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课时 1 任课班级 一(6~8)班执教 科学概念目标: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
科学态度目标: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 (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 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 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教学步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 使用课件出示第 4 课用不同物体 倾听,回忆上节课的内 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 ,让 容。
学生判断哪个更长。
然后指出,不同物 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 ,所 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 来测量。
二、聚焦 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 ,介绍标准物。
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 作为标准物呢?”(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
(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每边一样长 ,方便使用 ;可以堆叠 ,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 1. (1)看课件,思考问题。
(2) 学生观察标准物后 , 尝 试测量桌面的长度 ,然后小 组讨论。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5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初步理解测量的概念,学会使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来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大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观察和动手操作。
但是他们对于测量的概念和方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测量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概念,学会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概念,学会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测量活动,并能够准确地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相同的小物体,如小木块、小石子等,用于测量活动。
2.教学场地准备: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不同长度的直线、曲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长度,激发他们对测量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测量的概念,解释测量是用一种标准来比较和判断物体的长度。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其他物体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其他物体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相同的长度物体(如小棒、绳子等)、相同的重量物体(如小石头、糖果等)、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相同的长度物体和重量物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们要举办一场运动会,需要测量比赛场地的长度和重量”,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相同的长度物体和重量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并解释测量原理。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测量方法的共同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运用相同的长度物体和重量物体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纠正操作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测量结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巩固测量方法。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复习导入(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测量比较好呢?(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
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不同标准物的优缺点。
提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希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出观点产生的依据)。
(4)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小立方体的优缺点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1.预测桌面的长度(1)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我们的书桌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2)学生观察桌面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表格中。
习数学中的估算打下基础。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一、选择题
1.要测量我们的科学课本,可以利用 ( )来测量
A.小棒
B.橡皮
C.扇子
D.铅笔
2.选择小立方体作标准物的原因不包括( )
A.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
B.方便粘在一起
C.可以提高测量的速度
D.形状规则
3.若图中的三个杯子大小相同,可以比较出哪杯水最多吗?()
A.可以
B.不可以
C.不确定
4.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 ( ) 回形针的长度
A.3个
B.3个半
C.4个
D.不确定
5.讲桌只有一个,我们这么多小组要怎么快速准确地测量它的长度呢?()
A.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轮流测量
活动材料:
材料:小立方体、透明胶布、剪刀、棉线
活动一、选择一种物体作为全班的测量工具
活动方法:教师PPT出示小棒、橡皮、回形针、小立方体,让学生说选择哪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统一测量的工具,并说出理由。
活动反思:在选择一种物体作为全班的测量工具时,费时太多。
在出示四种物体,想引出小立方体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全班测量的工具?多数学生会说小棒,小棒比较长。
也有学生说用橡皮,因为橡皮不容易倒,说小立方体的同学比较少,都有自己的理由。
只好再次追问:哪一个会让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也更方便呢?大部分孩子会说小立方体,说到小立方体四条边一样长方便摆放;可以重叠、容易放平,比较小,测量结果误差小!继续追问:正因为小立方体小,可测量桌子的长太麻烦了,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然后顺势进入活动二。
活动二、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小立方体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研究中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1.小立方体若干、与桌面同长的KT板2.十个一组的小立方体组合、与讲台同长的纸带教师材料:板贴、小立方体、小立方体组合四、教学设计(一)、聚焦1.复习导入。
观察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物体测量家中书桌的数据。
师:小明说:“我的数据最大,所以我家的书桌最长。
”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师: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据不能比较,那怎么办?2.师:看来,我们需要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根据上节课的经验,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师:小立方体和小棒都能用来准确的测量,而小立方体在测量时更有优势。
那么今天,我们就统一选择用相同的小立方体来测量。
(二)、探索一:测量桌面长度1. 师:桌子很常见,但是却各式各样,我们的课桌就是其中一种,请你摸一摸桌子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测量最简单的直角直边的桌子,等我们学习了更多的本领后再来想想怎么准确测量圆角、圆边的物体。
师:瞧,这是一张学校实验室的课桌,我们来量一量它的长,为了方便,老师带来了一条和它一样长的板。
第二单元第五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一、填空。
1、利用“十进制”进行测量的优点有提高速度,方便计数。
2、想要直观的比较测量结果的长短,需要用相同的标准来测量。
二、选择题。
1、选择小立方体做结果的原因不包括()
○2比较小,可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书问题,减小误差
○3方便粘在一起
○4只用一个小立方体,会降低测量的速度。
2、讲桌只有一个,我们这么多小组要怎么快速准确地完成测量呢?()
○1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轮流测量
○2截取多条与讲桌高度同样长的纸带,每个小组测量纸带即可。
○3选一个小组为代表进行测量,其他小组等着就行。
三、判断题。
1、测量物体时,一个物体之测量一次就可以了。
()
2、“十进制”对测量没有帮助。
()
3、预测能帮我们节省测量的时间。
()
4、用同样的物体测桌子的长度的测量结果可以地比较出物体的长
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