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时分层作业7 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中图版必修3-精装版
- 格式:doc
- 大小:15.69 KB
- 文档页数:8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1.了解东北地区概况。
2.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重点))3.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东北地区概况阅读教材P48,完成下列问题:填空:(1)东北地区最显著的地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平原由________、________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3)东北平原地势________、耕地面积广大,是中国重要的________农业生产基地。
【提示】(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2)松嫩平原三江平原(3)平坦商品教材整理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阅读教材P48~P52,完成下列问题:1.自然资源条件(1)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①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两倍左右。
②土壤: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③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
(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①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②优势:降水量400~800毫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要。
③作物类型: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等。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现在林地面积占全国林地面积的27%。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布局的特点及变化①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面积扩大。
②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来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
③从商品市场来看: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生产发展迅速。
(3)农业布局的变化①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②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
③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正误判断:(1)松嫩平原中东部黑土和黑钙土广布。
( )(2)东北地区各工业部门中,石油发展相对较快。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歌诀法记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山环水绕沃千里,季风雨热必同期,黑土广布土壤肥,水源充足河密集。
(2)社会经济条件:轻重工,设备齐,市场广因运便利;北大仓,保湿地,专业化由人口稀。
2.字诀记忆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调”: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技”: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错误!1.东北地区的概况位置与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表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1土地资源辽阔富饶错误!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1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地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布局的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图表解读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沼泽的分布图[信息获取](1)从图中可以看出,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和西部。
(2)从气候条件看,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提示: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农作物容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
(3)为什么三江平原多沼泽地?提示: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2河流有凌汛现象;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有永久冻土分布,不利于水分的下渗。
问题探究“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课时分层作业(八)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读东北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分布图,完成1~3题。
(导学号:57522068)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甲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用水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D.黑土广布,土壤肥沃3.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乙地,对其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 )A.迅速扩大森林面积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C.减少木材进口量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1.B2.B3.D(第1题,受距海远近和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第2题,甲平原为我国的松嫩平原,其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第3题,乙地位于大兴安岭,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乙地,并对其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5.导致甲所在区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B.过度开垦C.过度砍伐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6.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合理采伐,及时抚育D.退耕还湿,建保护区4.A5.C6.D(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森林减少;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可能为温带草原区,土地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丙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
第5题,导致大兴安岭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砍伐。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的发展。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并能分析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危害、影响。
4•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利用问题产生的因果联系,对症分析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展”,填写下列知识。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阅读教材P48~P52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学刃教材[思考问题课前I 预习新知|1•农业布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开发、水利工程兴建、 水丿种稻技术发展水稻生产面积増人k农农业开发和稻谷市场需求玉米分布更加广泛布变业的化 农局农业生 产区域分布耕作农业区:分布在A_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畜牧业区,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 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林业和特产区:分布 在D 大兴安岭 , E 小兴安岭,F 长白山农业 活动商品粮牛产 畜牧业牛产林业生产2•农业生产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图表解读】1 .读教材“图2-3-1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据图分析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提示东北地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东北地区西部是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是宽阔的平原,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环绕周围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森林资源丰富。
2•读教材“图2-3-3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沼泽的分布”,据图分析东北地区沼泽、黑土和黑钙土的分布及成因。
提示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相对较集中,沼泽分布广泛。
东北地区多沼泽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湿度大,再加上冻土层的存在,有利于沼泽的发育。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的腐殖质积累和淋溶过程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课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教材第48页探索思考(1)回忆录中描述的是我国东北地区.(2)20年前该地区是十分肥沃的新开垦山坡地,四周是成片的树林。
到20年后的今天,山坡全被开垦成耕地,当年肥沃的黑土,因连年雨水冲刷流失,已变成贫瘠的沙石地。
(3)这充分反映了黑土地开发利用不当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问题。
学错误!错误!错误!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据此回答1~2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2.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商品粮基地形成的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黑土肥沃,耕地面积大且集中,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答案:1.C 2.D2014年5月以来,东北地区大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
课时分层作业(八)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读东北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分布图,完成1~3题。
【导学号:57522068】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甲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用水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D.黑土广布,土壤肥沃3.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乙地,对其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 )A.迅速扩大森林面积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C.减少木材进口量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1.B2.B3.D[第1题,受距海远近和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第2题,甲平原为我国的松嫩平原,其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第3题,乙地位于大兴安岭,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乙地,并对其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5.导致甲所在区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B.过度开垦C.过度砍伐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6.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合理采伐,及时抚育D.退耕还湿,建保护区4.A5.C6.D[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森林减少;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可能为温带草原区,土地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丙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
第5题,导致大兴安岭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砍伐。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7 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中图版必修3-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20xx最新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7 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中图版必修3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3题.
评价类别农作物A 农作物B 农作物C
满足程度
热量满足率22 22 16 水分满足率79 84 84 土壤养分满足率84 84 84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76 29 42
资源利用率
光合潜力利用率11.3 4.4 4.5 光温潜力利用率51.0 20.2 29.0 气候潜力利用率64.2 24.1 34.7 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76.4 28.7 41.4
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与最主要优势因素分别是( )
①光照②热量③降水④土壤⑤社会经济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④⑤
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3.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
1.C
2.A
3.C [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种作物的满足程度中,热量满足率最低,说明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从表中信息可知,土壤养分满足率最高,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因素是土壤.第2题,农作物A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说明该地区最适合种植该种农作物.第3题,该地区水分满足率较高而热量满足率较低,说明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湿润地区.] 20xx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1791万吨,其中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读东北局部地区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4℃等温线向北弯曲主要受纬度影响
C.图中河流均不存在凌汛现象
D.该地区河流一般有春、夏两个汛期
5.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①耕地面积广阔②粮食单产高③土壤肥沃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D
5.A [第4题,根据图中年平均气温可知甲气温最低,根据图中年平均降水量可知丙降水量最大,甲、乙降水量均为400~500mm;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会出现凌汛现象;该地区河流的补给类型以春季的积雪融水和夏季的降水为主,因此一般有两个汛期.第5题,黑龙江省人口少,劳动力不丰富;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较多;土壤肥沃;由于热量不足,粮食单产不高.]
下面图示地区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据此回答6~8题.
【导学号:57522062】
6.有关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乙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农→牧
D.该区域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7.图中A 山脉多针叶林,B和C 山脉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东丰西歉,北多南少的结果
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
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8.促进该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6.C
7.B
8.A [第6题,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甲省是最大的木材调出省,该区大部分是春小麦区.第7题,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树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热量不同而导致的.第8题,对林业来说,因为当初的不合理开发,现在东北地区天然林数量急剧减少,在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森林只呈零星状分布,从而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在今后的开发利用中,要重视人工林的营造,减轻对原始林的压力,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简略图.
材料二海南火山香米是海南利用本地特有的富锌、富硒土壤资源,联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开发的第一个有机水稻产品,是海南发展精致农业的又一典范.
(1)东北与海南相距近30个纬度,可两地都能发展水稻种植业,共同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简要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3)材料二表明,海南现在也能生产出优质大米,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不难找出两地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共同自然原因是同属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第(2)题,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应结合自然和人文等优势条件分析.第(3)题,由材料二可知海南种植优质水稻的影响因素是土壤和科技.
【答案】(1)同属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自然条件:地形——平原广阔;土壤——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人文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家政策支持.(3)技术与土壤
[冲A挑战练]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10~12题.
【导学号:57522063】10.图示农业生产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D.华北平原
11.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D.积温和降水
12.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D.市场和政策
10.C 11.B 12.A [第10题,香蕉属于热带水果,因此根据图示地区种植香蕉,可以推断图示农业生产模式最可能出现在雷州半岛.第11题,该地降水较多,地势低洼的地区排水不畅,影响农业生产,需要对地形和水分条件进行改造.第12题,农业生产受到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共同影响.] 13.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导学号:57522064】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玉米带的玉米单产高于我国玉米带,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7°N~45°N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 2%
降水量(mm) 500~700 450~650
无霜期(天) 160~200 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 50%~60% 玉米单产7 500 kg/hm2 6 750 kg/hm2【解析】本题以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农业布局的区位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基地,我国东北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两地自然条件相似,农业生产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两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故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差别.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比较两地的异同及其成因.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东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夏季温暖多雨;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
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