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0111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大豆生产的不同特点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技术水平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
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借鉴美国大豆生产的经验,提升中国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豆;全要素生产率;中美比较;经验借鉴二、中美大豆生产的概况1. 中美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比较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两个国家。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球总量的25%左右,而美国则分别占40%以上。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占据着世界的主导地位。
2.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在观察中美两国大豆生产时,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生产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要素的综合效率。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国,即在相同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美国的大豆产量更高,产出效率更高。
三、中美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比较1. 资源利用效率比较美国拥有充足的农业用地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中国由于人口密集和农业用地有限,土地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
2. 技术水平比较美国拥有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资源,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包括种植技术、肥料和农药使用技术、机械化程度等都远远领先于中国。
中国在农业科技投入上虽然逐渐增加,但整体技术水平依然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
3. 政策环境比较美国拥有健全的农业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而中国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业补贴不够、保护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中国大豆生产的发展。
中国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摘要:文章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利用现代制造业98个细分行业2006~2010年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结果表明:2006~2010年间我国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有所提高,技术效率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原因。
计量分析表明,外贸依存度、行业规模、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均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技术进步得益于全球产业转移浪潮和自身的人口红利,中国在加入WTO之后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但当前中国制造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生产率水平低,产业竞争力弱。
尤其是经济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出现“大分化”趋势,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欧美制造业回归的境况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受阻,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为继,中国制造业未来要转向更多依赖于知识和技术投入的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提出的新的产业概念,目前国内学界对现代制造业的研究尚属不足。
王彤和黄鲁成[1]认为现代制造业是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是采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
王岳平[2]认为现代制造业对对信息化水平、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有较高的要求。
刘艳[3]对现代制造业进行了界定,利用SFA方法测度了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综合学者对现代制造业的理论探索,本文认为现代制造业的实质是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先进适用技术制造业两大类,其中后者是用高新技术或现代管理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后的产业形态。
研究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要素驱动还是投资驱动,是技术驱动还是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得益于技术效率改善,还是技术进步。
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对比“以下是美国英格索兰公司中国区总裁及全球副总裁宋振宁先生在下午的平行论坛第一场“如何保护商业”论坛上的演讲全文:”现在看到中国,中国面对的问题也很多,但是我想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的体会和观察。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明确的官方的口号,就是09年保8,就是GDP的增长要8%。
大家有没有讨论过或者是探索过,为什么8%这么重要。
这不是一个形象上,或者是心理上8%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是有经济学家可以有机会的话告诉你,这个数字是可以算出来的,通过什么算出来呢?因为中国的粗放型经济当中,除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垄断以外,长期是在低利润上经营,它赖以生存的前提是规模越来越大,就是做量的。
所以,你经济如果低于8%的增长率,你量的增长会不够,中国会有一大批企业进入亏损状态,你亏损之后就要关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会很大,比如说失业的问题、债务的问题,会有很大的问题。
所以,这8%是一个心理上的、宣传上的作用。
那么,我们回过头要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大量的企业长期在比较低利润的情况下运行?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最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各方各业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问题。
你产能过剩,你市场没有那么多,你的生产的东西这么多,你当然需要降价竞争,你降价的直接的结果,就是牺牲自己直接的利润。
在美国,一般的上市公司如果你不能保证制造业,10%到15%的净利润率的话,你这个企业如果上上市公司的话,基本上是不能生存的。
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分为,这是应该做得到的,而在中国的制造业,如果不是在垄断行业的话,因为制造业的垄断企业很少,做到这一条的话,恰恰这是很难的。
那么,我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在中国已经是市场化的经济的今天,我们不能埋怨政府部门在批准项目的时候一点都不考虑生产、产能过剩的这么一个基本事实,不断地批准有关汽车行业、家电行业和各种各样的行业,为什么我们批准这么多的项目呢?反我们会问,我们没有国有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这么多的企业家还不断地建新厂去追杀最后的1%到2%的利润?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因为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言: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衡量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
本文将对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1.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给定投入下生产产出的效率指标,即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值。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包括Solow残差法和非参数法。
Solow残差法以赫伯特·西蒙为代表的学者的研究,将生产函数中无法通过投入量解释的部分归为全要素生产率。
非参数法则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来计算生产边界,衡量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所需的投入增量,从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2. 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以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几十年间保持了平均每年3%的增长率。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相对较低。
主要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和资本投入等。
3. 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分析3.1 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创新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存在技术追赶差距。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人力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样重要。
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资本投入的影响资本投入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杨汝岱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依托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处理、价格指数处理等方面全面规范整理该数据库,并基于OP、LP等方法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详细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接下来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讨论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最后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讨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在2%-6%之间,年均增长3.83%,增速存在较大的波动;(2)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更多是企业成长,其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亟待依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新的增长模式;(3)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较大,即使在“抓大放小”和资源倾斜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表现还是最差,投资效率比民营企业低43%,国企改革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性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之谜;资源配置效率一、引言经济增长核算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即Y=A*f(K,L),A表示技术,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
如果将最终产品Y面临的市场区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则出口E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依托高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大国。
根据PWT 8.0(Penn World Table)的数据,我国2011年按照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为7827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参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以拉美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成为我国现阶段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共同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呢?图1是金砖国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黄勇峰任若恩∗摘要本文报告了根据Jorgenson 方法所做的中国与美国的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以及中国制造业1985-1994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比较发现,就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说,中美之间的差距相对比较小,而就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来说,中美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17.67倍,但是美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大约是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5倍。
而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86-1994年间的平均增长实际有0.67%的减退。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资本存量,双国生产率比较模型一、导论国家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是分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为了理解我国国际竞争力状况,我们首先来回顾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的对外贸易业绩。
1978年,进出口贸易额额仅为206.4亿美元,1996年已达到2899亿美元,消除美元通胀的因素,实际增长了4.8倍之多。
我国的出口由1978年的97.45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1510.7亿美元,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1995年的3%,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11位(见表1)。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状况年份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出口总额(亿美元)出口增长(%)世界出口总额(亿美元)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位次1978 206.4 97.45 12988 0.75 321979 293.3 136.58 26.2 16430 0.83 321980 381.4 181.91 17.3 19906 0.9 261981 440.2 220.07 9.3 19724 1.1 191982 416.0 223.21 -4.4 18308 1.2 171983 436.1 222.26 -3.5 18078 1.2 171984 535.5 261.39 12.7 19019 1.4 181985 696.0 273.5 1.0 19277 1.4 171986 738.4 309.42 11.3 21157 1.5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引言: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中美是大豆的两大主要生产国,两国的大豆产量一直占据着全球大豆产量的绝大部分。
中美两国在大豆生产领域的生产率表现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旨在对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美大豆生产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大豆生产率提供参考。
一、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概述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生产体系下,通过各要素的协调配合所生产出的大豆产量。
其计算方法通常为产量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值。
通过计算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评估一定生产体系下大豆生产的效益及效率水平,并探讨生产力提升路径。
数据显示,美国是世界上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大豆生产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一直位居全球前列;而中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尽管大豆产量庞大,但单位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投入所生产出的大豆数量却较低。
中美两国在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二、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比较1. 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在相同劳动力投入下所能生产出的大豆数量。
美国的大豆劳动生产率一直较高,其大豆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大提升了大豆生产效率。
而中国的大豆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多数地区仍依赖人工劳动进行大豆种植、收割和加工,劳动力投入效率较低。
3. 土地生产率比较土地生产率是指在单位耕地面积下所能生产出的大豆数量。
美国的大豆土地生产率一直较高,其在大豆生产中采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中国的大豆土地生产率相对较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部分地区土壤肥力低下,大豆生产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主要源自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差异。
美国在大豆生产中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而中国在大豆生产中还存在着生产方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空间。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引言大豆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用作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
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因此中美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美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大豆生产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美大豆生产概况1. 中国大豆生产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大豆是中国的主要进口农产品之一。
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包括土地资源有限、农民收入增加等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大豆生产,希望能够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2. 美国大豆生产概况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豆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
美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大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
二、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比较1. 生产要素比较(1)土地资源利用中国大豆种植面积虽然较大,但耕地资源有限,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也导致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大。
美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
(2)劳动力资源利用中国的农业劳动力一直较为充裕,但人工成本逐渐上升,使得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
相比之下,美国农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3)资本资源利用美国的农业资本投入水平较高,拥有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大豆的生产效率较高。
中国在农业资本投入方面相对滞后。
2. 生产效率比较(1)产量比较美国的大豆单产量较高,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中国在大豆单产量方面仍需提高。
(2)劳动生产率比较虽然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充足,但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
相比之下,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三、分析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原因1. 技术水平美国在农业技术方面具有先进的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种植管理技术、机械化程度等方面都领先于中国。
3. 管理水平美国农业管理水平较高,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和市场运作,提高了大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黄勇峰任若恩∗摘要本文报告了根据Jorgenson 方法所做的中国与美国的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以及中国制造业1985-1994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比较发现,就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说,中美之间的差距相对比较小,而就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来说,中美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17.67倍,但是美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大约是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5倍。
而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86-1994年间的平均增长实际有0.67%的减退。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资本存量,双国生产率比较模型一、导论国家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是分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为了理解我国国际竞争力状况,我们首先来回顾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的对外贸易业绩。
1978年,进出口贸易额额仅为206.4亿美元,1996年已达到2899亿美元,消除美元通胀的因素,实际增长了4.8倍之多。
我国的出口由1978年的97.45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1510.7亿美元,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1995年的3%,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11位(见表1)。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状况年份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出口总额(亿美元)出口增长(%)世界出口总额(亿美元)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位次1978 206.4 97.45 12988 0.75 321979 293.3 136.58 26.2 16430 0.83 321980 381.4 181.91 17.3 19906 0.9 261981 440.2 220.07 9.3 19724 1.1 191982 416.0 223.21 -4.4 18308 1.2 171983 436.1 222.26 -3.5 18078 1.2 171984 535.5 261.39 12.7 19019 1.4 181985 696.0 273.5 1.0 19277 1.4 171986 738.4 309.42 11.3 21157 1.5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通信作者及地址:北京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3;电话:(010)82316607;Email:ruoen8324@。
这个研究包括了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亚洲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Productivity among Pan-Pacific Countries (Asian Countries)- ICPA Project )支持下的一些研究成果。
最初的比较研究完成于1998年4月,曾在中国数量经济第7次年会上传播,感谢Bernard 先生和Jones先生提供了美国方面的数据。
感谢Jorgenson, Mun Ho 和柏满迎等人的评论与建议。
1987 826.5 394.37 22.8 24969 1.6 161988 1028.0 475.16 15.8 28382 1.7 161989 1116.8 525.38 5.5 30361 1.7 141990 1154.4 620.93 12.2 34700 1.8 151991 1356.3 718.42 10.9 35300 2.0 131992 1655.3 849.4 14.8 37000 2.3 111993 1957.1 917.63 4.9 36870 2.5 111994 2367.3 1210.11 28.4 41683 2.9 111995 2808.5 1487.8 19.7 50200 3.0 111996 2899.0 1510.7 -1.2注:表中的出口增长率以不变美元价格计算,而进出口总额以美元现价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联合国贸易统计年签》、《中国海关统计年签》。
在任若恩1997完成的一项研究中(Ren,1997),运用生产法对1985年中国制造业基于ICO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Project)分类的主要部门相对于美国的购买力平价和相对价格水平进行了估算,估算的结果按照六个主要部门分类的结果推算到1994年。
这使我们有可能了解1985年-1994年间制造业主要产业部门的购买力平价和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
在整个80年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主要分支部门都经历了价格竞争力提高的过程,相对价格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见表2)。
与1985年相比,1994年的制造业各部门总体相对价格水平下降幅度达25%左右。
对比表中相对价格在各年份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与出口增长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除1989与1992年外,相对价格水平差距的上升几乎都伴随着出口增长速度的上升。
表2. 中国制造业主要产业部门的PPP和相对价格水平:1985-1994(美国相对价格水平=100)年份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化工产品基本及复杂金属制品机械与设备其它制造业制造业总和年均汇率PPP相对价格PPP相对价格PPP相对价格PPP相对价格PPP相对价格PPP相对价格PPP相对价格1985 1.32 44.96 1.37 46.65 1.50 51.08 0.99 33.71 1.78 60.61 1.17 39.84 1.45 49.38 2.94 1986 1.33 38.50 1.39 40.26 1.56 45.18 1.09 31.57 1.81 52.42 1.14 33.02 1.56 45.18 3.45 1987 1.44 38.65 1.49 40.03 1.77 47.55 1.15 30.90 1.87 50.24 1.35 36.27 1.64 44.06 3.72 1988 1.58 42.36 1.77 47.55 1.93 51.85 1.21 32.51 2.01 54.00 1.46 39.23 1.82 48.90 3.72 1989 1.74 46.34 2.12 44.49 2.27 47.64 1.46 30.64 2.35 49.32 1.56 32.74 2.06 43.23 4.77 1990 1.71 35.83 2.20 38.04 2.32 40.12 1.66 28.70 2.34 40.46 1.62 28.01 2.07 35.79 5.78 1991 1.77 33.26 2.27 42.64 2.39 44.90 1.97 37.01 2.37 44.52 1.68 31.56 2.18 40.95 5.32 1992 1.86 33.73 2.24 40.62 2.41 43.70 2.27 41.16 2.53 45.88 1.70 30.83 2.31 41.89 5.51 1993 2.06 35.81 2.33 40.44 2.61 45.30 3.54 61.44 3.02 52.41 1.84 31.93 2.82 48.94 5.76 1994 2.55 29.63 3.20 37.13 2.80 32.49 3.46 40.15 3.28 38.06 1.98 22.97 3.21 37.24 8.62 在完成中美间制造业分行业相对价格水平的测算后,我们将要对中美相对价格水平构成的要素价格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进行横向的比较,使我们对中国的实际技术水平有一个基准的界定,并测算中国近十年以来要素价格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由Jorgenson & Nishimizu(1978)引入的双国超越对数生产模型,首次对中国估算出中美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TFP Gap),建立起以1985年为基年的中美间TFP 水平的基准(Benchmark )。
并测算中国1985-1994年间的TFP 增长序列,通过其对偶的价格模型来解释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在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中,我们利用了我们首次运用永续盘存法的概念建立起的1978-1995年制造业分行业的资本存量的序列。
在本文中,我们将试图测量和解释中国制造业相对价格水平变化背后的因素。
尽管我们知道,我国汇率自80年代以来的大幅贬值是造成我国相对价格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我国的产业价格优势较1985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但我们仍然需要了解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实际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以及要素价格的变化,并了解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变化,以求定量地描述这种国际竞争力间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制造业被分成10个主要的行业:食品、纺织业、木材及制品、造纸及印刷出版、化工、非金属材料、金属产品、机械、运输设备、电子机械产品、其他制造业。
中国的数据,首先在ICOP 的15个制造业行业分类基础上进行加总,受限于美国的分类数据,我们再将这15个行业加总为10个主要行业。
1985-1994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算则是在ICOP 分类基础上进行的。
下面第二节介绍所使用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节讨论与购买力平价有关的问题;第四节介绍如何构造中美制造业分行业增加值数据;第五节讨论如何度量劳动和资本投入;第六节讨论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和增长率的估计结果;第七节是结论。
二、理论分析框架在双国生产率比较模型中,运用超越对数的生产函数形式,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被定义为增加值产出差距减去劳动和资本投入差距的平均份额加权的余值,这种差距以对数的形式来表示。
在超越对数函数形式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还可以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差距的平均份额加权平均。
生产率的双国扩展模型源于新古典生产者理论和它的价格对偶模型。
我们所进行的行业生产率度量的总产出基于增加值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的生产者模型来说,行业的产出应该是所生产的产品,投入应该是劳动、资本和各种原材料、能源等中间投入。
增加值总量生产函数的存在要求在行业的总产出生产函数中时间、资本和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是可分离的。
给定行业的生产函数F ,表示产出Z 作为中间投入X 、资本投入K 、劳动投入L 和时间t 的函数,时间t 用于表征生产技术水平,定义增加值数量Y ,及增加值函数f ,表示增加值数量Y 作为资本投入K 、劳动投入L 和时间t 的函数。
可分离性要求:Z=F(X ,K ,L ,t)=F(X ,Y)=F(X ,f(K ,L ,t)). (1) 增加值总量的生产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