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_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单元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一课时〕学习目的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1. 实验并记录2. 蜡烛〔石蜡〕的性质探究: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3.蜡烛〔石蜡〕的成分探究: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 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不一定含有 元素3.蜡烛熔化过程属于 变化,蜡烛燃烧过程属于 变化。
4.实验探究活动表达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关注物质的 ,物质的 ,以及物质的 。
−−→−点燃5.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6.判断以下描绘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1〕蜡烛能燃烧;〔2〕蜡烛熔化;〔3〕蜡烛燃烧;〔4〕蜡烛可以熔化。
7.小亮同学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的以下做法不适宜的是〔〕A.认为与本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会;B.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一样现象;C. 询问教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D. 查找资料,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8.有关蜡烛性质探究实验现象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 用火柴点燃蜡烛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第一单元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二课时〕学习目的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是。
(2)我们知道:人体呼吸时,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气体名称,下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测假设】: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不同。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呼出的气体中和变多,变少。
【反思和评价】:1.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为什么石灰水没有马上变浑?。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姓名:使用时间:审核人:刘永惠课题:《蜡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理清记叙的要素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学习重点:理清记叙的要素。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课前导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时代背景: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通讯常识: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4、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6、自学验收7、独立自学: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第 3 课 蜡 烛【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正确书写“拂晓、瓦砾、地窖、鞠躬、匍匐”等词语。
2.能够找出文章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物展开的细节描写,并能批注出描写的作用。
3.能体会并写出老妇人强烈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对战争的态度。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积累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 瓦砾.( ) 地窖.( ) 鞠.躬( ) 颤.巍巍( ) 匍匐..( ) 间.歇( ) 舀.水( )2.细读文本:本文用一根蜡烛寄托着南斯拉夫的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深切的情感。
例:文中多次出现“炮火”,要读出炮火中的那种紧张窒息的气氛,可重读。
再比如说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冷、静,没有其他”突出环境的恶劣,朗读的时候可放低语气,轻声读出这种宁静却恐怖的感觉。
新知探究探究一.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请在文中划记出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法指导: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探究二.文章最后两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话有何深意?(学法指导:这里的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为什么是不会熄灭的?永垂不朽意味着什么呢?)边读边划记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喔!综合提升如果有一场关于这次战争的控诉会,你认为老妇人会声泪俱下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写出来好吗?200字左右。
【当堂检测】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认知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成绩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先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好了,下方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初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特地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抽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蜡烛燃烧》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生活中,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物品,我们经常会在生日、节日或者仪式上点燃蜡烛。
但是你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蜡烛燃烧》这个有趣的主题。
二、进修目标1. 了解蜡烛的组成结构和燃烧过程。
2. 掌握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3. 能够诠释蜡烛燃烧开释出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
三、进修内容1. 蜡烛的组成结构:蜡烛由蜡烛芯和蜡烛体两部分组成。
2. 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氧气和燃料。
3.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蜡烛体燃烧时,蜡烛体中的蜡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 蜡烛燃烧开释出的能量:蜡烛燃烧开释出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
四、进修方法1. 观察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
2. 实验验证: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3.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
五、进修过程1. 观察实验:点燃一根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注意观察蜡烛体的变化和燃烧开释的光线和热量。
2. 实验验证:准备一个玻璃瓶和一根蜡烛,点燃蜡烛放入玻璃瓶中,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玻璃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后,蜡烛会熄灭。
3.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思考蜡烛燃烧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1. 了解其他燃烧现象:除了蜡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它们的燃烧原理又是怎样的?2. 环保认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减少燃烧产生的污染?3. 进一步探究:蜡烛燃烧的原理和应用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七、总结反思通过进修《蜡烛燃烧》,我们不仅了解了蜡烛的组成结构和燃烧过程,还深入探究了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发现科学的魅力和美妙的地方。
八、课后作业1. 思考: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启发?2. 实践: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蜡烛燃烧的小短文。
《蜡烛的燃烧》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过程;2. 掌握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 理解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蜡烛的燃烧现象。
导学内容:1. 蜡烛的燃烧原理;2.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 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4. 蜡烛燃烧现象的诠释。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观察一根燃烧的蜡烛,思考蜡烛是如何燃烧的?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会发出光和热?第二步:进修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其原理是将蜡烛加热至燃点,使其液态的蜡通过蜡心被引燃,接着液态蜡变成气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开释出光和热。
这个过程既是氧化反应,也是燃烧反应。
第三步:进修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烷烃类物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 + 热能在这个反应过程中,蜡烛的主要成分烷烃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开释出热能。
第四步:进修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开释的热能。
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开释出大量的能量,使得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够使蜡烛持续燃烧,同时也开释出光和热。
第五步:进修蜡烛燃烧现象的诠释蜡烛燃烧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蜡烛的主要成分烷烃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燃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产物,同时开释出光和热。
蜡烛燃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开释的热能。
第六步:小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蜡烛的燃烧原理和过程,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了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蜡烛的燃烧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进一步加深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理解。
拓展练习:1.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2. 请同砚们思考,除了蜡烛,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它们的燃烧原理又是什么?以上就是本次导学案的悉数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通过进修加深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其他物质的燃烧反应。
汤河学校导学案(科学)科2013 年9 月 2 日制订年级六年级教师杨桂英课题1.我们周围的变化第 1 课时课型单一课达成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重点会利用实验材料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难点能仔细观察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比较、判断并描述出两类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流程安全教育一、导入1.出示生日蜡烛,谈话:同学们过生日时蛋糕上一定少不了蜡烛吧,这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你们能说说蜡烛是种什么样的物体?2.提问:生活中见过蜡烛的变化吗?有哪些变化?3.学生讨论,回答。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
3、谈话:判断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哪类变化时要说出最充分的证据。
4、小组讨论汇报。
5、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四、巩固练习看书74页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变化形态、状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学生课堂达标率98%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语言组织较差教师本课亮点学生能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需改进措施培养观察学生能力附课件:。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4、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5、提示: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7、(1)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1.名,动
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4.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5.夸张紧张憎恨凶恶
6.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7机智、勇敢、镇定(或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