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晋江婚丧习俗(精)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0
婚丧礼仪篇一:婚丧礼仪婚丧礼仪人,从诞生至结婚,最后走上生命的祭坛,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这个生命过程中,生日礼、婚礼、丧礼是人生三个重要的礼仪。
“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的古礼要求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诞生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社会;没有婚姻,生命就无人接力,无人延续,社会就得不到延伸发展;没有死亡,生命就不会有新老更替,有如生物没有新陈代谢,社会就无法进步。
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将诞生、结婚、死亡看得十分神圣。
倍加重视。
社会对它们规定了种种戒律,世俗为它们设下了种种繁文缛节,这些戒律、礼节与仪式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婚丧礼仪。
当然,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同,婚丧礼仪也是千差万别的。
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随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古今婚丧礼俗也会大不相同。
这里,对人类社会美妙、奇特、繁杂的婚丧礼仪不能一一介绍,我们只就现今在我国汉族地区流行广泛,较为普遍的一般婚丧仪礼作一些探讨。
第一节婚俗礼仪一、传统婚姻中的“六礼”及其特点我国商代以前,婚姻尚无礼仪规定,到周代就有明确规定了。
《礼记·昏义》把婚仪看作礼之“本”。
云:”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我国古代以来,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历代婚礼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封建制度下婚礼的模式,甚至对当代婚姻习俗仍有一定的影响。
“六礼”是婚礼六个阶段的不同的仪式,分别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纳采”,是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有求亲之意,妇女家接纳了礼物,就是对男方的未婚表示应允。
“问名”,是男方求婚后,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仪礼·士婚礼》对此有记载,云:“宾执雁,请问名。
”问名的目的是“合庚”,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一处占算,看双方是否相合,如果占算为吉兆的要进一步发展到“纳吉”。
“纳吉”即纳取吉利之意,是在得吉兆之后,男方向女方报喜的仪式,通过这样一个仪式表示初步定下了双方婚姻,现代称“确定关系”。
中国婚丧嫁娶文化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确,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所以,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大事。
一般人家婚礼由介绍人穿针引线,男女见面相亲,双方没有意见,即商定吉日举行定婚仪式。
此间,男家必备厚礼(俗称彩礼)给女家,礼物包括衣服、物品(电视机、家具、戒指等)。
一般是冬、春各置全套衣服,直至结婚。
结婚日期由双方商定后,到民政局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
第一步相亲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女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女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走路或乘车,与迎亲队伍一起来到女家。
女家设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入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婚礼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泉州结婚风俗礼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闽南泉州的婚嫁,不仅礼节繁多,而且每种习俗都富有地方色调。
那么关于泉州的婚礼风俗你了解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泉州婚礼习俗,盼望对您有所协助,欢送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旧式婚礼首先男女互换庚帖,3日安然无恙,即举办订盟。
届时,男家女尊长赴女家为将嫁女子戴订婚戒指。
订盟后,男家择吉日具手镯、彩仪、鲜花、喜包等礼品送女家,称“戴圈”;婚期将届,复具彩花、圆饼、绸缎、聘金送女家,称“送花”;婚前3天,再具婚书、吉课、凤冠、霞帔、裙袄、全猪、全羊等送女家,称“轿前盘”。
此3次大礼为缙绅巨商效行,而平凡人家常合三为一于轿前盘一次举办。
女家应备冠履巾带、蛋糕、通枣、喜糖、芋苗、生姜、韭菜回礼。
婚前一二天,女家以喜乐迎嫁妆往男家,嫁妆中有红肚裙,兜内置泥孩儿、五谷种子,寓意生男育女、繁衍后代。
婚日,男家派花轿赴女家迎亲。
新娘告别父母上轿,丢下折扇,女家连忙捡起并紧闭大门。
花轿抵达男家,鼓乐鞭炮齐鸣,新郎倒步踢轿门,再由福命大女尊长牵新娘走岀轿。
送嫁娘手捧米筛为新娘掩面跨火炉走入洞房。
在房中由牵新娘出轿的女尊长作陪,送嫁娘斟酒,新夫妇合卺交杯。
当日或翌日办婚宴款待亲友。
成亲第三天,新娘由送嫁娘引带、新郎陪伴下厨房,做拨灶膛、摸著笼、摸笊篱、淘米喂鸡、搅泔水呼猪等象征性操作,称“落灶”。
同日,女家遣新娘幼弟或侄辈两人,随带鲜花、礼品到男家,拜见亲家公(母)、姐(姑)夫和姐(姑),称“换花”。
新婚第五天,新娘乘红呢轿回娘家,娘家设午宴款待,称“会亲”。
当日中午或黄昏,新郎乘蓝呢大轿往岳家,叩拜岳家祖先和岳父母,岳家设午(晚)宴款待,称“请囝婿”。
散席后,新夫妇随带引路鸡和长尾蔗,双双回男家。
惠安东部沿海一带,旧时妇女婚后有长住娘家之俗。
新娘过门依新婚“十日内”俗例,分别在第三天至第五六天每日早回娘家,晚由夫家派人邀回。
以后,出嫁妇女每年除除夕、大年初一日必回夫家过夜,或因农事大忙、重大节庆由夫家催回住一两天外,均常年居住娘家,直到生男育女才到夫家居住,夫妻共同生活在一起。
婚丧嫁娶中国人生礼仪的习俗婚丧嫁娶中中国人的生礼仪习俗在中国,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人们对生命、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尊重与表达。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一大喜事,有着诸多讲究和程序。
从说媒开始,到订婚、迎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祝福和期待。
说媒,多由亲友或专门的媒人牵线搭桥。
他们会根据双方的家庭背景、年龄、性格等因素进行匹配。
如果双方有意,便会进入订婚环节。
订婚时,男方通常要准备聘礼,包括礼金、首饰等,送到女方家中。
这不仅是对女方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婚姻的承诺。
迎亲是婚礼中最热闹的环节之一。
迎亲当天,新郎会带着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
迎亲队伍通常会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新娘则会在闺房中等候,经过一系列的堵门游戏和红包“考验”,新郎才能接到新娘。
新娘出门时,脚不能沾地,通常会由兄弟背着或抱着上花轿(如今多为婚车)。
到达新郎家后,还有拜堂的仪式。
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感谢天地的恩赐;二拜高堂,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妻对拜,象征着从此相互尊重、携手一生。
之后便是喜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结合。
而丧礼,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丧礼的庄重和肃穆至关重要。
当亲人离世后,家人会第一时间为逝者净身、换衣。
接着会通知亲友,并设置灵堂。
灵堂中摆放着逝者的遗像、鲜花和香烛,以供亲友前来吊唁。
在丧礼期间,家人会守灵,日夜陪伴逝者。
前来吊唁的亲友会送上花圈、挽联,并向逝者鞠躬默哀。
出殡时,通常会有长长的送葬队伍,伴随着哀乐,将逝者送往墓地安葬。
在一些地区,还有守孝的习俗。
子女在一定时间内要穿着素服,不参加娱乐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嫁娶和丧葬习俗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珍视。
再说嫁女,女方家庭在准备嫁妆时也十分用心。
嫁妆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区和家庭条件而异,但通常都会包含一些生活用品和象征吉祥的物品。
比如,被褥、家具、首饰等。
福建葬礼风俗
福建葬礼风俗是福建地区传统的文化习俗之一。
在福建,葬礼通常被称为“送终”,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在福建,葬礼通常由几个环节组成。
首先是告别仪式,家人和亲友们会在丧居内燃香祭拜。
然后是出殡仪式,家属和亲友们会穿着白色衣服,跟着灵柩前往墓地或火化场,期间还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
最后是安葬仪式,家属和亲友们会在墓地或火化场举行一些祈福仪式,将逝者安葬。
在福建,葬礼期间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和习惯。
比如,葬礼必须在白天举行,晚上则不能举行。
此外,葬礼上的饭菜通常都是素菜,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总的来说,福建葬礼风俗是一项文化传统,代表了福建人民的精神文化。
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也反映了福建人民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 1 -。
晋朝的社会习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文化的演变在晋朝时期,社会习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以及宴会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演变。
本文将从婚姻习俗、丧葬礼仪以及宴会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展示晋朝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婚姻习俗晋朝的婚姻习俗较为庄重而古典。
婚姻的举行通常会经历三个重要的仪式:聘礼、过礼和嫁娶。
首先是聘礼。
在这个阶段,女方家族会收到男方家族的礼物,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认可和尊重。
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珠宝、锦袍绶带等物品。
婚姻的聘礼不仅仅是双方结合的象征,也是男方家族地位的体现。
接着是过礼。
过礼是指男方前往女方家中,举行正式的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通常在白天进行,男方会穿上华丽的礼服,而女方则会穿上繁复的婚纱。
仪式中,双方会行礼致辞,并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明的保佑和祝福。
之后,双方亲友会进行交流和庆祝。
最后是嫁娶。
在嫁娶仪式中,女方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这一仪式象征着女方家族承认女儿嫁给了男方家族,双方进一步巩固了彼此的婚姻关系。
嫁娶仪式通常以隆重而庄严的方式进行,双方亲友共同见证着这一重要时刻。
二、丧葬礼仪晋朝的丧葬礼仪注重家族的尊严与传承。
根据家族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丧葬礼仪分为三个级别:君王级、贵族级和平民级。
在君王级丧葬礼仪中,需要举行盛大的送葬仪式。
仪式中,会有众多的官员和亲戚朋友前来吊唁并举行祭祀。
同时,还会进行隆重的火葬程序,将逝者的遗体当众火化,并将骨灰安放在陵墓之中。
对于贵族级的丧葬礼仪,仪式相对简洁而庄重。
亲友会前往吊唁并举行简短的祭祀仪式,在墓地安放逝者的遗体和财物。
而对于平民级的丧葬礼仪,根据家族的经济实力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仪式都比较朴素。
亲友们前往吊唁并为逝者送行,通常会向逝者献上纸钱和食品等供品。
三、宴会文化晋朝的宴会文化十分丰富多样,不仅以团圆与交流为主题,也注重面子与社交。
在晋朝社会中,宴会是人们展示自己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晋朝的宴会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家宴和宴会活动。
农村婚丧习俗姓名:系别:班级:学号:婚丧风俗习惯话说“白里不从风,千里不从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这里说说我们洛阳的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
一婚嫁习俗(一)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经提婚后双方男女可自由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认识,理解。
经媒妁在男女两家多次往来,双方认定了婚事,就交换命单。
(二)择吉:命单又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
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
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
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
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
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视为正式定亲。
婚约既定,不能更改。
(三)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
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
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
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
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
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
(四)迎娶:迎亲的时间,即阴阳先生算出的吉日,不能误点必须按时,否则以后家人容易生病。
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囍”字,有正贴和倒贴,倒贴者取“喜到”之意。
迎亲时,男方备彩车至女家接亲。
伴娘必须是未婚的且是不能怀孕的。
车走后鼓乐先导,一路吹吹打打,不时鸣放鞭炮。
入婆家门时,新娘要洗脸(有专门的侄子或兄妹、端洗脸水),换婚纱。
婆家摆设宴席。
至此,双方算顺利完成嫁娶礼仪。
二丧葬俗仪(一)入殓在农村虽现在实行火葬,可仍有一些风俗在农村实行。
死者家属要为逝去的人做棺木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买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而死者家属在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婚丧礼节篇一:婚丧习俗一、传统中式婚礼习俗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
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
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
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晋江人婚嫁习俗:晋江人婚嫁习俗相亲前后有“门道” “晋江的婚嫁习俗是非常烦琐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晋江人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晋江人婚嫁习俗相亲前后有“门道”“晋江的婚嫁习俗是非常烦琐的,其实每个乡镇,甚至是邻村之间的习俗都可能不太一样,我也只能讲个大体上的。
”洪阿婆说,想要促成一段姻缘,作为媒婆的她们首先要了解本村及邻村,有的甚至更远地方的未婚(到了婚龄的)男女青年的一些基本情况,通常媒婆间会相互交流,讨论哪几对比较门当户对。
如果觉得男女比较合适,她就会到男方家里(一般找晋江人婚嫁习俗相亲前后有“门道”晋江的婚嫁习俗是非常烦琐的,其实每个乡镇,甚至是邻村之间的习俗都可能不太一样,我也只能讲个大体上的。
”洪阿婆说,想要促成一段姻缘,作为媒婆的她们首先要了解本村及邻村,有的甚至更远地方的未婚(到了婚龄的)男女青年的一些基本情况,通常媒婆间会相互交流,讨论哪几对比较门当户对。
如果觉得男女比较合适,她就会到男方家里(一般找男方的母亲)告知女方的大概情况,询问是否要看一看。
如果男方家庭同意,媒婆会再到女方家中,如果女方也同意就约定相见时间,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中。
约定时间到了,媒婆便会带着男方(一般由未婚男子及其母亲组成)到女方家中,未婚女子需先进房回避,待男方坐定之后,再由媒婆告知女方家人可以出来相见了。
相亲的结果并不当场直接说出,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
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
“现在社会发展了,大都没有这个习俗了,而是在相见时双方家长简单聊聊男女的基本情况后互留电话便起身离开。
”之后如果男方觉得合适,就要主动联系女方。
订婚结婚“流程”现在晋江人大都订婚结婚连着办。
比如一对相亲成功的新人选好了日子要在初一订婚,初三结婚。
那么,初一当天,一般是男方送戒指给女方表示确定亲事,男方还要准备“盘担”,也称“轿前盘”,即男方在结婚前夕(女方上轿之前)用大盘小盘,将花包、茶叶、水果、全猪、鸡、面线、鲜花、蜡烛等送到女方家中。
婚丧嫁娶风俗礼仪篇一:婚丧习俗一、传统中式婚礼习俗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
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
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
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闽南人丧葬礼仪闽南的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
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闽南人丧葬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闽南人丧葬礼仪信仰基础在闽南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
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
地狱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
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
闽南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
"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闽南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不受地狱之苦了。
闽南丧礼习俗临终时人临终时,不能继续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厅,睡在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
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员不能置正厅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护后里。
这叫"搬铺"。
民间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则灵魂会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脱。
"木床"用三块板,取其单数,表示死者的灵魂将单身上路,不会拉一个家庭成员作伴。
婚丧寿诞的习俗篇一:婚丧节庆禁忌大全婚丧节庆禁忌大全(1)婚丧:①婚姻古时婚姻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佳期、亲迎。
今日简约为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部曲,现在青年男女交往结识的机会增多,表答直接,第一部曲多由自己完成,但后三部曲基本按部就班。
婚礼时临时成立的管理机构颇有讲究,将帮忙人员分为总管、照客、礼房、菜房、饭房、水房、看酒、洗刷、打杂等”九支柱”,写好执事单贴于墙上,各人等各司其职,各司其责,做到忙而不乱。
主人确定了总体花多少钱等大事后,一切权力交给总管。
其中包括着许多管理学的精髓。
男方家的一位长辈和一位晚辈去娶亲,晚辈手提花酒坛子和离娘肉(猪肉)。
新娘上轿前请”全可人”(丈夫儿女齐全的头婚妇女)为其梳洗打扮,由兄长或叔、舅抱上车,新娘无论冬夏需穿棉衣裤,一手握一双红筷子、一手握一棵双头大葱。
到男方家由”全可人”搀扶进屋,洗脸、梳头、纹脸,洗脸水由童男童女倒,内放钢蹦。
晚闹洞房,听房儿。
旧时,结婚的年龄小没人对听其房内的动静感兴趣,长辈也要在其窗户下戳把扫帚作象征。
新娘在婆家住七天,需由娘家人长辈搬回娘家住八天,俗称”婆七娘八,越过越发”;若新娘在婆家住八天,需由娘家人长辈搬回家住九天,俗称”婆八娘九,越过越有”。
②丧葬老年人奄奄一息时,要穿好寿衣,若断气后再穿,被认为到阴府里是光身鬼。
断气后,先撕破窗户上一空窗纸,称”放丧气”。
家人按称呼呼唤”回来吧,回业吧”称”叫魂”。
给死者手里握一只用莜麦面捏的棒,称”打狗棒”。
入殓不能超过晚上子时,超过子时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殓。
门口挂倒头纸,倒头纸是成串的小纸束挂。
小纸的张数比死者年龄多两张,有天地各一张。
送孝人送信,到谁家都得给送葬人点吃的,称”空不得嘴”。
未接通知不去悼唁,有”孝不到纸不悼”之说。
悼唁活动在出殡前一天举行,悼唁人到礼房上礼,送钱叫”礼金”,送帐子叫”挽联”,送小馒头称”大饭X盒”,送点心者称”茶食八品”,送纸扎二斗称”金银二斗”,抬食罗称”堂祭壹设”。
闽南民间丧事习俗闽南民间丧事习俗一、铭旌,是代表死者的名义,分为高寿、低寿。
女婿、孙婿和死者的名份。
皇帝有九尺长,宦官八尺,宰相及以下七尺,庶民六尺。
书写铭旌与区域划分有关:同安(晋江、南安、惠安、同安)以四字即兴、旺、衰、微。
漳州(龙溪、长泰、漳浦、海澄)以五字即生、老、平、死、苦。
头字显页字表示五十岁以上,头字故字表示不满五十岁,若上五代头字则是祖考或祖妣,考表示男,妣表示女铭旌由女婿或孙女婿出资,以报答丈人丈母的恩情,铭旌一般控制在二十二字,男称公、府,女称门,如“显页考蔡府四代大父讠韋××享受(有)八十五岁芳苑之铭旌”。
站桌头为招待亲家门方、外家。
孝男、女婿属半子,拜时不得用毛毯,即落地拜,要拜二十四拜,丈人丈母死后的第二天,女婿要来掀头盖,表示看最后一面,还要大哭。
还有死爸扛去埋,死母外家来,无外家来,不得下棺材之说。
外家来到时,必须到路上去接,必须扌举椅供亻因坐,亲家门方属平起平坐,是因婚姻关系而拜,要设陪拜,以示还礼之意。
大鼓吹要有显页字才能用,有显页字才能绞龙和关罩,并用八人扛。
故字不能用绞龙和关罩,只能四人抬来着走,三人打叮口当醒之声。
拨龙须的条件比较高,要有孙、孙媳妇、曾孙媳妇玄孙都齐全,做祖以上的人。
送上山头只有孝男,人影不得留入葬穴,不能说话,每个孝男掀三下土(即头、中、尾)落棺材(棺材上覆盖灵旌并雾酒),风水先生将死者的大儿子叫到葬穴,影不入内跪下,背手拿着死者神主,风水先生手拿毛笔指向太阳,然后蘸红珠酒点主念“点天天清,点地地灵,点耳耳聪,点目目明,点子孙兴旺”,扔毛笔后完毕。
孝男每人都着二支孝汤上山头放在墓前,甲烘炉放在墓中央,换两块瓦片爽着已燃粗纸回家后放在各人床底下叫做看烟火兴旺。
风水先生分给各人的麻、早谷、黄豆代表子孙不断,铁丁代表有男丁。
婚丧嫁娶习俗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闽南葬礼习俗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
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
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
故《礼记.昏义》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
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
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
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