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_黄骏 (1)
- 格式:pdf
- 大小:129.80 KB
- 文档页数:4
氨氮污水处理方法研究报告氨氮污水处理方法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氨氮污染成为了水体环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比较不同的氨氮污水处理方法,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案。
一、引言氨氮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氨和铵离子形式的氮。
它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来源。
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因此,氨氮的有效处理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二、常见的氨氮污水处理方法1. 生物法生物法主要利用微生物的活性来氧化和还原氨氮。
常见的方法包括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和固定化床法。
生物膜法通过将微生物附着在膜或填料表面来处理氨氮。
活性污泥法则是利用悬浮的微生物团簇来降解氨氮。
固定化床法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形成床层进行处理。
生物法处理氨氮的优点是成本低、效果好,但对温度和PH值的要求较高。
2.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是采用化学氧化、吸附和沉淀等方式处理氨氮。
常见的方法有高锰酸钾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硫酸双氧水法、铜铁矾沉淀法等。
化学法的处理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且产生大量的废水。
3.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是通过氨氮的吸附、膜过滤和蒸发等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利用活性炭吸附氨氮,利用膜过滤设备将氨氮分离出来,再通过蒸发浓缩等方式进行深度处理。
物理法的处理技术成熟,但存在操作复杂和能耗高的问题。
三、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本次实验采用了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三种常见的氨氮污水处理方法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地降低氨氮的浓度。
然而,生物法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化学法和物理法。
四、讨论与展望本次研究对比了不同的氨氮污水处理方法,发现生物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方式。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处理能力受温度和PH值的限制,污泥产生和处理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改进生物法处理氨氮的方法,提高其适用性和稳定性。
结论:本次研究对比了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三种常见的氨氮污水处理方法,发现生物法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处理效果。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氨氮废水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废水,具有高毒性和难以降解的特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近年来,针对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等。
本文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氨氮废水是指含有高浓度氨氮物质的废水。
氨氮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如化肥、石化、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都会产生大量氨氮废水。
这些废水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有极大影响。
因此,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是一种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处理废水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沉淀、吸附和膜分离等。
其中,沉淀是将废水中的悬浮物通过重力沉降分离的过程,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吸附到表面,膜分离是通过膜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与水分离。
物理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但也存在废水处理成本较高和废弃物处置问题等缺点。
三、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进行转化或分解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和复合絮凝等。
其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氧化剂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氧化为无害物质,酸碱中和反应是通过酸碱中和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中和成中性物质,复合絮凝是利用絮凝剂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凝聚成沉淀物。
化学处理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可控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也存在化学药剂消耗大和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
四、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是利用微生物和生物反应器等进行废水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生物膜法、生物吸附法和生物降解法等。
其中,生物膜法是在膜表面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对废水中的氨氮物质进行吸附和降解,生物吸附法是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氨氮物质进行吸附和转化,生物降解法是利用特定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降解为无害物质。
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的氮磷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来源于焦化、化肥、石油化工、化学冶金、食品、养殖等行业以及垃圾渗滤液的高浓度氨氮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强,对环境危害大,处理难度又很大,使得氨氮废水的污染及其治理一直受到全世界环保领域的高度重视。
文章主要针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的难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氨氮废水;高氨氮废水;废水处理技术前言氨氮浓度质量大于500mg/L属于高浓度氨氮废水,氨氮可谓是日益猖狂,肆虐无数,成为危害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一大要素!近三十年来,在氨氮废水、特别是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方而,取得了不断的进步。
目前,常用的脱除氨氮方法主要有生化法、氨吹脱(空气吹脱与蒸汽汽提)法、折点氯化法、离子交换法和磷酸铵镁沉淀(MAP)法等。
这些处理工艺各有特色,但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国内外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现状来看,国内多采用生化法和氨吹脱法,国外则多采用生化法和磷酸铵镁沉淀法。
1、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应用情况高浓度的氨氮废水中所含有的氨氮浓度极高,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我国每年的在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氨氮废水,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方式比较多,就其各自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物化法和生物法,下文中对两大类又做了详细的介绍。
2.生物脱氮方法2.1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主要包括A/O、A2/O、氧化沟以及各种改进型SBR(多级SBR法、A-SBR法、膜-SBR法等)工艺,在处理高氨氮废水时,通常采用前置物化脱氮工艺将进水氨氮浓度降至生物处理适宜范围内。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处理高氨氮废水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需要增大供氧量,这将增加处理系统的基建投资和供氧动力费用;②刚于缓冲能力差的高氨氮废水,还需要增大体系的碱度以维持反硝化所需的pH范围;③一些高氨氮废水中存在大量的游离氨,将对微生物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除污效果;④可能需要投加大量碳源以满足反硝化要求,导致处理成本偏高。
第4期1引言氨氮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以及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生产过程。
氨氮是水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是水中主要耗氧污染物之一,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
过量的氨氮还会对废水的处理及回用带来困难。
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氨会被氧化产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硝酸盐通过饮用水可导致婴儿患高铁血红蛋白症,亚硝酸盐水解产物亚硝胺觉有强烈的致癌性[1]。
氨氮废水的处理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相关方面的研究。
2常用氨氮废水处理方法2.1生物法生物法处理氨氮废水主要包括传统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工艺。
硝化阶段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反硝化阶段是将硝化阶段的产物还原为氮气。
厌氧氨氧化则是在厌氧条件下,氨氮提供电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接受电子,直接将氨氮、亚硝酸盐或硝酸氨氮废水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张大超,曾宪营,张菊花(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赣州341000)摘要:概括了水中氨氮的来源及危害,综述了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讲述各方法的工作原理、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氨氮废水处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氨氮废水;处理;发展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Recent advances on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Ammonia-nitrogen waste water ZHANG Dachao,ZENG Xianying,ZHANG Juhua(Facult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i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Summarized the origin and endanger of ammonia -nitrogen in the water,summed up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described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and progress of each method,analysed their merits and drawbacks,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Keywrods: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treatment;development本论文相关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09520)。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氨氮废水已成为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难题之一。
氨氮废水的排放不仅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将针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氨氮废水来源及危害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工、印染、养殖等行业的生产过程。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如果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具体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氧气消耗、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等,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三、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1. 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主要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
其中,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氨氮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目前,活性炭、生物炭、分子筛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氨氮废水的吸附处理。
离子交换法则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废水中的氨氮进行离子交换,达到去除氨氮的效果。
膜分离法则是通过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分离和浓缩。
2. 生物法生物法是当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之一。
其中,硝化-反硝化工艺是生物法中最常用的技术。
硝化过程主要由硝化细菌完成,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反硝化过程则是由反硝化细菌完成,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生物技术如生物膜法、生物滤池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氨氮废水的处理。
3. 新型复合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复合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氨氮废水处理领域。
例如,电化学氧化法结合了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通过电解过程产生强氧化性物质,从而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另外,光催化氧化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强氧化性物质,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氧化分解。
这些新型复合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氨氮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氨氮废水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污染源,其治理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氨氮废水的有效处理对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深入研究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不断提高其处理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二、氨氮废水概述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工、制药、农药、印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氨氮废水的特点是氮含量高,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死亡等生态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处理氨氮废水已成为当前环境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
三、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1. 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是氨氮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吹脱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等。
其中,吹脱法是通过调节pH值,使氨氮以气态形式从废水中逸出,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吸附法和离子交换法则利用吸附剂或离子交换剂对氨氮进行吸附或交换,从而达到去除效果。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等优点,但存在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2.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包括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两个过程。
生物法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近年来,生物法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效菌种的选育、反应器的优化以及工艺参数的调整等方面。
3. 新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反应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膜分离法利用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分离和回收;光催化氧化法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为无害物质等。
这些新型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环保性能好等优点,为氨氮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展望未来,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的工艺参数和设备结构,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氨氮是一种常见的废水污染物,在许多行业的废水中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氨氮废水的处理问题,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改进各种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本文综述了目前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的生物法、物化法以及新兴的先进氧化技术等。
同时,还针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一、引言氨氮是指氨和铵离子形式的氮的总和,广泛存在于冶金、电力、化工、农业等行业的废水中。
氨氮具有毒性大、难以降解、腐蚀性强等特点,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氨氮废水的高效处理成为当前水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传统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法、物化法等。
1.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常见的生物法包括曝气法、反硝化法、厌氧法等。
(1)曝气法曝气法是通过曝气设备将氧气输送到废水中,使氨氮转化为硝态氮。
优点是操作简单、能耗低,但需要大量曝气设备和较长的处理时间。
(2)反硝化法反硝化法是利用反硝化细菌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气排放。
优点是处理效果好、对环境友好,但操作较为复杂。
(3)厌氧法厌氧法通过利用厌氧条件下的细菌将废水中的氨氮降解为氮气。
厌氧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能耗低等特点,但对反应环境要求较高。
2. 物化法物化法是利用化学和物理过程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常见的物化法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化学沉淀法等。
(1)吸附法吸附法通过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氨氮,适用于氨氮浓度较低的废水处理。
优点是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但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2)膜分离法膜分离法利用特殊膜材料将废水中的氨氮分离出来。
优点是处理效果好、操作方便,但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膜。
(3)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与废水中的氨氮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物,净化废水。
优点是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但对试剂的使用量和反应条件有较高要求。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氨氮废水是指含有氨态氮物质的废水,其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针对氨氮废水处理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高效、经济、环保的处理技术,以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本文将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处理氨氮废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植物床等。
活性污泥法通过利用污水中的微生物对氨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进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生物膜法则是利用生物膜固定化处理废水中的氨氮。
植物床则是利用植物的吸收能力将废水中的氨氮去除。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方法,如厌氧氨氧化法和氨氧化菌具体群的调控等,以进一步提高生物处理技术的效果。
二、物化处理技术物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技术和化学沉淀法等。
吸附法通过添加吸附剂将废水中的氨氮吸附到表面,并将废液进行分离。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改性膨润土等。
膜分离技术通过利用半透膜,将废水中的氨氮分离出来,达到去除的效果。
化学沉淀法则是通过添加化学沉淀剂与废水中的氨氮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三、电化学处理技术电化学处理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一种新兴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通过电解电池,利用电流在电极之间引发化学反应,从而使废水中的氨氮转化成硝酸盐等化合物。
电化学处理技术具有高效、低能耗和易操作等优势,但目前还存在电极材料选择和耐久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四、复合处理技术为了更好地处理氨氮废水,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些复合处理技术。
常见的复合处理技术有生物-物理化学技术、生物-电化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将不同的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组合,取长补短,以提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
综上所述,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生物处理技术、物化处理技术、电化学处理技术和复合处理技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氨氮废水的处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合成氨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合成氨废水具有高氨氮的特点,高氨氮污水的治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章介绍处理高氨氮废水的三种资源化回收技术,(1)以氨水形式回收氨氮的废水处理技术;(2)将氨氮制成硫酸铵回收利用的废水治理技术;(3)既能高效脱氮又能充分回收氨氮的磷酸铵镁(俗称鸟粪石)结晶沉淀法,其中重点介绍鸟粪石结晶沉淀法回收氨氮技术。
这些废水处理技术有效地治理了高氨氮废水,具有节能减耗、无二次污染和污染物可得到充分回收利用等特点,是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氨氮;氨水;硫酸铵;磷酸铵镁0引言目前,含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有空气蒸汽气提法、吹脱法、离子交换法、生物合成硝化法、化学沉淀法等,但均有不足之处,共同不足之处是处理后的氨氮无法回收利用。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方面,不仅要追求高效脱氮的环境治理目标,还要追求节能减耗、避免二次污染、充分回收有价值的氨资源等更高层次的环境经济效益目标,才是治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比较理想的技术发展方向。
1、以氨水形式回收氨氮的废水处理技术去除氨氮的同时可获得浓氨水的氨氮回收技术,不仅可经济有效地分离与回收氨氮,而且能使处理后废水达标排放。
通过电渗析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氨氮浓度2000~3000mg/L,氨氮去除率可达到87.5%,同时可获得89%的浓氨水;此法工艺流程简单、处理废水不受pH与温度的限制、操作简便、投资省、回收率高、不消耗药剂、运行过程中消耗的电量与废水中氨氮浓度成正比。
以氨水形式回收氨氮的污水处理技术,可使氨氮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
采用离子膜电解法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脱氨预处理是可行的,将一定量氨氮废水过滤澄清作为阳极区电解液,NaOH溶液作为阴极区支持电解质,在直流电场作用下,NH4+、H+等能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由阳室向阴室迁移,与阴室的OH-结合,分别生成NH3·H2O和水;同时,在两个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阳极生成H+以补充阳室迁移出去的阳离子,阴极生成OH-以补充阴室由于与阳室迁移来的NH4+等结合所消耗的OH-。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作者:王莉萍, 曹国平, 周小虹, WANG Li-ping, CAO Guo-ping, ZHOU Xiao-hong作者单位:黎明化工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00刊名: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英文刊名: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年,卷(期):2009,7(3)被引用次数:3次1.Awadalla F T;Striez C;Lamb K Removal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ions from mine effluents by membrane technology[外文期刊] 1994(04)2.Moraes P B;Berazzol I R Electrodegradation of landfill leachate in a flow electrochemical reactor [外文期刊] 2005(01)3.Ozturki;Altinbas M;Koyuncu I Advanced 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s on young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s[外文期刊] 2003(05)4.邓书平;牟淑杰;包清华一体式A/O-M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02)5.夏素兰;周勇;曹丽淑城市垃圾渗滤液氨氮吹脱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03)6.马承恩;彭英利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治理与控制 20067.李瑞华;韦朝海;吴超飞吹脱法预处理焦化废水中氨氮的条件试验与工程应用[期刊论文]-环工程 2007(03)8.赵宗升;李炳伟;刘鸿亮高氩氮渗滤液处理的ANAMMOX A2/O工艺研究 2003(22)9.赵宗升;刘鸿亮;李炳伟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高效生物脱氮途径[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1(05)10.蒙爱红;左剑恶;杨洋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短程硝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2(11)11.Hyungseok Yoo;Kyu-Hong Alan Nitrogen removal from synthetic wastewater by simti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ND) via nitrite in an intermittently-aerated reactor[外文期刊] 1999(01)12.吕其军;施永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期刊论文]-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06)13.吕锡武;李从娜;稻森悠平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01)14.周小波;杨健缺氧/好氧SBR工艺去除洒精废水中的氮[期刊论文]-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6(06)15.赵宗升;刘鸿亮;袁光钰A2/O与混凝沉淀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1(11)16.武汉科技大学-种沉浸式吹脱解析器 200717.陈昆柏;陈祥福废水吹脱、吸收净化塔 200618.倪佩兰;郑学娟;徐月恩垃圾填埋渗滤液氨氮的吹脱处理工艺技术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卫生工程 2001(03)19.刘国文有色金属冶炼氨氮废水处理方法研究[期刊论文]-湖南有色金属 2004(03)20.王文斌;董有;刘士庭吹脱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工程学报 2004(06)21.李忠;符瞰;夏启斌改性天然沸石的制备及对氨氮的吸附[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22.Chung Y C;Son D H;Ahn D H Nitrogen and organics removal from industrial wastewater using natural zeolite media 2000(5/6)23.王利平;冯俊生;陈莉荣用沸石吸附稀土冶炼氯铵废水中的氨氮[期刊论文]-化工环保 2005(03)24.李晔;王建兵;肖文浚沸石去除水源中低浓度氨氮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02)25.刘玉亮;罗固源;阙添进斜发沸石对氨氮吸附性能的试验分析[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26.张希衡水污染控制工程 199327.Ahn W Y;Kang M S;Yim S K Advanced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using an integrated membrane process[外文期刊] 2002(1-3)28.Kurama H;Poetzschke J;Haseneder R The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filtr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ammonium ions from potable water[外文期刊] 2002(11)29.张守健;甘明亮;聂文超国内氮肥行业生产废水A/O法处理工程实例简介[会议论文] 200130.沈连峰;申艳萍;刘文霞物化-水解酸化-A/O组合法处理焦化废水[期刊论文]-水处理技术 2007(09)31.邵刚膜法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 200232.孙佩石净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技术 1996(04)33.付迎春;钱仁渊;金鸣林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期刊论文]-煤炭转化 2004(02)34.王枫;蔡江;安广辉甘氨酸厂废液综合治理的工艺及实验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工程学报 2005(12)35.钟理;Kuo C H臭氧湿式氧化氨氮的降解过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0(01)36.王鹏;刘伟藻;方汉平垃圾渗沥液中氨氮的电化学氧化[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00(04)37.宋卫峰;骆定法;王孝武折点氯化法处理高NH3-N含钻废水试验与工程实践 2006(05)38.张文成;安立超焦化废水脱氮处理技术进展[期刊论文]-环境工程学报 2004(03)39.方建章;黄少斌化学沉淀法去除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2(05)40.张道斌;吕玉娟;张晖化学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7(01)41.钟理;詹怀宇;Hill D O化学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氨氮及其反应的探讨[期刊论文]-重庆环境科学 2000(06)42.朱明石;周少奇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协同脱氮研究[期刊论文]-化工环保 2008(03)43.林建清;方宏达;杨春霖厌氧氨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实验[期刊论文]-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44.马军;邱立平曝气生物滤池中的亚硝酸盐积累及其影响因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3(01)45.陈立伟;蔡天明;李顺鹏VE生产废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工程 2004(04)46.刘超翔;胡洪营;彭党聪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高氨废水[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3(08)47.涂保华;张洁;张雁秋影响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因索[期刊论文]-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4(01)48.周少奇;张鸿郭;杨志泉溶解氧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1)49.朱晓君;周增炎;高廷耀低氧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生产性研究 1997(zk)50.张仁志;褚华宁;韩恩山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3)1.徐志高.黄倩.张建东.吴延科.张力.王力军化学沉淀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工艺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水处理2010(6)2.李桂荣.潘文琛.宋同鹤.焦大伟.许文峰.李雪.薛素勤.刘芳莹硝化反硝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合成氨废水[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10(24)3.章建宁.蔡继军.张浩常州市地表水中氨氮输移分析及对策建议[期刊论文]-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6)4.章建宁.蔡继军.张浩常州市地表水中氨氮输移分析及对策建议[期刊论文]-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hxtjjygfzcl200903006.aspx。
关于含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张鹏刘兴誉贾媛媛唐中华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9年第03期摘要:氨氮废水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就现状来看污染范围比较广。
为消除含氨氮废水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必须要加强对专业处理技术的研究,总结以往实践经验,对比分析适应性最强的处理技术,争取更好的应对处理不同浓度、不同环境的氨氮废水污染问题。
本文基于含氨氮废水处理现状,对专业技术手段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氨氮废水;污染治理;处理技术氨氮废水来源非常广泛,水中含有大量的氨离子与游离氨,如果不对其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直接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扰乱整个生物的生长环境,不仅会污染水系,还会增加水产品的危险,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威胁。
因此必须要从现状出发,进一步对含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确保能够更有效的治理污水,降低其对各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
1 含氨氮废水特点通过含氨氮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体内,会直接对整个水生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氨氮为污染水体的主要对象,其氧化分解的同时需要消耗大量氧,而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威胁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死亡。
并且,氨氮的毒性远超过氨盐,含量超标会造成水生生物毒害。
尤其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氨氮还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亚硝酸盐氮,然后与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亚硝胺,如果通过水生生物进入到人体,将会存在致癌和致畸威胁。
为排除含氨氮废水对环境、水生生物以及人体等带来威胁,必须要及时采取可靠措施进行处理,常见的如吹脱法、膜技术、吸附法、化学沉淀法以及生物法等,将氨氮含量控制在允许指标内,将其对外界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小[1]。
2 含氨氮废水常用处理技术(1)吹脱法。
吹脱法在含氨氮废水处理中应用比较常见,即向废水内通入气体,促使废水中溶解性气体以及易挥发性溶质气液进行充分接触,通过pH值的调节将废水内离子氨转化成分子氨,最后利用通入的空气或者蒸汽将其吹出,降低废水内氨氮含量。
有色冶金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氨氮废水来源广,化肥、炼油、无机化工、肉类加工、饲料生产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氨和氮废水。
此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肥料的使用效率不高,导致氨的流失,再加上动物排泄和垃圾过滤液任意排放等因素,使水中氨氮的浓度越来越高,进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001年,中国海域发生了77次红潮,比2000年增加了49次,主要原因是氨和氮。
处理氨氮废水的方法很多,如:气泡、离子交换、生化、化学氧化、吸附和化学沉淀等,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
彩色冶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氮废水。
氨氮废水的主要特点是浓度高,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氨和氮废物不能直接通过污水系统排放,必须单独处理。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有色冶金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有色冶金;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亟待改善和解决。
其中,高浓度氨氮废水由于来源广、成分复杂、处理成本大等不利因素成为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科学工作者们紧紧围绕高效、节能、资源化等方面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目前,传统的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主要还是采用以空气为气提剂的吹脱法,该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控制,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但氨氮废水的吹脱一般采用塔设备作为吹脱设备,存在体积庞大、效率低、吹脱所需动力消耗大等缺点。
1有色金属冶炼氨氮废水的来源与性质有色金属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氨和氮废水的浓度一般较高,且含水量取决于熔化程度。
冶炼厂主要是使用液氨或氨水作金属的沉淀剂(如钽、铌的冶炼)和萃取剂(Z)二)熔炼)之后,一些熔炼厂直接以母体金属易熔、冲洗水和提取废水的形式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氨氮废水。
如提取出国产的废水中,主要成分有Na+、NH4+、SO42-、Cl和油,氨氮浓度为300~700mg/L,废水为酸性,pH值约为1.5,水体积接近300m3/d;而且国内的一家冶炼厂,水中氨氮浓度为氢氧化氢或氢氧化氢废水可达40~50g/L,水中氨氮浓度为氢氧化氢或氢氧化氢废水的氮气也较高;降水液和清洗液的碱性pH值较弱,约为9,主要成分为F、NH4+。
废水中氨氮处理研究进展废水中氨氮处理研究进展废水处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废水中氨氮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氨氮是指以氨(NH3)和氨根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氨化合物,它是废水中常见的一种有机污染物,含有毒性及刺激性。
过量排放和处理不当的废水中的氨氮会对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废水中氨氮的处理问题亟待解决。
过去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探索了废水中氨氮的有效处理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是最常用的处理技术。
生物法是指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和转化废水中的氨氮。
常见的生物法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化微生物法和膜生物反应器法等。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见的废水处理技术,通过在含氧环境下引入特定微生物,微生物能够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固定化微生物法则是将微生物固定在高分子基质或载体上,增加微生物对废水中氨氮的接触面积,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膜生物反应器法则通过将废水与微生物分离开来,使废水中的氨氮能够被微生物降解。
这些生物法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复杂、处理周期长等。
化学法则是指利用化学方法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
常见的化学法处理技术包括氧化法、沉淀法和吸附法等。
氧化法利用氧化剂将废水中的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以达到降解氨氮的目的。
沉淀法则是将废水中的氨氮与化学剂反应产生一种沉淀物,从而将氨氮从废水中去除。
吸附法则是靠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氨氮,将其分离。
化学法处理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生二次污染物、处理成本高等。
物理法是指利用物理方式将废水中的氨氮分离或去除。
常见的物理法处理技术包括逆渗透法、蒸发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逆渗透法是利用膜分离技术将废水中的氨氮与其他物质分离开来。
蒸发法则是通过加热将废水中的氨氮蒸发出来,然后再冷凝成液体。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发表时间:2019-01-16T15:02:17.2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刘诚[导读] 摘要:氨氮废水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包括了大量氨氮元素,如果这些包含氨氮元素的工业废水通过直接排放的方式排入江河湖泊,将会对我国的生物环境产生较大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510000摘要:氨氮废水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包括了大量氨氮元素,如果这些包含氨氮元素的工业废水通过直接排放的方式排入江河湖泊,将会对我国的生物环境产生较大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氨氮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处理系统,使之变成可利用的生活资源,达到满足工业生产的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的难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氨氮废水;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瓶颈;发展方向1.前言工业时代对重工业的发展势头直至今日仍不见其减缓的意思,水泥加工厂、化肥生产厂等对环境造成极大地危害,而生产工厂现今仍是许多地区发展的经济支柱,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而且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已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农业活动、国家环境问题、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各方各面,随之增加的还有其工作的困难性与复杂性。
虽然有了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但是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也暴露出了大量问题。
2.产生故障因素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环境保护型发展概念至今已相当成熟,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及分类方式。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就这三个方面做出以下整理分析。
2.1自身技术受限随着工业新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同时,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加。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如果技术过于陈旧、处理效率过低不仅会对废物利用观念下的污水厂系统专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而且对社会中各方面会产生负面的连带作用。
但是由于受到基础化学和应用化学发展的限制,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到现在为止仍是一个技术难题。
废水脱氨氮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对废水生物脱氨氮技术在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和开发新型生物脱氨氮技术这2个发展方向上的进展进行评述。
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步硝化反硝化、新型载体和微量活性物质开发几个方面,具有工艺成熟、应用广泛的特点。
新型生物脱氨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全程自养脱氨氮、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氨氮、厌氧氨硫化脱氨氮和人工湿地脱氨氮4种方法,这些方法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关键词:脱氮方法生物脱氨氮综述1 概况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及城市化,大量含NH3-N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排入天然水体。
存在于水中的NH3-N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对水中的生物也有一定的毒性,文献[1]报道对鱼类的致毒剂量为2.6×10-2mg/L。
NH3-N还是高耗氧性物质,每毫克NH3-N氧化成NO3--N要消耗4.57mg的DO,较高的氨氮浓度会直接导致水质的黑臭[2]。
作为一种无机营养物质,NH3-N还是引起海洋、湖泊、河流及其它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废水脱氨氮方面,普遍认为生物脱氨氮是最经济的[3],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多。
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氨氮工艺是国内外采用最多、技术最成熟的生物脱氨氮工艺,但这些工艺成本高、能耗大、占用空间多。
目前,废水生物脱氨氮技术有2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即对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进行改进,同时开发一些新型生物脱氨氮技术,实现废水生物脱氨氮技术的多样化。
本文对废水生物脱氨氮技术在这2个发展方向上的进展进行评述。
2 传统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氨氮传统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氨氮的基本原理是:好氧条件下,NH3在自养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为NO3-;厌氧条件下,NO3-在异养反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为N2,排入大气。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步硝化反硝化、新型载体和微量活性物质开发几个方面。
2.1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氨氮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生物脱氨氮是利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在同一反应器中同时实现硝化和反硝化得以脱除NH3-N。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黄 骏 陈建中(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摘 要 氨氮废水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氨氮废水的几种主要处理技术,介绍了它们的处理原理以及适用条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氨氮废水 处理技术 发展Recent advances on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of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Huang Jun Chen Jianzhong(College of Environmen 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Kunming 650093)A bstract The recent advances on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of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werebriefly review 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he paper reviewed mechanisms and conditions of treatment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of ammonia -nitrogen w astew ater .Key words ammonia -nitrogen w astew 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1 前 言氨氮排入水体,特别是流动较缓慢的湖泊、海湾,容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污染,除了会使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造成饮用水的异味外,严重时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会导致湖泊的干涸灭亡[1]。
氨氮还使给水消毒和工业循环水杀菌处理过程中增大了用氯量;对某些金属,特别是对铜具有腐蚀性;当污水回用时,再生水中氨氮可以促进输水管道和用水设备中微生物的繁殖,形成生物垢,堵塞管道和用水设备,并影响换热效率[10]。
氨氮存在于许多工业废水中。
钢铁、炼油、化肥、无机化工、铁合金、玻璃制造、肉类加工和饲料生产等工业,均排放高浓度的氨氮废水。
某些工业自身会产生氨氮污染物,如钢铁工业(副产品焦炭、锰铁生产、高炉)以及肉类加工业等。
而另一些工业将氨用作化学原料,如用氨等配成消光液以制造磨砂玻璃。
此外,皮革、孵化、动物排泄物等新鲜废水中氨氮初始含量并不高,但由于废水中有机氮的脱氨基反应,在废水存积过程中氨氮浓度会迅速增加[2]。
不同类的工业废水中氨氮浓度千变万化,即使同类工业不同工厂的废水中其浓度也各不相同。
氨氮处理技术的选择与氨氮浓度密切相关。
此外,对一给定废水,氨氮处理技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水的性质、要求达到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性。
2 处理方法2.1 生物法在废水的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首先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好氧硝化菌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然后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菌(脱氮菌)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而从废水中逸出[3,4]。
因而,废水的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生物脱氮工艺流程见图1。
第3卷第1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V ol .3,N o .12002年1月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Jan .,2002 硝化反应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由亚硝酸菌参与的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由硝酸菌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
亚硝酸菌和硝酸菌都是自养菌,它们利用废水中的碳源,通过与NH 4-N 的氧化还原反应获得能量。
反应方程式如下:亚硝化:2NH +4+3O 2※2NO -2+2H 2O +4H +硝化:2NO -2+O 2※2NO -3硝化菌的适宜pH 值为8.0—8.4;最佳温度为35℃,温度对硝化菌的影响很大,温度下降10℃,硝化速度下降一半;DO 浓度:2—3mg /L ;BOD 5负荷:0.06—0.1kg BOD 5/(kgM LSS ·d );泥龄3—5d 以上。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N 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
以甲醇为碳源为例,其反应式为:6NO 3-+2CH 3OH ※6NO 2-+2CO 2+4H 2O6NO 2-+3CH 3OH ※3N 2+3CO 2+3H 2O +6OH-反硝化菌的适宜pH 值为6.5—8.0;最佳温度为30℃,当温度低于10℃时,反硝化速度明显下降,而当温度低至3℃时,反硝化作用将停止;DO 浓度<0.5mg /L ;BOD 5/TN >3—5。
生物脱氮法可去除多种含氮化合物,总氮去除率可达70%—95%,二次污染小且比较经济,因此在国内外运用最多。
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低温时效率低。
2.2 吹脱法及汽提法吹脱法和汽提法均是将废水和气体接触,使氨氮从液相转移到气相的方法。
均用于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
吹脱是使水作为不连续相与空气接触,利用水中组分的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之间的差异,使氨氮转移至气相而去除[5]。
废水中的氨氮通常以铵离子(NH +4)和游离氨(NH 3)的状态保持平衡而存在(NH 4++OH - NH 3+H 2O )。
将废水pH 值调节至碱性时,离子态铵转化为分子态氨,然后通入空气将氨吹脱出[6]。
在吹脱过程中,pH 、水温、水力负荷及气水比对吹脱效果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pH 要提高至10.8—11.5;水温不能低于10℃;水力负荷为2.5—5m 3/(m 2·h );气水比为2500—5000m 3/m 3。
吹脱法除氨,去除率可达60%—95%,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但水温低时吹脱效率低,不适合在寒冷的冬季使用。
汽提法是用蒸汽将废水中的游离氨转变为氨气逸出,处理机理与吹脱法一样是一个传质过程,即在高pH 值时,使废水与气体密切接触,从而降低废水中氨浓度的过程,示意图见图2。
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是气体中氨的分压与废水中氨的浓度相当的平衡分压之间的差。
延长气水间的接触时间及接触紧密程度可提高氨氮的处理效率,用填料塔可以满足此要求。
塔的填料或充填物可以通过增加浸润表面积和在整个塔内形成小水滴或生成薄膜来增加气水间的接触时间。
汽提法适用于处理连续排放的高浓度氨氮废水,操作条件与吹脱法类似,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7%以上。
但汽提塔内容易生成水垢,使操作无法正常进行。
吹脱和汽提法处理废水后所逸出的氨气可进行回收:用硫酸吸收作为肥料使用;冷凝为1%的氨溶液。
图2 汽提法除氮1:布水器; 2:填料塔; 3:集水池2.3 折点氯化法折点氯化法是将氯气通入废水中达到某一点,在该点时水中游离氯含量最低,而氨的浓度降为零[2]。
折点氯化法除氨的机理为氯气与氨反应生成氮气,整个反应如下:NH 4++1.5HClO ※0.5N 2←+1.5H 2O +2.5H ++1.5Cl -需氯量取决于氨氮的浓度,两者重量比为7.6∶1,为了保证完全反应,一般氧化1mg 氨氮需加9—10mg 的氯气。
pH 值在6—7时为最佳反应区间,接触时间为0.5—2h [4]。
氯化法的处理率达90%—100%,处理效果稳定,不受水温影响,投资较66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3卷 少,但运行费用高,副产物氯胺和氯代有机物会造成二次污染。
氯化法只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
2.4 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是指在固体颗粒和液体的界面上发生的离子交换过程[1]。
离子交换法采用无机离子交换剂沸石作为交换树脂,沸石具有对非离子氨的吸附作用和与离子氨的离子交换作用,它是一类硅质的阳离子交换剂,成本低,它对NH+4有很强的选择性[7,9]。
pH=4—8是沸石离子交换的最佳范围。
当pH<4时,H+与NH+4发生竞争;pH>8时,NH+4变为NH3而失去离子交换性能。
处理含氨氮10—20mg/L的城市污水,出水浓度可达1m g/L以下。
离子交换法适用于中低浓度的氨氮废水(<500mg/L),对于高浓度的氨氮废水,会因树脂再生频繁而造成操作困难。
离子交换法去除率高,但再生液为高浓度氨氮废水,仍需进一步处理。
2.5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通过向废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之与废水中的某些溶解性污染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难溶盐沉淀下来,从而降低水中溶解性污染物浓度的方法[1]。
在氨氮废水中投加化学沉淀剂M g(OH)2+H3PO4与NH+4反应生成M gNH4PO4沉淀,沉淀物可作为复合肥使用。
整个反应pH值的适宜范围为9—11。
pH<9时,溶液中PO43-浓度很低,不利于M gNH4PO4沉淀生成,而主要生成M g(H2PO4)2;当pH值过高则在强碱性溶液中生成比M gNH4PO4更难溶于水的Mg3(PO4)2沉淀。
再则,此时溶液中NH+4变成游离氨,不利于废水中氨氮的沉淀[8]。
适宜的药剂投加重量比H3PO4/ M g(OH)2为1.5—3.5,废水氨氮浓度要小于900mg/L。
利用化学沉淀法,可使废水中氨氮作为肥料得以回收。
2.6 用循环冷却水系统脱氨循环冷却水系统由冷却塔、循环泵和换热设备组成,它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合适的水温、长的停留时间、巨大的填料表面积、充足的空气等优良条件,可促使氨氮的转化[10]。
氨氮主要是在冷却塔内得以脱除,其中80%为硝化作用,10%为解吸作用,10%为微生物同化作用,三种作用综合影响,但以硝化作用为主。
本法适宜处理氨氮浓度低于50mg/L的废水,一般操作条件:温度为25—40℃;停留时间为12.5h;pH为7.0—8.2。
对于大多数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兼用脱氨不需增加费用就可使废水处理达标,具有双重效益。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必须要考虑系统内生物膜的形成对热交换效率、水质稳定等造成的影响。
2.7 土壤灌溉土壤灌溉是把低浓度的氨氮废水(<50mg/L)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使用,既为污灌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又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西红柿罐头废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并经氧化塘处理至11m g氨氮/L后用于灌溉,氨氮可完全被吸收;马铃薯加工厂废水也用于喷淋灌溉,经测定25mg氨氮/L的排放水中有75%的氨氮被吸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