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采煤工作面面地质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X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作⾯的位置及四邻关系XXXXX⼯作⾯位于⼀采区的东部,665⽔平⼤巷的南侧,西部为⼆采区,现正在掘进,东部、南部未开采。
⼆、地表情况地表全部为第四系黄⼟覆盖,多为耕地,地势平坦,呈南⾼北低状。
⼯作⾯的地表南部有雁阳路通过,北部有朔南⼤道经过,均未留设煤柱。
三、埋藏深度1、基岩厚度:最⼤500.0⽶,最⼩258.41⽶,平均369.52⽶。
根据钻孔资料,⼯作⾯的北部J-3孔,基岩最薄258.47⽶,中部37219孔最厚,达到500.0⽶,⼯作⾯的南部3819孔,为350.17⽶。
(见附图)2、松散层厚度:最⼤277.45⽶,最⼩250.05⽶,平均265.22⽶。
⼯作⾯北部较薄,J3孔揭露厚度250.05⽶,南部较薄,37219孔揭露厚度277.45⽶,总体为南厚北薄。
3、埋藏深度:最⼤654.7⽶,最⼩494.21⽶,平均574.456⽶。
⼯作⾯的北部埋藏最浅,南部最深,由北⾄南逐渐变深。
四、煤层及顶底板岩性1、煤层:煤厚最⼤11.00⽶,最⼩4.00⽶,平均9.15⽶,稳定可采。
⼯作⾯的北部350⽶内,由于受古河流冲刷的影响,最薄为4.00⽶,⼯作⾯其它地段⼤部分厚度为9.00—11.00⽶。
煤层结构较复杂,常含2—3层夹⽯,夹⽯⼀般为炭质泥岩。
厚度变化⼤,常呈透镜状分布。
2、煤层顶底板特征1)伪顶:粉砂岩,厚度0.--0.30⽶,局部分布,实见于顶回风巷的650-800⽶段、1450-1510⽶段、2480-2540⽶段。
2)直接顶;粉砂岩,⽔平层理,断⼝平坦,性脆,最厚17.68⽶,平均11.2⽶。
3)⽼顶:中粗砂岩,平均厚度5——7⽶。
⼯作⾯北部的西侧,南部的东侧及1800——2200⽶处,中细砂岩,成份以⽯英为主,长⽯次之,含云母及其它暗⾊矿物,夹⿊⾊炭质条带(见附图)4)底板:泥岩,厚度0.10-3.31⽶,平均1.38⽶。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任务1101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是根据《11011工作面掘进地质资料》及工作面上、下顺槽切割在掘进过程中的实测资料,结合邻区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制而成,它将为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施工单位编制作业规程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指导井下生产,预测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的一份综合性资料。
保证煤炭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提高回收率和经济效益。
第二节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地表关系11011工作面井下位于井田西翼,东部为井底车场,西北部为尚未开拓地段,南部是11031设计工作面。
地表地形属丘陵阶地,地面标高为+500m~+550m之间,11011工作面煤层埋藏深度为735m,地表无河流、无建筑物。
第二章工作面地质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皱)情况并预测其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趋势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建设最重要的地质因素,也是其它地质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生产和管理。
该工作面因受向斜构造及F1断层的影响,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煤层顶底板起伏频繁,为单斜构造,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该工作面回采期间因受构造及断层的影响,顶板较破碎,容易出现冒顶事故,将对生安全产带来较大影响。
回采期间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
该工作面可能存在隐伏构造,对回采可能带来一定影响,为确保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回采中如有异常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
第二节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据上、下顺槽及切眼掘进揭露该工作面内无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
为确保安全生产,回采中如有异常情况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节煤层产状井田开采的是古生界二迭系山西组二1煤层,该煤层为我矿的主要可采煤层,煤层赋存厚度较大,局部煤厚不稳定较薄。
1、煤层根据工作面上、下顺槽两巷及切眼揭露煤层情况,工作面赋存基本稳定,本工作面煤层走向:NW75°、煤层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4.2m,二1煤层厚度变化大。
地质说明书***煤矿+936m水平集中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煤矿地测组提交时间:****年**月**日一、地形地貌矿区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属高原中代山丘浅切割地貌;矿井范围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部黄鳝顶,海拔+1362.9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条塘河,海拔+800m,一般为1000~1200m,相对最大高差562m,煤系地层出露最高标高1176.8m,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矿区中部条塘河河谷标高800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内山脉走向整体为北东~南西向,主要受区内岩性和构造控制,地势表现为中部低,两端高。
二、地表水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三、水害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根据已有资料,区内矿床的充水主要因素为茅口组灰岩、长兴灰岩及煤系三个含水层,均属条带状地下水,分布很不均一,开采过程中易造成矿井突出,威胁较大,应加以注意。
玉龙山灰岩含水层为矿井充水的次要因素。
此外小窑积水未来矿井的突出问题,需要注意冒落范围的小煤窑积水影响而造成浅部矿井的突然充水。
本矿井直接充水因素为煤层顶板裂隙水,主要充水因素为老空水,断层水次之。
矿井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工作,详细调查老窑、历史采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并将调查结果标于井上下对照图上,确定好探水警戒线,并制定针对性的探放水措施和设置相应的防水设施。
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地质说明书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临近采区开采情况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在4#煤运输大巷测F4-6点前124m处开窝,方位为345°,工程量1200m。
开采上限标高为+988m,下限标高为+926m,地层倾角(走向)3-6°;(倾向8-12°),工作面顺槽沿地层自然走向布置、切眼沿地层自然倾向布置。
与4101工作面相应地面均为荒山地,无主要公路、铁路、桥梁、重点建筑、重点设施对开采无影响。
地面标高+1100m~+1210m、相对高差110m。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四系冲积层厚0~60m,平均约40m。
4101回风顺槽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见表1。
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表表1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该工作面开采煤层为太原组4#煤层,煤层厚度2.0—3.2 m,平均2.6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煤的密度1.35m³/t,硬度2-3,煤种块状焦煤,工作面煤层赋存较稳定,煤层结构简单。
下距13#煤层约87.0 m。
13#煤层厚度13.0m(根据关家崖煤矿揭露的13#煤层赋存特征)。
详见表2:煤层特征情况表;表3: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煤层特征情况表表2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3第三节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通过相邻矿井(关家崖煤矿、刘家梁煤矿)巷道实际揭露情况,4101工作面东部有两条大的断层,可能延伸到东坡井矿区以内,影响东坡井的采区、工作面的总体布置,无大的断裂构造,但不排除小断层出现,也可能会出现陷落柱。
二、总体分析:东坡井井田地质较为简单第四节水文地质情况含水层主要为太原组K2灰岩,灰岩及泥岩中所夹的砂岩透镜体,因井田内部及邻近井田均未发现施工有水文孔,该矿原有一眼奥灰水水井(K5)井深度280. 21m含水层顶板埋深229.96m由于开采时间太长和其它不明原因,该井已经不出水。
东坡井又重新打了一眼饮用水水源井,井深度748.6m(在主斜井东南方向140m处)。
矿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文字部分
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2.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实见或预测落差大于三
3.实见点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体结构情况,及其向
4.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裂隙发育情况;
5.预测岩浆岩体、冲刷带、陷落柱等的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的影响;
6.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
2.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3.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4.主要地质预想剖面图;
5.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
6.其他相关图件。
21901采面地质情况说明
21901工作面走向长870m,工作面长130m,煤层平均厚度0.8m。
巷道实际揭露断层15条,其中21901运输顺槽5条,21901回风顺槽9条,切眼1条。
落差大于3m的断层有3条,分别为21901运输顺槽366m处的5m落差断层,21901回风顺槽212m 处的6m落差断层。
根据巷道揭露断层分析,建议将停采线定在21901回风顺槽220m处,而21901运输顺槽870m处8m落差的断层已开切眼,就剩下21901运输顺槽366m处的5m落差断层影响,有利于综采。
根据巷道实际揭露煤层情况,在21901运输顺槽720m以前,煤层厚度在0.8m左右,伪底厚度0.3~0.5m;21901运输顺槽720m以后煤层变薄,0.5m左右,伪底0.3m左右。
顶板有少量岩溶裂隙水,对采煤有一定影响。
根据巷道实际揭露,19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5-1.0m,平均厚度0.8m;
顶板:伪顶为泥岩,厚为0.0-0.2 m;直接顶板为泥灰岩及粉砂岩,泥灰岩,普氏f=8。
底板:+;直接底板为泥岩或粉沙质泥岩,普氏f=7.8。
21901采面煤层综合柱状图。
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工作面概况:1603工作面北临1601工作面(已采),南临1605工作面(待布置),东为井田边界,西为2602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度600m,倾斜长度120米。
1、地质构造及煤层(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上二叠统宣威组(P2xn)、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n)及第四系(Q)。
现按地层由老至新的层序描述如下: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黑色或绿色具杏仁状构造的晶质玄武岩,致密坚硬,节理发育,中间夹有紫色、黄色或白灰色的凝灰岩,偶夹有含植物化石的黑色泥岩、炭质页岩和煤线。
顶部为紫红色或黄白色层状凝灰岩,颗粒极细,成分不易辩认。
本组厚220-260m。
该地层分布在矿区外的南部地带。
上二叠统宣威组(P2xn):本组为主要的含煤地层,总厚度200-260m,平均240m。
按岩性、聚煤情况和动植物化石的分布,可分为下、中、上三段。
分布在矿区南部。
下段(P2xn1):平均厚度110m。
多为不厚的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组成。
近底部夹有6-23m厚的二次喷发玄武岩。
本组只有一层可采煤层(C101b)。
产植物化石多而完整,主要有大羽羊齿。
中段(P2xn2):平均厚度50m。
主要由灰色粘土质砂岩、深灰色泥岩和富含鲕状菱铁质结核的粘土岩组成。
含煤6-8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2层,煤层编号为C407、C409。
砂岩中产植物化石,主要有大羽羊齿。
上段(P2xn3):平均厚度80m。
主要由黑灰色钙质粉砂岩、泥岩、灰色细砂岩和褐灰色粘土岩组成。
这些岩石作有规律更迭,粒度韵律十分明显,在泥岩和粉砂岩中夹有薄层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
含煤十余层,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4层,煤层编号分别为C504、C601、C603、C605,煤层顶板产大量动物化石,主要为腕足类、菊石等,在薄层泥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中产莛科化石,砂岩中还产植物化石。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本组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
目录一、工作面开采条件 (1)1.1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1)1.2 煤层赋存条件 (1)1.3 顶底板岩性 (2)1.4 地质构造 (3)1.5 水文地质情况 (3)1.6 瓦斯与煤尘情况 (4)1.7 工作面储量 (4)1.8 地质建议 (5)二、工作面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 (6)2.1 巷道布置 (6)2.2 巷道断面规格及支护形式、材料 (7)2.3.1 出煤系统 (8)2.3.2 运料系统 (9)2.3.4 供电系统 (9)2.3.5 排水系统 (9)2.3.6通风系统 (9)2.3.7防尘系统 (10)2.4 安全避险系统 (11)2.4.1 瓦斯监测系统 (11)2.4.2 压风、供水施救系统 (13)2.4.3 人员定位系统 (14)2.4.4 紧急避险系统 (14)2.4.5 通讯联络系统 (14)三、采掘工艺及生产能力 (15)3.1 掘进 (15)3.1.1 掘进方法及掘进工艺 (15)3.1.2 掘进施工顺序、队伍安排、工程量及工期 (15)3.2 回采方法及工艺 (16)3.2.1 回采方法 (16)3.2.2 工作面设备选型 (16)3.2.3 采煤方法 (26)3.2.4 工艺流程 (26)3.2.5 移架方式 (26)3.2.6移架步距 (27)3.2.7 生产能力 (27)3.2.8工作面的上、下端头支护形式以及顶板管理 (27)3.2.9 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管理 (27)四、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安装和拆除 (28)4.1、支架的运输方式 (28)4.2、工作面安装 (28)4.2.1 工作面运输机、转载机、破碎机的安装 (29)4.2.2 皮带输送机的安装 (32)4.2.3 支架安装方法及技术要求 (33)4.2.4 采煤机的安装 (35)4.2.5 设备列车、开关、乳化泵、注浆泵和阻化泵安装 .. 364.3、工作面回撤 (37)4.3.1 设备回撤顺序 (37)4.3.2 技术要求 (38)4.3.3 设备及支护材料回撤 (38)4.3.3.1 转载机的回撤 (38)4.3.3.2 采煤机的拆卸 (39)4.3.3.3 刮板机拆卸 (40)4.3.3.4 移变列车设备回撤 (41)4.3.3.5 液压支架回撤 (41)4.3.3.6 撤架时的其他要求 (44)4.3.3.7 回撤时的配件回收、文明生产 (45)五、通风 (45)5.1 回采工作面风量计算 (45)5.2 掘进工作面风量及风机选型 (48)5.2.1掘进工作面风量计算 (49)5.2.2局部通风机选型(压人式通风) (51)六、供电 (53)6.1负荷统计 (53)6.2变压器的选择 (54)6.3电缆的选择 (55)6.4、电缆的校验 (58)6.5开关的选择 (59)6.6保护整定校验 (60)6.7 13207工作面设备及材料见表6-3 (61)七、工作面防火设计 (62)7.1 工作面日常防火 (62)7.2 防止自燃发火设计 (62)八、工作面避灾路线 (63)8.1 掘进期间避灾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丝茅炭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编制:XX煤业有限公司技术科时间:2019年3月18日丝茅炭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工作面概况:23807工作面北临丝茅炭回风巷,南临23803工作面(已采),东为丝茅炭副下山,西为23805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度60m,倾斜长度120米。
地面相对位置该工作面地面相对位置在我矿工业广场外的山地,地面标高413m 至436m之间,地表无重要建筑物和构筑,无河流、无水库、无铁路和工路。
回采对地面的影响由丝茅炭东二平巷工作面回采推算,回采该工作面对地表无影响。
地面周围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会造成其他影响。
煤层厚度根据运输巷、回风巷和开切眼掘进巷道探煤情况推断,工作面内煤层最大厚度为0.35米,最小厚度为0.2米,平均厚度为0.275米,工作面由于变化大,厚度变化在0.2-0.35 之间,再由此往上,煤层厚度变化较稳定。
煤层产状煤层走向160-180度之间,倾向250-270度之间,倾角4-6度之间。
煤层结构煤层结构复杂,含有夹矸,在掘进该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时,夹矸一般在0.05-0.1米之间。
煤质该工作面的丝茅炭煤层,煤为黑色粉状,偶见块状,玻璃光泽,颗粒状,光亮型,煤的比重为1.35t/m3,该煤层为低灰、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发热量在4000-5000大卡之间)主要用于洗先炼焦钢厂使用。
煤层顶板有时有伪顶,伪顶为碳质页岩厚度0.1-0.3米之间,无直接顶,老顶为粗砂岩厚度15-20米,平均厚度17.5米,层理发育明显,含少量植物化石。
顶板岩性组合特征为二类顶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易维护和管理,但在工作面遇到断层时,可能遇到砂质页岩地段,可产生片邦冒顶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煤层底板直接底岩性以砂岩为主,次之为砂质页岩,平均厚0.8米,呈深灰色和灰色,可见少量植物化石,并且水平层理较发育。
老底为砂岩,平均厚 1.5米,呈灰色,厚层状细砂岩和砂质泥岩,含化植物化石。
XXX县XXX煤业7411采煤工作面
地
质
说
明
书
编制:
审核:
技术负责人:
时间:2019年 7月
7411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概况
煤层名称B4水平标高+720m 地质标高+761m-+782m 位置位于一采区+761m二区段以东,属于该一采区的首采工作面
地表情况
对应地面位置为:半坡地,地面标高在+1000m-+1175m之间,地表无水体、无民房等建筑物。
四邻
位置
7411工作面以东为一采区边界,以南为矿井三区段7413采煤工作面,以西为7412备采工作面,以北为矿井原采空区域,矿界周边留有足够保护煤柱。
储量
块段
走向
长(m)
斜长
(m)
煤厚
(m)
容量
工业储量
(t)
采高
(m)
可采储量
(t)460 95 1.19 1.67 86845 1.25 84239
煤层及顶底板特征
B4煤层:俗称“上连炭”,为本区稳定可采煤层。
位于宣威组二加三段顶部,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现矿区内可采煤层分布于+826—+700m标高之间,上距第四段底界(K7标志层)2.73m,下距B3煤层平均间距2.73m,煤层厚0.97—1.40m,平均1.19m。
一般含1—2层夹矸,夹矸一般位于煤层中部或下部,夹矸厚0.01—0.14m,岩性为炭质泥岩或高岭石粘土岩,其中一层为褐灰色高岭石化晶屑凝灰岩,具砂状结构,易于识别,厚度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为深灰、灰黑色炭质泥岩、泥岩或砂质泥岩,含动物化石碎屑或个体,含黄铁矿较多;底板多为深灰色粘土岩或砂质泥岩,含灰色肾状菱铁矿结核。
地质构造特征
在工作面切眼以东有西南倾斜的一单斜构造f,煤岩层产状:倾向221°~144°,平均182.5°,落差2.5m,倾角9°~12°平均11°
水文地质该工作面上部为采空区,但空区积水早已疏干,并留有隔水煤柱,无水患危险;井巷施工中发现,沿断裂带无滴水或线状滴水现象。
其它特征
1、煤层瓦斯: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2.1m3/min,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1.31m3/min,经瓦斯抽放后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1.5m3/min。
2、煤的自燃倾向与煤尘爆炸危险性:根据四川省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鉴定报告,XXX煤矿开采的B4煤层无煤尘爆炸危险性;开采B4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Ⅲ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备注
工作面经过煤层瓦斯预抽,达到预抽率后,于本月进行安装设备,但回采日期在试运行期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