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8
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政府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
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7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①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普遍推广,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
资本家被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也刺激了资本家盲目和无限制生产。
②由于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③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虚假繁荣。
(3)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表现(1)1929年10月下旬,华尔街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资本主义本专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找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明确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新特点。
内容围绕“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展开:它以罗斯福新政为核心,讲述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作出一次调整──从自由放任政策到政府干预政策的变化;从而引发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分析1、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二战前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自我调节的过程。
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史的角度看,它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历程:“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17—20世纪初的自由主义→(19世纪末垄断产生)→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应当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去寻找原因。
应当运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运行机制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战后乃至当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一个总结。
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在保持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了迅速和长足的发展。
2、从整个人类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变化是人类不断学习和借鉴各种文明成果,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的结果,是人类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的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手段和机制,同样的,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变化也为我们中国所借鉴。
这也有利于我们对现代经济的进一步认识。
从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经济思想从美国开始的这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的经济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世界市场已形成)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启示:①繁荣和危机往往相互关联,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历史】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结果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措施、评价【基础知识梳理】一、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空前的灾难1、原因:(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3、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力特别强:在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
4、影响:(1)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2)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税,同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二、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1、背景:(1)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击败胡佛,并于是933年就凭美国总统。
第十三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点题训练1】如图,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巧学识记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考点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⑤____________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2)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2.主要内容3.特点:国家加强⑭______________4.历史作用(1)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是对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
(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2)作用①摆脱危机: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直接影响)②维护民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题训练2】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其原因是( )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要点一运用多种史观看罗斯福新政【典例训练1】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该立法主要是为了( )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一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时间、原因、特点和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要求非常明确,两种教材叙述内容基本相似。
注意归纳要点记史实:(1)爆发的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加剧因素):自由放任政策、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刺激等。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盘。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危机;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世界形势紧张。
复习时还要注意到命题可能会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题。
如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等。
2.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和特点。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
首先要记住史实:(1)背景: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2)主要措施:整顿金融和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恢复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稳定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4)影响: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世纪30年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扩散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缘由(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所以一旦一国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其他国家肯定会受到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靠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它们根本就无法幸免。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冲突的普遍存在。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冲突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波及整个世界。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启示(1)旺盛和危机总是休戚相关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刚好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发展经济要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各国政府应担当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共同实行措施遏制危机。
(5)规范股市和信贷市场,防范金融投机。
(6)市场调整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3.三次经济危机(1)18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
当时只局限于英国,不是世界性的,这说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还未完全形成。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波及全世界,这反划了世赛各国间经济联系紧密。
(3)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短暂进入“滞胀”状态。
4.对罗斯福新政“新”的相识(1)新的理论: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新的特点:尽量避开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冲突。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讲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至中期,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次危机源于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经济危机,随后波及全球,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贫困和贸易萎缩。
在这一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称为罗斯福新政的政策,试图挽救经济。
下面将分别介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政策失误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股市崩盘引发金融危机,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信贷紧缩,企业破产数量激增。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出台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困境,各国相互征收高关税,导致国际贸易减少,经济循环放缓。
此外,一些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存在失误,比如紧缩政策导致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罗斯福上任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扭转局势,这就是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基于一项核心原则,即政府应该扮演更大的角色来解决经济危机。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改革、劳工保护、农业调整和公共工程项目等。
首先,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旨在修复破产银行、恢复信用和稳定金融市场。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政策是成立了美联储,以监管和规范银行业。
此外,罗斯福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供紧急贷款,帮助贫困地区和企业度过难关。
其次,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劳工保护政策,旨在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条件,以缓解失业问题。
这些政策包括最低工资法、工作时间限制、工会保护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福利待遇,减轻了他们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压力。
此外,罗斯福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旨在改善农民的收入和地位。
他实施了农业调整法,以减少农产品供应,提高价格。
此外,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农业援助计划,如向农民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农民渡过了经济危机。
最后,罗斯福进行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财富分配和人们争逐股票利润的情况在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生产确实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里。
1925年,美国16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
国民收入分配日益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整个20年代,占美国总人口5%的大富翁攫取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
1929年时,大约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仅能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一年2 000美元)或在这一水平之下。
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不足24%。
更为严重的有21%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不到1 000美元,他们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4%。
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20年代,购买股票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投机而不是投资。
操纵股市的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他们通过抬高股价而获取高额利润。
例如,有一家证券公司,即美国与国际证券公司,用每股20美分的价格购买了某家公司的股票,然后让这种股票上市,在此期间,这家证券公司故意在股市上抢购自己的股票,哄抬股价,最后以52美元的高价抛出,大赚一笔。
有些银行家为股票的利润所吸引,他们常常不顾风险,利用储户的存款炒股,谋取厚利。
当时,纽约的股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股市,许多外国人把数亿美元投到这里进行炒股。
因此,当1929年10月,股市崩溃时,一些银行在股市投下的巨额资金失去,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美国老百姓也大多认为股票投机能赚大钱,这是因为那些在幕后操纵股市的大投机商告诉他们,任何人只要每星期节省几美元,购买股票就可以有发大财的机会。
这些加入股市的平民百姓,他们在股市兴旺时用自己的几乎全部积蓄购买股票。
通常,他们在花100美元购买的股票涨到值1 000美元时,并不急于抛出,还等着再涨。
但同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有1 000元储蓄了,因而可以分期付款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了,如汽车、家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