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16种病教程文件
- 格式:ppt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15
艾灸70症,四季皆常用!一、灸前须知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二、灸法,悬灸(手持灸)每个穴位30分钟,灸至微出汗为佳。
三、艾灸注意事项:1、宜密室、温和无风。
孕妇不宜用。
2、慎风节食、保精养神。
3、宜审轻重。
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
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二、应灸七十症20瘕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
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
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22疝气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
时俗统称为小肠气。
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
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
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中极(脐下四寸。
)23伏梁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24奔豚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
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25香港脚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
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
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
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26腹鸣腹鸣者,腹中鸣响也。
其因痰饮者,灸上脘。
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27噎膈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
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
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28反胃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
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
若未效者29霍乱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
急灸期门可愈。
30头痛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
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
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
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31心腹痛真心痛者不可治。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健康。
本文档适用于从事中医艾灸疗法的中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
2. 疗法操作规范2.1 前期准备- 准备艾草:选择艾草的品质良好、保存完好且无异味的艾草。
- 准备艾灸器具:使用合格的艾灸器具,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性。
- 准备疗程计划: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制定合理的疗程计划,包括艾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2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辩证分析,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证候。
-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脉搏、舌象、体温等指标的观察和记录。
- 制定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艾灸方案,包括灸治的穴位选择和艾灸的方法和疗程。
2.3 艾灸操作流程- 患者准备:让患者舒适地躺下或坐好,解开紧身衣物,保持艾灸部位清洁。
-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证候,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
- 艾灸器具准备:点燃艾条,调整艾灸器具的高度和距离,确保艾灸的温度和强度适宜。
- 进行艾灸:将艾灸器具放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保持适当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艾灸治疗。
- 艾灸结束:结束艾灸后,确保患者舒适,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
2.4 安全注意事项- 控制艾灸温度:确保艾灸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和烟熏。
- 遵循卫生原则:使用干净的器具和艾草,避免交叉感染。
- 严格掌握艾灸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疗效,控制艾灸的时间。
- 注意患者疗效和反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止治疗。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患者评估、艾灸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本文档的规范操作将确保中医艾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和体验。
艾灸疗法课件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一)感冒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
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2次,至治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
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
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二)面瘫病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
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
艾灸治疗大全(超全)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家庭常见病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是一份艾灸穴位对照表,供大家参考。
艾灸说明艾灸的原则是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再配合灸一些常用的穴位。
艾灸无需精准的穴位定位,只要知道大概的位置即可。
艾灸方法推荐使用艾灸器具配合艾条、艾绒、艾粒艾灸,方便、安全。
不推荐使用艾条直接灸,因为艾条燃烧的灰烬容易掉在身上烫伤皮肤,而且长时间拿着艾条手臂易抖动也容易烫伤皮肤。
艾灸时间每个穴位20-30分钟。
内科艾灸篇感冒:凤池、大椎、风府、合谷。
急性支气管炎: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
咳嗽: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腧、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胃下垂:XXX、足三里、中脘、梁门、XXX。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XXX。
贫血:足三里、XXX。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XXX、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XXX、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XXX、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XXX、志室。
常见病艾灸法:一十六种疑难病的艾灸疗法一、病毒性乙型肝炎◆主穴:肝俞、脾俞、足三里。
◆配穴:期门、太冲、内关。
二、慢性肾炎(尿毒症)◆主穴:肾俞、脾俞、命门、大椎、关元。
◆配穴:三阴交、水分、足三里、筑宾、三焦俞。
三、慢性气管炎◆主穴:肺俞、中府、足三里、膻中。
◆配穴:丰隆、鱼际。
四、哮喘◆主穴:定喘、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
◆配穴:丰隆、中脘、内关。
五、肺结核◆主穴:肺俞、膏肓、足三里、脾俞。
◆配穴:中府、丰隆、大椎、曲池。
六、肺门淋巴结核◆主穴:身柱、肺俞(或只灸身柱)◆配穴:中脘、足三里。
七、慢性结肠炎◆主穴:脾俞、大肠俞、天枢。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
八、慢性甲状腺炎◆主穴:人迎、大椎、足三里。
◆配穴:合谷、中脘。
九、食道癌◆主穴:在胸腹部病灶直上相应的体表上取穴,或敏感点上取穴。
◆配穴:背部在病灶相对应处取穴或取身柱、灵台、腹部、中脘及足三里、内关。
此灸法也可用治其他肿瘤。
十、白血病◆主穴:膈俞(血会)、大椎、关元。
◆配穴:足三里、中脘、曲池。
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主穴:大椎、关元、足三里、血海。
◆配穴:中脘、内关、三阴交、阴陵泉、百会、风池。
十二、系统性硬皮症◆主穴:大椎、肾俞、足三里、肺俞。
◆配穴:关元、中脘。
十三、艾滋病◆主穴:大椎、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
◆配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
十四、经常感冒◆主穴:风门、肺俞、大椎、关元。
◆配穴:足三里、外关。
十五、类风湿性关节炎◆主穴:大杼(骨会)、大椎、肾俞、命门。
◆配穴:关元、中脘、足三里、绝骨(髓会)。
十六、强直性脊柱炎◆主穴:大椎、身柱、灵台、病灶两侧华佗夹脊穴。
多穴多灸无妨,可以长期施灸。
◆配穴:肾俞、绝骨(髓会)、太溪、三阴交。
单阿姨单桂敏艾灸治疗大全单阿姨单桂敏艾灸治疗大全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艾灸说明1、艾灸总的原则是哪里不舒服就灸那里,再配合灸一些常用的穴位。
2、艾灸无需精准的穴位定位,艾灸中只要知道大概的位置即可艾灸方法1、使用艾条直接灸。
(此方法不推荐,艾条燃烧的灰烬不小心会掉在身上烫伤皮肤,而且长时间拿着艾条手臂易抖动也容易烫伤皮肤。
)2、使用艾灸器具配合艾条、艾绒、艾粒艾灸。
(强烈推荐!方便、安全!)艾灸时间每个穴位20-30分钟内科艾灸篇感冒凤池,大椎,风府,合谷急性支气管炎肺腧,定喘,合谷慢性支气管炎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咳嗽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支气管哮喘定喘,肺腧,膻中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肺结核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胸膜炎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贫血足三里,关元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心绞痛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无脉症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糖尿病关元,太溪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遗尿关元,足三里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中风偏瘫1,上肢瘫痪—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2,下肢瘫痪—伏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癫痫鸠尾,风府,筋缩,内关,丰隆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血海,肝腧类风湿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八风,八邪妇科艾灸篇月经不调中极,关元,太溪月经后期关元,三阴交,气海痛经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闭经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血海经期头痛百会,凤池,太阳,合谷,血海,三阴交带下病白环俞,气海,三阴交,带脉慢性盆腔炎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归来,肾俞,关元俞乳腺增生病乳根,阳陵泉,膺窗,膻中乳腺炎肩井,少泽,膻中,乳根,期门功能性子宫出血神阙,隐白子宫脱垂子宫,气海,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子宫肌瘤气海,关元,子宫子宫位置异常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性冷淡大巨,膻中,乳根,气海,命门不孕症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习惯性流产气海,关元,中极,曲骨,肾俞妊娠呕吐中脘,足三里,内关胎位不正至阴(小脚趾),足三里产后腹痛关元,气海,子宫,三阴交,足三里产后少乳乳根,膻中,足三里,少泽更年期综合症肾俞,三阴交,中极,足三里,悬钟,子宫颈椎,腰椎,外科艾灸篇落枕天柱,大椎,肩外腧,肩中腧颈椎病天柱,大椎,合谷,关元,后溪肩周炎肩髎,尺泽,风池,曲池,肩髃,肩部阿是穴肩臂外侧痛曲池、二间肩臂内侧疼痛太渊、尺泽肩关节后侧痛中渚、天井肋软骨炎内关,阳陵泉,支沟腰肌劳损志室,委中,大肠腧,腰阳关腰椎间盘突出后溪,足三里,昆仑,命门,阴交,腰阳关坐骨神经痛腰夹脊穴,环跳,秩边,腰阳关梨状肌综合症环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扭挫伤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合谷足跟痛太溪,昆仑,照海,申脉,解溪痔疮长强,上巨虚,二白,承山,血海结(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阳白,曲池,太阳牙痛合谷,下关,颊车,内庭口腔溃疡下关,合谷,颊车,地仓,廉泉扁桃体炎合谷,曲池,大椎过敏性鼻炎风池,足三里,迎香,合谷鼻出血合谷,上星,迎香荨麻疹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湿疹合谷,三阴交,曲池白癜风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风池斑秃风池,头维美体,减肥,美容艾灸篇塑身万能穴曲池丰胸天宗,中府,太溪,膻中,乳根,少泽,肩井美容百会,阳白,印堂,下关,四白,迎香,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肝腧瘦脸四白,迎香,太阳,承浆,颊车瘦手臂曲池,外关,尺泽瘦腰/小腹天枢,水分,气海,肾腧,三阴交瘦腿/臀环跳,承扶,殷门,委中,血海,承山,足三里多种疾病,可以再这里找到答案单老师,我买了艾条和用具,正在灸。
艾灸治病穴位配方大全,太实用了!艾灸治病是用中医的经络原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于是,治病先看是哪一条经络不通了,就在这条经络上去关键的穴位。
例如,胃病就要在足阳明胃经上取穴,还要根据胃病的症状还要在相关脏腑所在的经络上取穴,每一个穴位就是一味中药,用穴如用药,君臣佐使,用的得当效果立竿见影。
艾灸治病总集治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常见病症及杂症【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盗汗】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便秘】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身体虚弱】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
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膈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
(化脓灸)【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
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
常见疾病艾灸疗法大全科科四穴养生法: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更是养生抗衰老的好办法。
不要被繁杂的穴位困扰,记住四大要穴—命门、足三里、中脘、关元。
通过艾灸这四大穴位,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调节脏腑,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方法:温和灸,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每穴15分钟。
命门穴:督脉之穴,其气与肾相通,是生命之根本。
主治各种虚寒病状。
(正坐,伸双手至腰后,大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左手中指指腹所在既命门)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效。
多灸此穴,以预防中风,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
(正坐,屈膝90度,手心对膝盖骨,手指朝向下,无名指指端处既是此穴)中脘灸:中脘为任脉经穴,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
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之功效。
常用隔姜灸、温和灸。
(脐上5寸即中脘)关元穴:关元也称丹田,属任脉,保健要穴,有温肾固经补气回阳、通纳冲任之功。
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
孕妇禁用。
(脐下3寸即关元)注意事项: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2、注意施灸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3、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4、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
艾灸后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艾灸后如果马上洗手,希望用热水,高于体温,50度左右即可。
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艾灸治病方法,收藏!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和特殊的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能量,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
艾草自古被称为地之阳,是阴中之阳,能直接为人体吸收,温补正气。
以下是介绍部分疾病的艾灸疗法,可以一试。
1、乳腺增生,艾灸取穴:选取阿是(乳房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
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
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
10天为一个疗程。
用隔姜灸或艾条灸。
中医,艾灸,便秘,穴位,养生,健康,妇科,推拿2、肿瘤肿瘤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
中医,艾灸,便秘,穴位,养生,健康,妇科,推拿中医管各种癌症叫症瘕,症瘕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
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
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
中医,艾灸,便秘,穴位,养生,健康,妇科,推拿导致症瘕(癌症)的发生多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导致致病因素,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发生此病。
临床表现:体内结块,固定不移,同游定处。
病久面暗消瘦,纳减乏力、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扶正补虚,祛瘀排毒。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
方法:在腹部的神阙和关元部位行大面积艾灸,每次腹部穴位大约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艾灸10分钟。
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这样艾灸10余次后,你的机体免疫力会有一个提高,相继会带动其他症状的消失。
3、声带小结声带小结可以在少商和商阳点刺放血,然后再在大椎穴点刺2-3下,拔罐放血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
4、便秘便秘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
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