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告知单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西平县人民医临床路径
病种管理病人告知书
先生/女士: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程序。
在这个程序下,您将得到更加规范、科学的医疗服务。
现将临床路径病种管理有关事宜告知如下:
1. 根据医师对您的入院诊断,您符合临床路径准入标准。
如您同意,您将被纳入该病种的临床路径。
2.住院期间,您将按照临床路径病种诊疗程序接受规范、透明的治疗。
如您因个人意愿或病情变异,不愿意或不适合继续接受临床路径治疗,为了不影响您的治疗,我们将及时作出退出临床路径处理。
如您同意接受临床路径治疗,请您配合我们完成临床路径诊疗工作,共同努力使您早日恢复健康。
欢迎您对我们的临床路径工作进行监督。
患者(或委托代理人、近亲属)意见:上述告知内容本人(或委托代理人、近亲属)已知情,经慎重考虑,同意()/不同意()(括号内打“√”)接受临床路径试点。
患者签字:
委托代理人、近亲属签名:与患者的关系:
主管医师签名:年月日《临床路径病种管理病人告知书》:要求所有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在入径前均填写该告知书,包括变异或中途退出的。
《临床路径病种变异分析记录单书》:临床路径变异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
临床路径变异不影响临床路径的完成。
医师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临床路径表单及《临床路径病种变异分析记录单》中,并在《临床路径病种变异分析记录单》内详细记录原因及分析,并制订处理措施。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8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溃疡性结肠炎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溃疡性结肠炎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粪便培养、粪便找寄生虫;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 roenterology <javascript:AL_get(this,%20'jour',%20'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02),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活动,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根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华消化杂志,2018年)。
1.诊断标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3)黏膜活检:建议多段、多点取材。
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4)其他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
肠腔狭窄时如结肠镜无法通过,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显示结肠镜检查未及部位。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可见上述UC的特点。
2.在排除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结肠炎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正文】结肠炎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一、病例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47岁住院日期:20XX年X月X日主要症状: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病史采集:1. 过去病史:患者无任何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病史;2. 家族史:患者无相关家族史。
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状况一般;2. 腹部检查:腹部压痛,尤以左下腹明显;3. 其他检查:体温正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正常。
二、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初步诊断患者患有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三、临床路径分析:1. 疾病特点: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结肠炎疾病,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2. 临床路径分析:(1)治疗目标:针对患者的症状,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炎症反应、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药、免疫调节剂等,以控制炎症反应,并预防病情加重。
- 膳食控制:患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膳食原则,如低渣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忌烟酒等。
- 心理支持:患者需得到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应对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3)随访及复查: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并做相应复查。
四、预后及护理建议:1. 预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些患者病情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缓解,且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并可能演变成其他严重并发症。
2. 护理建议:(1)药物治疗: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用相关药物,注意避免忘记服药。
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禁忌症。
(2)饮食调理:配合医生的建议,遵循低渣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食物,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3)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
(4)心理疏导:患者应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寻求必要的心理支持。
可编辑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2.疾病分期(1)活动期:Sutherland DAI >2分。
(2)缓解期:Sutherland DAI ≤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 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 ④潘氏细胞化生。
3.疾病分度轻度:患者每日腹泻 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 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 6 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分,血红 蛋白(Hb )<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大肠湿热证 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和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安卫字〔2011〕110号安康市卫生局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通知各县区卫生局、医院、中医院,市直各大医院: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并按安卫字〔2011〕73号文件要求认真执行。
电子版请到安康市卫生局网站医政管理栏目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查询下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共计20个科目92个病种)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共计18个科目78个病种)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主题词: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通知抄送:省中医药管理局安康市卫生局政办科2011年3月18日印发共印40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20个科目92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1、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骨伤科(9个)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单纯性胸腰椎骨折3、附骨疽(慢性骨髓炎)4、骨蚀(股骨头坏死)5、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6、桡骨远端骨折7、锁骨骨折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踇外翻肛肠科(5个)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2、肛裂病(肛裂)3、脱肛病(直肠脱垂)4、痔(混合痔)5、肛漏病(肛瘘)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18个科目78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2、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溃疡性结肠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溃疡性结肠炎(ICD-10:K51.901/K51.801/K51.902+M07.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根据《实用科学》(第14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1临床表现:腹痛伴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病;部分患者有发热、营养不良2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潜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潜血3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需要入院治疗者。
(三)进入路径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实用科学》(第14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临床消化病学》(科学技术)《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2.药物治疗: 5-氨基水酸类口服或灌肠;酌情选用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3.如果出现穿孔、巨结肠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10-14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便球杆比肝功能、肾功能、离子、血糖、CRP、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沉、自身抗体五项,抗核抗体谱,心电图、腹部彩超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肿瘤标记物筛查(CEA、AFP、CA199)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ANCA,ASCA等)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病情及受累部位选择药物治疗(包括口服和静脉以及灌肠)2.合并感染(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时选择相应抗感染治疗3.常用药物包括:5-氨基水酸类(口服或灌肠)类固醇激素类(口服、静脉或灌肠)免疫抑制剂类(包括硫唑嘌呤类、氨甲喋呤、沙利度胺、环孢素A、)生物制剂类(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告知单
护士的工
作
1.测量生命体征每日1次或根据病情
及医嘱,观察病情变化,完成护理
记录。
2.心理护理。
3.生活护理。
4.饮食指导。
1.测量生命体征每日1次或根据病情及
医嘱,观察病情变化,完成护理记录。
2.心理护理。
3.生活护理。
4.饮食指导。
患者及家
属的工作
配合肠镜检查向医师反应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住院天数住院第10–16天住院第17-18天
医生的工
作
1.上级医师查房
2.观察体温、大便次数、量、性状、饮食
情况
3.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治疗
效果
4.注意观察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并对症
处理
5.完成病程记录
1.上级医师查房,进行评估,确定有无并
发症情况,明确是否出院
2.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
书等
3.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饮
食、药物用量与用法、返院复诊的时间、
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护士的工
作
1.测量生命体征每日1次或根据病情
及医嘱,观察病情变化,完成护理
记录。
2.心理护理。
3.生活护理。
4.饮食指导。
1.观察病情变化,完成护理记录。
2.心理护理。
3.生活护理。
4.出院宣教。
5.协助办理出院手续、缴费等。
患者和家
属的工作
注意观察大便有无恢复正常,服药有无
不良反应
1.结帐,结完帐后到护士站领出院药物
和出院记录。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不舒服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