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乾嘉汉学的鼎盛(中)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73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颐、程颢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乾嘉学派主要从理论源流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乾嘉二字分别取自十五天干的第六和第七位,意味着乾嘉学派希望能够在乾颐之上,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启蒙,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派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学,然而乾嘉学派在对传统经典的阐释和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首先,乾嘉学派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给予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关注。
他们尤其注重对礼、乐、易、诗四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和理论。
张载在《正蒙》中强调了禹贡之礼的意义,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程颢则在《二程集》中解释了乐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程颐在《展转》中解读了《易经》,认为变化的核心是“道”,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理论。
其次,乾嘉学派在道德伦理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获取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通过对物体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要求。
另外,张载也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乾嘉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程颢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弘扬,他提出了“文学”的概念,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张载则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产真偈》以及《宣和四年五月二日予家人书》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乾嘉学派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充分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嘉学派的思想和成果在宋代影响深远,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内容提要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朴学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浙派”也深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它的许多成员同时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运用乾嘉学派治学的考证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还从乾嘉学派那里借来汉学观念讨论词学的复雅、重情、协律问题。
乾嘉学派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方法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在乾隆中期的出现为其重要标志的。
然而,它实由明末清初的实学发展而来,实学的兴起则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初学者在批判、反思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共识,这就是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崇实黜虚,主张经世致用,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实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蔚然兴起。
康熙中叶以后,清王朝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政局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百姓生活的安定,带来的是文化的复苏和繁荣①。
在明末清初崛起的实学逐渐放弃了它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走上了朴学的考证经史的治学途径,至雍正末、乾隆初完成了由实学到朴学的过渡,乾隆中期便形成了表征有清一代之学术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形成的同时,也正是清代词学发生蜕变的时期。
清初词坛百派回流、百家腾越的繁荣景观,在乾隆初年已趋于消退,主导词坛的是以厉鹗为首的“浙派”。
厉鹗是雍正至乾隆前期的浙派领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后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扬州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徽商马曰�g、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扬州地区经史之学的研究,还修筑有名闻天下的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为全祖望、陈撰、厉鹗、金农、姚世钰等提供最好的著述条件,著名性灵诗人袁枚有诗赞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②厉鹗曾馆于马家达三十年之久,不但教授马氏子弟,也从事文史著述,还在马氏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先后撰写了《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特别是《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达三百余种,厉鹗常自比之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可见其在学术上的追求。
诸多名家推介的中国儒学史研究最新力作——中国儒学发展史(三卷本)黄宣民、陈寒鸣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目录上序刘泽华绪论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儒学演进二、经世致用: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一三、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二四、儒家伦理与宗法社会五、从传统到现代的考察——以儒家“民本”传统为例第一章孔子和早期儒学第一节上古礼乐文明与原始儒学【附录一】从巫祝文化到礼乐文明的历史转变【附录二】神守、社稷守与“儒”及儒家的产生第二节西周王官之学的确立及其衰微第三节齐鲁文化与儒学的诞生第四节儒家开山祖孔子与六经第五节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学的传播【附录一】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附录二】论孔门后学的分化第六节思孟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第七节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附录一】郭店楚简与《中庸》【附录二】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第八节荀卿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第二章秦代的儒生与儒学第一节秦初的文化政策与儒生的任用第二节秦代刻石及简文所见的儒家思想第三节秦代儒生的仕学分化与儒学的官私并存第四节“焚书坑儒”与先秦儒学的终结第三章汉代儒学:封建社会官方儒学的建立第一节汉代儒学复兴及其历史地位第二节“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第三节皇权与经学——儒家经籍的法典化第四节神学化的经学思潮【附录】汉儒谶纬神学中的科学内容第五节儒学的神学化与汉儒的造神运动第六节今古文经学及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第七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附录】《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第八节《孝经》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第九节政治经典与经典政治:《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第十节郑玄《三礼注》及其儒学史意义中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儒学第一节经学与玄学第二节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第三节北朝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儒学的汉学特色第四节注疏经学第五节隋唐科举制与儒家义疏学的进一步发展第六节唐中叶及其后儒学发展的新迹像第七节敦煌儒学第五章道学兴起与两宋儒学第一节“庆历新政”与宋学的开端第二节“道学”、“理学”、“心学”定名缘起第三节儒学趣向的转化:义理之学的兴起第四节荆公新学的特点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五节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六节苏氏蜀学学风与东坡易学第七节书院儒学教育第八节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学说第九节理学化经学的典范: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第十节陆学的立世精神【附录】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争论第十一节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与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南宋与道学相异趣的事功之学思潮第十二节“学圣”与理学在儒学史上的特殊贡献【附录】宋儒孟子观述论第十三节道学化的经学思潮第十四节《伊川易传》的特色及其意义第十五节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第十六节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儒学第一节辽、金统治者对儒学的尊崇及金朝儒学的特色第二节西夏遵行儒学。
光明日报/2005年/02月/22日/漫谈清代学术陈祖武近一二十年间,继宋明理学研究的复兴之后,关注清代学术的学者也日益增多,许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显示了此项研究的良好发展前景。
笔者耕耘其间,积数十年的读书所得,幸获一二不成片段的认识。
清代学术演进的三个阶段有清一代学术,以对中国数千年学术的整理、总结为特点,经史子集,包罗宏富。
260余年间的学术,既随社会变迁而显示其发展的阶段性,又因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而呈现后先相接的一贯性。
以时间为顺序,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清初学术,上起顺治元年,下迄康熙六十一年。
有清一代,顺治、康熙两朝,是一个创辟规模、奠定国基的关键时期。
就一代学术的发展而言,清初的80年,也是一个承先启后、开拓路径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才人辈出,著述如林。
其气魄之博大,思想之开阔,影响之久远,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足以同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美。
清初学术,既有别于先前的宋明学术,又不同于尔后的乾嘉汉学,它以博大恢宏、经世致用、批判理学、倡导经学为基本特征。
正是在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潮流之中,清初学术由经学考辨入手,翻开了对传统学术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的新篇章。
第二阶段为清中叶学术,上起雍正元年,下迄道光十九年。
雍正一朝为时不长,实为清初学术向清中叶学术演进的一个过渡时期。
因此,清中叶学术以乾嘉学术为主体。
晚近著名学者王国维论清代学术有云:/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
0(5观堂集林#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6)王先生以一个/精0字来概括乾嘉学术,最为得其肯綮。
乾嘉学术,由博而精,专家绝学,并时而兴。
惠栋、戴震、钱大昕主盟学坛,后先辉映,古学复兴蔚成风气。
三家之后,最能体现一时学术风貌,且以精湛为学而睥睨一代者,当属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至阮元崛起,身为封疆大吏而奖掖学术,以道光初5皇清经解6及与之前后问世的5汉学师承记6、5汉学商兑6为标志,乾嘉学术遂步入其总结时期。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流派之一,兴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主要代表人物为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该学派以“乾”和“嘉”二字为名,乾即“阳刚”,嘉即“阴柔”,寓意着对万物阴阳两极性的探究。
乾嘉学派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乾嘉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心性合一:乾嘉学派重视理、气、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他们认为,通过对自身心性的追求和修养,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地,从而实现心性与道的合一。
2. 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乾嘉学派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道德的完善。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追求善行和道德的高尚境界,才能实现人的理想境界。
3. 倡导知行合一:乾嘉学派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并体验到道。
他们主张将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增进对道的认识。
4. 提出“格物致知”:乾嘉学派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关系,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来获得真知。
他们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现象,可以从中领悟到道的真谛。
5. 清理各家观点:乾嘉学派试图整合各家学派的思想,梳理出合理的哲学观点。
他们试图超越儒、佛、道的局限,吸收三家学说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乾嘉学派在思想层面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在哲学、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对后世儒家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一.名称由来:由于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它是乾隆,嘉庆年间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以考据为主的流派,主要采用汉代儒生的训诂,考据的史学研究方法,它与当时着重于宋明理学不通,所以又称”清代文学”,又因其文风朴实,注重考据,又称“朴学”或“考据学派”。
二.治学方法:重视客观资料,广泛搜集资料,归纳研究,细致总结,继承了两汉经学的考据治学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发展,主要以经学为主,以汉代儒学的经为宗,学风严谨,不尚空谈,以古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古韵-训诂-明经。
顾炎武为开端,中经发展,又到惠栋,戴震,形成了此学派的学风,直到段玉裁等人时发展到鼎盛。
注意音韵,文字,训诂,进而扩展到史集和诸子等,对辨伪作了贡献,还留意于金石、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的考据。
三.史学成就:A 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它把考据学推向了高峰,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
它以郑学为旗帜,以汉学为标榜。
唐代的孔颖达注重考据的训诂,唐代著史之风盛行。
B 对前代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为后人阅读、利用这些文典做出了贡献。
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著作,在各方面都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宝贵成就。
C 有许多严肃的学者,他们在治学态度上、方法上严谨,而且开创了近代史正史学的先河,学派的成就与这些态度、方法密不可分。
继承发展了顾炎武的学风,认真读书,不尚空谈。
四.奠基人:大致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顾炎武是开创清代考据之风的人,他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主张以经学取代理学,提出经世致用,但到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逐渐丢弃了经世致用,只继承了他的考据学。
分为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但两派学风上有很大差异。
吴派重视收集汉儒经书而疏于考证;皖派则重视“三礼”中的制度考证。
)。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乾嘉学案——高扬汉学的旗帜中国网时间:2007-09-20发表评论>>光明日报国学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时间:2007年9月6日地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nb sp; 演讲人简介:黄爱平,广西桂林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历史学科组副组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清代学术、历史文献学。
著有:《四库全书纂修研究》、《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朴学与清代社会》等。
在辨伪学史上,判定伪书有多种方法,其中得到学者公认并被奉为经典的有八种,这就是“辨伪八法”。
“上自皇帝经筵进讲,下至蒙馆课读,没有一天不背诵它。
忽焉真赃实证,发现出全部是假造,你想,思想界该受如何的震动呢?”戴震把古音学的知识运用于群经字书的训诂中,打破前人“即形求义”的框框,而注重从声音上探求字义,这就是训诂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训诂方法:“因音求义”中国传统儒学在宋明时期是以理学为主,到了清代,则以经学为主。
由于清代的主流学术主张回溯和尊崇汉代的经师经说,所以清代的经学被称为汉学;由于汉学以文字音韵、章句训诂、典章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朴实的经史考证为研究方法,学风朴实谨严,故人们又以朴学概而括之;就其研究方法而言,清代的经学研究尤为重视证据,强调考证,几乎“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因此又称之为考据学;由于清代汉学在乾隆、嘉庆时期发展至高峰,成为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所以又被称为乾嘉汉学或乾嘉学派。
我们把清代学术的讲题定名为“乾嘉学案“,其涵义也在于此。
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同时,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独特之处。
我们今天讲的“乾嘉学案”,就是要从“乾嘉汉学”来看传统儒学在清代特别是乾嘉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其特色。
一、乾嘉汉学的渊源明清之际,社会动荡。
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一、名词解释乾嘉汉学:亦称汉学、朴学,考据学。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因为他们推崇汉代经学,强调从音韵训诂等入手,弄清古代经典的确切含义。
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为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又有“朴学”之称。
又因为它在乾嘉时盛极一时,又有“乾嘉学派”之称。
梅村体: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其歌行体诗歌以唐诗为宗,在叙事方面受到白居易新乐府的影响,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开出新境界,形成独具个性的“梅村体”。
《圆圆曲》为“梅村体”代表作。
云间词派;明末清初词学流派,以陈子龙为首,以南唐、北宋为法,重视探索词的创作规律,摒绝浮华,清丽自然,以凄婉之神抒亡国之痛,产生很大影响。
阳羡词派:清初词坛流派之一。
阳羡词宗陈维崧,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所以称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为“阳羡派”。
陈维崧学识渊博,才情纵横,其词师法苏、辛,豪放苍凉。
当时以他为代表的词家,称为“阳羡派”。
万树、蒋景祁等都属此派。
浙西词派:此派分前后两期。
前期领袖是朱彝尊,宗法南宋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风格与“醇雅”宗旨,其词适应了统治者歌颂升平和文人学子安于逸乐的心态,绵亘康、雍、乾三朝。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后期的领袖是厉鹗出现了大量的写景咏物之作,继厉鹗而起,执浙派词坛牛耳的是吴锡麟,活动年代在乾嘉时期。
京华三绝:康熙年间,有三位词人的诗词轰动京师,他们是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其共同特点是行文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
运笔如行云流水,抒情似水银泄地。
时人称“京华三绝”。
苏州派:明末清初,剧坛上产生了一批专业戏曲作家。
特别是在苏州地区,产生了一批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的戏曲作家,形成了一个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又称“皇风学派”,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儒家学派,以清末大臣胡宗南为首,张祜、朱培训、傅培、郭梦、萧赐等人鼎力相助。
他们在中国儒家传统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受到西方经济政治思想影响,对儒家经典进行改革与启蒙,提出“清蒙合一”、“能解雷洪”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启蒙思潮的开端。
乾嘉学派秉持“兼收并蓄”的旨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西方现代化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乾嘉学派的特有文化思想体系。
他们认为,只有完善清廉的治国治民制度才能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推动学术新风,实现社会改革及国家强盛。
他们主张综合运用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尊重科学,认真调查社会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其中,乾嘉学派以“清蒙合一”为主要理论,认为清末西方新思想的出现使传统与现代思想形成了新的对话关系,融合了古今,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胡宗南在《晚清论文堂诵稿》中提出,要把清文化融合到西方现代思想中,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乾嘉学派以“能解雷洪”为其另一重要理论,认为以学者和贤达为核心,能以理性研究学术、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从而解决这个时代的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乾嘉学派主张以儒家传统观念为核心,结合现代思想,通过全面教育和治国实践,发展和完善清朝制度,实现社会改革和国家强盛的目标。
乾嘉学派更主张“三德合一”,既重视文以贯思想,又强调以学贯社会。
他们认为,教育要综合文化,加强德行、操守、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以培养一批实践的改革家、有理想的国家主人。
乾嘉学派的出现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的新政法革新、军事更新,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为晚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思想史上新的纪元。
乾嘉学派的理论为当今许多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近代新民主思想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我国学术史上出现一股以注疏、辑佚、辨析和考证历代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清理传统文化运动,史称乾嘉考据学,又名乾嘉朴学、乾嘉汉学。
这种治学风气在当时风靡全国,臻于极盛。
梁启超曾形容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乾嘉考据学在清代各个学术领域都产生出众多的学者,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即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学者虽然在治学范围和治学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在学术宗旨上都一致继承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对待历史文献“实事求是”的传统,把这个口号作为自己高悬的旗帜。
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廿二史考异·序》);王鸣盛宣称“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十七史商榷·序》);汪中声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阐明治学宗旨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揅经室集·自序》。
可见“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乾嘉学派的个别学者所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
乾嘉学人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它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
如钱大昕一方面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另一方面称赞时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
洪亮吉赞誉邵晋涵治学“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
阮元评价钱大昕“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其是”(《十驾斋养新录·序》)。
这类评价在乾嘉学派的著作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充分表明“实事求是”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指导思想。
青海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 乾嘉时期考据与文学之争的源起考辨梁结玲摘 要:考据与诗文之争是乾嘉时期一个突出的话题,这一论争往往被汉宋之争所掩盖。
考据与文学之争最早发生在袁枚与惠栋之间,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文学与考据的优劣问题。
袁枚与惠栋的争论发生在考据学发展初期,这场争论强化了后世文学和考据学的学科意识。
关键词:考据 文学 袁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1-0140-06作者简介:梁结玲,男,文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诗学。
明代的迅速覆亡引起了人们的阵痛,知识分子在总结经验时将矛头指向了明代的社会风气和学风。
顾炎武对明代学术批评道:“至于斋心服形之老庄,一变而为坐脱立忘之禅学,乃瞑目静坐,日夜仇视其心而治之。
及治之愈急而愈乱,则曰‘易伏猛兽,难降寸心’。
”[1]明儒空谈心性,不务实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瓦解,这是清初人们普遍的看法。
在对亡国的反思中,学者们努力构建务实学风,批判脱离实际理学。
阎若璩、胡渭、毛奇龄等人对理学经典的辨伪与批判引起了理学信任的危机,“通经汲古”,返回经学,逐步为学界认可。
到了乾隆中期,在经济繁荣及文化政策高压下,经史考证的热潮由民间走向官方,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中心,汇集了一大批汉学家,朝野上下,考据成风。
梁启超说道:“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这些学者得这种有力的外护,对于他们的工作进行,所得利便也不少。
”[2]考据学者试图通过文字训诂的方式寻找到儒学原初的要义,在意识形态上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汉学、宋学之争成为乾嘉时期热点话题。
考据学的兴起打破了程朱理学对学术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